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http://www.lsyf.cn 谌业锋主页 http://lsyf.cn/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18981539788 E-mail:jksyf@163.com
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小学生身体发育的一般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6~7岁至11~12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两个生长发育高峰之间的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平均每年增长4~5厘米,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3千克,胸围平均每年增宽2~3厘米。
男孩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2岁,年增长为6.6厘米。女孩子身高的生长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长为5.9厘米。 男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3岁,年增重为5.5千克。女孩体重增加的高峰年龄为11岁,年增重为4.4千克。 从发育时间看,女生不仅发育加速期比男生早1~2年,而且身高生长高峰期和体重增加的高峰期,也比男生提早1~2年。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期出现提前的趋势。
小学生的骨骼骨化尚未形成。骨骼系统的许多软组织、椎、骨盆区和四肢的骨骼还没有骨化,骨骼组织含水分多,含钙盐成分少,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富于弹性,易弯曲变形。 因此,要特别注意孩子坐、立、行、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的培养训练,尤其要防止驼背的产生。
小学生的肌肉发育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是大肌肉群的发育比小肌肉早; 第二先是肌肉长度的增加,然后才是肌肉横断面的增大。 因此,小学生能做比较用力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如跑、跳、投、掷等活动,而对他们小肌肉运动精确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则很难做好,也不能提出太高的要求,特别是手部活动,由于小学生的腕骨尚未完全骨化,不能长时间连续地书写、演奏乐器和做手工劳动。
在小学阶段,家长要注意配合学校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矫正错误的用笔姿势,防止写太小的字。 伴随着心脏、肺、呼吸肌、胸廓形态发展的同时,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相应增强,血管发展的速度大于心脏的发展速度,血液的循环量加大,新陈代谢加快。但小学生的心脏容积小于成人,脉搏频率远超过成年人,且心脏每搏输出量比成人小,心脏搏动频率大约每分钟80~90次,因次要注意不让孩子开展过分剧烈的运动和繁重的体力劳动,以防损害心脏。
孩子的呼吸频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一般而言,6~9岁的儿童,男孩为23~24次/分,女孩为25~26次/分,到了10~13岁,男女孩都为19~20次/分,而14岁以后基本上和成人一样,每分钟16~18次。 与此相关的是,孩子的肺活量大小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且体育锻炼的情况也直接关系到肺活量的大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28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的90%,以后增长缓慢,9岁时约1350克,到了12岁约1400克,基本上和成人一致。 随着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生长,儿童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逐步趋向平衡,觉醒时间长,睡眠时间缩短。 条件反射形成呈现出时间缩短、潜伏期较短和比较容易巩固的特征,使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刺激,更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小学1~2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大脑重量达到128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小学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运用视觉的机会特别多,学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观察事物与学前儿童相似,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 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是较为明显的特征。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
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但不能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儿童想象力在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儿童想象常常与现实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
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和学习材料,注意力也易于分散和转移。 事物、人物、活动的形状、颜色、声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易受新奇刺激的吸引,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暂,约为20分钟,注意范围比较狭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善于根据活动任务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主动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机。 求知欲主要表现为提问、探索、摆弄物体;美感容易受事物外部的特征吸引,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 还不善于真正的学习活动,要使儿童能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来对待,关键在于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如指出作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应当记住什么等; 教会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如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 情绪往往是与个别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情绪稳定性较差,情绪容易冲动、较外露,情绪的调控能力较差。 通常,在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获得一定的自我控制前,依赖外部他控来调节自我情绪。
行动缺乏一定动机与目的,往往是按教师家长的要求去行动。意志的自觉性较差,常需要外力督促检查才能完成任务,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易受外力和情绪的影响,表现出冲动性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很差,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和独立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他们更容易肯定自己的行为和活动。他们的自我调节是被动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处于上升时期,其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道德感逐渐形成,在理解道德概念时,往往与具体行为现象联系。 没有出现道德信念,这一阶段的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 道德行为往往是通过不自觉的模仿形成的。
2. 小学3~4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大脑重量达135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 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在学习过程中第一信号系统仍然起相当大的作用。在观察、了解事物的过程中视觉还占重要的地位。学生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提高,另外,学生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事物的特点发现各部分的关系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逐渐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容上,并保持一段时间,中年级的学生迅速转移注意力的能力逐渐提高。 已经能够在初步的判断、推理,较为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想象力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想象逐渐开始注意与现实的联系。
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开始注意根据预定的目的,将注意力集中于相应的事物和学习材料上。 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保持的时间约为25分钟,注意范围逐渐扩大,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的水平提高,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主动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
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但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学生的美感还会受事物外部的特征吸引,对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基础上美的体验。 学习兴趣仍然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学科兴趣开始分化,逐渐出现感兴趣的学科。
自我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逐渐学习真正的学习活动,已经能把学习当作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对待,渐渐知道怎样观察、怎样思考、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 情感在与个别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基础上,开始与抽象的价值相联系。 但学生的情感稳定性较差,情感容易冲动、较外露,情感的调控能力较差,甚至出现自我控制的下降趋势。
行动开始具有一定动机与目的,不仅按教师家长的要求,而且有自己的去行动。 外力和情绪对的行动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和独立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自制力还比较差。 道德感不断增强,在理解道德概念时,不仅与具体行为现象联系,而且与社会标准相联系。形成了道德信念的萌芽。 道德意志坚持性有所提高,道德行为开始从不自觉的模仿向自觉的坚持发展。
