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入處誦(II).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高三英语有效复习策略 程国学. 一、高考备考的方向把握 1. 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福建 省考试说明》关注高考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定 准复习教学起点 1. 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福建 省考试说明》关注高考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定 准复习教学起点 一是明确高考英语可能考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准.
Advertisements

考纲研读 语言知识要求 语言运用能力 附录 1: 语音项目表 附录 2: 语法项目表 附录 3: 功能意念项目表 附录 4: 话题项目表 附录 5: 词汇表 听力 阅读 写作 口语.
100 學年度 勞委會就業學程 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物業管理學程介紹. 何謂物業管理? 以台灣物業管理學會 所述,物業管理區分為 「物」、「業」、「人」三區塊。台灣物業管理學會 「物」係指傳統的建物設備、設施 「業」為不動產經營的資產管理 「人」則以生活服務、商業服務為主,並以人為 本位連結物與業,形成今日物業管理三足鼎立新.
图书馆管理实务.
行政命令.
两汉文学及汉代诗歌.
近现代文学概说.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主讲: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宣传委员、党务秘书 教工党支部书记 王国志 2015年12月7日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若干问题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吴惟粤 2004年4月29日 广州.
前言 採購程序每一環節所涉及人員,無論是訂定招標文件、招標、審標、決標、訂約、履約管理、驗收及爭議處理,如缺乏品德操守,有可能降低採購效率與品質,影響採購目標之達成,甚有違法圖利情事發生,致阻礙政府政策之推動並損害公共利益。因此,較之一般公務人員,採購人員更需遵循較高標準之道德規範。 主講人:林中財.
欢迎新同学.
2015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分析 暨考试方向研判 李树全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课题四 以天池、博斯腾湖 为重点的风景旅游区
唐代文学概说 与初唐诗坛.
“健康的基督徒” 入门.
南台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 指導老師:楊榮林 老師 學生姓名:蔡博涵 巨物索餌感測裝置(第II版)
2015年汕头一模质量分析会 34(1)题分析 濠江区河浦中学 詹金锋 34(2)题分析 汕头市实验学校 董友军
士師逐個捉(II) 石建華牧師 24/07/2016.
宣讲数学课程标准 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高考地理全国卷和安徽卷 的对比分析及备考策略
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班級經營之再思 香港班級經營學會 黃鳳意
佛法原典研習 五陰誦 (II) 2007/5/13 整理此報告的方式 : 主要節錄 果煜法師說法之重點.
2014年度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 绿色指标测试相关情况说明及考务工作要求
普通高中课改方案介绍.
曾一 陈策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基础科学系 重庆
高三物理后期复习策略 秦皇岛市实验中学 刘苏祥.
理想与现实 有一所大学叫做“社会”,它教会人们奉承比自己强的,挤兑和自己差不多的,欺凌比自己弱的。
101學年度第二學期 呼吸治療學系 師生座談會 102年5月15日.
第七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家庭教育與服務學習.
压缩语段 II.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与推进策略 安徽省教育厅 李明阳.
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一些探索 徐哲峰 西北大学数学学院 2015年6月30日.
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教务主任工作的思考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陆静.
精彩纷呈的 桂剧和彩调 ——桂林地方戏曲赏析.
網路填報系統學生異動轉銜操作及科技化評量6月 成長測驗施測說明
機械工程學系課程地圖 先進材料與精密製造組 設計分析組 校訂共同必修課程 機械系訂 必修課程 組訂 必修課程 畢業專題 工學院訂必修課程
生命轉化 (II) 天父的心 石建華牧師 13/09/2015.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与备考建议 张彬福.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崔允漷 教授、博导 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通识研修专题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
2015年高考病句题 1.(安徽)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4分)( )
*§8 反常二重积分 与反常定积分相同, 二重积分亦有推广到积分区域是无界的和被积函数是无界的两种情形, 统称为反常二重积分.
合肥市第47中学 李 恒
帝國主義 法國大革命 、美國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复习 孔祥旭
摩西五經系列:申命記.
契約 課程:文書實務與應用 教師:黃湃翔老師.
檢調機關函調、搜索、約談訊問之認識 (含教師因公涉訟輔助)
日本觀光旅館實習 期間: 2012年7月5日~9月5日 成員: 學生30名+帶隊老師2名.
民法第五章:權利客體 楊智傑.
盡情的敬拜 耶穌,聖潔公義救主, 彰顯神的智慧能力, 祢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滿有豐富無窮的恩典。 耶穌,權柄統管萬有,
奢侈稅成效分析與房市未來發展 吳中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十九屆亞太財務經濟會計及管理會議 ~07.09.
高级微观经济学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向涛.
研究沙崇學生對生活藝術科的安排的意見及建議
第六章 假設檢定 6.1 假設檢定概論 6.2 檢定統計量 6.3 假設檢定的形式與步驟 6.4 單一樣本之假設檢定
第三章 指數與對數 3-2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
海 商 法.
第八課: 常見的企業保險保障 II 介紹課題 這是承接上一個關於常見的企業保險保障的課題.
四季現象成因 瞭解造成四季變化的成因.
單雙音節考題評析 台中教育大學 歐秀慧.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考试说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第5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I).
桃園市108學年度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家長說明會
四季現象成因 瞭解造成四季變化的成因.
2 地貌與內形力作用.
八、工程督導 8.1.監辦 8.2.審計機關之稽察 8.3.相關機關之查核 8.4.施工查核小組 8.5.採購稽核小組 8.6.工程督導小組
聖本篤堂 主日三分鐘 天主教教理重温 (13) (此簡報由聖本篤堂培育組製作).
香港天主教善別牧民協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六入處誦(II)

