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课标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赣州市崇义县章源中学 王会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观察 白醋的特点小苏打的特点 白色的细小晶体, 粉末状 无色透明的液体, 有一股酸味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 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Advertisement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3.3溶液的酸碱性 头桥中学 方桃红.
第七单元 溶液酸碱性.
第2节 物质的酸碱性 (二)酸碱指示剂.
课 题 2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苏教版 高中化学 必修1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提问:你能小结判断“溶质和溶剂”的方法吗?
欢迎步入知识的殿堂,感受其独有的乐趣。 制作人:吴亚玲.
1、酸的组成:“H+酸根” 常见的酸根离子有Cl-、SO42-、CO32-、NO3-
第一章 探索物质的变化 第3节 探索碱的性质.
测试酸碱的指示剂.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广州市第一一七中学 zyp.
碘量法应用与实例:维生素C含量测定.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一节 溶液的酸碱性.
食物中主要成分的检验.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检验 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 王颖.
高中化学实验 (二) 气体的制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鹤壁四中 刘根长.
看我干冰的 课题: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临海外国语学校 冯丽雅.
探究实验一:物质溶于水会形成什么? 药品:硫酸铜晶体 酒精 泥沙 食用油 仪器:试管(四支) 步骤: 硫酸铜晶体放入水中 酒精放入水中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蜜蜂与马蜂 蜜蜂 被蜜蜂蛰后,用肥皂水或氨水清洗 马蜂 被马蜂蛰后,用食醋止痛止痒 Why?.
铁的重要化合物 常德市第一中学 吴清清.
第八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盐类的水解.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思考】Na2CO3与NaHCO3的鉴别方法 【固体】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设计制作 於如相.
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 一、实验目的 学习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中碱组分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河北省综合实践展示课 问题如何转化为课题 ——碳和食物 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尚静.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 Potential-pH Diagram
基准物质(p382,表1) 1. 组成与化学式相符(H2C2O4·2H2O、NaCl ); 2. 纯度>99.9%; 3. 稳定(Na2CO3、CaCO3、Na2C2O4等) 4. 参与反应时没有副反应.
基于高中生物学理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性课例开发
复分解法制备硝酸钾.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重点化学方程式复习 Cl2+2NaOH=NaCl+NaClO+H2O Cl2+2OH-=Cl-+ClO-+H2O
慧眼识酸 请阅读下列物质,完成后面问题 ①Mg ②H2SO4 ③Fe2O3 ④NaOH ⑤CaCO3
网页设计与制作 —— 学习情境二:网页模板设计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高二化学集备组.
基于微观图示法探究氯水的成分 北京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罗萍丽.
金 属 的 化 学 性 质.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3.9.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自学)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实例 混合碱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3.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Review Three states of matter are ( ). solid, liquid and gas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分数乘法(一).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李雅.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离子反应.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看视频:广东清远20吨浓硫酸泄漏 提问:从视频中得到那些信息? 1 .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盐酸溶液中氯化氢含量的测定.
守恒法巧解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计算题.
铁矿(或铁粉)中全铁含量的测定 (无汞定铁法)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K2Cr2O7标准溶液 的配置 主讲人:李雪莲
FH实验中电子能量分布的测定 乐永康,陈亮 2008年10月7日.
—— Potential-pH Diagram
专题四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6讲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厦大附中 欧昌友.
氨 常德市第一中学 吴清清.
恶心的 水垢.
硫酸铜的提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 上册 轴对称 高效课堂编写组 高向玲.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的应用” 点评专家:谭一宁.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研读新课标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赣州市崇义县章源中学 王会有

我们的网站:www.jxteacher.com/cy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对于原“实验版”,表述更清晰、科学,可操作性更强 进一步强化了义务教育化学教育课程特点的实验要求,完善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新课标中“实验与探究”内容的变化

