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病毒与疾病 生技 10-1 赵桂华. 概念 生物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 核酸 ( DNA/RNA ),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 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生物病毒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 毒素。 “virus” 一词源于 拉丁文。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 具 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Advertisements

生物高考 精讲专题 第 18 讲 免疫调节 乔文军北京特级教师2015. 《考试大纲》 3-3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 5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狂犬病 狂犬病晚期的犬. 一、狂犬病病原 : 狂犬 病毒属于弹状病毒, 75×180nm 大小,外层为含脂 质的囊膜,内部为含核蛋白的 核心,对脂溶剂敏感,为单链 RNA 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感 染动物的唾液和脑组织。 狂犬病病毒结构.
第二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rabies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1. 根据表面糖蛋白 G 的不同可分为 4 个血清 型。 2. 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碱、乙醚灭活。
DNA 的 结 构 DNA 的 结 构. 课 前 提 问 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阶段: 2. 遗传物质的特点: 3. 证明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什么 ? 4. 如果噬菌体 DNA 用放射性 31 P 标记,请问, 在正常细菌体内合成的子代噬菌体 DNA 中, 是否全部含有放射性 31.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第4章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Heredity and Variation
Chap 4 病毒(virus).
第三章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刘 畅 Tel: 第二篇 医学病毒学 刘 畅 Tel: 西院5号楼510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龙星课程—肿瘤生物信息学上机课程 曹莎
病毒学概述.
第七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主讲人:刘石泉.
第三章 病毒.
第四十四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Antifungal and antiviral drugs 制作:田汉文.
情景导入: 济南日报12月8日报道 山东省卫生厅今天晚上6点40分公布,11月30日至12月6日,我省新增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64例,其中重症病例89例,死亡病例15例。今天,省卫生厅邀请专家对甲流疫情情况进行说明。专家表示,甲流死亡病例与季节流感死亡病例相差不大。最近甲流发病数明显增加,与气候有一定关系。前一段时间甲流疫情主要在东北地区,后来向山东、河北转移,目前正往浙江、广东转移。引起甲型H1N1流感的生物是什么?
MICROBIOLOGY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
牡丹江市第九中学 李文君.
我们为什么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 第十五章 健康的生活 主讲人:郑岑 北京市密云区密云三中.
第 1 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第5章 Heredity and Variation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肠道病毒的分类关系 脊髓灰质炎病毒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新肠道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肠道病毒属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属.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1.植物叶肉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不包括( ) A.染色体 B.质体 C.线粒体 D.核糖体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6.3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人类染色体显微形态图 ♀ ♂ 它们是有丝分裂什么时期的照片? 在这两张图中能看得出它们的区别吗?
呼伦贝尔学院优秀课 第 三 章 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Virus and subvirus 高明华 呼伦贝尔学院.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上篇 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___病毒 序 ●病毒发现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 及治疗进展 张定风.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C 1.关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问 题 探 讨 1.DNA的中文全名是什么? 2.为什么DNA能够进行亲子鉴定? 3.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小专题 病毒 1303 班 张红利.
2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学 Virology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31章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 Human Pagilloma Virus.
病毒学.
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 第一节 病毒 第二节 噬菌体.
                                                                                                                                                                
 第 三 章 病毒和亚病毒.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College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卜宁.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周德庆( 2011 ):微生物学教程(第 3 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沈萍( 2000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闵航( 2005 ):微生物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双股DNA病毒 三种病毒颗粒 小球型和管型颗粒,直径22nm, 由HBsAg组成
四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原核生物病毒 植物病毒 人类和脊椎病毒 昆虫病毒.
病毒的基本性状 林旭瑷 医学院科研C817 TEL: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第二章 基本知识概要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细胞概念的一些新思考 1,有机体的组成和结构单位 2,代谢和功能的单位
第二节 核酸与细胞核.
助学课件 病 毒.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第四章 病毒 一、 病毒的一般特性 二、 噬菌体.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癌基因、抑癌基因 与生长因子 Oncogenes, Anti-oncogenes and Growth Factors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基因信息的传递.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四章——病毒 非细胞生物的种类: (真)病毒(virus):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 组分
C型肝炎病毒假想圖:最外層為套膜,內包裝有一單股之RNA分子
讨论:利用已经灭绝的生物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二课时).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第一节 非细胞生物-病毒 一、什么叫病毒? 病毒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有1种核酸DNA或RNA,具有超级寄生性,且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

