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東亞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日本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日本的人文環境 東亞三國 第四章 東亞與日本 第一節 東亞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日本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日本的人文環境 東亞三國
東亞三國 東亞範圍:中國、蒙古、南韓、北韓、日本及臺灣。 東亞三國:日本及南、北韓,面積約占整個東亞範圍的 6%,人口約為整個東亞總人口的13%。 人口結構特徵: 1.東亞各國的人口成長率均快速下降,除了中國及蒙古以外。 2.除蒙古外,東亞各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都已超過7%,成為高齡化社會。
東亞的國土特性 東亞各國:除日本外,領土範圍大致集中。 日本:領土範圍分散。95%的領土分散在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其餘不到 5%的領土則分散在由東北向西南略呈弧狀排列的六千多個小島,長達3,000多公里。
日本各大島領土占總領土的比例
東亞三國的區域劃分與人口分布 日本:四大島分六區域。 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為南、北韓分界線,南韓除人口最稀少的江原道被稱為「嶺東地方」外,習慣上劃分為四個區域。 民族: (1)朝鮮半島:以朝鮮民族為主; (2)日本:人口絕大多數則為大和民族,少數民族分布在北海道太平洋沿岸一帶及琉球群島。
日本的區域劃分
南韓的區域劃分
第一節 東亞的自然環境 一、地形與氣候的利弊 二、鄰近海域與海洋資源
東亞的地形 特徵:山多平地少。但除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真正的高山峻嶺並不多。北韓、南韓、日本及臺灣的最高峰都低於4,000公尺。
東亞的地形、氣候與耕地分布關係 東亞各國山地面積廣大,可耕地面積的比例相對較少。 耕地比例:臺灣可耕地面積的比例在東亞各國中最高,亦僅24%;北韓次之(22%),其餘各國可耕地面積均低於18%。
東亞的地形、氣候與耕地分布關係 氣候:濱海國家因位於季風氣候內,雨量多且集中在作物的生長季,故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耕地分布:可耕地多分布在海岸沖積平原及河谷氾濫平原,供養著眾多人口所需的糧食,因此發展出單位面積生產量高的農業文明,以種植水稻為主。
東亞氣候圖
地形、氣候對東亞發展的影響 人口分布:各國主要的可耕地分布在數量有限的低地,同時也是眾多人口聚集所在。日本與南韓的人口已高度集中在都市裡。 朝鮮半島人口分布:七千多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一在北韓,三分之二在南韓。
地形、氣候對東亞發展的影響 人口集中在都市: 南韓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485人)比日本還高,而且近半數的人口集中在位於朝鮮半島西部的首爾(漢城),是整個朝鮮半島最大的都市。 南、北韓其它都市人口均不足 400 萬人,首要型都市的特徵明顯。
氣候災害對東亞的影響 氣候特徵:位於中緯度,四季變化明顯。 1.受寒流的影響,冬季氣溫較同緯度的大洋東側為低,冬夏溫差也較大。 2.夏秋多颱風,帶來大量水患,導致生命與財產的損失。
日本因颱風 所帶來的水災損失(2003)
鄰近海域與海洋資源 1.東亞三國介於亞洲與太平洋之間,海岸曲折、海岸線長、擁有許多島嶼、領海範圍為12浬、經濟海域範圍為 200 浬,為三國的共同特徵。 2.以日本所屬的經濟海域最為廣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較為關注。
日本各群島與經濟海域範圍
第二節 日本的自然環境 一、氣候差異與海洋資源 二、板塊活動帶來的災害與資源
氣候差異—季風與地形影響 日本四個大島山地橫亙,阻隔了太平洋沿岸(表日本)與日本海沿岸(裡日本)地區的往來。 氣候差異:表日本與裡日本的氣候差異大。 (1)裡日本:降水多在冬季,源自西伯利亞氣團的西北季風越過日本海時,下層氣流吸收日本海沿岸暖流的海洋水氣,為裡日本的迎風坡帶來降雪。 (2)表日本:降水以夏季較多,因東南季風在表日本的迎風坡帶來降水所致。
日本地形圖
洋流與海洋資源 航運:很早便開始利用海洋資源並發展航運,至今航運在日本國內貨物運輸中仍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漁業資源:日本位於北太平洋西側暖流(黑潮)與寒流(親潮)交會處,是世界主要的四大漁場之一。 航運:很早便開始利用海洋資源並發展航運,至今航運在日本國內貨物運輸中仍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日本附近的洋流
世界前十大平均 每人每日食用海產量(2002)
日本國內貨運比例(2003)
板塊活動帶來的災害與資源 板塊位置:位於歐亞、菲律賓與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島弧上,境內有多座火山。 災害:地震。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2004年新潟地震。 資源:板塊活動也帶來天然溫泉,以本州中部的火山地區較多。
日本的板塊位置
第三節 日本的人文環境 一、人口分布與都市 二、高齡化的人口
人口分布與都市 人口分布:78%的人口集中在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15%的聚落中。 分布地區:東京、名古屋、大阪、本州島沿瀨戶內海的海岸平原一線至九州,也是日本的工業帶。 都市: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會區分別位於日本關東、大阪、濃尾三大平原的中央附近,三大都會區連成一巨大都市群集帶(superconurbation),人口超過總人口的一半,都會以外的地區則人口稀少。
日本主要工業區與人口分布帶
日本的工作機會之區域差異
都市建築 戰後1940年代至1950年代都市重建: 除了本州南部的京都以外,多數日本都市都是戰後的復甦期所重建,鋼筋混凝土取代了木材,成為新式房屋的建材。 1980年代超高樓層建築: 此時日本經濟達到戰後最高峰,更現代化的超高樓層建築則是在此時所建。
東京都會區 1.東京都會區以東京首都圈(日本人習慣稱為「首都圈」或「都內」)為核心。 2.為當代亞洲流行的中心。
北美大都會帶與 日本大都會帶的差異 波士頓—紐約—華盛頓 東京—大阪—名古屋
高齡化的人口 1.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甚至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 2.出生率低,因受到男女結婚年齡不斷延後、生活與教養經費不斷高漲等因素的影響,其中東京平均每位婦女的總生育率甚至只有 1.01 人,為全日本最低。
日本的人口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