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單元 2
學習重點 本課帶領你: 協助分辨皮影戲與電影的異同。 聊解科學對電影發展的影響。 認識電影發展史的歷程。
學習目標 了解『視覺暫留』對電影發明的影響。 理解電影元素。 認識卓別林的喜劇電影的表演藝術。
正如視覺藝術所介紹的,「光影」這位藝術魔術師,不斷的透過日夜、陰晴、季節,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感受到她的魔法與魅力。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最晚出現,也是最大眾化的「電影」,才是光影魔術師最具代表性的產物。
電影的起源 如果有觀賞皮影戲的經驗,將會發現皮影戲既有會活動的皮偶,又能把這些皮偶的圖像投射到白色布幕上,感覺上是不是很像電影呢?
▼圖2-51、2-52 皮影戲在中國與爪哇出現甚早,因為同時利用了光線投射影像的兩個條件,乍看之下有點像電影的樣子。 圖2-51中國的皮影戲
圖2-52 爪哇的皮影戲
「視覺暫留」原理 「視覺暫留」就是人類的視覺能力,會對剛剛消失的影像產生「依然存在」的錯覺。運用此一原理,電影才能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影,將這些圖像拍攝在膠卷上,再迅速投射到銀幕上,讓觀眾的視覺效果,在上一個圖像尚未消失前,立刻銜接下一個圖像,因而產生連續活動的效果。
因為視覺暫留原理,我們可以看見用手電筒的光在空中畫出的 @ 符號。 ▼ 圖2-54 因為視覺暫留原理,我們可以看見用手電筒的光在空中畫出的 @ 符號。
圖2-55 圖片正面的「鳥」與反面的「籠」,因為迅速拉扯翻轉,而產生「鳥在籠中」的視覺效果。
後續的電影發展 包括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內,都想盡辦法要把攝影機所記錄下來的光影,利用放映機去克服迅速活動的畫面與畫面間的孔隙。經過多次仔細計算及不斷實驗,終於知道電影膠片每秒二十四格的放映速度,能夠掩蓋視覺暫留所引起的「跳格」的弱點。
跳格 由於每秒鐘內電影膠片格數太少,會造成畫面與畫面之間有跳躍的感覺,因而觀看影像就不是非常的順暢、舒適,這種現象就稱為「跳格」。
電影放映之前的影像實驗 Muybridge Horse in Motion 西洋鏡(Praxinoscop) 例子1 例子2 手翻書動畫
電影放映之前的影像實驗 中國的西洋鏡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首次電影放映,是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由盧米埃兄弟(Auguste and Louis Lumiere)所播映的《工廠下班》、《火車進站》等一批紀錄性質的影片,然而在電影正式問世之前,已有無數的科學家經歷各式各樣的試驗,貢獻出不同的智慧與成果,才造就了電影的誕生。
圖2-53 電影歷史的開端 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正式公映《工廠下班》。
可曾試過在書頁邊緣畫個卡通人物,每頁的人物動作均有微小變化,只要翻動書頁便形成「動畫」的效果。能分辨出這跟真正的電影有什麼差別嗎?
後續的電影發展 與盧米埃同一時期的法國人梅禮葉(Georges Melies),更進一步安排、設計光影的表現技巧,改變了時間、空間的寫實性,讓電影跳脫純粹的紀錄性質,具備說故事的能力,開創了劇情片的形式,也就是我們目前看到最大多數電影的型態。 《登入月球》影片欣賞
▼ 圖2-56 電影《臥虎藏龍》/2000年
尋求光影的表現力 早期的電影曾經是類似「跑馬燈」的玩意兒,但是經過葛里菲斯(David W. Griffith)等先驅的努力,創造出許多突破劇場限制的電影手法(例如「特寫」),同時強調電影首要的「影像」──光影表現力,至此電影從簡單的技術,發展為複雜精細的藝術。而繼起的電影工作者,更如同魔術師般的運用光與影的元素,開發出許多極具創意,令人驚嘆的表現技巧,幾乎可以稱為「光影魔術師」,此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表現主義」的電影。「表現主義」強調光影的層次和反差,可以製造出非常驚人的氣氛和戲劇效果。 《國家的誕生》影片觀賞
葛里菲斯出生於美國 肯塔基 州,為早期很重要的電影導演,也是聯美影業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大量且有效的運用導演方法和攝影技巧吸引觀眾,將電影提升到藝術 的層次,代表作有:《國家的誕生》與《忍無可忍》。
