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P283 悼念散文 思考散文 《毛泽东之歌》 《望着总理的遗像》 《巍巍太行山》 《长江横渡》 《怀念萧珊》 《忆何其芳》 思考散文 《干校六记》 《炼狱中的圣火》 《云梦断忆》 《晚华集》 《老荒集》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P286 一、巴金 巴金“文革”带给巴金的震动是巨大的。1977年5月起,巴金在《文汇报》上连续发表了《一封信》、 《第二次解放》两篇文章,开始了作家、艺术家对“四人帮”的第一声控诉,也最早唤醒了新时期散文 的悲剧意识和“说真话”的美学原则。 《随想录》地位: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也是新时期散文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说 真话的榜样。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P287 《随想录》特点: 1.“说真话”是《随想录》一个最为显著的特色。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文革的“博物馆” 2.《随想录》表现了作家严以律己、解剖自我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3.巴金在《随想录》中追求的是“无技巧”的境界。也没有对结构的刻意营造和雕琢。语言直白的口 语,平实、自然,于平淡中含蕴深沉,于朴实中显现风华。形成了巴金后期散文的主要风格。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P288 二、张中行 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庄重、典雅的叙述,质朴而不失俊俏的文风与纯正、厚实的 传统文化功底,一时倾倒了众多具有一定学养的读者。 《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 以随笔方式谈论、评说人物。语言平实自然,笔随意走
第四节 新时期散文 P290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学者、散文家。出版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以及选集《文明的 碎片》、《秋雨散文》等。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文化忧患意识。 1.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 2..余秋雨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厚重的历史感。 3.余秋雨散文的第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 4.语言结构特点:行云流水、华丽雍容、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采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使散文带有 了一定的情节性。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2 一、1977~1978:批判四人帮。《枫叶红了的时候》《丹心谱》《于无声处》 歌颂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市长》《陈毅出山》 二、70年代末:“社会问题剧”。《报春花》《救救她》 三、1980年:剧本创作座谈会。除了反映问题,多了推答案的挖掘 特点: 1、鲜明的批判色彩2、强烈的政治性和社会性3、戏剧方式的传统性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3 1980年 具有探索意味的《屋外有热流》,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戏剧的发展。 这部剧作最为明显的特点: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探索戏剧的发展。 高行健《野人》、王培公、王贵《WM(我们)》、魏明伦《潘金莲》 孙惠柱、张马力“心理分析剧”《挂在墙上的老B》 除了这种以表现为主的现代派戏剧之外,还有以再现为主的现实主义戏剧 80年代初期李龙云的《小井胡同》、80年代中期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及80年代后期何 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基本代表了写实为主的再现主义戏剧的发展过程。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4 沙叶新 沙叶新新时期以来,沙叶新的主要剧目有《陈毅市长》(冰糖葫芦式)、《假如我是真的》 (又名《骗子》)、《大幕已经拉开》(与李守成、姚明德合作)、 《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论烟草之有用》(与李守成合作)以及《孔子·耶稣·披头 士列侬》和《白雪·太阳·人》等。沙叶新的剧作呈现出的独特韵味使其成为新时期话剧史上不可 忽略的代表。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5 1988年创作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故事展开的背景是“天堂”、“月球 ”、“金人国”、“紫人国”等幻想式的世界中,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三个承载 了不同文化和哲学背景的人物,在这场中外文化代表的跨时空聚会中,作者呼唤了一 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理想化文化状态的存在。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6 高行健 他是一个坚持时间最长,并且兼具了理论与创作实践双重能力的作家。 作品《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 理论方面《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现代戏剧手段初探》 1、《绝对信号》过去未来现在的交叉;观众中央的舞台 2、《车站》散文化的状态、人物形象是人性的映照 3、《野人》多声部哲理剧。 “野人”象征着自然的生命;人性的破灭和期待。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7 进入90年代以来,戏剧创作基本的格局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主旋律戏剧、通俗戏剧、实验戏剧和 商业戏剧四分天下。 (一)主旋律戏剧 1994年,成都军区战旗话剧团的无场次话剧《结伴同行》,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徐洪刚》, 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徐虎》1997年新春伊始,首都舞台上演出的《厂长马恩华》还有获第五 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的《虎踞钟山》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8 (二)通俗戏剧 90年代戏剧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构成部分,这里的通俗戏剧只是指在戏剧题材和观 念传达上呈现出世俗化特性的戏剧。 譬如1994年出现的一批以市民生活和爱情、婚姻、家庭为题材的,内容趋向于通俗化 的作品。像《热线电话》情节颇有戏剧性,内容也不乏道德劝喻,同时也很有时代色彩。 《同船共渡》刻画了一位温良宽厚、真挚朴实的老船长形象,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渴 望在晚年获得人生温暖。1993年上演的《大西洋电话》里的女医生、《留守女士》里的乃 川、《美国来的妻子》里的元明清、《情感操练》中的小职员、《灵魂出窍》中的款爷等 人物,都堪称富有人情味的形象。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299 (三)先锋性实验话剧 在90年代虽然没有像80年代那样的生存空间,但还是不断地有人进行着有益的探索。 1993年上演的新版《雷雨》在这方面可以称作代表 1993年的实验话剧中,还有像过士行的《鸟人》、孟京辉的《思凡》等 实验戏剧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对外国经典作品的演出。 契诃夫《樱桃园》、林兆华《三姊妹·等待戈多》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300 “商业戏剧”严格说来,不是可以与上述三种戏剧相并举的戏剧题材或主题类型,90年代文化市场对戏 剧的作用,最大特征便是以商业化策略经营戏剧生产。1994年,由谭路璐任独立制作人、中央实验话剧 院演出的《离婚了,就别来找我》,以票房收入为旨归的,选用当红明星江珊和史可出任主角,上演之 前也做足了宣传攻势,戏一上演票就销售一空。演至第六场,制作人投入的十万元成本就全部收回来了 。 北京人艺上演的《蝴蝶梦》,情节事件被游戏化,在1996年出现了《几尔加美休》、《棋人》、《好人 润五》、《三个女人》、《楼顶》、《谁都不赖》、《红河谷》、《冰糖葫芦》、《别为你的相貌发愁 》等一批独立制作人话剧演出,它们毫不遮掩地追求商业效应。
第五节 新时期戏剧 P300 在90年代的戏剧创作中,戏曲的现代化问题随着几部有影响的戏剧作品的出现而引起人们关注。1995年出现 的川剧《山杠爷》,1996年,围绕孔繁森的事迹也出现了许多戏剧创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京剧《圣洁的心灵 》,1997年中国艺术节在成都举办时,四川川剧院上演了魏明伦编剧的川剧《变脸》。与同名电影相比,川剧 《变脸》更加注重以变脸为代表的川剧艺术形式本身作为艺术表现符号的独特魅力。 1999年初,越剧《孔乙己》在上海演出,这部由鲁迅作品改编制作的戏剧作品,引起颇多的争议,主要集中于 由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扮演孔乙己是否合适、是否篡改了原著、越剧《孔乙己》是否保持了越剧的艺术独特性 等问题。争论也许不会有结论,但不管怎样,越剧《孔乙己》又一次向我们提出了戏剧的现代化问题。
台湾文学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 P45 1920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台湾青年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 1921年10月,台北,“台湾文化协会” 提出提倡白话文:陈炘《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 1923年4月15日,《台湾民报》创刊,是“台湾新闻学运动的摇篮” 1923年,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发表《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汉文改革论 1924年4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
赖和: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 P63 追风《她要往何处去》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 古典教育+日本学医+文学创作=“台湾的鲁迅” 主要作品:《一杆“称仔”》《可怜她死了》《不如意的过年》《善讼的人的故事》 主要方面: 1、日本统治下的人民的悲惨遭遇; 2、日本殖民者的丑恶本质; 3、对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抗争; 4、知识分子的苦闷; 在艺术上: 1、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地方性 2、口语化、生动化、台湾方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 P71 台湾20年代诗歌: 赖和《觉悟下的牺牲》、施文杞《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追风《诗的模仿》、杨云萍《橘子花开》 1925年12月 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张我军《乱都之恋》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P90 台湾文学30年代主要特点: 1、受左翼思潮影响,追求文艺大众化 1、1932年叶荣钟发表《知识分配》,号召知识阶级“到民间去,到农村去,到乡里去” 2、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实行文艺群众化 3、倡导无产阶级的刊物《伍人报》《台湾战线》《台湾文学》 2、乡土文学的发展 黄石辉和郭秋生的论争 3、出现了真正的专业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 《南音》《先发部队》《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 台湾30年代小说: 杨逵:《送报夫》《泥娃娃》《春光关不住》《模范村》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1937~1945,中文文艺刊物被摧毁,只能用日文创作, 如《文艺台湾》《台湾艺术》《台湾文艺》《台湾新报》《台湾文学》 主要社团:“银铃会”,主要刊物《缘草》(《潮流》),张彦勋、林亨泰、詹冰、锦连 坚持中文创作:吴浊流、吕赫若 1945年10月,大陆作家来台,台湾作家“失声” 台静农、梁实秋、胡秋原、张我军、林海音
第四章 50~70年代文学 P189 50年代初期和中期: “反共文学”,思乡、怀旧 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 1、1953年2月,纪弦创办诗刊《现代诗》 2、1954年3月,余光中发起“蓝星诗社”,《蓝星诗刊》 3、1956年1月,纪弦在台北召开现代诗人第一次年会,成立“现代派” 4、1956年9月,夏济安主编《文学杂志》 5、1960年3月,白先勇,欧阳子《现代文学》