病毒的种类: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只含具有独立侵染性的组分 卫星病毒:只含不具独立侵染性的组分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部分 亚病毒

一是控制和消灭有害病毒,病毒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家养动物养殖业,病毒性疾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发酵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会严重影响发酵生产; 研究病毒的重要意义: 一是控制和消灭有害病毒,病毒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家养动物养殖业,病毒性疾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发酵工业中的噬菌体污染会严重影响发酵生产; 二是病毒的研究和利用价值,主要表现为改良品种,培育活病毒疫苗株,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病毒作为昆虫杀虫剂,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载体。

二、病毒的特点: 1)形态及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2)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3)严格细胞内寄生,缺乏完整的酶和产能系统,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的现成代谢系统合成病毒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二、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多数在100nm左右(20~200nm)。多数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最小的圆环病毒直径约17nm,比核糖体稍大,最大的动物痘病毒(Poxviruses)直径达200nm以上,与最小的细菌相仿,并且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病毒的形态:杆形、球形、砖形和蝌蚪形

(三) 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 毒 的 核 酸

(四)病毒的基本结构 核酸 刺突 衣壳 衣壳 衣壳粒 有囊膜病毒模式结构 无囊膜病毒模式结构

病毒粒子 核衣壳 (基本结构) 囊膜有刺突 (非基本结构) 芯髓 (核酸) 衣壳 DNA/RNA 基因组:双股/单股 分段/不分段 多肽 (结构亚单位) 壳粒 (形态亚单位) 病毒粒子的组成及成分

病毒的结构类型 杆状:烟草花叶病毒等 丝状:大肠杆菌M13噬菌体等 无囊膜 螺旋对称结构 卷曲状:流感病毒等 有囊膜 弹状:狂犬病毒等 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 大型:腺病毒 无囊膜 病毒 结构类型 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有囊膜:疱疹病毒 无囊膜:大肠杆菌T偶数噬菌体(蝌蚪状) 复合对称结构 有囊膜:痘病毒(砖块状)

1、螺旋对称结构 以烟草花叶病毒(tobaco mosaic virus, TMV)为例。衣壳是由2130个蛋白质亚基构成的螺旋对称结构,衣壳长300nm。直径15~18nm,外观呈狭窄的刚直杆状。螺旋衣壳中央有直径4nm的轴孔,亚基呈右手螺旋排列,螺旋的螺距为2.3nm,每—螺转上的亚基数目为十六又三分之—个。病毒的单链RNA半径约4nnl处与蛋白质亚基结合.大约每三个核苷酸结合着一个蛋白质亚基、RNA长约6395或6398个核苷酸,长度相当于2130个亚甚或130螺转。

2、二十面体对称结构 以腺病毒(adenovirus)为例。腺病毒的衣壳含有252个壳粒,其中12个顶角的衣壳粒与相邻的衣壳粒组成五邻体,240个面上或棱上的衣壳粒相互之间组成六邻体。每个五邻体中央的衣壳粒上伸出一根末端带有顶球的刺突。每个五邻体壳粒由一个五聚体(多肽Ⅲ)和一个三聚体纤维蛋白(Ⅳ)组成;但六邻体壳粒不是六聚体,而是三聚体,它由3个110K多肽Ⅱ构成。

3、复合对称结构 具有复合对称衣壳结构的典型是有尾噬菌体,以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为例。T4噬菌体的头部为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直径为5nm。噬菌体(phage)的尾部较为复杂,由尾鞘、尾管、颈部、基板、尾钉和尾丝组成。头部与尾部由颈部连接起来(图4-10)。

