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篷 船 周作人
一、周作人简介
(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主流,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影响日益缩小。
抗日战争爆发后,居留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苦口甘口》、《过去的工作》、《知堂文集》等。
二、周作人散文的地位 阿英:“周作人的名字,是和‘小品文’不可分离的记忆在读者的心里……”, “周作人的小品文,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是成了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 孙席珍:“周作人先生是当代散文的大师,对于他的作品,赞美的话我说不出,我想凡是一切称赞散文的话都可以拿来用上。因为他的无论那一篇散文都是典型作品”。
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又进一步评价,在整个二十年代乃至三十年代初期,“无论就作品数量和质量来说,周作人‘都是不争的领袖’”。
三、周作人的散文理论 1、“美文”的提出 1921年6月21日《晨报》 2、《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1935年 现代散文理论体系的完成
1、个性化——现代散文的理论基石 《近代散文钞》:“小品文是文艺的少子,年纪顶小的老头儿子。……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 他认为在朝廷强盛、政教统一的时代、载道主义一定占势力,此时期所产生的集团主义文学只能是“大的高的正的”,“差不多总是堆垃圾,读之昏昏欲睡”,
只有到了王纲解纽,人心不古、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朝代,言志的好思想、好文章才会发生。 ♦散文“是言志的散文,它集合叙事说明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
“个人既然是人类的一分子,个人的生活即是人生的河流的一滴,个人的感情当然没有与人类不共同的地方。在现今以多数决为神圣的时代,习惯上以为个人的意见以至其苦乐是无足轻重的,必须是合唱的呼噪始有意义,这种思想现在虽然仍有势力,却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人的苦乐与千人的苦乐,其差别只是数的问题,不是质的问题;文学上写千人的苦乐固可,写一人的苦乐亦无不可,这都是著者的自由”。 《文艺的统一》
“言他人之志即是载道,载自己的道亦是言志”。周作人:《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一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至此,周作人已然将抒情、叙事、说理各分子全部统一在“个人的”旗帜之下,从而使中国现代散文的个性化原则越发鲜明突出。
2、艺术化——现代散文的要义 近代文学中的白话说理文“那不是白话文学,而只是因为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识些文字,看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写文章可得到较大的效力”。 他并且列举实例,说明“在那时办白话报等的人大都只注重政治上的效用也是事实,而且无论理论如何写出来的白话文还不能够造成文艺作品,也未曾明白地有此种企图”。
2、艺术化——现代散文的要义 周作人甚至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2、艺术化——现代散文的要义 “唐宋文人也作过性灵流露的散文,只是大都自认为文章游戏,到了要做正经文章时便又照着规矩去做古文。明清时代也是如此,但是明代的文艺美术比较地稍有活气,文学上颇有革新的气象,公安派人能够无视古文的传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
“为艺术的艺术,将艺术与人生分离,并且将人生附属于艺术,至如王尔德的提倡人生之艺术化,固然不很妥当;‘为人生的艺术’以艺术附属于人生,将艺术当作改造生活的工具而非终极,也何尝不把艺术与人生分离呢?我以为艺术当然是人生的,因为他本是我们感情生活的表现,叫他怎能与人生分离?‘为人生’—于人生有实利,当然也是艺术本有的一种作用,但并非唯一的职务。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
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他隔离人生,又不必使他服侍人生,只任他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为艺术’派以个人为艺术的工匠,‘为人生’派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现在却以个人为主人,表现情思而成艺术,即为其生活之一部,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而他人接触这艺术,得到一种共鸣与感兴,使其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又即以为实生活的基本;这是人生的艺术的要点,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
“文学即是不革命,能革命就不必需要文学及其他种种艺术或宗教,因为他已有了他的世界了。……接着吻的嘴不再唱歌,这理由正是一致, 但是,假如征服了政治的世界而在别的方面还有不满,那么当然还有要到艺术世界里去的时候,拿破仑在军营中带着《少年维特的烦恼》可以算作一例。文学所以虽是不革命,却很有他的存在的权利与必要。”