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处于过渡阶段,发展还不稳定,甚至出现行为控制下降趋势。 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他们仍会表现出很大的不随意性,由于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有限,意志控制较差,不能做到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又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情感逐渐转化为与社会、集体相联系,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比较准确,学生自制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指出自己的优点,也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逐渐学会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评价。 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但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道德行为向从直接到自觉、从短浅到远大、从不稳定到稳定、从满足个人到满足社会的方向发展。
3.小学5~6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部分男生、大部分女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产生特殊的内心体验和性意识的萌芽,渴望了解性知识,探索生命的奥秘。 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随着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加深刻。
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迅速上升,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逐渐趋于平衡。 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性别差异十分显著,在整个年龄段,男生均好于女生。
到了6年级,学生的认知越来越丰富,且已形成自我意识,所以产生的体验也比较稳定持久,不会随着刺激或情境的改变而很快改变自己的情绪,因而情绪控制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能自己独立作出判断。
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出现的良好品质集体主义、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正直、勤俭、善良。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逐渐学会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感。 逐渐学会独立、自觉地提出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 随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逐渐发展和辩证思维的初步发展,自我意识更加深刻,他们不仅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发展了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的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坚定性的道德信念。自我意识又出现第二个上升期,学生行为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较稳定,但女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行为控制能力略呈下降趋势。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素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游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想象中不乏创造性的成分,逐渐能把注意分配到围绕同一任务而进行的几种活动或对象上,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好大的进步。
(三)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1. 1~2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1. 1~2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
进入小学以后,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 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小学生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征: 与同伴交往的时机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低年级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 1~2年级学生在刚跨入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
2. 3~4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相互交往频率比进一步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进一步增多,社会性交往更富有组织性。 2. 3~4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相互交往频率比进一步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进一步增多,社会性交往更富有组织性。 社会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小学生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征: 与同伴交往的时机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学生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学生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学生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学的活动;形成的同伴团体进一步巩固,形成了与同年龄群体的依恋关系,开始寻求和培养“好朋友”。越来越关注同龄群体的评价、赞同和指导。
对教师仍然怀有特殊的尊敬。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还比较具有权威性,这一阶段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敬畏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不自觉与盲目的成分大大减少,逐渐对教师产生选择性的、怀疑的态度,学生依据自己对教师的素质、能力、魅力等的认识与评价决定自己对教师的态度。
3. 5~6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 3. 5~6年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征 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 社会认知能力迅速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
与同伴交往的时机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形成了对同龄人群体的依恋之情,积极寻求和培养亲密的朋友圈子。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已经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他们对教师崇拜和敬畏的神秘感逐渐消除,盲目的与不自觉成分大大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与要求有一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并有了很大的选择性。 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对教师的素质、能力、魅力等的认识与评价直接相关。
(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的发展 (1)感知方面 早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 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渐次增强。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比方做作业时,由于孩子的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经常看错题、计算出错误或是把方向搞错了。
一年级的孩子学写数字“8”,很可能写成卧倒的“∞”;四五年级的学生做家庭作业,本来要做第二题,结果去完成第三题,这些现象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小学生知觉和观察发展的趋势是从无意性、情绪性、不精确性向有意性、目的性、精确性和有组织性方向发展。
(2)注意方面 注意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 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
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 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 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
(3)记忆方面 记忆方面,随着学习、训练的过程,小学生的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而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所占的比例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意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抽象材料也能花功夫努力记住,并能自觉检查记忆的效果。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另一特点是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知识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小学阶段正是记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家长要激发孩子记忆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记忆力的发展。
六、七岁到十岁左右的孩子的记忆力大都是无意识记,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机械记忆。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容易背熟诗歌,尤其是配有生动情节或鲜艳图片的学习内容,哪怕是他们还不太理解一些词句的内容,也能很快地重复再现出来。