圖2-57 表現主義電影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20年 由羅勃維奈(Robert Wiene)所執導,裝飾感強烈的電影畫面、手繪的布景、傾斜變形的建築,以及精心調配的明暗對比,都是表現主義影片的特徵。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欣賞
剪接 考慮劇情的流暢或特殊含義,對原先不依前後順序拍下的畫面(鏡頭),加以組合銜接成一系列有條理的內容。
▼ 圖2-58、2-59 傳統剪接與現代剪接:從前的剪接師必須和遍地的膠片奮鬥,今天的剪接師則應用便利的機器。
電影元素 電影和其他藝術一樣,大致可分成「內容」和「形式」兩部分。所謂「內容」指的是「說什麼」,而「形式」指的是「怎麼說」。如此看來,一般所說的「電影元素」指的是故事、影像、聲音和剪接等項目;如果再仔細區分,電影「故事」的材料和主題屬於「內容」的部分;而作為電影表現方式的「影像」、「聲音」和「剪接」,則屬於電影「形式」的部分。
電影元素 電影是「影像至上」的藝術,聲音比較是陪襯的部分,所以儘管有聲電影在一九二七年問世了,但仍有許多電影導演拒絕有聲電影。 我們要觀賞的一九三六年之《摩登時代》(Modern Times),將非常清楚的展現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如何掌握電影元素,處理光影的部分,並且發揮他最擅長,可以獨步全球的「默劇」之表演藝術。
默劇 也稱為「啞劇」,意指一種不用臺詞,而以動作和表情來表現劇情的戲劇。流傳至今,許多的假面劇、芭蕾也吸收默劇為表現手段之一。
默片 就是俗稱的「無聲電影」,這種電影沒有對話的直接收錄,所以對話的內容會被摘要處理成「字幕卡」,以交代劇情的變化。 默片放映時並非完全沒有聲音,一般會有現場演奏的配樂出現。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在電影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卓別林是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物之一。他出生於英國,幼年因貧困而加入劇團,培養了卓越的默劇與舞蹈能力,後來因為拍攝《淘金熱》、《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及《大獨裁者》等重要電影,被譽為世界級喜劇大師。他經常身兼編、導、演等工作,甚至親自配樂,堪稱是全才的電影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敘述的是一位心地善良的流浪漢,在工廠遭遇了許多不公平的待遇;他想幫助另一位失業少女,又總是計不得逞,所幸最後流浪漢還是營救了失業少女,兩人共同勇敢面對殘酷無奈的現實……影片中處處可見喜劇的趣味,以及人道的關懷。
卓別林小時候常看到羊群被送往屠宰場,有一天一頭羔羊居然掙脫了,沿街亂跑,看熱鬧和追捕的人你擠我撞、摔倒在地,有趣極了;但那頭羊終究沒能逃脫,被送回了屠宰場;喜劇性的追趕場面和悲劇性的寫實,都深留在卓別林腦海中,這可能也是他的作品經常「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原因之一吧!
電影《摩登時代》 出品公司:聯美影業公司 出品年代:1936年 片長:90分鐘 編劇/導演/音樂:卓別林 主要演員:卓別林、 寶烈特.高達、 亨利.柏格曼
從《摩登時代》看到了什麼? 雖然《摩登時代》的出品年代距離現在已經非常遙遠,然而對於任何時代的電影,我們還是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大方向加以思考和討論。
從《摩登時代》看到了什麼? 欣賞完卓別林的《摩登時代》,讓我們運用「內容」和「形式」的原則,一起思考、討論: ㈠ 這是一部沒有對話的「默片」,幾乎只靠著卓別林的「默劇」表演在支撐,你還是覺得好看嗎? 原因可能是什麼? ㈡ 觀賞這部黑白片和目前常見的彩色片,感覺有什麼不同? ㈢ 光影技巧的運用,最重要的是製造細膩的層次 感,以及黑白間的反差,例如:片中卓別林黑色的流浪漢裝扮,和百貨公司白色系列的「對比」,能否領略導演巧妙的設計?
從《摩登時代》看到了什麼? ㈣ 請說出印象深刻的電影片段(例如:跳舞不小心 甩掉歌詞的小抄),然後再試著說出它為什麼令人難以忘懷? ㈤這部電影想傳達給觀眾的是什麼樣的主題? ㈥ 卓別林的喜劇最成功的地方是「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看完《摩登時代》能感覺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