第四章 50~70年代文学 P195 70年代:乡土文学论战 余光中、朱西宁 VS 陈映真、王拓、叶石涛 郑愁予、余光中、杨牧、三毛、白先勇、聂华苓、琼瑶
第四章 50~70年代 台湾小说的四种形态: 1、浓厚的现代主义文学: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七等生 2、乡土气息和现实主义:林海音、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 3、海外中国人:於梨华、聂华苓 4、通俗文学:琼瑶
白先勇 《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游园惊梦》 《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游园惊梦》 “传统”为根基;“现代”为神髓 “历史感”人都生活在现实环境和历史回忆的错位之中 语言是传统白话与现代白话的结合,圆融大气
欧阳子 “心理”“感情生活”,潜意识范畴的人格分裂和心灵压抑,情感与道德的冲突 姐夫与小姨子《墙》、母子之间《近黄昏时》《秋叶》、同性师生《最后一节课》 “欧阳子是专门揭露人性“丑恶”的“心理的外科医生”, “她的手术刀,总是选在丑恶的角落, 并将那些污秽的心片,揭竿似的挥舞着。”
林海音 对北平生活的“忆旧”、女性的成长、爱情、婚姻 《城南旧事》《锦鲤鱼的百裥裙》《婚姻的故事》《晓云》 “女性气质”“古典气质”
陈映真 《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赵南栋》 乡土作家:人道主义情怀、批判意识、民族意识 凝重的社会内涵和社会责任感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雪地上的星星》、《考验》 留学生活的悲催 聂华苓 《一朵小白花》《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 对世界(现实、情感、内心)的变化的困惑和惆怅
琼瑶 陈喆,《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 白马王子VS白雪公主,理想化的人物和爱情 传统意向和诗词歌赋 金庸的堂妹为琼瑶的舅母。 陈喆,《窗外》《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 白马王子VS白雪公主,理想化的人物和爱情 传统意向和诗词歌赋 金庸的堂妹为琼瑶的舅母。 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主体:战后出生的“新生代”作家群 主要特点: 1、新一代乡土文学作家 2、报道文学 3、政治文学 4、都市文学 5、女性文学 6、“另类文学” 7、留学生文学 8、探索戏剧 9、原住民文学 10、艺术形式创新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小说 一、黄凡 《赖索》《大时代》《都市生活》《慈悲的滋味》《黄凡的频道》 政治文学和都市文学。“不确定性” 二、袁琼琼 《自己的天空》《两个人的事》《沧桑》《红尘心事》 新女性主义 三、朱天文 《小毕的故事》《炎夏之都》《世纪末的华丽》《荒人手记》 新女性主义,成长和青春 突出命题:时间和空间对人的控制,以及人的突破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散文 龙应台 《野火集》、《人在欧洲》、《女子与小人》《我的不安》 大胆敢言 类型: 1、社会批判 2、女性主义批判
香港文学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 20年代末30年代初:香港新文学 1928年8月,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8年8月,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年春,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 主要文学刊物《南风》《激流》《春雷》《时代风景》《文艺漫话》 主要作家作品:侣伦、陈江帆、路易士、林英强、侯汝华
第三章 40年代文学 大陆作家两次来港 一,1938年,许地山、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夏衍、戴望舒、林语堂、萧红 二、1946年,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臧克家、胡风
第四章 50~70年代文学 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学双峰并立 学者散文: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徐訏《时与光》 现代主义: 《诗朵》《文艺新潮》《新思潮》《好望角》 刘以鬯《酒徒》西西《我城》昆南《卖梦的人》 通俗文学 梁羽生 金庸 倪匡 亦舒
1、现代主义小说:刘以鬯(chang) 2、通俗化、大众化:金庸、梁羽生、亦舒 刘以鬯 《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 第四章 50~70年代 1、现代主义小说:刘以鬯(chang) 2、通俗化、大众化:金庸、梁羽生、亦舒 刘以鬯 《天堂与地狱》《酒徒》《寺内》 形式上的不断实验,挖掘内在的真实
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第四章 50~70年代 查良镛 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金庸 查良镛 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 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乱世,历史与虚构
梁羽生 《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 《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 “情”“侠”“武” 传统书生, 儒侠 传统小说的模式和诗词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香港文学的主要特征: 1、作家队伍的变化。新成长的本土作家 VS 内地南移作家 2、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加深。冷战的二元对立 3、通俗文学、先锋文学、社会文学三足鼎立,以都市文学为核心。 4、“九七”回归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一、西西 《我城》《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哨鹿》,都市病,女性心理和身体的“宿命” 二、施叔青 《香港的故事》《香港三部曲》,“死亡、性、疯癫”,用女性的情感困境按时香港的命运 三、陶然 《蜜月》《旋转舞台》《岁月如歌》《追寻》,批判性、历史性、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