五蘊,六入,十二因緣關係 五蘊相應處理無明,以五蘊為我的無明 六入相應­處理愛欲,由六入產生愛欲 如果能處理掉無明愛欲,就能出生死. 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 眾生以五蘊為我,形成我見,為 無明的根本. (慧: 以正見破無明,不以五蘊為我) 六入觸受: 眾生六根對六塵產生受 (定: 六根不對六塵) 愛取有生老死: 因為受,產生愛取有,生老死 (戒: 不起愛取有,貪嗔癡) 大乘: 往生淨土,帶業往生. 在原始佛教中並沒有提到

五蘊,六入,十二因緣關係 (cont.) 原始佛教不強調定學,因為強調的是內銷,而不是安住. 安住對問題的解決並沒有幫助. 後來提到定是因為, 如果沒有一定的定基礎,連內觀都不行,如何內銷.有定的基礎, 去修慧, 才易成就. 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85),精勤繫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精勤繫念已,則如實顯現。於何如實顯現?於眼如實顯現。如是廣說,……乃至此諸法無常有為,此如實顯現。」 參考: 二○九(二○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菴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85),精勤繫念。所以者何?修無量三摩提,精勤繫念已,則如實顯現。於何如實顯現?於眼如實顯現。如是廣說,……乃至此諸法無常有為,此如實顯現。」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心得: 我剛開始學打坐是因為心煩,聽說打坐可以安定身心,所以來學打坐. 安住在數息,確實暫時可以忘掉煩惱. 不過下座後,煩惱依舊. 後來大概心漸漸比較安定 , 開始意識到, 我來打坐好像只是在逃避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還是存在. 現在雖然大概看到問題, 不過常常因為習氣太重, 還是沒辦法面對去解決, 這方面自己真的要努力. 聽了法師的開示, 覺得自己要改變心態, 去內觀,內銷自己的問題.

第二住與一一住 ‧‧‧‧佛告鹿紐:「若眼識色,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於欲;彼比丘見已,喜樂、讚歎、繫著住。愛樂、讚歎、繫著住已,心轉歡喜;歡喜已深樂,深樂已貪愛,貪愛已阨礙。是名第二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有如是像類比丘,正使空閑獨處,猶名第二住。所以者何?愛喜不斷、不滅故;愛欲不斷、不知者,諸佛如來說第二住。 若有比丘,於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於欲色;彼比丘見已,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不喜樂、不讚歎、不繫著住已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變故不阨礙。是名為一一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鹿紐!如是像類比丘,正使處於高樓重閣,猶是一一住者。所以者何?貪愛已盡、已知故。」 ‧‧‧‧ 閉關: 閉六根, 關六情. 心得: 應如牧牛, 緊守六根,不放逸  理論上知道, 實際上自己常常心隨境轉. 甚至習氣使然, 自己還創造了一個境來放縱六根. 隨使使生死輪迴

四品法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歡喜、讚歎、樂著、堅住。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苦厭;比丘見已,瞋恚、嫌薄。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 由此經文之可知佛法流傳漸漸演變為大乘佛法的脈絡. 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於知識的態度,應該由懷疑, 思維, 理解, 而後相信.

