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 交響樂世界
波昂貝多芬紀念館 貝多芬的墓園
作曲家與寫作背景 貝多芬(Ludwine van Beethoven, 1770-1827)生於德國的波昂,從小就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學習音樂,他父親想把他訓練成第二個音樂神童,因此在1778年就在波昂進行首次公演,但這次的演出並不成功。
在貝多芬16歲的時候,接受了鋼琴老師的贊助前往維也納學習。抵達維也納之後,貝多芬主動拜訪莫札特,希望能和他學鋼琴,莫札特在聽完貝多芬的演奏後,稱讚他是個優秀的年輕人,並答應收他做學生,可惜,在貝多芬回鄉探望母親期間,莫札特便逝世,留給他無限的遺憾。 莫札特像
作曲家與寫作背景 1790年貝多芬拜訪親過波昂的海頓,並在1972年時,拿作品給他看並獲得讚賞,並且成為海頓的學生。成年後的貝多芬,表現出他優異的音樂天賦,藉由公開的演奏和出版作品,維持生計,因此,可以自由創作,不受貴族或教會的約束,進而建立了音樂家的 社會地位。但是自1798年開始,貝多芬的聽力就開始逐漸衰退,身受耳疾所苦的他,在1801年時寫下了海利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最後,他超越了耳聾的障礙,戰勝命運的苦難,創作了偉大的樂章,1827年病逝於維也納,享年57歲。
《永遠的愛人》 (Immortal Beloved ) 劇情介紹 貝多芬逝世後,他的朋友安東決心尋找到在貝多芬遺囑中被稱做“永遠的愛人”的女人。本片敘述了貝多芬一生中未能圓滿的愛情。
作曲家與寫作背景 貝多芬的助聽器:貝多芬重聽時,所佩帶的助聽器是由梅智(Johaun N. Maelzel, 1772-1838)發明的,他也是節拍器的發明者。 貝多芬的助聽器
貝多芬的交響曲 貝多芬的交響曲素材和內涵十分豐富,作曲手法也十分多樣化。 貝多芬一生總共寫了9首交響曲,其中有幾首被冠上標題。 分別是第三號交響曲稱為《英雄交響曲》Symphony No.3 (Eroica) 第五號交響曲稱為《命運交響曲》Symphony No.5(Fate) 第六號交響曲稱為《田園交響曲》Symphony No.6(Pastorable) 第九號交響曲加入人聲合唱,稱為《合唱交響曲》Symphony No.9 (Choral)
貝多芬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 這是貝多芬在1804年春天所完成的作品,曲名頁上題有兩個人名,貝多芬與波拿巴(Bonaparte)。 題名獻給拿破崙的原因是,貝多芬身處君權貴族的社會中,渴望自由平等,而正好此時拿破崙正在征討歐洲貴族國家,因此貝多芬是他為英雄。 可惜當拿破崙登基的消息傳來之後,貝多芬十分失望,一怒之下把拿破崙的名字塗掉,改獻給後世的真正英雄,因此,世人稱為《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 按一下即可播放 塗去拿破崙名字後的樂曲封面
貝多芬的交響曲─ 《合唱交響曲》 貝多芬在1793年時就想要把席勒的《快樂頌》納入交響曲裡,但一直到1823-24年的冬天才完成。 按一下即可播放 貝多芬在1793年時就想要把席勒的《快樂頌》納入交響曲裡,但一直到1823-24年的冬天才完成。 席勒 貝多芬發表第九號《合唱交響曲》時,雖然兩耳已全聾,但仍親臨演奏會現場。當全曲結束時,他由團員牽他起來,面對全場觀眾起立向他致敬。 貝多芬把人聲,包含獨唱、重唱和大合唱融入交響曲,這在素材選擇上是創舉,也是歷史性和技術性的大突破。
貝多芬的交響曲─ 《合唱交響曲》 《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中兩個主要的主題,其中一為大地子民的簡易歌唱(只用五個音排列組合而成),另一個則是以銅管樂器來宣示天上的聲音,然後兩個主題交融在一起,以達到「天人合一」、「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偉大情懷。
貝多芬的歌劇 貝多芬在1805年時,創作了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 劇情是描寫描寫一個政治犯的妻子,憑著堅定不移的愛情救出身陷囹圄的丈夫,並把惡棍繩之以法。 如此簡單的劇情中,有貝多芬式崇高的倫理規範及對自由的歌頌,有啟蒙主義和人道思想,有對政治黑牢的嚴厲控訴,也有著法國大革命的時代精神。 當時的歐洲正籠罩在拿破崙革命思潮和軍事解放的巨浪下,而《費德里奧》正是時代的產物,屬於典型的「拯救歌劇」。 貝多芬不但把人聲融入交響樂曲中,也將自己錘鍊出的交響樂,豐富了歌劇的戲劇力和內涵,《費德里奧》即是一例。
貝多芬的歌劇 左圖為貝多芬的歌劇《費德里歐》在臺演出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