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八章 中国利用外资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 第三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海外筹资.
Advertisements

1978 年和 1979 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 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 他深刻地认识到: “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 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 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 开世界。 ”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目的 : 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 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明确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的意义。
考点 4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为什么对外开放? 2. 怎样对外开放 ? 3. 有何特点和意义? 4. 中国近代史上两次 “ 开放 ” 有何不同 ?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 第 11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1 、国民经济的恢复( ) ( 1 )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 2 )恢复: 1952 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
56年 58年 66年76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9年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 义制度确立 挫折: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 78年 文革十年 曲折发展十年 过渡时期 两年 徘徊 新时期 导入新课.
这首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重大决策 ?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经济特区的建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 12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农村 根本原因: 措施: 意义 “ 一大二公 ”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第 4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 别 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 邓小平.
第 4 课 第 4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九七九年那是 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 国的南海边画了 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 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 金山.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 21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中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遵循平等与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 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基础、原则、目的) 1 、含义:
对外开放格局 的形成. 对外开放 —— 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 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 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 —— 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 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
专题三 第二课. 第一步:设立经济特区 海南省 深圳 厦门 珠海 汕头 知识小贴士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 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的地区。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 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的地区。
▲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 ▲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阅读教材 合作探究 1. 农村改革的目的、措施、作用 2. 城市改革的时间、重点、具体 内容 3. 对外开放的目的、形成的格局 4. 设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 2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 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局面的历史意义。 ( 3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 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 3 课 对外开放 预习检测 1 、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 ,这里的 “ 春天 ” 指的是( ) A 改革开放 B 科教兴国 C “ 文革 ” 结束 D 包产到户 2 、老人在南海边 “ 画了一个圈 ” 是指( )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第9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十章 第一节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与和巨大成就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①20C八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九单元 第21讲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对外开放 东莞市黄江中学·袁锦兰.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湘阴一中历史组 郭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感悟 概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英才网.
海南 深圳 汕头 珠海 厦门.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华中学 林庆.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中华中学 林庆.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 e.
你知道我国外汇储备位居第一位的根源吗? 虽然外汇储备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但仍远远高于位居第二位的日本1.3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为什么要开放:时代的呼唤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市场也逐渐建立长期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得到发展,就不能忽视这种全球化的潮流。 ——岳麓版《必修二》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中学 杨文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是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子 。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6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5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40年前我们吃的是什么?.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第2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经济体制) 一、改革最先的突破口: 农村 二、农村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课程标准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内方面 (一)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当时宝安一个农民日劳动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元,两者相差100倍。 “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一位宝安农民的话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内方面 (一) “解放快三十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习仲勋 “解放快三十年了,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破破烂烂。” ——习仲勋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文选》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内方面 (一) (1)“文革”的十年动乱和长期闭关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急需恢复和发展; (2)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启示; (3)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内方面 (一) 过去,南朝鲜、台湾的经济都是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新加坡、香港只是从事转口贸易的港口城市。但在60年代,它们抓住西方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猛增,迅速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故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吴于廑等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国内方面 (一) 国际方面 (二) ①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借鉴; ②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形势缓和; ③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2、经济特区的概念: 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的地区。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2、经济特区的概念 3、经济特区的“特” 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是在中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在资金来源,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对外商投资等方面有较大的管理权限。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2、经济特区的概念 3、经济特区的“特” 4、经济特区创办的意义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 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 闽东南地区 珠三角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4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3、建立经济技术开放区;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浦东的开发开放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三)浦东的开发开放(四)开放格局初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这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方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旧中国的开放和新中国的开放 旧中国 新中国 背景 列强入侵 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 主动开放 开放前提 不平等(强迫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 等) 平等互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 影响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性质 被侵略的产物; 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正确战略决策;

三、对外开放的意义 1、经济上: 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政治上: 3、文化上: 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加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