2012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课件 :高效提分区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基础上,又出现了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社会史范式、生态史范式等五种新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011年高考浙江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各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小国寡民”的历史概念,进而考查对农业文明时代社会特征的理解,因此体现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因此①正确;屈原在治国上追求“美政”,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因此②错;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其政治体制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③错;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是城邦制度,也与“小国寡民”相关,④正确。 [答案] C
2.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如果说唯物史观以社会形态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文明史观以文明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那么全球史观是以“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的。 全球史观最早是欧美史学家摈弃欧洲中心论的产物,希望用“世界的欧洲”代替“欧洲的世界”,全球史观的出现推动了世界史学的发展,对于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积极意义。
(2010年高考海南卷)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思路点拨] 由“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和“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可知两位历史学家均强调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C项正确;A、B、D三项显然与题干中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
3.现代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011年高考江苏卷)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 第(1)问从“政治结构……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工业革命的政治保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因素(资本原始积累)、市场因素(市场扩大)、技术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等方面概括分析。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时间可知“保守主义的政治”的建立是通过光荣革命;“特征”应结合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第(3)问从“产业革命”“1830年”等信息分析可知“一次新的斗争”是指议会改革运动;原因可从“仍然留在贵族手中……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中分析归纳。第(4)问首先要理解现代化的各要素,然后结合材料中涉及的要素分析即可。 [答案] (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4.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等。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刊登四川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丁乃钧的征婚启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新华社用英文电稿,转发了这则启事,丁乃钧因此成了世界各大通讯社报道的对象,立即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你认为下列选项哪一个是这则启事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 ) A.是新中国第一个征婚启事,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B.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民众冲破保守的思想观念走向开放 C.符合西方人的认知标准,是西方自由民主的体现 D.手段新颖,择偶标准时尚,有创意,胆子大,很新潮
[思路点拨] 这则启事的出现使西方认识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是政策的变化,更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与进步。这则启事让世界感到了中国的进步,引起了轰动效应,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则启事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仅仅好奇而已;启事与西方民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择偶标准问题,排除D项。 [答案] B
5.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1年高考安徽卷)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思路点拨]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A项为知识性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B项错;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争夺,而非科技发明,C项错;D项表述正确。 [答案] D
1.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阶级斗争理论 ①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相应的对立阶级。 ②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历史研究者存在着阶级阶层、国家民族等的差异,对于其得出的历史认识有很大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研究方法,运用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与运用比较史学得出的结论就有很大的差异;同样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运用革命史观进行研究就会给予较高的评价,而给予洋务运动较低的评价;但是运用现代史观,则会给太平天国运动较低的评价,而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给予较多认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占有更多的史料,正确地甄别史料的真伪则能获得较高史学成果,否则就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说的“史才、史学、史识”一个也不能少。 4.时代的局限性:时代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的,就像我们生活在当下21世纪,我们既不能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下,而不能以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想过分地苛责古人。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布鲁尼(1369~1444年)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思路点拨] 第(1)问考查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历帝王之岁月……录人臣之行状。”可得出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第二小问首先要依据材料判断出梁启超的历史观是以政治民主化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化史观。然后从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等角度综合解答。第(2)问可提取关键信息“1369~1444年”“不再从上帝创世……写起……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等判断,当时是文艺复兴前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是人文主义。第(3)问属于开放式问题,首先将材料中的两种分期时间对应的历史事件弄准确,然后分析两种分期的主要史实依据。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900年前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据上述内容,第一种分期属于革命史观的范畴;第二种分期属于整体史观的范畴。第(4)问属于历史观点的论证类问题。解答时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史观对题目给出的观点作全面分析论证。
[答案] (1)统治者的活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进化论思想、救亡图存思想。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以下两种答案任选其一: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信息资料。 1.史料的分类 (1)一般可分为: ①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②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④图片、影像史料。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影视资料等。 (2)另一种分法: ①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 ②第二手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
2.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史学探究的第一步,对于给出正确的结论作用很大,基本的过程包括: (1)提出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只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够为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提供方向和目的。 (2)史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利用工具书、追踪搜集(与问题关联的史料)、平时阅读搜集、调查采访、利用互联网等。 (3)史料的整理:史料的整理主要是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可以采用按资料性质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按专题性质整理等形式。 (4)史料的鉴别:史料的鉴别或称考证,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外考证,即史书的辨伪与文字的校勘;二是内考证,即对史事的真实性加以鉴别。
3.史料的解读 史料的“解读”不是“阅读”,需要解读者有扎实的史学功底,“读”出一般阅读者不易发现的信息,是一种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 (1)要判断史料的价值。出土文物客观、真实,但不详细;文献材料详细、具体,但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要首先判断史料的价值。 (2)将材料与所研究的主题进行链接,寻找材料中与主题关联的信息。 (3)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对于文献材料,首先要考虑作者是谁,他提出了什么问题,他运用了哪些根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判断材料是否可靠。 (4)将此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链接,看是否能够相互印证。
(2011年高考安徽卷)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这是因为( )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 [思路点拨]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这是“曾经遭遇的事的解喻”时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B、D三项也是原因,但C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 C
1.以和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了解文化常识也就保护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包含礼俗、宗法、饮食、衣饰、天文、官制等方面。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类高考题是一种常考题型,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其特点是“变化较小,难度较大”。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基本规律,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的文化常识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常识、称号常识、官制常识、天文常识等。
(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思路点拨]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代图书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等10个大类;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等14大类;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词曲等5个大类。而汉代的乐府民歌是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显然属于集部。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