心不著,不分別取捨,就不會著魔. 修行要從內銷去修(向內修), 不是著相而修,要修出什麼境界來(向外修). 著魔執著愛取,在相中分別取捨 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 ‧‧‧‧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乃至有如是微細之縛,魔波旬縛,轉細於是。心動搖時,魔即隨縛,心不動搖,魔即隨解。是故諸比丘!多住不動搖心,正念正知應當學! ‧‧‧‧ 心不著,不分別取捨,就不會著魔. 修行要從內銷去修(向內修), 不是著相而修,要修出什麼境界來(向外修). 著魔執著愛取,在相中分別取捨 去年禪七, 因為自己有氣動的問題, 就想說嗯, 我這次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 結果就越來越注意五蘊身的狀況  現在仔細想, 這應該就是法師開示的著相修行, 想修個什麼吧. 不著魔也難.

六常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為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識法,不苦不樂捨心住,正念、正智。 ‧‧‧‧ 行:即是五蘊中的行蘊,亦即是「以自我中心而有的取捨」,也就是執著. 受(五根接觸外塵)想(起分別)行(以自我中心做取捨取)識(薰習成種子) 修行是要修不「行」: 讓自我中心的意識不顯現, 不動心, 不起我執, 不起能所 常不「行」:不以自我中心去做取捨,方能入於寂靜涅槃. 心得: 修行的重點還是在內銷我執. 而不是修了之後覺得自己很行. 我以前剛開始打坐的時候, 每次坐越久, 就覺得自己又進步了,覺得自己很行. 現在看起來, 反而是滋長自我的傲慢心, 跟修行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真是慚愧.

世間法, 希望生命之火越稍越旺, 加材(無明愛欲). 佛法, 滅貪嗔痴, 不受後有, 入有餘涅槃. 說滅熾然 ‧‧‧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是名現見法。云何滅熾然?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 ‧‧‧ 世間法, 希望生命之火越稍越旺, 加材(無明愛欲). 佛法, 滅貪嗔痴, 不受後有, 入有餘涅槃. 熱惱: 情緒的波動都是煩惱, 智慧是清涼的 心得: 世人都是有所求.然後又求不得苦.應該從因緣觀中去仔細觀察, 才能降低苦的感覺.

「比丘越於二」云何為二?廣義地說:一切二分法所成的界限 不執著於兩邊. 萬法都是相輔相成的. 一切法都是緣起. 比丘越於二,若知二邊者,於中永無著 ‧‧‧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 ‧‧‧如是比丘越於二,離諸相;斷諸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 「比丘越於二」云何為二?廣義地說:一切二分法所成的界限 不執著於兩邊. 萬法都是相輔相成的. 一切法都是緣起. 越於二,很困難. 要打破我和非我的界線,不只靠觀念, 還需實修. 觀念的越於二,從緣起而入中觀,是最直接了當。 實證的越於二,從內觀而參禪,是最方便的。 心得: 我越大,執著就越大,造成的矛盾對立也就越大. 放下屠刀,放下分別心,從因緣觀著手,慢慢修正.

佛陀應機說法,直截了當,直接對治貪嗔痴. 後人依佛陀的教法整理出架構 法師之前的開示有方便道與正直道.正直道直截了當,近於佛陀的教法 篋盛毒蛇經 佛陀應機說法,直截了當,直接對治貪嗔痴. 後人依佛陀的教法整理出架構 法師之前的開示有方便道與正直道.正直道直截了當,近於佛陀的教法 心得: 法師之前的開示有方便道與正直道.正直道直截了當,近於佛陀的教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 第一義空法經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 有無的定義為何? 有:因緣有,執著有. 無:非斷滅無,是無自性的無,不執著的無. 業報的現象是存在的,相的內在並無一定的自性. 從緣起去瞭解. 有業報而無受者: 無苦,無生死輪迴. 業報: 非定業,亦無自性. 種子為例: 報不報也是因緣和合. 用不同的緣去化解. 六入法門:在十二因緣的受,愛(貪瞋痴)之間截斷. 生死就了了. 心得: 閱讀佛經時,需要很小心的分辨詞彙的真正意思, 不然很容易形成錯誤的知見.