比方一首《鹅》,其中“曲颈向天歌”一句,未必大多数学生都懂得其中的含义,只是因为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所以,很容易记忆。 到了小学中末期,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具备了有意识记,他们会把记忆内容的主要思想记牢,并把重要的情节与一般的细节区分开来,并能够逐步摸索出适合本人特点的记忆方法。
(4)思维方面 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 思维的品质如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也有所提高。
(5)想象方面 想象方面,小学生想象的有意识、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小学生晚期对自己的生活前途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幻想。
小学生的想象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小学生想象发展是向正确地、完整地反映现实过渡,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与学龄前儿童有点类似,仍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为增加; 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
③想象的形象还具有片断、模糊的特点; ④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成分增多。随着他们的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高年级学生的想象力具有更多的创造成分。
(6)言语方面 言语方面,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 小学生还有能力学习外语,这说明小学生言语发展有很大的潜力。
2.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的比重逐渐增加,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 小学生的道德感有很大发展,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等逐步形成;
小学生的理智感也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等越来越稳定而深刻; 小学生美感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艺术作品中具体的内容和形象的观赏方面,对艺术作品内在质量的评价,则要到小学生后期才会引起注意。
3.意志的发展 小学生意志的目的性,表现在他们已能逐渐确立长远的行动目标,而不为直接目的所左右; 从自制力和独立性看,小学生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的果断性、坚持性还是比较差的,他们往往在“果断”中显出盲动.在坚持中表现出对教师或家长帮助的依赖。
4.个性的发展 小学生的意识倾向性的发展,自我意识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的批判性和自我评价的内容方面均有一定的发展。 学习兴趣逐渐分化、稳定,个人志向从直觉的、幻想的、易变的,逐渐分化、稳定且富于理性。
就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训练和影响下,得到多样化发展。 在良好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守纪律、忠诚、勤奋、勇敢等优良品质逐渐形成。
(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 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发展,但占主要地位的还是具体形象思维。 上小学后,小学生通过学习许多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促使小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为此,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起来。
2.小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 幼儿晚期小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虽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上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小学生要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必须使自己努力注意、记忆和思考。这样不仅促使小学生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随着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也得到了发展。
3.集体意识和个性的逐渐形成 小学生刚进入小学时,虽然也参加集体生活,但集体意识比较模糊,还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不到班级的荣誉。 以后,在教师的教育下,通过全班分工轮流值日,特别是班级间的竞赛评比等集体活动,小学生就逐步意识到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等等,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一定态度,初步形成了意志、性格和个性特征。
(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 即智力发展水平、 情绪稳定性、 学习适应性、 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 社会适应性、 行为习惯。
1. 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 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 情绪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 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3. 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 对学习的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 自我认识的客观程度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去向自我中心阶段转变; 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知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 社会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一是不平衡性;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具体表现为:
(一)自我意识高涨 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持有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表现是,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恼海中憧憬着。
又如,同是记日记,在小学生的日记中,主要记述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对此的肤浅认识;而且记日记的态度也不自觉,经常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迫之下去完成;对于日记的保密程度也无过高要求,甚至有时主动提供给别人看。 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初中生的日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在日记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初中生的日记更侧重于阐发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些体会和感受直接来自于自我观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以及自我期望等;
其次,初中生记日记的态度也是自觉自愿的,真正出自于表达思想及宣泄情绪的内心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他们开始将日记作为自己的绝对秘密,细心加以保管,不许别人翻看。 初中生日记特点的变化,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也恰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初中生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表现为, 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他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初中生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初中生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二)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生理学家曾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方能处于和谐状态。 但生理学的调查表明,在青春期刚刚起步时,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但性腺的机能尚未成熟,两者尚不协调。
其结果表现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初中生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强度与神经系统的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 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应,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
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所以,可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2. 反抗心理的表现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 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
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 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
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 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 第四,当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
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
(3)反抗的迁移性 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反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
(三)情绪表现的矛盾性 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
强烈、狂暴性与 温和、细腻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点。 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 但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
