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與財政政策 Chapter 18 Prepared by :Femando Quijano and Yvon Quijano.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金融票据协会 2014 年二季度河北省金融票据市场 运行情况分析会. 目录 全国货币信贷及金融票据市场情况 河北省货币信贷及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2014 年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票据市场走势分析及票据业务发展建议.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2 你会唱这首歌吗 ? 这首歌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情怀?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 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
道德讲堂 第一讲 放眼改革开放 上海市泾南中学 杨丽萍 第一章:放眼 -- 《邓小平时代》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长沙经济发展情况介绍与分析 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长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李 跃 教授. 一、长沙市的基本情况 二、 2000 年来长沙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长沙发展的长板和短板.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党的会议 全国代表大会 1 全国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 “ 党的十八大 ”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2 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简称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学科:思想品德 九年级 教科版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提高素质 单位:覃塘区东龙初中 周志宾.

C ①以人为本 ②全面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真题回放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思路分析及备考启示
城投及园区类企业评级方法.
学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
2014年 “两会”学习解读 2017/2/28.
常识判断解题技巧 主讲:付丁丁.
初中历史 中考复习策略.
申论时政.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節 多樣的自然環境 第二節 中國的區域劃分 第三節 三大經濟地帶 中國基本資料簡介
一、亞洲位置 北極海 北亞 歐洲 太平洋 黑海 中亞 地中海 東亞 東北亞 西亞 南亞 非洲 東南亞 印度洋 圖2-5-1亞洲分區圖.
2014年高考政治 二轮系统复习.
明确党员先进性要求 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商贸管理系党总支 张志华 党课教案.
黑龙江省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 李国义.
2014届高三九月调考 质量分析 武汉市第19中学 雷 逸.
对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认识 乌苏市委党校 沈海龙.
严格水资源管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王亚红 二○一二年十一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毕业年级中考专题复习
美联储利率决议解析 ——江老师.
齐鲁大地 人杰地灵 2011能力备考 2011年基本能力备考.
第七讲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保护与建设.
第七课 收入与分配.
第四章 日本 闭关自守的日本 明治维新 涩泽荣一、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 金融、贸易、工业 《广场协议》与日本经济20年.
公 共 政 策 学.
飞扬青春 需要健康保驾护航 健康知识讲座 高一(3)唐蕾
微山县干部学习会讲课提纲 区域经济 转型发展与全民创业 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顾 品 教授.
考 纲 点 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 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 规划就业 规划人生.
腸道傳染病宣導講座 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 林治萱護理師.
李鸿章 李鸿章是一个正面人物, 李鸿章这一生的写照,李鸿章临死的时候的诗最能概括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1994年,94岁的冰心毅然说:“我要写一部甲午战争大作。”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字没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读书、思想与学校发展 程红兵.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内容简 介.
我国文化产业保险发展对策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 李薇 赵家仪.
弘扬宣南文化 促进创意产业 —对发展宣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宣武少年宫 马尧.
2015年镇模试卷评讲 盛英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一,创造经济增长速度的世界之最。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4%的高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刷新了世界纪录。 2007年中国GDP总量上升到世界第四,根据美联社2008年4月10日报道,中国2007年GDP(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61万亿美元,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習作1-6 題目+解答 習作1-6 解答.
改革开放30年的画卷.
第八章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國民所得統計與經濟結構 國民所得會計:產出、所得與支出的測量 國內生產毛額 儲蓄與財富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物價指數與通貨膨脹 利率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上海杉达学院.
1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習作2-2 題目+解答 第一關 西亞、中亞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圖一  歐洲分區簡圖      請依據圖一中的標示,將正確代號填入空格中。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 (國家) 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income)。因此在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裡,如果暫不考慮折舊與間接稅,則實質產出會等於實質國民所得。
第 10 章 國民所得的衡量 經濟學 精簡本 作者 謝振環.
适应保险业发展新常态 推进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24 財政政策 2001–2003之間,台灣發生景氣衰退2002年底, 行政院推出「擴大公共建設方案」,目的是要提振疲弱的景氣。勞委會則推出「擴大公共就業方案」,希望能降低失業率。美國國會在2003年通過減稅政策,目的也是在振興景氣。擴大政府支出或減稅是兩項重要的財政政策,本章主要說明財政政策之影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政府與財政政策 Chapter 18 Prepared by :Femando Quijano and Yvon Quijano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沒有什麼比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更能引起爭議. 在個體經濟領域中: • 支持政府干預的學者認為,自由市場並不能運作出社會最好的狀態(市場失靈),因此政府需主動進行規範競爭、建築道路、以及提供教育等活動。 • 反對政府干預的學者認為,政府本身才是經濟體系扭曲的來源(政府失靈),政府在經濟體系中的角色愈小,官僚政治、以及缺乏效率的情況就得以減輕。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在總體經濟領域中 : • 凱因斯學派學者認為,若放任自由市場去運作,則總體經濟的波動將過於劇烈,因此政府需要去撫平景氣的波動(反景氣循環的財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以及租稅政策)。 • 反對政府干預的學者認為,政府支出無法穩定經濟體系,甚至對經濟將產生有害的效果,使得景氣波動加劇。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現實生活中,各國政府在經濟中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政府影響經濟體系之運作的管道有很多 . 在總體經濟學當中,我們所要探討的是所謂政府的「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以及「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財政政策: 指政府的支出及課稅行為,或者稱為政府的預算政策(budget policy)。 它可分為幾種形式:(1)政府對商品及勞務的購買,(2)政府的租稅政策,以及(3)政府的移轉性支付(諸如失業津貼、社會安全與福利給付等)。 貨幣政策: 指聯邦準備理事會Fed (美國的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的行為。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經濟體系中的諸多變數,有些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有些卻同時取決於政府行為,以及經濟體系的狀況。 例如: 「稅率」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 透過立法,國會決定那種人、那種商品與那種經濟活動被課稅、以及被課多少的稅率。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稅收」則非政府所能完全掌控。 政府支出,也是同時受到政府行為,以及經濟體系狀況的影響。 個人所得稅的稅收取決於稅率(政府決定)以及家計單位的所得。 企業利潤稅的稅收決定於利潤稅率(政府決定)以及企業利潤規模(政府無法控制)。 政府支出,也是同時受到政府行為,以及經濟體系狀況的影響。 例如,當經濟體系蕭條時期,失業人數增加,因此政府的失業保險給付跟著增加。