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繫法耶?法繫意耶?」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 ‧‧‧ 眼繫色?色繫眼?貪欲繫兩者. 想要解脫,要先知到束縛在哪裡.束縛來自愛欲. 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心有愛欲故,成為「可欲」 一般人習氣很深, 使我們看不到心中真正的愛欲在哪, 並不是觀念上知道就可以改, 還需要透過修行的努力,才有辦法消除. 三界非牢獄,為愛欲故,成為牢獄。故能少欲知足,隨緣自在。 壓力由生存的慾望而來,對社會有所求. 無欲則剛,有所求,就被束縛.所求越多,負擔越重. 慾望是主要的束縛. 都沒慾望,人生也很無趣人生要有善法欲 如果慾望是和人相爭,那束縛就越大. 如何去掌握慾望,讓慾望淡薄不形成束縛,可以活得自在,值得我們去省思 心得: 六入中,意實為其根本.意會起貪著. 佛教常說:解行並重. 由聞思修建立正見, 再身體力行, 才能漸漸改正自己的行為. 佛教常說:修行是為了出三界. 不是說離開了這個三界,有個地方叫涅槃. 斷了愛欲就出三界了.

龜蟲藏六 龜蟲藏六: 六根 修行人要收攝六根,閉六根,關六情,就不會著魔. 修內銷.不與人爭.一邊涼快去. 心得: 我們從小就一直被灌輸要出人頭地, 所以都在與人爭, 越爭束縛就越大, 壓力也越大. 起比較心之後, 煩惱便越來越重.

而在《法華經》卻云: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行菩薩道 心不放逸,欄牛不食 ‧‧‧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設復入田,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盡驅令出。 ‧‧‧ 不讓牛吃草不讓無明業障現形. 讓牛餓死用漸修法門, 內銷法 用智慧的劍斬牛頓悟法門. 而在《法華經》卻云:有大白牛肥壯多力,形體姝好,以駕寶車,多諸儐從而侍衛之。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行菩薩道 這是從「外延」的心態,所想像的牧牛結果。 與原始佛教相違 心得: 牧牛在於緊守六根, 不讓自己的無明現起, 一發現現起, 就要內銷之. 行菩薩道的心態為何? 要有正知見, 方向才不會錯誤. 作義工, 只是藉由這個因緣, 讓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心念, 進一步漸消習氣.

‧‧‧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 ‧‧‧ 心不放逸,欄牛不食 ‧‧‧六眾生者,譬猶六根;堅柱者,譬身念處。若善修習身念處,有念、不念色,見可愛色則不生著,不可愛色則不生厭。 ‧‧‧ 修定身念處, 使六根不攀緣, 得到暫時得統一. 修慧正念法門, 觀無常苦空無我. 心不再向外攀緣 無心 寂靜涅槃 心得: 修定暫時出離,跳脫問題,不鑽牛角尖回頭才能用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不是跳脫了之後,逃避, 回頭仍然用相同的觀念,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善調琴絃,不緩、不急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 善調琴絃者,不緩、不急。這是一般人較容易瞭解的模式。 但就修行而言,「急中有緩,緩中有急」這才是真功夫。 云何為「急中有緩」?在一心用方法當下,即不打妄想。於是以「不打妄想」故,即不再緊張或厭倦。 一般人有得失心,一直打妄想,反而緊張. 沒有得失心就放鬆了. 云何為「緩中有急」?以不急功近功故,更能安心.專注地用方法。 簡單講,「方法要緊,心情要鬆」,即能得力也。 或者說「要於因中多努力,莫於果上急計較。」 從內銷法去下功夫, 如果由外延法, 容易有得失心. 八風吹不動。然吹不動,乃有兩種層次:一以定伏,二以慧銷。 定有壓抑成分. 慧諦觀法生滅.幻化,無常.無我.  八風吹不到 對初學者, 從緊入手, 抓緊方法, 沒有得失心, 最直截了當. 心得: 我自己在打坐時, 氣動的問題困擾我許久, 後來心有些退轉, 覺得我也許不適合打坐. 後來去請示法師, 法師就跟我說要安忍. 心中越求不動, 反而越容易心煩. 如果心逐漸安定, 久了之後應該就會漸入佳境. 緩急的尺度拿捏, 需要不斷的練習.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理事圓融,世法.佛法,皆能照顧周全,而無罣礙。 入法流,趣涅槃 「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若以具足正見而證初果者,即如此也。必將隨法流而浚輸大海!不退轉. 佛告牧牛者:「牛雖能還家,汝今已受人衣食,要當還報其家主。」 理事圓融,世法.佛法,皆能照顧周全,而無罣礙。 心得: 學佛要越來越能圓融處理各種事, 越來越自在, 也才越有智慧.

