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要点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的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5、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6、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节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个人 主体 社会 结构 集体 主体 人类 主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形式 客体 基本 类型 社会形式 客体 精神形式 客体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 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 中介 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 客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无畏的宇宙人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西红柿——“狼桃”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西红柿——“狼桃”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 (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中国·王阳明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慧能 风动! 旗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笛卡尔: “天赋观念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 先验论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主观自生,是心灵的创造物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映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泛指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德谟克利特——影像说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 有两方面的特点: 反映具有摹写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一) 从认识到实践 (二)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硬 甜 红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 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 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知 觉 表 象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 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两小儿辩日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判定与断明的思维形式。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辩日启示 《两小儿辩日》一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文章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从而体现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推理 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 地推出未 知的思维 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鲁宾:专门研究图形与背景。他把视觉的结构分为图形和背景,图形是指视野中有明显标志的部分,印象更为深刻,更占优势,背景则指视野中的其他部分。图形和背景常可以因为注视点而互换。这幅图它既可以是两个相对的人脸,也可以是一个洁白的如玉的花瓶,它就是鲁宾设计的。他为完形学派提供了完美的范例,这是鲁宾对现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视觉系统必须能够将物体从它的背景中区分出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当有伪装存在时,事情就变得困难了。 观察者的知觉状态和个人偏好也会有所影响。对轮廓或是外形的偏好会导致对某一方面的加强。对于同一图形,一些人偏向于看做花瓶,一些人则更容易将其看成是脸庞。 这个两可图形非常重要,它表明了视觉并不是仅仅由视网膜上的图象决定的。大脑参与了这一过程。它对视觉信息的组织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种牛痘,防天花 曾经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陛下,我只要…… 舍罕国王:当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唯理论——教条主义 经验论——经验主义 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经验论——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对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2、非理性因素活动和作用方式的特点是: 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
作用 2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情 感 驱动作用 诱导作用 兴 趣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作用 参照作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思 维 定 势 调节作用 情 感 驱动作用 诱导作用 兴 趣 作用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作用 参照作用 主体的内在尺度 思 维 定 势 调节作用 升华作用 真、善、美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特区的崛起
深圳特区的崛起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是因为: 3、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1、实践出真知。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3、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 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的发展总过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一 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和谬误 一.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客观性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 真理和谬误 (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正确认识 真理 主体 客体 谬误 歪曲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性认识中包含着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 标准的客观性。
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真理的形式又具有主观性。 唯心主义者往往只承认主观性,而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实用主义者就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他们鼓吹: 有用就是真理
好得很! 糟得很!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但多元真理论者却主张: “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伽利略的胜利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 真理相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性 相对性 确定性、 近似性、 无条件性 有条件性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对性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总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旦割裂这种辩证关系,就会形成真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
首先,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认识 真理 谬误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再次,真理的发展是通过 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牛津 大辩论 进化论者 赫胥黎 神创论者 威尔伯福斯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 ······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
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应该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 坚信真理最终一定会战胜谬误。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 (二)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两个“凡是”及真理标准大讨论
真理检验标准讲话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不是贫油国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五十年代以前,一些外国地质学家认为中国是“贫油国”,而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恰恰持相反的观点,但仅在理论上争论是不会有结果的。通过石油开发的实践,大庆、大港、胜利、任丘等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就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破产,证明了李四光地质理论的正确。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的这种特点,是它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门德列捷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三.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一) (二) (三) 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四)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何谓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 历史性 多维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与人民、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的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 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它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它要求实践必须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 它引导实践更充分全面地可持续性发展。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而错误 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则起着错误的规 范和导向作用。
邪教组织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 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 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 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 发展真理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路线贯彻改革开放全过程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 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 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 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课题
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是为了 改造世界 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 改造世界 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王国 人受物支配的 社会状态 自由王国 人支配物的 社会状态
思考题 1.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深化。 2.根据认识的辩证发展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3.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看人怎样才能避免和少犯错误?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普遍联系和辨证发展的观点 C.与时俱进 D.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静止 C.客观实在性 D.唯心主义 3.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中的基本原则是 A.实践 B.辩证法 C. 反映论 D.能动反映论
4、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A.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D.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9.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是指真理具有 A.绝对性 B.相对性 C. 客观性 D.具体性 多选题 1、.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 B.一元论 C.可知论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E.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E 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
阅读书目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实践论》。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第1-2部分。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2-3部分。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