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洋环流 (ocean current) 引子:大洋环流与全球能量传输 8.1 表层大洋环流 8.2 深层大洋环流 8.3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引子:大洋环流与全球能量传输 思考过程: 1.净辐射的纬向差异的存在——热量从低纬向高纬输送 2.气候模型模拟的结果 只考虑大气环流的径向输送,高纬度气温比实测偏低20℃,中纬度海温偏低10 ℃。 3.结论:应有附加的径向热量输送。
在加入洋流热量输送的气候模拟中,低纬温度下降,高纬温度上升,温度接近实测结果。 北半球热量的径向输送 4. 缺失项的估算 在加入洋流热量输送的气候模拟中,低纬温度下降,高纬温度上升,温度接近实测结果。
5.大洋环流形成的概念模型
8.1 表层大洋环流 (一)表层洋流的运动 1.表层洋流运动与大气运动成因的差异 太阳辐射对大气和海洋加热部位的不同; 大气和海洋垂向运动趋势的不同; 大气和海洋比热的不同,由于海洋温度的变化缓慢,而使得广大海域内的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差异很小。 结论:大气和海水运动驱动力的不同,全球风场是产生表层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2.风海流和简化表层洋流模式 (1)风海流的定义(Wind-drift currents) 风应力作用形成的海水流动,厚度较薄。 (2)观测事实 北半球的海水运动向风应力的右方偏离,南半球则向风应力的左方偏离。 大洋涡旋(Ocean gyres)的存在: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全球冬季表层大洋环流的分布
简化的表层洋流模式
3.实际表层洋流与简化模式的异同 相似之处 北半球副热带地区有一个顺时针方向的涡旋,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有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涡旋。 不同之处 赤道逆流(补偿流); 环绕南极大陆的西风漂流(地形作用); 高纬气旋型涡旋在北大西洋更为明显; 海水向涡旋的中部辐合,没有发生堆积。 可见,在风应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力作用于海水,形成表层洋流的运动特征。
(二)表层洋流运动的机理 1.水平运动——埃克曼输送 (1)实地观测:北冰洋漂流 (2)理论推导:埃克曼螺线 边界条件:持续强风,无限和均匀的海洋,无其它作用力。 三种作用力:上覆水的应力(在水面是风应力)、下伏水的应力和地转偏向力。 假设:水的运动表现为许多相互独立的薄水层的运动。
埃克曼螺线的结构
(3)结论: 表层洋流将沿风向的45°角方向流动; 流向将在表层以下100~200m之间处倒转; 100~200m处的流速只有表层流速的约4%。 推论: 当螺线中所有单个水层的运动叠加后,水的净输送方向与风向呈直角,称为埃克曼输送。
2.辐合和辐散 (1)主要辐合区:涡旋的中心。 (2)主要辐散区:赤道附近的海域,北美的西南海岸和北非的西海岸,南美和南非的西海岸。
3.垂直运动 (1)辐合区域——下沉流; (2)辐散区域——上升流。
4.大洋涡旋运动——地转流
(1)地转流的形成过程 海平面坡度的形成 海水沿压力梯度力方向流动 地转偏向力与压力梯度力平衡 地转流的产生 (2)定义:大致垂直于洋面坡度绕涡旋的海流。 (3)方向:与风海流一致 北半球绕涡旋呈顺时针流动; 南半球绕涡旋呈逆时针流动。 (4)结果:涡旋中水流的辐合与下沉。
5. 大洋涡旋运动的不对称性——边界海流 (1)表现:涡旋西部的海流狭窄并且流速快;东部的海流宽阔并且流速慢。 (2)原理:绝对涡度的守恒 涡度:描述流体绕轴旋转趋势的物理量。 绝对涡度:行星涡度与相对涡度之和,对于大尺度水平运动而言,绝对涡度保持恒定。
行星涡度:由于地球的自转,地面上的流体(除赤道外)具有绕着垂直轴的涡度。在北半球为正,在南半球为负,纬度越高,涡度越大。
相对涡度:流体相对于地球运动具有的涡度,北半球反时针旋转的海流具有正涡度,顺时针旋转的海流具有负涡度(箭头的长度代表相对流速)。