情绪的温和性 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幼年和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已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缓和的形式表现。
情绪的细腻性 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 初中生已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了许多主观因素。
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2.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情绪的可变性,是指情绪体验的不够稳定,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的特点。 情绪的这种特点一般是由于情绪体验不够深刻而造成的,初中生们尽管在表面上情绪表现的强度很大,但体验的深度并不与此成正比,一种情绪容易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
情绪的固执性,是指情绪体验上的一种顽固性,由于初中生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因而带来了情绪上的固执性。 例如,一些初中生会因为几次挫折便完全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
3. 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情绪的内向性,是指情绪表现形式上的一种隐蔽性。 初中生在情绪表现上已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在某些场合,可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中不予表现。
情绪的表现性,是指在情绪表露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上了表演痕迹。 初中生在团体中有时为了从众或其他一些想法,将某种原本的情绪加上一层表演的色彩。 在情绪的表露上失去童年时那种自然性,带有了造作痕迹。
(四)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初中生在结交朋友方面,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 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童年期的儿童在结交朋友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交朋友上的团伙现象,表现为6、7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在这种交往中,儿童们感到了身心自由和愉快。 因此,就交友的方式来说,小学时代是团伙的时代。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就已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被新的交往形式所取代。
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突出了许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 他们需要有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而交友的团伙形式是不具备这种功能的。 因此,他们交友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
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 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 ③性格相近, 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 初中生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2. 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 生活中日益重要 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生活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的场所不尽相同,感情所指向的对象也有区别。 幼儿主要与家庭中的各个成员构成一种心理上的交往关系。小学儿童虽已有了自己所喜爱的同龄朋友,但在感情上仍十分依赖父母。
进入中学后,初中生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朋友。 有人以我国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卷中的问题之一是:“你平时将自己内心想的事经常对谁讲?”并要求被试将所列对象按其重要程度排出顺序,
小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 而初中生的反应则是:朋友、兄弟姐妹、父母。由此不难看出,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心目中显得日益重要。 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能够同甘苦、共患难,能够从对方得到支持和帮助。
因此,他们对朋友的质量产生了特殊的要求,认为朋友应该坦率、通情达理、关心别人、保守秘密。 在初中生的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间往往彼此公开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秘密的事。 这种交流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使他们通过别人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内心世界所发生的一切,更好地了解自己。
观点和行动上的一致,也是初中生朋友之间心理接近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某些场合下,好朋友之间经常要制定出一个一致的行动方针,若违反了方针,就要受到严厉的谴责。 他们认为,能否忠于协议、忠于朋友是衡量友谊的十分重要的尺度。
初中生在交友上还有一个多层次的特点,随着他们志趣和爱好发展得越来越广泛,内心生活越发丰富,就越难在一个朋友身上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 所以,他们可能与某一个朋友的交往只限于某一方面的兴趣,而与另一个朋友的交往又只限于另一方面的兴趣。
初中阶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比以后各年龄段朋友之间的友谊更直率,更易被观察到。男生之间的友情强度较大,而女生之间的友情却表现得更温和、更细腻。 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对于发展他们的各种心理水平和情绪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朋友,他们会表现得更热情、更积极、更富有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发展各种社会性能力。
3. 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们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经常是男女儿童在一起游戏,即使有时分出性别,也不是由于性别意识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兴趣方面存在差异。
进入初中以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特点,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性别问题,并彼此对对方逐渐发生了兴趣。 但是,在最初阶段,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 总之,从表面上看,他们并不相互接近,而是相互排斥。
到初中阶段的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而且,在一些男生与女生心中,会有一位自己所喜爱的异性朋友。 调查表明,女生一般对那些举止自然、友好、不粗鲁、有活力的男生更容易产生好感;男生一般对那些仪表好、文雅、活泼的女生易产生好感。
但男女生一般都不将这种情感公开出来,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个永久的秘密。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们各方面的发展与成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产生于初中阶段的这种情感很可能就渐渐地淡化下去了,甚至完全消失。 所以,初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情是很稚嫩的,没有牢固的基础,很少有保持下来,最终发展为爱情和婚姻的。
但是,只要处理得当,控制在相当有限的程度内.这种感情也有一定的意义。 当一个初中生喜欢上一个异性同学时,他(她)自然也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于是就能更加自觉地按照一个好少年的标准,尽可能地去完善自己,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如果这种关系无限度的发展,就会妨碍初中生的正常进步。
4.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影响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人物,在童年期以前儿童的眼光里,父母的形象至高无尚,他们对父母既尊重又信任。 进人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如: (1)情感上的脱离 初中生由于在情感上有了其他的依恋对象,与父母的情感便不如以前亲密了。
(2)行为上的脱离 (3)观点上的脱离 初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十分强烈,在行为上反对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和控制。 初中生对于任何事件都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 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而审视的结果与父母意见常常不一致。
(4)父母的榜样作用削弱 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会有其他成人形象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人物又都是些近乎理想水平的形象,相形之下,父母就黯然失色了; 另一方面,随着初中生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会逐渐发现存在于父母身上的,过去却未曾觉察的某些缺点,这也会削弱父母的榜样作用。
5. 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一般来说,小学生们可以接受任何一种类型的教师。 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品评教师,而且在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 初中生所喜爱的教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
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他们所喜爱的教师几乎能达到十全十美的程度,并能在行动上对这些教师做出最好的反应。 例如,对于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负责的科目,会努力去学习;对于这位教师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会十分认真地去执行;对于这位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看法,会毫不怀疑地去接受和吸取等等。 同样,在初中生的心目中,也总有一两位他们最不喜爱的教师。在心理上,初中生对于自己所不喜欢的教师的各种意见都持拒绝态度。