(五)病毒的增殖 病毒的繁殖过程: 一般可分为吸附、侵入、复制(生物合成)、成熟装配与裂解释放五步。 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称作裂解性周期。

1、吸附 2、侵入

3、复制(含生物合成)

4、成熟装配

5、裂解释放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

(1)潜伏期:是指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到病毒粒子释放出胞外前的一段时间。 潜伏前期又称隐蔽期(eclipse phase),是指病毒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病毒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此时宿主细胞内不含有完整的、有侵染力的成熟病毒粒子。 潜伏后期,病毒粒子装配成熟,胞内具侵染性的成熟病毒粒子数目逐渐增,但没有释放出胞外。寄主细胞的裂解标志着潜伏期的结束。 (2)裂解期:是指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病毒粒子急剧上升的一段时间。病毒没有个体生长,其宿主细胞裂解也是突发的。 (3)平台期:是指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全部裂解,溶液中病毒效价达到最高点以后的时期。

烈性噬菌体 凡能引起宿主细胞 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称为烈性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与溶原性(lysogeny) 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因而被称作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这种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原性(lysogeny), 被侵染的细胞被称作溶原性细胞或溶原菌(lysogen),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被称作原病毒或原噬菌体(prophage)。

溶原性特点: (1)溶原性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温和噬菌体在菌体细胞内以前噬菌体形式存在可导致宿主细胞的表型改变,这种改变与其生命周期是否完成没有直接关系,这种改变称为溶原性转变。 (2)免疫作用:前噬菌体基因还导致溶原性细菌对同类型噬菌体的侵染具有免疫作用,阻止携带与溶原性菌体所含的前噬菌体DNA相同的噬菌体的吸附和生物合成,但这种免疫作用不能阻止溶原菌体被别种类型的温和噬菌体或烈性噬菌体所侵染。前噬菌体基因的表达可以产生一种λ阻遏蛋白,抑制该病毒自身在菌体内的复制作用。

(3)致病性改变:某些溶原菌体还因所含的前噬菌体的作用导致致病性改变。例如,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ecterium diphtheriae)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若不含有前噬菌体的话,是不会引起人类疾病的;一旦被相应的温和噬菌体侵染,含有了编码毒素基因的前噬菌体后,就从不产生毒素的菌株转变为产毒素的菌株,造成侵染组织的损伤,分别引发白喉和肉毒中毒症状。 (4)溶原性可以是可逆的:前噬菌体可以自发地或在外界刺激诱导下被激活,裂解寄主细胞,进入裂解途径。前噬菌体离开细菌基因组进入裂解途径的几率很低(约1/10000-1/100000)。

各种脊椎动物都广泛寄生着相应的病毒,但研究较多的是那些与人类健康、与畜禽家养脊椎动物疾病相关的那些病毒。已知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病毒超过300种,与其它脊椎动物有关的病毒超过900种。人类传染病约有70-80%是由病毒所引起。 脊椎动物病毒

(一)脊椎动物病毒繁殖 1.吸附:病毒通过刺突与细胞受体特异结合吸附到寄主细胞上 2.侵入:病毒被吞噬到囊泡中, 囊膜破裂, 病毒核酸被释放到细胞质。 3.生物合成: 在病毒基因控制下, 细胞合成新病毒的基本成分,核酸、衣壳粒蛋白和刺突蛋白。 4.成熟装配:刺突蛋白整合到形成病毒囊膜的细胞膜中,核酸和衣颗粒蛋白装配成核衣壳。 5.释放:有囊膜病毒以出芽方式离开细胞膜,携带着含刺突的囊膜。成熟的病毒粒子具侵染性。

病毒刺突与寄主细胞上受体的特异结合过程示意图:

1)裸露病毒核酸直接穿入 动物病毒侵入方式 示意图: 2)有囊膜病毒以膜融合方式进入 3)有囊膜病毒以吞噬作用进入

动物病毒出芽释放过程示意图:

