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一、规划背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促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创造更大人才红利,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建设目标 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市场的作用,系统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牢固确定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要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设、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具体分两步走:
第一步: —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步: —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下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目标 目标 单位 2012 2015 2020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万人 2114 2250 2350 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 964 1390 1480 继续教育参与人次 万人次 21000 29000 35000 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 % 75 85 90 高职院校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学习者比例 5 10 20 职业院校培训在校生(折合数)相当于学历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 14 30 实训基地骨干专业覆盖率 35 50 80 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 45 60 职业院校校园网覆盖率 100 数字化资源专业覆盖率 70
(三)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统筹规划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 坚持产教融合发展 坚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体系的基本架构 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
专栏2 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示意图 普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体系
(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 初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 职业辅导教育 职业继续教育 劳动者终身学习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 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 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 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
四、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 加快培养服务现代服务业人才 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专栏 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人才、流通人才、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制造业 加快培养适应工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与制造技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现代化保持同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服务业 面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和高技术服务领域,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通过人才专业化提升服务业的竞争力。适应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需要,加快相关人才培养。 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带动与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并重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培养、储备应用先进技术、使用先进装备和具有工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能源产业 适应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相关专业建设,加快节能环保、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相关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交通运输 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快轨道交通、民航、公共交通等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海洋产业 加强海洋类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快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业等海洋传统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等海洋服务业,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海洋新兴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和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提供人才支撑。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支持职业院校围绕城乡发展、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培养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 文化产业 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
(二)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 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
(三)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 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集团发展 创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活力
(五)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 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
(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加快高等职业学校改革步伐 探索举办特色学院
(七)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加强中高职衔接 完善五年制高职 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
(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 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九)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 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
(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 改革职业院校用人制度 完善教师培养制度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十一)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 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十二)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
五、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 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 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 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 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 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 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 扩大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机会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 完善校企合作各项制度 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
(五)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支持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
(六)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 落实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七)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 推动职业教育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 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体系
(八)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 完善东中西部对口支援机制 深化区域内职业教育合作
(九)建立职业教育服务社区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社区化办学 建立社区与职业院校联动机制
六、保障实施 以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配套为重点,建立保障现代职 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政府责任 明确部门职责 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支持政策 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规划 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 完善税收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三)营造良好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树 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 未来的观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 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优秀工人群体和“爱岗敬业、争创一 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 每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监测评估 加强规划宣传 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