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 第一节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是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个性 第一节 个性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是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是在个体的各种心理过程、各种心理成分发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两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三到七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动机、志向、兴趣、信念和人生观等。此外,个性还包括自我意识。
一、气质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俗称“脾气”、“性情”,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表现在: 1、无论从事何种活动,一个人的气质特征总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不会因活动的具体目的、动机或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 2、气质特征不会随个人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很大的变化。 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表明人们行为进行的方式各有差异。
(二)气质类型及其表现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对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四种,一直沿用至今。 巴浦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传统气质类型相吻合。依据高级神经活动三种基本特性的结合,把气质分为弱型、兴奋型、安静型、活泼型四种。 气质的分类是相对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归入某个气质类型,非此即彼。因为除了少数人具有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外,大多数人都属于中间型或混合型,即只是较多地具有某一类型的特点,却也同时兼有其他类型的一些特点。
二、性格概述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指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它经常与个体的价值观、信念、需要等个性倾向性相联系。 2、性格是一组能展示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特征之总和。 3、性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一是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较难改变,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有可塑性,可以按照一定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或坏的。二是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 性格与气质又有密切联系:一是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二是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三是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改造气质。
三、能力概述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二)能力的种类 1、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运动和操作能力的发展,与智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某种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 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 2、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 3、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一)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特点 (一)婴儿气质即表现出个别性 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始,孩子间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布拉泽尔顿把婴儿分成三种气质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安静型。大多数儿童属于一般型。 (二)幼儿气质的变化 儿童出生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这些特点在整个儿童时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气质也不是不变的,因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着高度的可塑性,而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在发育过程中,其气质的形成也往往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二、根据幼儿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一)成人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措施,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由于每个儿童出生时的气质特点各不相同,父母应主动地使自己的行为节律与婴儿的行为节律相适应。 (二)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每一气质类型的积极父母,给幼儿提供充分表现的计划,同时,对应他气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要表现出充分的理解,并考虑采取更策略的方法来对待。 (三)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四)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儿童的病态倾向发展 教师要学会分辨一些基本的心理障碍倾向,采取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他们。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一)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格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一)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 一般来说,母子关系在婴儿性格的萌芽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母亲的良好照顾,使婴儿从小得到安全感,形成对母亲的信任与依恋,为以后良好性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合群性。在儿童与伙伴的关系方面,可以看出明显的区别,如有的孩子比较随和,富于同情心,有的孩子存在明显的攻击行为。 2、独立性。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两到三岁变得明显。 3、自制力。到三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儿童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 4、活动性。
(二)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个性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年龄越小,性格的共同性越是明显。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 (一)好动 好动的特点好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有关,活动方式多变化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好动的特征本身,使幼儿较易形成勤快、爱劳动的良好性格倾向。在成人的指导下做事,他感到自豪。但是如果成人对幼儿之间做事的限制和干涉过渡,经常包办代替,则在幼儿期可能形成懒惰的性格倾向。
(二)好奇、好问 幼儿的好奇心很强。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幼儿渴望试试自己的力量,试验去做大人所做的事情。一些被禁止的事情,幼儿往往要去试试看。幼儿好奇心强的原因和他们的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好奇心导致思考和探索倾向。 好问,是幼儿好奇心的一种突出表现。幼儿天真幼稚,对于提问毫无顾忌。 幼儿好奇、好问的特征,如果得到正确引导,很容易发展成为勤奋好学、进取心强的良好性格特征。反之,如果指责或约束过多,甚至对幼儿的提问采取冷漠或讥讽的态度,则会扼杀良好性格特征的幼芽。
(三)好模仿 好模仿是幼儿突出的性格特点。幼儿最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和行为。 幼儿好模仿的特点和他们的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和他们的受暗示性有关;和他们的自信心不足有关。 利用模仿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会获得良好的成效,也证明幼儿具有好模仿的特点。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幼儿在模仿中学习。 培养幼儿的认知分化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将会使幼儿形成善于学习正确榜样而不去模仿不良行为的性格特点和习惯。否则,其性格将会向受暗示性强和缺乏自信心的方向发展。
(四)好冲动 情绪易变化,自制力不强,是幼儿性格的情绪和意志特征。 和好冲动的特征相联系的是缺乏深思熟虑。幼儿的情绪比较外露,西怒形于色。这种性格特征常常被认为是天真幼稚。它的优点是对人真诚,坦率,诚实,不虚伪。在此基础上,如果得到正确诱导和培养,幼儿将会养成既善于思考和处理问题、有胸怀坦荡的性格特征。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塑造 学前阶段正处在性格发展和初步形成时期,一方面还没有形成稳固的社会观念与态度,有相当大的模仿性和受暗示性,从而极易受到环境中无论好或坏的各种影响。同时,他们有极易把各种习得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变为习惯巩固下来。 儿童最初形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个性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时性格虽然还没有定型,但它是未来性格形成的基础。许多事例反复证明,性格是随外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产生和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儿童性格的培养。