1.“课程目标”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 将“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修改为“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 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修改为“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 • 将“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修改为“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2.“内容标准”的变化 (一)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并规定了至少应完成的8个化学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5.燃烧的条件。 6.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说明:“※”表示被删除部分,“△”表示增加部分,“· ”表示修改部分,未列出的内容即无实质性变化) 实验稿 2011版 活动与探究建议 ※ 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 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 配制某种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 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 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 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 根据已知比例配制无土栽培所需的无机盐营养液。 · 实验: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 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 · 了解用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 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实验稿 2011版 活动与探究建议 · 分离氯化钠固体与铁粉组成的混合物。 △ 实验:水的电解。 · 实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实验稿 2011版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 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 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 · 观察硫酸铜溶液(或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快慢的影响。 · 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 · 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 · 观察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影响。 ※ 用实验证明:铁粉和硫粉混合加热生成了新的物质。 ※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 △ 实验:镁带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 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实验稿 2011版 活动与探究建议 · 交流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 △ 实验:氢气的燃烧。 · 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等现象的认识。

二、对“规定实验活动”的理解 仪器装置的连接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固体药品的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 固体的加热 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 氧气的检验方法 固体在气体中燃烧实验操作

仪器装置的连接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二氧化碳的检验 气体的验满 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

镊子的使用 坩埚钳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三角架的使用 固体在空气中加热

金属色泽的观察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物质硬度的比较 坩埚钳的使用 物质导电性的探究 酒精灯的使用 固体在空气中加热 块状固体的取用 液体的取用 氢气的检验

实验活动5.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固体药品的取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量筒的使用 胶头滴管的使用 固体的溶解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 镊子的使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胶头滴管的使用 药匙的使用

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研钵的使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胶头滴管的使用 pH的测定

固体药品的取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酒精灯的使用 量筒的使用 固体的溶解 过滤的操作 蒸发的操作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 将“演示实验”作为“展示实验” 主观决定“现象与结论”的关系 忽视“失误实验”的教学效果 缺乏对实验探究的质疑与反思 过于注重对实验现象的死记硬背 忽视实验过程中的偶发现象 注重趣味性而忽视操作规范 忽视实验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学观点认为:“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或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活动。演示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材规定要演示的实验,还应包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的演示内容,以及实验标本、投影片等。

案例:“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常规:根据教材安排,分别对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进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探究处理: 1.分别将木炭、硫、铁丝在空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2.分别将引燃的木炭、硫、铁丝置于氧气中燃烧,观察现象; 3.比较木炭、硫、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区别

案例:酸碱中和的实验探究。 常规:按课本描述进行实验演示:“用烧杯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探究处理: 1.在不加指示剂的情况下,将稀盐酸(或稀硫酸)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该如何处理才能判断反应的发生? 2.按照课本描述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而得出的。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在处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关系时,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姿态。 《课程标准》指出:“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而得出的。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在处理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关系时,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姿态。

案例:如右图所示,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发现燃烧的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由此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反思:如果将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换成氮气,是否会产生同样效果呢?

案例: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含有碳酸钠)的操作方法是:用试管取适量的样品,滴入几滴的稀盐酸,当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时,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实验验证: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几滴稀盐酸并不能观察到气泡产生,只有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才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泡。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常常将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实验作为“无效实验”,随意搪塞后再重新操作。 课程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验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因此,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也都可以成为一种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常常将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实验作为“无效实验”,随意搪塞后再重新操作。

(1)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第1次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第2次实验两支燃着的蜡烛同时熄灭的原因? 案例:某老师在进行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时,第1次实验时,当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时,两支蜡烛均未熄灭;然后,他进行第2次实验,当将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倒入时,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下面的蜡烛后熄灭;接着,他马上用火柴去点燃烧杯里的蜡烛,蜡烛无法点燃,只得取出蜡烛点燃,再进行第3次实验…… 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第1次实验不成功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第2次实验两支燃着的蜡烛同时熄灭的原因? 调整第3次实验:将一支蜡烛取出重新点燃,取镊子夹住轻轻放入倒有二氧化碳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放入燃着的蜡烛会立即熄灭?

