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金融票据协会 2014 年二季度河北省金融票据市场 运行情况分析会. 目录 全国货币信贷及金融票据市场情况 河北省货币信贷及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2014 年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票据市场走势分析及票据业务发展建议.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2 你会唱这首歌吗 ? 这首歌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情怀?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 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
道德讲堂 第一讲 放眼改革开放 上海市泾南中学 杨丽萍 第一章:放眼 -- 《邓小平时代》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长沙经济发展情况介绍与分析 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长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李 跃 教授. 一、长沙市的基本情况 二、 2000 年来长沙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长沙发展的长板和短板.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党的会议 全国代表大会 1 全国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 “ 党的十八大 ”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2 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简称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学科:思想品德 九年级 教科版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提高素质 单位:覃塘区东龙初中 周志宾.

C ①以人为本 ②全面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真题回放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思路分析及备考启示
城投及园区类企业评级方法.
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2014年 “两会”学习解读 2017/2/28.
常识判断解题技巧 主讲:付丁丁.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策略.
申论时政.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2014年高考政治 二轮系统复习.
明确党员先进性要求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商贸管理系党总支 张志华 党课教案.
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李国义.
2014届高三九月调考 质量分析 武汉市第19中学 雷 逸.
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认识 乌苏市委党校 沈海龙.
严格水资源管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王亚红 二○一二年十一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毕业年级中考专题复习
齐鲁大地 人杰地灵 2011能力备考 2011年基本能力备考.
第七讲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保护与建设.
第七课 收入与分配.
第四章 日本 闭关自守的日本 明治维新 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 金融、贸易、工业 《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20年.
公 共 政 策 学.
飞扬青春 需要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知识讲座 高一(3)唐蕾
微山县干部学习会讲课提纲 区域经济 转型发展与全民创业 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顾 品 教授.
考 纲 点 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 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 规划就业 规划人生.
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个正面人物, 李鸿章这一生的写照,李鸿章临死的时候的诗最能概括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994年,94岁的冰心毅然说:“我要写一部甲午战争大作。”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字没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读书、思想与学校发展 程红兵.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内容简 介.
我国文化产业保险发展对策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 李薇 赵家仪.
弘扬宣南文化 促进创意产业 —对发展宣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宣武少年宫 马尧.
2015年镇模试卷评讲 盛英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7年中国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根据美联社2008年4月10日报道,中国2007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1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習作1-6 題目+解答 習作1-6 解答.
改革开放30年的画卷.
第八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编 以冷战为特征的全球格局的演变 第四章 世界力量的分化与组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思辨 —学习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 监督检查的领导责任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曾昌元.
第三节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复习: 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坦桑尼亚.
第三章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章 低碳产业体系.
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加快推进伊春转型发展
By 燒完.
对中学教育的思考 太原师院附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进程。 (2)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3)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发展的理论思考。 (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 时代背景:16-17世纪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初期。 特点:① 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还没明显暴露出来; ② 无产阶级意识还很薄弱; ③ 空想社会主义采用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表现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 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意)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

莫尔和他的《乌托邦》 莫尔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就率先出来批 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提出空想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的心声,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及其《乌托邦》至今还享有盛誉,其作品不失现实意义。 康帕内拉和他的《太阳城》 康帕内拉提出了比莫尔更先进的思想:太阳城以生产小组为生产基层组织,由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人领导;重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光荣的思想;太阳城没有奴隶和仆人;十分重视理想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不再使用乌托邦的梦幻般的文学描写形式,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终于发展为“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代表人物和著作: 摩莱里(1720-1780): 《自然法典》1755 马布利(1709-1785): 《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756 《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 1776 巴贝夫(1760-1797)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和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平民宣言》、《在高等法院的终审辩护词》和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