(五)消极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合过程。 心理整合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持续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发展变化而来的,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统一性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个体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各方面统一、协调的整体。
一般认为,个体要到25岁,甚至再晚一些,才能完成这种心理整合任务,达到心态的稳定和平衡。 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心理整合的持续性环节和统一性环节上都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出现一些消极心境。
1. 烦恼突然增多 (1)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姿态出现于公众面前 进入初中后,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使初中生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增添了许多烦恼。 外观形象的变化,使初中生产生要改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形象的迫切需求,但如何改变,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才能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喜爱,对许多类似的问题,他们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2)与父母的关系出现裂痕 初中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还常遭受来自于父母的阻止和干涉,由此而造成他们与父母感情的疏远。 怎样才能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怎样才能将与父母的关系再度恢复到儿童时期那种亲密的程度?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到底是谁的过错等问题也常常困扰着初中生们。
(3)不知如何保持或确立自己在同伴人之中应有的地位 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在小学时各方面的表现都很突出,一向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许多原因,在同伴中的地位相对降低了,这使他们难以接受,强烈希望能在同伴中维持自己过去曾拥有的优越地位,但很困难。
另一种情况是,某些初中生过去在同龄人中未曾有过优越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们对此似乎没有太深的消极感受。进入初中后,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增加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这种愿望困扰着那些从没有过上述切身体验,而且各方面能力略显不足的学生。
2. 孤独 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时期,意指从这时起,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之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成员。
从青春期开始的“心理上的断乳”,给初中生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尽管他们在主观上有独立的要求和愿望,但实际上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独立生活。初中生的内心冲突及在现实中所遇到的挫折都较多,对许多问题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去解决,又不愿求助父母或其他人,担心有损独立人格。因此,就产生一种孤独的心境。
3. 压抑 压抑也是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压抑是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既包括生理方面的,也包括心理方面的。
但有许多需求不能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因为愿望本身不切实际;有时是由于社会上的阻力或父母的限制;也有时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而导致失败。 因而,初中生的自尊心易受到打击,但又有争强好胜的冲动,在这种矛盾的情形下,常常处于压抑的心境。
当然,除上述所列出的几种心境外,初中生也具有一些积极的心境,例如,憧憬就是存在于该阶段中很典型的积极性心境。 但总体来讲,在初中这个年龄阶段个体的心境中,消极成份占有很大的比例。 因此,特别需要父母及社会其他教育力量予以悉心指导。
(六)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 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1.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
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 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
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初中生们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存在于少年身上的反抗性也带有较复杂的性质。有时是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人格;有时又是为了撑起个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软弱。 实际上,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
(2)闭锁性与开放性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渐渐地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闭锁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3)勇敢和怯懦 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 这是因为,首先,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着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
其次,由于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 例如,他们在公众场合,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的情况在少男少女中都是常见的。这种行为上的局促是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分不开的。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 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材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地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成熟,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从兴趣爱好到人际交往方式,再到对问题的看法,他们都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在否定童年的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又留有几分对自己童年的眷恋。他们留恋童年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态,留恋童年时那种简单明了的行为方式及宣泄情绪的方法,尤其当他们在各种新的生活和学习任务面前感到惶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以上所列的这几方面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都可追溯到初中生所具有的既成熟又幼稚的这一根本性特点上。
3. 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 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这不难理解。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1)心理生物性紊乱 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上述情况。这些初中生或者感到他的心脏或消化等系统极为不适,例如感到在他的呼吸道中突然生长出肿物,而导致呼吸不畅;或者将一些常发的小病(如鼻塞、腿部肌肉抽筋、胃的轻度不适等)严重夸大,而使他们真的无法忍受;
也有人表现为由于对自己身体的某些特征不满意而产生极度焦虑,如某些女生认为自己胸部过平而怀疑自己的性别,男生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种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主体在心理上构想出来的疾病或症状,而且伴随着真切的生理上的感觉和反应,看起来就像真正患病一样,但却检查不出任何疾病,严重影响初中生的学习及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产生这种症状的重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生理上所发生的剧变,身体内外的变化及性机能的出现,使他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上。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对于自己的身体感觉就像一个新生儿对于自己的身体一样,是一种完全的陌生感。要克服这种陌生感,就必须去了解,但如果过分关注了,就将引起不正常的反应。
(2)自杀的倾向及行为 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童年期以前是极为少见的,从青春期开始直至青年期呈直线上升趋势。 西方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自杀的倾向与行为多始于15岁,这以后增长的比率极快。美国的统计数字显示,在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原因中,自杀是排在事故、癌症、其他疾病、被杀之后的第五位原因。
在自杀的倾向与方式上,存在着男女差异,女性多采用消极的自杀方式,如吃大剂量的药物或服毒;而男性多采用主动的自杀方式,如用手枪自射或自缢等。男性所采用的方式比较彻底,多能完成自杀;而女性一般只是表现出有自杀的倾向和举动,但许多时候却不能完成。
在男女两性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和实际完成自杀行为的比例为100:1。少年自杀的具体原因很多,如:怀孕、学业失败、与父母发生冲突、被同伴拒绝、被社会排斥、违法犯罪后的恐惧,也有人是出自于浪漫的想法。 但不论具体情况如何,有一条根本的原因,就是少年期需面对的困难和烦恼突然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积累起来而导致心理崩溃,有人则想用自杀的方式来解脱。
