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自由落體運動:主題 一、自由落體( Freely Falling Body ) 二、一維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 範例 1 自由落體( v 0 =0 ) 範例 2 自由落體的函數圖 範例 3 鉛直上拋 範例 4 自由落體運動公式.
Advertisements

地圖符號:圖例 地圖符號:圖例.
內容大綱 臺灣的火山分布 西部─澎湖群島 東部─海岸山脈、綠島、蘭嶼 北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龜山島 活火山!?
地震的分佈及成因 裘錦秋中學(屯門) 中二級 地理科 組員名稱‥.
ML 6.1 台東外海地震 04:06:31 (台灣時間) 02/13 20:06:31 (GMT time)
地質篇 Unit_06_板塊構造運動.
岩石圈和軟流圈 岩石圈不但是「浮」在軟流圈上,而且應該是裂成好幾塊在相互運動,才會造成許許多多的變動,並產生火山和地震等作用及高山和海溝等地形。 地球最外層厚約100 公里的岩石圈,應是由好幾個大小不等的塊體所組成,而這些在岩石圈中堅硬的塊體,就稱為「板塊」
塑造固體地球的樣貌有外營力和內營力二種。
CHAPTER 5 活躍的地球 5-1 地震與火山 5-2 板塊運動 5-3 地貌的變化.
主題10 固體地球 的組成和結構.
生活防災 通識課程 課程介紹及生活防災學 第一週 主講老師:吳明淏教授.
第 5 章 習題 一、選擇題 ( )1.「織女星距離我們 26 光年」,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 C (A)織女星與地球的距離比銀河系直徑還大
5-3岩石與礦物.
固體地球的結構.
C007 自然科學概論 第六版 Chapter 4 地 球 環 境 編著:杜平泉、方 慧、杜鳳棋、吳鎰州    唐幼華、柴御清、蔡忠賢.
火山爆發.
台灣火山的介紹 第九組 容四A 葉春敏 郭璧華 羅鈺筠.
地球哪四個特徵,是其他行星都沒有的? 1. 有生命 2. 特殊的大氣成份 氧 21% 3. 有海洋 4. 有「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
第十六章 固體地球的探測 16-1 地殼均衡說 一、地殼均衡說的內容 1. 學說提倡者:美國科學家杜頓
第五章 地球的結構 地球是前四顆岩質行星中最大的一個,也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 5-1 大氣的結構(向上1000公里)
光華國小100年度教師數位教學資源上傳格式 【教材類】
9-1 探測海底的方法 9-2 海底地形.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固體地球的組成 P.60 地殼的組成:主要為氧(約47%)、矽(約27%)、鋁、鐵、鈣、鈉、鉀、鎂等八大元素。其中氧和矽約占了四分之三,因此地殼中大部分的礦物都是矽酸鹽類。不同的礦物組合成了不同的岩石。 【教材內容】3.5.2 固體地球是由什麼組成的 地球的內部我們無法接觸到,但是由地球的外表來看,主要是由各種不同的岩石所覆蓋。這些形形色色的岩石,其外觀顏色和組成似乎都十分不同,也是這個花花的大千世界一個很重要的單元。
第6章 火山、地震與板塊運動 日本位於世界主要的火山帶上,火山的噴發有時會帶給人們生命財產上的重大損失,也顯示地球內部其實蘊藏著極大的能量。 圖為日本沖繩地區的火山。
9-1 探測海底的方法 9-2 海底地形.
製作人:陳亭又、王祈豐 指導老師:黃國明老師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M 7.8 尼泊爾地震 06:11:26 (GMT time) 14:11:26 (台灣時間)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Differentiation 微分 之一 微分的基本原理.
專題報告 地球.
認識太陽系 目的: 認識太陽系的成員: 太陽 九大行星 小行星 慧星.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阿拉斯加州克利夫蘭火山噴發的太空情景. 阿拉斯加州克利夫蘭火山噴發的太空情景 從太空拍攝美麗的巴哈馬群島.
冰河退卻也能促成板塊運動 臺師大地科系團隊揭祕 葉孟宛 謝奈特.
Investigating the Earth
第七章 地球的结构.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ML 5.9 花蓮鳳林地震 08:21:14 (台灣時間) 00:21:14 (GMT time)
歡 迎.
2.1 內能 物體儲存的能量 粒子的能量 物體的內能 進度評估 第 1 冊 單元 2.1 內能.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岩石的形成和種類 蔡鎮昇(6)五禮.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1999 Chi-Chi Earthquake (ML=7.3 MW=7.6)
M 7.5 阿富汗地震 09:09:32 (GMT time) 17:09:32 (台灣時間)
研習題目 蘇門答臘西南地震.
太 陽 的 秘 密 檔 案.
第二單元第1課 世界地理概述 一、海陸分布 (ㄧ)分區: 1.陸地-七(八)大洲 (中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 2.海洋-三大洋
Geophysics/Seismology at the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Benjamin F. Chao, Director Asia Antelope User Group Meeting, Academia Sinica,
小學四年級 常識科 地球的形狀和結構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 PowerPoint By K.C. WU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地球內部構造.
及人中學日月潭校區本位課程 氣候變化、晝夜溫差、海水漲退潮等變動,人類容易察覺。腳踏土地其變動雖極緩慢,易被忽略,卻深深影響地球外貌。圖中隔著紅海的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原本似乎接在一起,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分開呢?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台北盆地,充滿了活潑生命力的土地,且讓我們一同來探尋它的傳奇...
Machine Learning & Bioinformatics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細胞.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地震 編授教師︰楊秉鈞 桃園縣立中興國中.
相對地質時代 依據:岩層的空間分布 和構造關係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2-1波的傳播 安南國中 李蕙珍 製作.
眼球的肌肉結構.
聲音的產生.
7-1 撓性傳動 7-2 帶與帶輪 7-3 皮帶長度 7-4 塔輪 7-5 鏈條傳動 7-6 鏈條種類及構造 7-7 撓性傳動速比
2-3 地 殼 變 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第七章 固體地球的結構與變動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7-3 板塊運動 氣候變化、晝夜溫差、海水漲退潮等變動,人類容易察覺。腳踏土地其變動雖極緩慢,易被忽略,卻深深影響地球外貌。圖中隔著紅海的非洲大陸和阿拉伯半島原本似乎接在一起,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分開呢?