特点:以理性为思想武器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 ①从理论上证明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但不了解从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是历史必然性。 ②以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原则。但把平等理解为平均。 ③主张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共产主义:取消分工、消灭三大差别,但推崇禁欲,认为清心寡欲是最高道德。 ④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提出人民革命和人民专政思想。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及著作: 圣西门(1760-1825):《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 傅立叶(1772-1837):《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 欧文(1771-1858):《致拉纳克郡报告》《新道德世界书》 《人类思想和实践中革命》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 欧文的“公社制度” 他认为,实业制度是使所有人享受最大自由和福利、保证社会得到最大安宁的制度。 他认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大生产和科学艺术充分发 展的基础之上,是一个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城乡和工农 没有差别的社会。 欧文的“公社制度” 他主张,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的理论。提出,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工、农、商、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杰出贡献 ①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地向前发展的过程,一种新的社会和制度的出现是过去全部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力图从经济因素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猜测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生产状况相适应。 ③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地批判,启发工人觉悟。 ④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杰出贡献 ⑤把未来社会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实行协作化、计划化整体社会生产。 ⑥对未来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分配原则提出精辟见解。 ⑦提出国家消亡思想。社会权利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⑧未来社会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原则。 ⑨消灭三大差别,妇女解放等。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1)不认识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他们从抽象的“人类理性”出发,来解释历史发展。 (2)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未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空想社会主义综述: 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马恩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矛盾激化。 阶级基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来源: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 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直接)。同时,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切优秀遗产的成果。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革命,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史观正确说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主要标志——《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马、恩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一次完整的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深刻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作了精辟的概括。 ◆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 ◆ 《宣言》明确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取代 “人人皆兄弟” 的口号。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 ◆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 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他们夸大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和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 ◆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问题上 :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空想社会主义者向往新的美好社会,但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为人类始终存在着一种共同本性,人的本性一旦受到理性光芒的照耀,就能推动世界变革,推动新社会产生。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具体表现在: ◆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上: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空想社会主义十分同情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悲惨境遇,把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少数有“教养”的、容易接受真理的剥削阶级及其头面人物的身上。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飞跃,即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革命有三种类型: 地主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公有制的革命;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 (1)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 “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 (2)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否定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和意义。 马克思在1872年在关于海牙代表大会的演说中说:“……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也许还可以加上荷兰,——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问题及分析: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手段或形式问题 A.暴力革命是助产婆,讲的是历史事实,不是有这个偏好; B.不能抽象讲暴力,有自己的尺度和限度。 对反革命的暴力镇压的反抗。 针对旧的国家机器特别是镇压机器的,不是针对个人的; 直接目的不是从肉体上消灭若干个人,而是取得国家政权。 暴力也往往是结合着若干和平的手段同时进行,并不是纯粹的暴力,不是仅仅依靠暴力。 虽然重视暴力,但并不认为暴力是革命的唯一手段,因此我们不能把革命仅仅等同于暴力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历史进程从哪里开始?社会主义的突破口在哪里?由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上的两个大问题: ●革命是在若干国家大体同时发生、共同胜利?还是少数国家甚至一个国家先发生并取得胜利? ●革命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还是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生论: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将在英、美、法、德等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先进国家首先胜利和同时(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发生。但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 列宁:一国率先胜利的论断——对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付诸实践,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分析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1)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 (2)经济落后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化。 (3)落后国家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 (4)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量少,但革命性最强。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 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1918年春-1920年底,苏俄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反对英、法、日等14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内外勾结他们占领苏俄3/4的土地。红色的新生政权陷入包围。这一时期,苏俄被迫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取消私人贸易和商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国有化; ◆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 ◆经济关系实物化,实行军事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同时,实行粮食贸易垄断 。 ◆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国家对工业生产全面控制和监督 。 ◆对经济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制)。 1919年10月,党中央通过了劳动法令,规定: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随身携带“劳动簿”,上面详细记载他的劳动效率、得到的工资、病假证明以及受到的罚款与其它惩罚。如果没有“劳动簿”,工人将不得迁移、就业或者领取配给的物品。1919年5月建立了劳动集中营,专门收纳那些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和破坏生产的人。 ◆在分配中实行“阶级口粮制”,居民分为四类,分配口粮。

新经济政策时期 1921年3月,俄共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 ◆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机器大工业——经济建设——生产力。 ◆新办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产品经济+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新经济政策内容: ①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 ②将小企业(20人以下)退还原厂主,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 ③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 ④充分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关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辟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加强执政党建设、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阐明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列宁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评价: 问题及讨论 列宁的探索中最重要的是新经济政策,这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改革的源头,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邓小平十分赞赏新经济政策,指出:“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对市场机制的利用相当有限:利用市场的混合经济体制; 在理论上,当时只把市场的存在主要同小农经济的存在相联系; 在实践上,市场和计划要素同时并存并不断发生矛盾和摩擦。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苏联工业化道路问题的争论: 1925年12月,联共14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围绕工业化道路问题,党内存在严重分歧,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到: 从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转变

苏联模式的最终形成: 与此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最终形成: 斯大林战胜党内反对派后,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运动,完全改变了新经济政策的道路,形成了所谓的“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32年1月,联共第17次代表大会宣布:苏联社会主义的基础已经建成。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最终形成: 战争和革命的时代特征; 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型发展战略; 以高度国有化为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凝固化: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国有化的所有制结构;由国家行政机 关组织实施的计划经济。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由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两者相互关联。 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 苏联模式发展战略的特点: 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 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经济增长 所有制高度国有化 苏联模式经济体制的特点 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 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化 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问题及讨论:斯大林的探索主要之点在于所谓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评价: 问题及讨论:斯大林的探索主要之点在于所谓苏联模式 全面的公正的历史主义的评价: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在当时条件下也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很重要的一步 历史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产生。 模式特有的问题: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过于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等。 把这种模式被当成社会主义唯一模式,甚至被当作根本制度加以固守。