從內銷無明著手, 去消除業障習氣, 對於最後的結果並不需要太在意. 只要方向對了, 順著法流修行, 最後該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汝知緊獸不? 從內銷無明著手, 去消除業障習氣, 對於最後的結果並不需要太在意. 只要方向對了, 順著法流修行, 最後該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 沒看過麒麟的人, 再怎麼跟他說他也只能猜想. 心得: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言語文字所能傳達的意義很有限.

阿羅漢以牛已死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至於學人,以牛還狂故,需為說「不放逸行」。 ‧‧‧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為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諸比丘在學地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隱,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為其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習學諸根,心樂隨順資生之具,親近善友,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云何為「放逸」?放牛吃草,即是放逸。 阿羅漢以牛已死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至於學人,以牛還狂故,需為說「不放逸行」。 心得: 未學佛前, 多少對戒律心懷恐懼, 覺得動不動就會犯戒律. 其實戒律, 也只是順著佛法, 對我們生活學佛做指引. 因為初學佛, 所以需要戒律來做指引, 讓自己生活合佛法, 如果已經是阿羅漢了, 應該就隨心所欲不逾矩了.

就原始佛法而言,修行只有一條路:從解脫道,入涅槃城。 而後期的大乘卻謂:滋業潤生,乘願再來。這是不合原始佛教的宗旨 見五欲如火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於一切苦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見,見五欲猶如火坑。如是觀察五欲已,於五欲貪、欲愛、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處、住處而自防閉。行處、住處逆防閉已,隨其行處、住處,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就原始佛法而言,修行只有一條路:從解脫道,入涅槃城。 而後期的大乘卻謂:滋業潤生,乘願再來。這是不合原始佛教的宗旨 心得: 方向上和觀念上, 都必須把握一原則, 修行的目的在解脫.

難陀比丘 ‧‧‧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 ‧‧‧ 富貴學道難, 享特權反而離道越遠. 應該更精進努力以為人榜樣. 「飲食知量者,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食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吃飯是為了修行, 不只是為了肚子餓. 營養,衛生,精巧,好不好吃?對於這些,都需要清楚明白.似是而非的觀念都只是增加眾生的執著. 需要還是想要? 為什麼需要? 心得: 我們一般人對自己的行為觀察都不夠清楚, 所以常被慾望所驅使而不自知.

佛陀要羅侯羅為人說法,目的是要他更深入的消化吸收. 對佛法的理解越深, 就越不會退轉. 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 解脫慧未熟未如實觀察,如理思維,如法抉擇. 聽聞佛法後, 還要仔細觀察, 理解, 消化. 佛陀要羅侯羅為人說法,目的是要他更深入的消化吸收. 對佛法的理解越深, 就越不會退轉. 心得: 日常生活中, 常常有矛盾對立的部分, 我們多半沒有去追究矛盾的根源. 或是認為世間本來就充滿矛盾. 世間的現象應該不離佛法, 如果有矛盾的觀念, 必然是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不夠清楚.

汝所不到,我往到彼 空性不壞假名。不離緣起的假名,而說無自性。故要「得魚忘筌,得意忘言」才能不陷入文字障中! 有人覺得佛教的經典難讀, 一方面是因為文字的隔閡, 另一方面是其名相眾多. 師父寫了許多書, 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親近佛法, 具足正見.

從其因緣生諸苦、樂 ‧‧‧彼諸弟子受教更請,供養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優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為汝說。」 ‧‧‧ 要以尊法.向法來度化眾生,而不以「欲」鉤之,來度化眾生。其實,既眾生皆有佛性,則求法.向法之心,人皆有之。於是即以「此欲」而充實之,不是既合情又合法嗎? 有問題再去找答案, 求法的心切, 如理思維, 才容易與心相應 如果杯子是滿的, 就沒辦法再倒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