3、民族化——现代散文发展的方向 “我们可以看了外国的模范做去,但是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不可去模仿他们” “凡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以不模仿什么人为唯一的条件,听凭他自发地用任何种的文字,写任何种的思想,他的结果仍是一篇‘中国的’文艺作品,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与共通的国民性相并存在”,
3、民族化——现代散文发展的方向 “我们欢迎欧化是喜得有一种新空气,可以供我们的享用,造成新的活力,并不是注射到血管里去,就替代血液之用。” “活的一部分混在我们的血脉里,这是趣味的遗传,自己无力定他的去留的,当然发表在我们一切的言行上,不必等人去保存他;死的一部分便是过去的道德习俗,不适宜于现在,没有保存之必要,也再不能保存得住。”
3、民族化——现代散文发展的方向 “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膊,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 周作人还更为坚定地指出:“我相信强烈的地方趣味也正是‘世界的’文学的一个重大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趣味,而不相冲突,合成和谐的全体,这是‘世界的’文学的价值,否则是‘拔起了的树木’,不但不能排列到大林中去,不久还将枯槁了。”
“民族化”理论与现代散文创作 “本色美” 在《本色》一文中他说:“写文章没有别的决窍,只有一字曰简单。……不过这件事大不容易,所谓三岁孩童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也。”他又说:“大抵说话如华绮便可稍容易,这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正如文学一样道理,若本色反是难。”
本 色 美 俞平伯《燕知草》跋:散文“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我说雅,这只是说自然、大方的风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装出乡绅的架子。”
本 色 美 废名的散文 “他平淡朴讷的作风”“是很可喜的”。 “文坛上也有做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但废名君那样简练的却很不多见。” 本 色 美 废名的散文 “他平淡朴讷的作风”“是很可喜的”。 “文坛上也有做得流畅或华丽的文章的小说家,但废名君那样简练的却很不多见。” “废名君的著作在现代中国小说界有他独特的价值者,其第一的原因是其文章之美。”
禅 意 《志摩纪念》:“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禅 意 《志摩纪念》:“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草木虫鱼小引》:“我平常很怀疑,心里的情是否可以用言全表了出来,更不相信随随便便地就表得出来。什么嗟叹啦,咏歌啦,手舞足蹈啦的把戏,多少可以发表自己的情意,但是到了成为艺术再给人家去看的时候,恐怕就要发生了好些的变动与间隔,所留存的也就是很微未了。死生之悲哀,爱恋之喜悦,人生最切的悲欢甘苦,绝对地不能以言语形容……”
废名的体会 “近人有以‘隔’与‘不隔’ 定诗之佳与不佳,此言论诗大约很有道理,若在散文恐不如此,散文之极致大约便是‘隔’,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学不到的……我们总是求把自己的意思说出来,即是求‘不隔’,平实生活里的意思却未必是说得出来,知堂先生知道这一点,他是不言而中……”
再看一下当年批评家的论述: “看了他的小品,仿佛看见一个博学的老前辈在那儿对你温煦的微笑”。(赵景深) 那众多篇章中仿佛有一位学者,“在路旁小小池沼负手而行,对萤火出神”,“用平静的心感受大千世界的动静”。而其中“所表现的僧侣模样、颇含世情的人格,无一个人有与周先生相似处”。(沈从文) “前人评诗,以‘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来说明‘神韵’,周氏散文,其妙处正在神韵”。(曹聚仁)
四、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药堂语录》、《药味集》、《药堂杂文》、《书房一角》、《秉烛后谈》、《苦口甘口》、《立春之前》、《鲁迅的故家》、《鲁迅的青年时代》、《药堂谈往》(又名《知堂回想录》)……
“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 总体风格: “龙井茶”: “看去全无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 曹聚仁
“散文就是文学中的散步,因为它最平常、最自然,也因为都会。散步散到被认为炉火纯青的地步就变得非常困难—除非那人的步态丝毫也不造作和摹仿别人,而且在简单的散步中便可显示出深厚的训练。” (周涛)
1、朴淡源自真诚 “人的脸上固然不可没有表情,但我想只要淡淡地表示就好,譬如微微一笑,或者在眼光中露出一种感情,——自然,恋爱与死等可以算是例外,无妨有较强烈的表示,但也似乎不必那样掀起鼻子露出牙齿,仿佛是要咬人的样,这种嘴脸只好放到影戏里去,反正与我没关系,因为二十年来,不曾看电影。”
1、朴淡源自真诚 看几个例子好吗? 《半农纪念》 《初恋》 《娱园》
♦ 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朴淡首先是缘真而来。作家以真情唤起读者共鸣,不虚不火,不急不躁,只让暖暖诚意于言语中间化为一股清流,温温地浸润读者的心。
2、化浓为淡的哲理化情思 《唁词》:“死总是很可悲的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死,虽然死的悲痛不属于死者而在于生人。照常识看来,死是还了自然的债,与生产同样地严肃而平凡,我们对于死者所应表示的是一种敬意,犹如我们对于走到标竿下的竞走者,无论他是第一者,或中途跌过几交而最后走到。在中国现在这样状况之下,‘死之赞美者’ 的话未必全无意义,那么‘年华虽短而忧患亦少’也可以说是好事,即使尚未能及未见日光者的幸福。”
2、化浓为淡的哲理化情思 《镜花缘》:“梦想是永远不死的。在恋爱中的青年与在黄昏下的老人都有他的梦想,虽然她们的颜色不同。人之子有时或者要反叛她,但终究还回到她的怀中来。”
2、化浓为淡的哲理化情思 再看一篇文章: 《北京的茶食》