1918年 芬兰 巴伐利亚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胜利后,社会主义越出苏联一国范围,向东 欧和东亚扩展,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成为拥有世 界1/3人口和1/4土地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世界性体系。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 1918年 芬兰 巴伐利亚 1919年 匈牙利 不来梅 1924年 蒙古 1931年 越南 1949年 中国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 ◆取得巨大成就的具体历史条件: 第一,时间短暂;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取得巨大成就的具体历史条件: 第一,时间短暂; 第二,制度发展初期的缺陷和不足; 第三,落后国家; 第四,长期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问题及讨论:社会主义在当代 从苏东剧变中,某些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得出了如下结论: “社会主义只是在某种思想驱使下产生的历史的插曲,它并不符合人性,因而没有未来。” “或许我们正亲眼目睹的事情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不仅仅是战后历史中某个特定时期的流逝,而是历史的终结。”

苏东巨变的历史经验: (1)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A.最深层次的根源:苏联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危机。 关键:原有的僵化体制造成了国家政治生活和党本身的危机。 B.直接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东国家共产党执行了一条错误路线。 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发展。100多个民族,非俄罗斯民族48%。 (2)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教训是: 苏联解体后一个多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讲:“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评估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 思潮: 政党: 实践: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世界上仍然有很多的政党执著于自己的社会主义理念。 政党: 在“20世纪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崩溃的世纪”的喧嚣声中,在当今世界上,共产党仍然是一个拥有100多个政党、约8000万党员、管理着近15亿人口的巨大政治力量。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它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然是不可低估的。 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最辉煌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其特征是: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 ◆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具有多样性: 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特征: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手段 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目标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关系 (1)历史联系:批判继承关系 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 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 (2)根本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人民政治上当家作主。 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享受广泛民主权利,对少数人进行专政。 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原则和实践一致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3.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长期性: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的。高度民主建设的长期性: 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1.马恩: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个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按劳分配” 带有前社会的痕迹。 2.列宁: 列宁《国家与革命》明确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共同性质的基础上成熟程度的差异或完全程度上的差异。 3.斯大林: 到了斯大林时期,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形成了传统的比较明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总结为五条:即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指导。

问题及讨论:如何看待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论断具有科学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具有超前性。 马恩缺乏实际经验。列宁有重大贡献,但局限于一国。 论断具有普遍性、规律性,但未囊括社会主义的具体情况、个性,没有形成对于社会主义特征完整论述。 某些论断和社会主义现实不吻合,存在差距。

问题及讨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中国: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老挝:1986年,老挝党四大,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以后经过若干阶段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朝鲜: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完全胜利的社会主义。 越南:1986年12月,越共六大,确认越南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尚未实现完全的社会主义。 古巴:1990年,古巴共产党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问题及讨论:如何分清制度和模式 (1)分清制度和体制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 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2)防止两种错误: 固守模式(斯大林模式); 放弃制度(民主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的艰巨性: 史无前例且今无参照,各种错误的干扰,失误。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问题及讨论:民族特色 A、朝鲜: 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即金日成主义。 主体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的革命思想。 在农村推行“分组管理制”,类似中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古巴: 古巴共产党是古巴唯一合法的政党。美国门口,不敢宽松。 坚持“四个一切”的群众路线原则: 社会安定,拥有一套全世界所称道的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其完善程度令很多富国亦望尘莫及。平均每175人有一名医生,2001年,新生婴儿死亡率6.2‰与加拿大并列美洲最低;人均寿命76岁。 教育发达:教育公共免费,2002年,教育经费占GDP的11.4%。教师比例最高,每42.23人就有一名教师;小学入学率100%,中学入学率95%,每15人中有1名大学生,每8个劳动者就有1个技术人员,“一个学生的学校”93个。 世界体育强国:人均奖牌数世界第一。(2001年人口1124.34万)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不能取得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 ◆工人运动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历史使命:肩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阶级地位:受剥削、奴役、压迫、雇佣的阶级; 历史地位:最先进的阶级:最有前途的阶级,最有政治远见; 最革命的阶级:被压迫阶级,一无所有,革命最彻底; 从自在走向自为的阶级:最富有组织纪律和团结精神的阶级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具有鲜明的政治纲领的党,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党。 ◆能够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根本标志。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团结统一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有坚强纪律和战斗精神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思想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政治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党的组织领导。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当紧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围绕提高执政能力这个重点来进行。

思考题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围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阅读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 999年版。 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阅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