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首大幼教103(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参:行為取向的學習 一.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 一種新聯結或新關係的歷程,個體習得的是外顯的 行為習慣,是屬於行動的部分。他們的學習理論稱 為刺激反應聯結論,簡稱聯結論,包括:古典制約 學習、操作制約學習、觀察學習等三種理論。 二.古典制約學習(P83) 1.19世紀末到廿世紀初,蘇俄生理學家巴夫洛夫 (I.Pavlov)進行消化系統研究,以狗為實驗對 象,提出古典制約學習理論,又稱刺激替代學習 理論。 2.制約前 食物(UCS) → 分泌唾液(UCR) 鈴聲 → 未能引起唾液分泌 制約中 鈴聲(CS)+食物(UCS)→分泌唾液(CR) 制約後 鈴聲(CS) → 分泌唾液(CR)
3.古典制約學習的影響因素 (1)刺激強度與特異性 (2)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提示的先後順序 (3)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配對的次數及其安排 4.古典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1.消弱–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如果只是出現制約刺激,不再 出現非制約刺激,則制約反應將逐漸減弱,甚至不再 反應。 2.自發恢復–制約反應被消弱後,若再出現制約刺激,則制約 反應又會出現。 3.類化–與制約刺激類似的其他刺激,也能產生同樣的制約反 應,稱作「刺激類化」。 4.辨別–個體只對特定的制約刺激作反應,而對其他刺激不作 5.高次制約學習–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如果將另一新的刺激 與原來的配對出現多次後,新的刺激也可引發個體原 來的制約反應。
三.操作制約學習(P87) (一)個體的行為反應,並非外在刺激所引起,而是針對自己操作的結果進行 反應。重要代表人物包括:桑代克、斯肯納等人。 (二)桑代克的學習理論 1.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以貓為實驗對象, 建立了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參見P87) 2.桑代克的學習理論要點 (1)學習是經由嘗試與錯誤的歷程 (2)學習三定律包括: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三)美國心理學家斯肯納以白鼠與鴿子為實驗對象,設計了斯肯納箱,並建 立了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又稱工具制約學習(參見P88) (四)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P89) 1.增強作用–安排某些措施或物品,以增加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機率。 這些措施或物品,稱作「增強物」。包括正增強與負增強等兩類 2.正增強–凡是個體反應後,某一刺激物能使個體感到滿意、愉快或興 奮,因而強化了該項反應。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 3.負增強–凡是個體反應後,讓個體感到厭惡、痛苦或不滿的某一刺激 物立刻消失,因而強化了該項反應。該刺激物稱為「負增強物」
4. 在性質上,懲罰與負增強不同,懲罰是用來阻止不良行為的出 現,而負增強物則是用來強化良好行為的產生。 5 4.在性質上,懲罰與負增強不同,懲罰是用來阻止不良行為的出 現,而負增強物則是用來強化良好行為的產生。 5.原增強–凡是事物本身就具有增強行為作用者,稱為「原增 強物」。此種現象稱為「原增強」。 6.次增強–凡事物本身原不具增強作用,但因常與原增強物伴 隨出現,經由個體多次學習後,也就具有增強作用,這 類事物稱為「次增強物」。此種現象稱為「次增強」。 7.立即增強–個體反應後,增強物立即出現的措施。 8.延宕增強–個體反應後,經過一段時間,增強物才出現的措 施。 9.連續增強–凡個體每一次正確反應後,都能獲得增強物的措 10.間歇(部分)增強–凡個體正確反應後,不一定每次都能獲得 增強物,只有在一部分反應後,才給予增強物的措施。 又可細分為:固定時距式增強、變動時距式增強、固定 比率式增強、變動比率式增強等四種。
(五)操作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1.消弱 2.自發恢復 3.類化 4.辨別 5.高次制約學習 6.行為塑造–先將預期的行為反應加以分解動作,而後 再依序以操作制約學習的方式分別學習,最後達 到預期的行為反應。又稱連續漸進法,訓練動物 類多如此,人類的技能學習有時也是如此。 三.觀察學習(P97) (一)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以托兒所的一群小孩 為實驗對象,進行「玩偶」的系列實驗,提出觀察學習 理論(參見P97) (二)觀察學習論者認為新行為的習得,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 為,以他人為榜樣而模仿學來的
直接增強」,後者屬於「替代性增強」,只 要增強到被觀察者的行為上,也可產生相同 的增強效果。 (四)觀察學習的重要因素 1.注意 2.保留 (三)操作制約學習與觀察學習不同,前者屬於「 直接增強」,後者屬於「替代性增強」,只 要增強到被觀察者的行為上,也可產生相同 的增強效果。 (四)觀察學習的重要因素 1.注意 2.保留 3.表現 4.動機或增強 四.行為取向學習理論的教學應用(P99) (一)編序教學 (二)凱勒的個別化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