(3)大洋涡旋不对称性机理 涡旋周围产生负的相对涡度; 东部边界海流从北向南运动,行星涡度减小,岸线摩擦获得正相对涡度,使涡旋减弱; 西部边界海流从南向北运动,行星涡度增大,岸线摩擦获得正相对涡度,使涡旋增强。
6.表层洋流的图解模型
(三)表层洋流的作用 1.对热能进行纬向重新分配:将暖水向极地方向输送,而将冷水向赤道方向输送。 2.暖洋流和冷洋流形成不同的气候:北欧南部和加拿大东北部。 3.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和秘鲁寒流等是大陆西岸沙漠气候的成因之一。
8.2 深层大洋环流 (一)寻找深层洋流的驱动力 1. 风海流和埃克曼输送的存在表明: 表层洋流可以引起表层和深层海水的交流(上升流和下沉流); 风应力不是深层海水运动的驱动力(风速随深度迅速减小)。
2. 地转流的存在表明: 海面坡度是表层洋流运动和上下层海水交流的直接原因; 由于坡度很小,不会引起大规模的深层海流。 3. 问题:深层洋流的驱动力是什么? (1)海水密度分布的空间差异 水平差异小,垂直差异大。 (2)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的空间差异 密度差异是由温度和盐度差异引起的。
(二)温盐环流 因海水温度和盐分差异形成的深海环流。 1.大洋的垂直结构 (1)水的密度与盐度、温度的关系 密度随盐度增大而增大; 在4℃以下时,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在4℃以上时,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大洋的分层 混合层:低密度带,出现在大洋表层60~100m的范围内,占海洋体积2%; 功能:光合作用带
密跃层:密度随深度的加深而急剧增大的转换层,厚1km,占海洋体积18%; 盐度跃层 温跃层 功能:限制海水的垂直运动 使深海的温度和盐度不随季节而变化。 深冷层:1~5km以下,约占大洋体积的80%,分层、高密度、高盐、低温,底层密度最大。
(3)大洋温度和盐度垂直分布实况 温度分布特征 在高纬海域,温度的垂直跃变不明显。
盐度分布特征 副热带和低纬海域出现盐度最大值; 中纬海域盐度趋于随深度而增大; 高纬海域盐度相对较低,上下层差异不显。
2.底层水的形成 (1)原理:当极地海水冻结时,大部分海盐被析出,使得紧靠着海冰下面的水寒冷且高盐。深层洋流就起因于这种高密度海水下沉形成的底层水。 (2)源地和流向 南极底层水:南极洲的威德尔海 北大西洋深层水:北冰洋的格陵兰沿岸 两股底层水均向赤道方向流动
大洋底层水的流向
(三)温盐输送带 1.概念:由温盐环流驱动下的完整的海水循 环圈。 2.原理——水的不可压缩性 高纬海域水的下沉必然伴随着其它一些海域水的上升,也必然会有表层水流向高纬以补偿那里因下沉流向赤道的水量。 3.流路与流速 北大西洋深层水→南极底层水→环极地洋流→印度洋和北太平洋上升流→表层洋流→北大西洋。 循环周期≈1000年
4000米深度的深层洋流
温盐输送带理想模式
4.深层洋流的图解模型
5.作用 驱动海洋中的物质(养分)循环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 6.认识的局限 忽略了许多细节,如地中海水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从大约1000m深处扩散进入大西洋中部形成的温暖、高盐水舌。
北大西洋1000m深度的温度的分布
北大西洋1000m深度的盐度的分布
(四)洋流与热量输送 1. 热量输送特征 (1)海洋与大气的向极热量输送总量相当; (2)低纬的热量输送,海洋多于大气;中、高纬的热量输送,则大气多于海洋。
2. 海洋与大气热量输送的差异 (1)海水密度大,流动慢,输送周期长; (2)海水比热大,加热和冷却均缓慢,对大气的热量输送也具有明显的时滞; (3)底层水的流动是海水的热量输送的“发动机”,可以对1000a尺度和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3.北大西洋暖流中断与高纬气候变暖的负反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