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训练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一、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 成果、震惊”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第一课时 一、简介李四光,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大朋友——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合作研读 1、再读课文,探究“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呢?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第二课时 一、大声朗读课文,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词语 二、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大声朗读课文,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理解词语 二、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研读有关句子。 1.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为什么李四光会对这块石头感兴趣呢,这块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可用因为……所以……让学生说说原因。让学生感知巨石形象及李四光的好奇之心。 2.李四光跑去问老师…… 想象情境,进行说话练习。 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同桌演一演对话。 指名演一演。 3.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 说话练习: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应该会把草地(),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4.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生演演这次对话。 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5.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6.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感受李四光的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1.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出的成果震惊 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 2.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四、课外积累 了解冰川世纪 五、书写生字
试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读准生字和词语,画出生字词。 3.思考:课文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大坑 考察 秦岭 流域 遗迹 震惊 著名 奇怪 悄悄 躲闪 兴趣 历史 平整 推动 旅行 专门 研究 成果 陨石 突兀 kēnɡ kǎo qín yù yí 大坑 考察 秦岭 流域 遗迹 震惊 著名 奇怪 悄悄 躲闪 兴趣 历史 平整 推动 旅行 专门 研究 成果 陨石 突兀 冰川 捉迷藏 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 zhèn 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 )李四光小时候 ( ),问 ( ), 长大后,通过 ( ) 终于弄明白了( )。
(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 ( 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 ),问 (老师和爸爸,都不能解答他的疑问),长大后,通过 ( 自己许多年的考察与研究),终于弄明白了( 巨石的由来 )。
小组探究: “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呢?
探学 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孤零零 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孤零零 严严实实 几百年 陨石 卧进
试学: 观察我会写中前7个字在 田字格的占位,自己和同桌 书空一遍,并试着组词。
著 藏 悄 闪 坑 卧 推
第二课时
7 奇怪的大石头 第二课时
著( ) 坑( )推( ) 震( ) 秦( )遗( ) 考( ) 旅( ) 藏( ) 著名 大坑 推动 秦岭 震惊 遗迹 旅行 隐藏 考察 著( ) 坑( )推( ) 震( ) 秦( )遗( ) 考( ) 旅( ) 藏( ) zhù kēng tuī 著名 大坑 推动 zhèn yí qín 秦岭 震惊 遗迹 kǎo lǚ cáng 旅行 隐藏 考察
考察 考查 爸爸到国外去( )。 期末要进行语文和数学( )。 考察 考查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 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 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 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冰川:约25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里, 高纬度地区曾广泛发生了多次冰川 作用,气候也异常寒冷,人们将处 于这个时代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突兀:高耸 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 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 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 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也是中国地理上南北方分界线的一部分。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秦岭
这块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来自何方?从怎么来的? 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冰川遗迹
北极冰川
北极科学家拍摄到的海上冰川
美丽的冰川
美丽的冰川
唐古拉山冰川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 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 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 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 到他。 孤零零 悄悄 严严实实 转来转去
时间长了,他对石头发生 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 是从哪儿来的呢? 发生 哪儿来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 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 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也许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 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 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 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也许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 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 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 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 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力量一定非常大 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卧进土里
活学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 力量 。 它应该 。 可它 ? 一定非常大 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善于提问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 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 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 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 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 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 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 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 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 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锲而不舍、执着追求
善于观察 善于提问 善于思考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kēng)。可它为什么没卧(wò)进土里去呢?” 善于思考
活学 李四光爷爷,我想对您说: “ 。” 李四光
试学: 观察我会写中前六个字在 田字格的占位,自己和同桌 书空一遍,并试着组词。
旅 考 秦 纪 究 遗 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