(3)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虽然相对来说发病的比例较少,但从15岁开始,发病率明显增多,到青年期达到高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后期症状很明显,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不能控制情绪以及人格混乱等。在真正患病前,常表现出先兆,如: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戒心过多以及缺乏幽默感等。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所致,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50%,异卵双生子均发此病的比例为12%,兄弟姐妹同时发病的机率就更低了。 但这种遗传因素之所以到青春期方发生效应,还是由青春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的身心特点所决定,这个年龄的个体最易感受压抑、挫折和焦虑,而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则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患者常有些对性的妄想,这与青春期性机能的迅速发育有密切相关。
除上面所列的这几项心理及行为上的偏差外,其他一些心理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躁狂症、抑郁症以及各种病态人格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多。 所以,对初中生的心理、情绪及行为问题及早发现、尽早调整和医治,对他们身心的正常发展将具重要意义。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高中生的心理障碍
(一)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理发育,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末期。这个时期,人体生长在经过青春期的急骤发育后,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也就是发育成熟和定型阶段。 他们的身体生长,主要表现在形态发育、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育、性生理成熟几个方面。
1. 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 我国的高中学生,大多数年龄在15-18岁的范围内。 这个年龄阶段,人体的生长发育反映在外部形态上有些什么特征呢? 一是身高、体重、胸围的发育。这是评价身体发育的各项形态指标,先后出现增长速度减慢,年增长值减少的趋势,但仍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二是男女孩子由于肌肉、脂肪的增长水平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体态特征。 三是性生理成熟带来了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除生殖器官以外的不同性别的特殊征象,男孩子形成了宽肩体壮的男子汉现象,女孩子则发育成丰满娇美、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2. 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育 到了高中阶段末期,孩子的心脏机能加强,肺活量增大,脑的发育和神经细胞的分化均已达到成人的水平。 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迅速发展,达到了人生的最高水平。 此时,他们的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但也容易冲动、闯祸甚至出事故。
3. 性生理成熟 性生理的成熟给孩子造成巨大震荡。 由于男女机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意识的产生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异性间的吸引、接触、交往就成为必然。 有人将性意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两性疏远期、两性接近期和两性恋爱期。高中生即处于两性接近期。 因而,高中时期的异性交往是符合规律的,可以不必大惊小怪,为此而惶恐、担忧。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 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
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 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 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 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 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 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 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 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6. 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7. 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 8. 对异性关注上升,在公开场合转向文饰、内隐,但又有显示欲,希望引起异性好感。在一定条件下,少数学生出现对异性较为隐定的情感,进而发展到恋爱。如处理不好,影响学习和个性发展。 9. 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10. 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总之,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 这种情况对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内化为高中生自身的需要,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矛盾,成为高中生认知发展的动力。 同时,高中生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也为认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思维能力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向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
高中生认知学习的自控程度明显增强。 由于理论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高中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渐趋成熟。 高中生能运用理论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能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科学性理论性更强,思维步骤更完整。 他们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方案、检验假设的完整过程去解决探究性体悟的课题。
高中生抽象思维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发展,从而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高中生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并且元认知水平提高,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准确和效率。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 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
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 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有人说,青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 自主性。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 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 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承自己的力量和才能。
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 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 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 前瞻性。 青年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介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 正如马赫列尔所说:“青年是在把过去——现在——本来联结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
匈牙利诗人曾在《冬天的晚上》一诗中这样描述青年占有未来的优势: 年轻的一代,他们并不谈到过去。 生活在他们前面而不在后面, 对于过去,他们何必考虑。 他们的灵魂漫游到未来的边际。 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地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将赢得未来”。
5. 进取性。 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对此梁启超有一段极妙的对比:“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未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放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推保守也放永旧,推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之皆其所以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6. 闭锁性。 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 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
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 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因此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 他们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对知心朋友,他们能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
7. 社会性。 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象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 如模拟角色活动“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对自治、自理、自立、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刊物等的要求,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