(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其次,教师也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德育活动。再次,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树立良好榜样 就个人的成长而言,儿童时期无意最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及时提供良好家长、教师或其他典范人物良好的形象,使儿童取得合理的心理寄托,并做好大多数家长、教师自身的工作,使他们堪为楷模。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进行不同的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作用 父母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生活习惯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幼儿园教育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师的工作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才能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中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性格。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能力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能力 一、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初步形成并进一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在接受教育和参加游戏、学习等活动的过程中,积累了知识,学会了一些技能,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能力。尤其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前教育指导幼儿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讲述故事,进行计算、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能力,并且促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发展。
(二)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学前儿童智力结构的变化与发展:对儿童智力结构变化发展的趋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主要有:智力分化论、智力复合论、智力内容变化论。 婴幼儿的智力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复合化、抽象化。对入学前儿童应该特别重视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 2、儿童智力发展曲线。所谓儿童智力发展曲线,涉及不同年龄智力发展的速度,发展的加速期、高原期等问题。一般来说,儿童智力的绝对水平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个年龄的智力增长并不是等速的。为了说明智力发展的速度,往往以高原期为基准。 (1)智力发展的高原期。人的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会停止或接近停止。有的研究指出,智力到二十六岁停止增长,二十六岁到三十六岁之间保持不变,随后则下降。由此形成一条智力发展曲线,其中最高的一段成为高原期。 (2)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速度。人生头几年是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甚至是最迅速的时期,由此形成先快后慢上升的儿童智力发展曲线。
(三)学前儿童能力的差异 学前儿童在能力发展和表现上存在各种个别与群体差异。 1、能力类型差异。个体间的能力差异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差异提醒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观察每个儿童的特殊能力倾向,并给予适当的激发和关怀。事实上几乎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特定的能力类型,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或各种专门能力测试加以鉴别。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儿童能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的正态分布。它的分布特点为处在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在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3、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属于能力发展水平超群的儿童虽然是少数,但却时常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卓越的成就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着力加以特殊培养。 由于现有的科学认识尚不能有效地诊断人的真正才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对英才的培养之外,更要注意在平凡的儿童身上寻找闪光之处,不可因为仅仅关注一部分早慧或超常儿童而忽视了其他大多数平常儿童。
二、学前儿童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智力发展水平可以通过智力测验获得。但是,目前的智力测验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不要把智力测验看得太绝对化,不要只凭智力测验结果、特别是一次智力测验结果就来确定儿童的智力水平,并非所有的测验结果都那么“灵验”。一“测”定终身,对儿童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心理学家指出:测量的重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而不在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应着重考查儿童接受教育的能力。 (二)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能力和知识技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掌握了与能力有关的知识技能,有助于相应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处于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的最初阶段。因此,对学前儿童来说,知识和智力教育都不可偏废。
(三)激发兴趣 儿童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儿童能力锻炼的机会。激发儿童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借此增强和锻炼儿童能力。 (四)能力与个性其他品种的良好配合 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个性密切。“勤能补拙”是中国的一句俗话,它的含义表明了能力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相依相辅,互为促进。所以,良好个性对能力的形成和有效表达至关重要,需加以重视。 心理学家推孟认为,智力优秀者至少与四种品质相关:为取得成功的坚持力、善于积累成果、自信心、不自卑。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第五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包括意识到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可以认为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意识。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意识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滴完善自我,使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一般说来,人们对自我进行政权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识因素以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等都是种种自我体验。 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1、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2、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二、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儿童认识自己,需要经过一个比认识外界事物更为复杂、更为长久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一)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一到二十四个月间。 (二)婴儿自我认识发生呈下列趋势: 1、戏物(镜子)。 2、(镜像)“伙伴”游戏。 3、相倚性探究。 4、自我认识出现。 (三)男女婴幼儿自我意识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
三、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 (一)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特点 幼儿的自我评价尚处在学习阶段,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二)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成人对儿童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2、通过交往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善交往环境。 (2)增进幼儿与成人的交往频率。 (3)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积累交往经验,使之理解是非善恶,养成团结合作、关心爱护、助人为乐等个性品质。
3、加强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过高的、有着盲目优越感的儿童,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通过活动让他们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心。时时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要让每一个儿童都认为自己不差,知道自己的长处、短处及努力的方向。
四、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自信心发展概况 儿童到了二三岁开始萌发自信心。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信心各因素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年龄差异。幼儿自信心在三到四岁之间较四到五岁之间发展更为迅速,而且,表现出个体差异。 自信心对与幼儿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与周围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情绪。
(二)学前儿童自信心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前提。 2、给予儿童自由权和自主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给予儿童积极的评价。 4、帮助幼儿活动成功的体验
五、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 2、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具有年龄特征。从总体上看,三到五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发展的关键年龄明显在三四岁之间。 3、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具有性别差异,女孩高于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