一个已然参悟人生底里的智者对喜怒哀乐的淡然之风。
3、审美理想的闲适、飘逸、宁静 童年的生活经历 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非威耳哈伦似的比利时人而是日本人也,生来就和他们命运及境遇迥异的东洋人也。……使威耳哈伦感奋的那滴着鲜血的肥羊肉与芳醇的葡萄酒与强壮的妇女之绘,都于我有什么用呢?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的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的,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可亲,于我都是可怀。”
3、审美理想的闲适、飘逸、宁静 《喝茶》
乌篷船 《乌篷船》是周作人最著名的散文之一。然而,这又是一篇很难一眼就看出好处的文章。它如一杯明前的西湖龙井,颜色近乎没有,啜之微涩,过后去有余香和回味。 文章写的很平淡,这种平淡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作者的态度上。
子荣君: 书信体;而“子荣”是周作人自己的笔名。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
以淡然的态度写对故乡的情分,很容易让人想起《故乡的野菜》的开头一段:“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后者全文充满了对故乡的怀念的深情,可开头一段却极力说明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分。 本文亦如此。
乌篷船大的为…… 介绍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和外形。
亦即三明瓦。 语言的简洁、本色是构成本文平淡特色的重要因素,文章以口语为基本,调以文言的句式和词汇,非常丰富有表现力。 平淡容易流于枯槁,《乌蓬船》却平淡而丰腴圆润。写三明瓦的形制,观察得那么仔细,显而易见作者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人。
应该是游山的态度 在记叙了船本身之后,转而向收信人建议一种坐乌篷船的态度。作者的意见是,因为船速缓慢,乘客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
看看四周物色 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铺排船行水上的见闻,而是随意地叙写。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处理?假如作者在重笔渲染,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是不是会喧宾夺主,把他所要介绍的乌篷船给冲淡了? 显然,作者用意主要不在于外面的景物,而在怎样去领略那水乡的情韵,从而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
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 四周的景物,不过是: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等,没有什么描写、形容的辞藻
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 ,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 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 ,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 黄昏时候景色最好看,但作者偏说自己记不起地名,所以空下,好像无意去写景色。 行船的夜景呢,也只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写下的一些有意思的声音。
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 ,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 ,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泊船看戏这一节,文字较多,但似乎重在表明在船上看戏的悠闲自在,跟介绍乌篷船勾连在一起,既写船,也写态度;态度淡然,行文也淡然。
实在抱歉而且惆怅 惆怅之情亦于平淡中流出,丝毫不去渲染铺排,但真情自现。
以散淡的笔法写出浓厚的生活情趣,以冲淡的笔触抒发悠然的感情,于质朴中流露出一种恬淡深长的诗意。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夜于北京 书信体与巧妙的描写角度也是文章取得成功的原因。《乌蓬船》最初在1926年11月27日《语丝》第107其上发表时,虚拟了一个叫“光荣”的收信人,当该文收入《泽泻集》时,这个收信人就改为“子荣”了,而子荣则是周作人自己的一个笔名。可见,用书信体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从艺术上考虑的。读者可以坐在第二人称作者朋友的位置上,听他娓娓道来,自然会倍感亲切。而随意谈天的口气正深合小品散文这种体裁的特点。
《乌篷船》的艺术特点: 《乌篷船》是一篇美文,纯净无华,淡泊自然,却淡而有味。其主要艺术特色有:
①文章主体是乌篷船,但却不枯燥。仿佛一幅冲淡的水墨画,在静态的描摹之后,增添动态景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②舒缓大方却不失约制,质朴平宜而不落板滞,谈船,可以浓墨挥洒,该简时又跳脱而过;平宜时如相对谈心,又无拘泥矜持的时分;叙事细密,可直如体察;跳脱的空白,又留下想象天地;
③以闲适的态度,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谈论乡间的风土人情,却充溢着自我的体性,离开社会的尘嚣和现代文化的浸染,追求一种原始的天然、传统文化和宁静心态组成的隐士情景,性格和风趣相应,心态与物境相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