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 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 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正常的智力 正常的智力是高中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高中生智力正常发展的标准是: 乐于学习、工作,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欲,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努力获得优良成绩;否则,纵然智商在正常以上,也不能视为心理健康。 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在一定场合能发表个人见解。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学习,有正确地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2. 健康的情绪 良好、稳定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高中生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反应恰如其分,强度适中,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情绪比较稳定协调,基本上能保持较好的心境,一般情况下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能把握好时机和分寸。
3. 积极的意志品质 主要表现为行动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学习生活中有自觉的目的性,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较合理的反应方式,主动克服困难。行事有较明确的目的,有一定的自制力和调节力,有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毅力,基本上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 兴趣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兴趣有稳定性和专注力,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5. 统一的人格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其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既有自知之明,又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和完善自我,既不自视清高,也不自轻自贱、自惭形秽,而是言行一致,所想的、说的、做的是统一的。
自尊、自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能适度追求和满足自身需要。 对生活有较大的热情,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对自己的隐忧能尽量地“放开去”,能较愉快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性格较为开朗,处事基本上做到言行一致,有正义感。
6.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高中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 乐于交往,与家庭成员、老师、伙伴大都保持比较和谐和亲密的关系,对友谊有正确的理解。
7. 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使自己的信念、目标、行为与时代合拍,与社会要求吻合,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愿望与社会要求、他人利益相冲突,即能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行动计划,以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8. 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合的心理和行为。 他们了解高中男女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
附: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的八“自”方针 自觉——勤奋学习,不把学习当作负担。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能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发,不断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自信——对自己充满信心。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急等消极情绪,心胸比 较开阔,性格开朗、豁达,充满朝气。
自恃——积极、向上。反映适度,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对复杂事物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 自知——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的相貌、体形、体质、生理特点体能、健康状况和兴趣、动机、态度、情感 、能力、气质、性格、品德、智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自爱——正视自己,悦纳自己。不论自己长得美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身体疾病,智力和能力水平的高低,都能喜欢、悦纳自己。 自尊——有友谊感、责任感、善于与人交往。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
自强——有理想、有追求、有明显的生活目标。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 有意义。能树立远大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 自制——能较好地遵守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遵守学校纪律。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能经受各种挫折和打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五)高中生的心理障碍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少年向青年的转化时期。 这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既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 自卑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它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自卑表现为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不成熟不健全,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而造成的。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偏低,轻视自己或意识自己不如别人,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状态。 高中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上缺乏的自信和竞争勇气,一般高中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不敢与同学老师交往,做事遮掩,生怕别人笑话,行为怯懦,常表现为自我封闭。
高中生的自卑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过低,时时处处表现出“我不如别人”、“别人比我强”、“他行我不行”等等消极意识,对自己不能做到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即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长处,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以此和别人的优点、长处相比,表现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总是缺乏主动、积极、热情、畏缩不前、胆怯、害羞、缺乏勇气。
(2)具有泛化性。 所谓自卑的泛化性特点,是指由于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它方面,因而表现在其它方面的自卑情绪,
如女高中生可能由于相貌丑陋等,而表现出这方面的自卑,表现出不敢面对面与人讲话,更没有勇气当众讲话,这种生理上的自卑,泛化到了其它方面,如交给她任务,她也会害怕做不好被别人嗤笑而不敢接受,平时怕与同学交往,很少言谈,时间长了,把自己封闭起来,导致孤独失落。 这种因相貌原因而使自己所有的长处、潜能都得到抑制,就是泛化性原因造成的。
(3)敏感性和掩饰性。 具有自卑感的高中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常常担心自己的缺点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和否认。因而表现出回避与别人交往,尽可能避免别人看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由于交往甚少,对集体活动又表现冷漠,常把自己禁锢起来,从而产生孤独的体验,容易形成闭锁性性格。
(4)性别差异性。 高中生自卑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一般来说,女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常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男生,如对于任务难度大、富有冒险性的活动,女学生总认为应由男生去做,而自己很难完成。这种性别差异只是相对的,是从总体上而言的。
2. 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可能造成心理挫折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个体此时又感到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解决。焦虑是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的情绪。 产生焦虑时,个体在心理上会产生紧张的期待情绪,表现出莫名的忧虑和不安。这种状态和不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
高中生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高中生入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难以很快适应高中环境。特别是在初中未住过宿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需要自理,加上学习比较紧张以及人际关系复杂,在其内心里便感到有些应接不暇,因此在心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
(2)对学习的不适应 一些高中生对高中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快适应,往往习惯于过去那种比较被动的学习方式,即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乏自己主动式学习,因此在学习任务相对繁重,且面临升学压力,一些学生甚至不知该从何学起。极少数学生担心自己完不成学业,考试不及格而陷于焦虑状态之中。
(3)对考试方式的不适应 高中考试除了考知识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侧重能力的考查,包括分析能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由于有许多题目是测查综合能力和素质的。 因此使一些高中生感到不适应,另外,某些学生担心考试失败或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急于“分压群芳”而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的心理状态,获得好成绩的愿望越强烈,产生的焦虑水平就越高。