7-1 固體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和組成 地震波 不連續面 軟流圈 S波波速變化 地殼、岩石圈與軟流圈 固體地球組成

7-1.1 地震波 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分成: 地震波傳播速度與經過物質的剛性有關。 1.實體波:傳播路徑能通過地球內部,可分為P 波和S波。 可在固體、液體及氣體中傳播。 S波:屬橫波,質點運動方向和震波傳遞方向垂直, 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2.表面波:沿著地表附近傳播。 地震波傳播速度與經過物質的剛性有關。 剛性 剛性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剛性愈大愈不容易產生形變。

7-1.2 不連續面(1/2) 震波速度突然改變的界面稱為不連續面,以其作為固體地球分層的依據: 1.莫氏不連續面:地殼與地函間的界面。 2.古氏不連續面:地函與外地核間的界面。 3.雷氏不連續面:外地核與內地核間的介面。 http://blog.udn.com/epig/3429232

7-1.2 不連續面(2/2) P波與S波隨深度的變化 內地核 外地核 內地函 外地函 地殼 莫氏不連續面 古氏不連續面 雷氏不連續面 震波波速大致會隨著地球內部組成物質的密度增加而增加。

7-1.3 S波波速變化 S波在大陸地區及海洋地區地表之下的波速變化

7-1.4 地殼、岩石圈與軟流圈 .地殼、岩石圈、軟流圈的相對位置

7-1.5 軟流圈與岩石圈 軟流圈(低速帶):在大陸地區距地表深度約120~225公里區段,和在海洋地區距海床深度約65~225公里區段,地震波P波和S波波速突然降低的區段,推測此區段呈熔融狀態,而具可塑性。 岩石圈:地球內部構造中,軟流圈之上較堅硬部分;分裂成許多板塊,可在軟流圈上移動,引發不同形式的板塊運動。

7-1.6 固體地球組成(1/4) 固體地球由各種岩石組成,可分成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地殼位於固體地球最外層。 地殼含量最豐富的元素為氧和矽,它們和鋁、鐵、鈣、鈉、鉀、鎂等元素結合形成矽酸鹽類礦物。

7-1.6 固體地球組成(2/4) 地殼種類: 大陸地殼:富含矽和鋁(稱矽鋁質),以花岡岩為代表。 海洋地殼:富含鎂和鐵(稱鐵鎂質),以玄武岩為代表。

7-1.6 固體地球組成(3/4) 常見的八大造岩礦物(除方解石屬於碳酸岩外,其餘均為矽酸鹽類)。 紅色線段為實際1 cm的長度。

7-1.6 固體地球組成(4/4) 地殼之下的地函和地核,可由捕獲岩間接推測。 地函的主要成分為橄欖岩。 地核成分依據其密度及震波波速來分析隕石,發現以鐵為主,加少量鎳組成。 捕獲岩 被包圍在侵入火成岩體中的外來岩塊,可用來研究岩漿經過路徑的周圍岩石成分。 橄欖岩 鐵質隕石

7-2 全球主要的火山帶與地震帶 火山噴發 三大火山帶 火山分布 熱點火山 三大地震帶

7-2.1 火山噴發 1991年菲律賓 皮納度波火山噴發 龐貝城罹難者塑像 維蘇威火山噴發模擬情景 1991年6月15日位於菲律賓的皮納度波火山噴發,濃煙遮蔽了天空,大量火山灰進入了大氣層,遮蔽陽光,使得往後數年的全球平均氣溫也隨之下降。 歷史上有不少火山噴發的事件,例如西元79年,義大利 維蘇威火山噴發,掩埋羅馬帝國 龐貝城。 維蘇威火山噴發模擬情景

