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臺灣的現代化 第1課 清代後期的現代化
清廷統治以後,中斷了臺灣與西方文化的接觸。 直到清末對外開港通商,臺灣才重新接觸外來的文化。
清末的開港與經濟活動 清代末年,許多西方國家希望到臺灣從事貿易活動。咸豐十年(1860),清廷被迫陸續開放安平、打狗(高雄)、滬尾(淡水)、雞籠(基隆)等港口。
清末臺灣被迫開放的港口示意圖。
臺灣開港通商後,英國在淡水 紅毛城旁設立領事館,處理外國人通商事務,西方文化重新傳入臺灣。
臺灣自然環境適合種茶,還有茂密的天然樟樹,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運用他們雄厚的資金,鼓勵農民大量生產茶葉和樟腦,作為外銷的商品。 結果不僅造就許多有錢的商人,也帶動北部的繁榮,使臺北逐漸成為臺灣的經濟中心。
挑夫將裝有樟腦油的錫罐搬運下山。
外國商人正在港口交易買賣。
大稻埕的貴德街在清末是有名的茶街(圖中的婦女正在揀茶)。
說說看,清末和現在臺灣的熱門外銷商品有什麼不同? 動動腦參考解答 例:清末臺灣熱門的外銷商品以茶葉、樟腦等經濟作物為主。 現在臺灣的熱門外銷商品則以高科技的電子產品為大宗,例如,電腦零件、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液晶螢幕等。 說說看,清末和現在臺灣的熱門外銷商品有什麼不同?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藉故侵略臺灣南部,爆發了牡丹社事件。 清末的政治發展與積極建設 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藉故侵略臺灣南部,爆發了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 同治十年(1871),有琉球漁民遭遇暴風,漂到臺灣南部的恆春附近,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因此出兵臺灣,在恆春附近登陸,攻打牡丹社。
清末的政治發展與積極建設 事件爆發後,清廷派沈葆楨來臺處理相關事務,除了修建砲臺,增強防務外,也在臺灣南部增設恆春縣、北部增設臺北府,以加強控制。
清末的政治發展與積極建設 同時修築臺灣東、西部之間的越山道路,加強對原住民的管理;並積極鼓勵移民前往東部開墾,以防止外國的野心。
原住民牡丹社抗日紀念碑(今屏東縣 車城鄉 石門古戰場)。
億載金城是沈葆楨來臺興築的第一座西式砲臺,現為一級古蹟(今臺南市 安平區)。
清代修築的八通關古道,從今天南投縣的竹山到花蓮縣的玉里,是貫通臺灣東、西部的主要道路。
光緒十年(1884),法國侵擾澎湖與臺灣北部,清廷派劉銘傳來臺負責防衛的工作。 戰爭結束後,劉銘傳奉命籌辦臺灣設省工作,除調整臺灣的行政區劃,以加強統治外,也積極清理土地,增加賦稅收入。
劉銘傳(1836~1896)像。
清代後期臺灣省行政區圖。
二沙灣砲臺是扼守基隆港的重要據點。入口處題有「海門天險」四字,是形容其控制北臺灣門戶,地形險要。
臺灣布政使司衙門,是清代建省以後最高的行政機關(原址位於今臺北市 中山堂,現在移到臺北市植物園內)。
請觀察清代不同時期的臺 灣行政區圖,你有什麼發 現呢? 例:1.臺灣設省後,由一府變成三府,東部地區則設臺東直隸州來治理。 動動腦參考解答 例:1.臺灣設省後,由一府變成三府,東部地區則設臺東直隸州來治理。 2.原本的行政區過大,管理較不易,後期增設行政區以利治理。 請觀察清代不同時期的臺 灣行政區圖,你有什麼發 現呢?
此外,並建設基隆到新竹間的鐵路,發展交通;鋪設電報線,加強島內外的聯絡等。 騰雲號是臺灣第一輛蒸汽火車頭,現保存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位於臺北到基隆間的獅球嶺隧道,是清代修建鐵路時所開鑿,現為二級古蹟。
臺北初設電燈示意圖。
臺灣開港後,西方人可以進出臺灣,從事貿易和傳教,同時帶來不同的生活方式,對臺灣本地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清末傳教士帶入的西方文化 臺灣開港後,西方人可以進出臺灣,從事貿易和傳教,同時帶來不同的生活方式,對臺灣本地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例如:有一些基督教的傳教士,透過傳教活動,從事教育、醫療等工作,促使西方文化重新在臺灣傳播和發展。 清末傳教士帶入的西方文化 例如:有一些基督教的傳教士,透過傳教活動,從事教育、醫療等工作,促使西方文化重新在臺灣傳播和發展。
馬雅各以醫療傳道,他創設的新樓醫院是臺灣第一家西醫院(新樓醫院位於今臺南市 東區)。
由於沈葆楨、劉銘傳等人的積極建設,加上西方文化的持續傳入,使臺灣逐漸邁向富強的目標,成為當時清朝統治下, 最進步的地區。
馬偕博士在淡水創立牛津學堂,在傳教之餘,也投入教育事業。
馬偕博士創建的滬尾偕醫館,是臺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巴克禮牧師創辦的臺南神學院,不僅培養傳道人才,也引進西方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