(六)病毒与肿瘤发生 肿瘤(tumor)是由失去调控而异常生长和繁殖的新生异常细胞或瘤形成的组织团块。如果肿瘤的生长维持在特定的部位形成致密组织团,而不通过循环系统转移到其它部位,被称为良性肿瘤;如果肿瘤细胞可以活跃的扩散或转移到有机体其它部位乃至全身,通常通过血液流动并形成次级肿瘤,被称为恶性肿瘤或癌。人类和脊椎动物肿瘤的发生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所引起,例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有好几种动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进入续存性状态,可永久性地改变宿主遗传物质,导致宿主肿瘤发生。可引发机体肿瘤发生的病毒被称作肿瘤病毒(oncoviruses),迄今发现的可引起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的病毒主要是一些dsDNA和一些逆转录病毒。肿瘤病毒引起肌体肿瘤发生的过程被称作转化(transformation)。

Epstein-Barr(EB)病毒 Burkitt 淋巴瘤 (epstein-barr virus) 某些脊椎动物病毒所引起的肿瘤 肿瘤病毒 肿瘤类型 Epstein-Barr(EB)病毒 Burkitt 淋巴瘤 (epstein-barr virus)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肝癌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 很多动物白血病和淋巴瘤; 人类胸腺淋巴瘤(htlv逆转录 病毒) 乳头多瘤空泡病毒(papovavirus) 各种动物肿瘤;人类宫颈癌 (人乳头状瘤病毒) 人疱疹病毒8型 卡波西氏肉瘤 (human herpesvirus 8) 据估计,约15%的人类肿瘤由病毒感染引起。

肿瘤病毒最显著的特征: 是能够象溶原性噬菌体一样把病毒自身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转化细胞生长速率增加,染色体发生改变,细胞表面分子产生变化,能够无限制分裂,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生长接触抑制特性。

肿瘤病毒引起细胞转化的机制 (1)原病毒整合 (2)原病毒所含的与转化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这些特异性的转化相关基因被称作病毒癌基因(viral oncogenes),它们是人和脊椎动物正常的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的同源基因,是正常细胞原癌基因的突变形式。正常宿主细胞中的原癌基因被认为是重要的调控基因。这些基因编码激活基因转录的蛋白,对于正确调控细胞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原癌基因的突变编码突变蛋白,而导致细胞非正常生长。存在许多原癌基因,某些人类癌症,诸如结肠癌,需要几个原癌基因的同时突变而致癌。病毒也能导致细胞不正常生长,肿瘤病毒改变原癌基因的活性或异常表达而导致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

新显病毒 “新显病毒”(emerging virus),“emerge”的英文原意是“出现”的意思,新显病毒是指那些以往局部低水平感染的病毒或具有种间屏障的病毒,将其寄主范围扩大到了别的物种,引起了大范围的人类传染性疾病。 如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艾滋病毒等。最近出现的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就属于这一类。它们引发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新显病毒产生的原因: 1)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关。 2)与现代交通、旅游发展和人类大规模地迁居有关。 3)病毒基因的突变,改变了宿主范围或致病力。 4)与人和动物的密切接触有关

二、亚病毒 亚病毒包括三类,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它们都是1971年以后发现的。

类病毒 最初在马铃薯纺缍块茎的病源体,导致马铃薯严重减少,它是一个没有衣壳包裹的dsRNA分子棒状长50nm,目前发现此类病毒已有18种。 PSTV呈棒形结构,是一个裸露的闭合环状RNA分子,整个环由2个互补的半体所组成,其一含179个核苷酸,另一含180个核苷酸,两者间有70%的碱基以氢键方式结合,共形成122个碱基对。 类病毒的发现,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大事件。 生命起源、分子生物研究材料、传染性疑难杂症病因、生命本质的两认识,带来革命性影响。

卫星病毒 分两大类: 一类可编码自身的衣壳蛋白 另一类为卫星病毒RNA分子

朊病毒 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肮病毒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心法则提出挑战,因而有可能为分子生物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对一系列传染性疫病源认识带来的希望。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蛋白质。 肮病毒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心法则提出挑战,因而有可能为分子生物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同时对一系列传染性疫病源认识带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