7-2.2 三大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火環):大部分的陸地火山分布在太平洋邊緣,形成環狀火山帶。 第二個火山集中地帶:包括維蘇威火山在內,從地中海地區經歐亞大陸、中南半島到達印尼一帶。 第三個火山帶:大致與中洋脊地震帶一致。

7-2.3 火山分布 世界火山分布圖。圖中顯示火山位置呈連續帶狀分布,且最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火環上,臺灣的火山也是其中一部分。棕色線為板塊邊界。

7-2.4 熱點火山 熱點火山的岩漿活動是地函熱柱上升至地表所造成的 熱點火山的岩漿活動是地函熱柱上升至地表所造成的,若板塊移動路徑恰好落在熱柱上,便可形成一連串的火山島鏈,有名的夏威夷群島,就屬於這一類。 http://gis.geo.ncu.edu.tw/earth/vol/volcanos.htm

7-2.5 三大地震帶 世界三大地震帶及其震源深度分布圖。

7-3 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分布 板塊運動的動力 斷層類型 張裂型板塊邊界 聚合型板塊邊界 錯動型板塊邊界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 7-3 板塊運動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分布 板塊運動的動力 斷層類型 張裂型板塊邊界 聚合型板塊邊界 錯動型板塊邊界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

7-3.1 板塊構造學說 劃分為七個主要大板塊以及十數個較小板塊。 岩石圈分裂成的碎塊且板塊之間具有頻繁的相對運動;張裂、擠壓和錯動等相對運動,在板塊邊界上造就了火山、裂谷等地形,也促使地層產生褶皺或斷層等構造。

7-3.2 板塊分布

7-3.3 板塊運動的動力(1/2) 輸送帶式的運動:地函內的熱對流使板塊在軟流圈上進行此模式。

7-3.3 板塊運動的動力(2/2) 板塊本身的物理特性: 離中洋脊較遠的板塊邊緣當它因重量增大而沉降回地函時拖拉整個板塊。 在中洋脊處地勢較高,海溝處較低,形成傾斜結構。 中洋脊熱對流及岩漿上升擠壓帶來的側向推力。 輸送帶式的運動:地函內的熱對流使板塊在軟流圈上進行此模式。

7-3.4 斷層類型 正斷層:張力(張裂型) 逆斷層:受壓的力(聚合型) 平移斷層(錯動型斷層之一):剪力(錯動型板塊)。

7-3.5 張裂型板塊邊界 地函熱對流造成板塊拉張而形成,典型代表為中洋脊、裂谷。 主要斷層類型:正斷層 中洋脊是張裂型板塊邊界,箭頭為運動方向。

7-3.6聚合型板塊邊界 板塊互相推擠碰撞而成,進行隱沒作用。受隱沒作用影響的帶狀分布區域稱為隱沒帶(班尼奧夫帶)。 主要斷層類型:逆斷層 由海溝附近歷次地震震源傾斜帶狀的分布,會呈現由淺至深的密集分布地帶,稱為班尼奧夫帶,它同時也代表板塊的隱沒帶。 聚合型板塊邊界及隱沒帶,黑色箭頭指示方向為運動方向。

7-3.7錯動型板塊邊界(1/2) 因水平移動方向不同或速度不同所造成的平移斷層,兩板塊間原來相鄰的岩層隨時間而逐漸錯移;典型:轉形斷層。 轉形斷層(甲乙紅線標示處)示意圖。

7-3.7錯動型板塊邊界(2/2) 聖安德里斯斷層 美國 加州地區的聖安德里斯斷層為轉形斷層,它成為北美板塊的局部西側邊界。

7-3.8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1/2) 臺灣位在聚合型板塊邊界,以花東縱谷為界。 縱谷以西屬於歐亞板塊,以東則屬菲律賓海板塊,花東縱谷是此兩板塊的縫合帶。 http://zh.wikipedia.org/zh/%E8%8A%B1%E6%9D%B1%E7%B8%B1%E8%B0%B7

7-3.8 臺灣附近的板塊構造(2/2) 臺灣既有火山作用、又有頻繁地震,且岩層具複雜褶皺及斷層構造,顯示在過去地球歷史中,臺灣曾經歷多次的板塊構造運動。最近一次讓臺灣島露出海面的主要造山運動,是因菲律賓海板塊帶著它邊緣的呂宋火山弧向西北方移動,碰撞上歐 亞板塊,使得部分大陸地殼變形隆起。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1/3) 地震震源分布: 由南向北逐漸加深:菲律賓海板塊由南向北隱沒到歐 亞板塊之下,形成琉球島弧。 由西向東逐漸變深:歐亞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形成呂宋火山弧。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2/3) 臺灣地震震源的三維分布圖,其中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可顯示出臺灣附近不同板塊的分布格局及聚合碰撞的大致情形。

7-3.9 臺灣附近的震源分布(3/3) 臺灣的板塊構造及板塊碰撞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