(4)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分关注 高中生因学习比较紧张,脑力劳动过多,会经常出现失眠、疲倦、困乏等。他们因此怀疑自己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过分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因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时便出现焦虑,他们往往身感自己身体不适,无精打采。由于沉湎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过分关注,并通过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使不适感加重从而加重了焦虑情绪。
3. 抑郁 抑郁是个体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抑郁几乎每人都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时过境迁便很快消失。
有资料显示,抑郁症状在中学生平均检出率达40%以上,高中生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缺乏活力、无精打采,几乎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不感兴趣,对生活和人生缺乏信心,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交往,自我封闭,常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长期的抑郁会导致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高中生无法有效地学习和生活。
高中生产生的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高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竞争激烈,感到生活空虚,看破红尘,对现状不满等等。 由于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而高中生对其又不能做到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导致对自我价值形成不合理评价,产生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现实条件和理想条件之间的矛盾心理,便导致了情绪的抑郁。
4. 冷漠 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对人对事不关心、冷漠的消极情绪体验。 高中生可以说正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可谓朝气蓬勃。
然而在现实中,确实有少数高中生表现出对人对事对学习的冷漠情绪。 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似有“看破红尘”之感,在其内心里感到痛苦、孤独,并有压抑感,所以冷漠是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高中生产生冷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自己在学习或活动中取得了成绩,却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承认; 自己做了好事却不能被人理解; 经常被别人嘲笑或愚弄; 全力以赴干某件事情却受到多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懂得待人处事方法而处处受挫,等等。
因此对高中生来说,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生活的主人,热情开朗、乐观向上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愿意交朋友,关心别人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5. 嫉妒 嫉妒是主体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痛苦或不满自责的情绪体验,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由于嫉妒往往对别人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
在心理上虽然也承认别人比自己强,但在表面上又不愿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自身又不愿通过努力来公平竞争,在情绪上不愉快,不舒服、愤怒、自责等内心体验。
高中生产生嫉妒心理一般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 如自我意识不成熟,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做到正确评价,自信心不足,自尊心过强,虚荣心过盛,又缺乏自控能力,便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如果不加以合理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给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甚至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如有的高中生因嫉妒,对别人产生了报复行为而走上违法的道路,有的因嫉妒心理过强盲目自责甚至走上轻生道路,可见,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 高中生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同时把对别人的嫉妒转化成一种追赶的内部动力,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6. 孤傲 孤傲是个体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虽然对个体自身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往往影响到个体周围的人际关系,影响到继续不断地进取,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易使自己脱离群体,陷于孤立。
高中生中,产生孤傲心理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孤傲确实是个人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它直接产生的后果是人际关系差,上进心削落,严重者还会出现一定的心理疾病,如由于孤傲,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止步不前,情绪受到影响,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最终可能导致抑郁。
7. 恐惧 恐惧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或现象不能正确认识而产生的害怕的消极情绪,这里讲的恐惧是指有病理性的恐惧,即对常人不害怕的事物感到恐惧,其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超出常人的反应范围,恐惧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引发恐怖症,即对自己的恐惧心理难以抑制和克服。
在高中生中,恐惧的人数是比较少的,恐怖症更是如此,常见的高中生恐怖症主要表现为比较恐怖,即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异性交往方面,会产生极度紧张。 畏惧的情绪反应,甚至发展到害怕接触异性,害怕见人的程度,患社交恐怖症的高中生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回避行为。
高中生患有恐怖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对外界事物和人缺乏正确认识,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在以前的生活环境中,有失败的经历,或者是由于个体性格的原因导致的,如胆小、过于敏感、拘谨、退缩等,都容易产生恐惧和恐怖症。
8. 发怒 发怒是指当客观事物与个体的主观愿望相悖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发怒可以说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特别是高中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情感比较丰富,且难以控制,常会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别人的一句话,甚至多看自己一眼,都会表现出十分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发怒对人的身心有不良影响。
因为它属于激情状态,常会导致心悸心理紊乱、失眠、高血压、胃溃疡及心脏病。 在行为上常使人丧失理智,而出现过激的言行,导致违纪违法。
高中生发怒一般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个性因素,如气质、性格特征。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类型的人比较容易发怒; 二是由错误认识引发的。一些高中生通过发怒的形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以发怒来威胁和控制别人,或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发怒者最终都事与愿违,而且会使自己身心受到影响,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三是客观因素,如某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习惯势力、传统势力、传统意识和观念、权威者的错误言行等等。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高中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五)高中生的心理障碍
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业锋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谌业锋主页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谢谢大家! http://www.lsyf.cn http://lsyf.cn/jksyf.html 相逢就是缘,愿与大家成为朋友! 电话:18981539788 QQ:178990915 E-mail:jksyf@163.com 微信号:lsjksyf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谢谢大家!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首批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凉山州教科所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数学教育、教育心理学客座教授 ⊙ 中国数学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 四川省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四川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 ⊙ 四川省中学数学学科中心组成员 ⊙ 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组成员 ⊙ 凉山州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 凉山州教育学会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