(2)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先取的红磷放置那么长时间不发生燃烧现象,而白磷取出后不久即发生燃烧现象? 案例:“燃烧条件”的实验演示,某老师在准备实验时,先取出少量红磷置于铜片上,再从水中取出一块白磷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取一小块后,用滤纸将其表面的水吸干,正准备将其放在铜片上时,突然白磷发生自燃现象,于是,该老师又只好重取白磷重新演示。 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先取的红磷放置那么长时间不发生燃烧现象,而白磷取出后不久即发生燃烧现象? 2.白磷如何保存?如何取用?

(3)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通过对失误实验的分析与引导,势必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否采取其他的实验方法,别免再次实验的失败,确保实验的成功?由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教材中所设置的实验一般是较便于操作的常规性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所设置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

案例:实验演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操作方法:用试管取适量石蕊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反思:能否先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通入二氧化碳后,再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案例: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是:“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 反思:能否先在烧杯中盛稀盐酸,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慢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描述的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抓住符合客观事实的关键即可。 《课程标准》指出:“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进行描述,但描述的语言并非一成不变,只要抓住符合客观事实的关键即可。

案例:二氧化碳通往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变浑浊”,当有的学生描述为“生成白色沉淀”时,即会被某些老师视为错误。 案例:在右图酸与指示剂的实验中,孔1、3中出现的现象是 ,……有些老师一定要学生将实验现象写成“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实验探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偶发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如果正确的加以引导分析与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案例: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立即变红色,过一会儿溶液的红色又褪去。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些老师就说:“变质了”、“酚酞失效了”等等。 资料: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酸盐,在碱性介质中很不稳定,它会慢慢地转化成无色羧酸盐式;遇到较浓的碱液,会立即转变成无色的羧酸盐式。所以,酚酞试剂滴入浓碱液时,酚酞开始变红,很快红色退去变成无色。 解释:氢氧化钠的浓度所致。

解释:原因之一是锌与稀硫酸反应后,锌的表面凹凸不平,产生很多细小的锌微粒,由于微粒太小,光被完全吸收,故呈现黑色。 案例:锌粒与稀酸过程中,在实验完毕,锌的表面总是黑色。锌的表面为什么会变黑?有些老师是这样回答:“由于锌的质地不纯,有杂质,锌大部分反应后,杂质附着在表面上呈黑色”。 解释:原因之一是锌与稀硫酸反应后,锌的表面凹凸不平,产生很多细小的锌微粒,由于微粒太小,光被完全吸收,故呈现黑色。

案例:酚酞滴入稀盐酸中易出现浑浊现象,这是什么原因?有老师搪塞说:盐酸或酚酞中的杂质造成的。 资料:酚酞为白色或微带黄色的细小晶体,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因此通常把酚酞配制成酒精溶液使用。当酚酞试剂滴入水或中性、酸性的水溶液时,会出现白色浑浊物,这是由于酒精易溶于水,使试剂中难溶于水的酚酞析出的缘故。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将备用的实验仪器、药品依顺序放置在讲台上,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课程标准》指出:“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化学实验要求学生遵守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案例:某老师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制取的演示实验时,将仪器、药品置于讲台下面,随着实验的进行,慢慢引导学生思考需要哪些仪器、药品,然后逐一从讲台下面的实验提篮中将所需仪器、药品取出。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先将备用的实验仪器、药品依顺序放置在讲台上,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老师不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废弃物,如火柴梗、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等随意丢弃,缺乏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老师不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废弃物,如火柴梗、物质燃烧后的剩余物等随意丢弃,缺乏环保意识。 正确的操作:备用一只盛废弃物的烧杯,将实验过程中的废弃物放入烧杯中,课后带回实验室统一处理。

四、教材中疑难实验的技巧与创新

1.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教材描述: 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 教材描述: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

3.木炭还原氧化铜

4.倾倒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6.铝、锌、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比较

7.水和乙醇互溶实验

8.不同溶剂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9.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材描述: 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

10.物质溶解及发生化学反应的热变化演示

谢谢合作!欢迎指导! QQ:504955137 E-mail:jxcywh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