經濟體系中政府的角色 由於稅收與政府支出均受到經濟體系狀況的影響,而非純粹政府政策制訂者審慎決策的結果。 因此,有時稱政策決策者審慎進行的租稅與政府支出變動為「權衡性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

存在政府行為的經濟體系 本章中,我們考慮存在政府行為的經濟體系 為簡化分析,我們考慮兩個簡單的政府行為: 「淨稅額(T)」,家計單位與廠商繳付給政府的稅額,扣除政府對他們的移轉性支付 。 「政府支出(G)」,為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

納入淨稅額(T)與政府支出(G)的所得週流圖 預擬的總合支出 消費 總合支出 金融市場 預擬的投資 政府支出 儲蓄 廠商 政府 家計單位 淨稅額 總合所得 可支配所得

納入淨稅額(T)與政府支出(G)的所得週流圖 總合所得(Y )流向家計單位時,政府以淨稅額(T )的方式拿走一部分所得,因此家計單位真正留在手中可供消費與儲蓄的所得,稱為可支配所得或者稅後所得(Yd) . 可支配所得(Yd ) :等於總所得減掉淨稅額 . 若淨稅額(T)並不隨所得水準高低而有所不同,此即為定額稅(lump-sum taxes)。

納入淨稅額(T)與政府支出(G)的所得週流圖 當政府進入流程圖,總所得恆等式會有以下的表示方式: 或 所以,總合所得(Y )可拆成三部分:政府拿走一部份(T )、剩下的家計單位將其分配在消費(C )與儲蓄(S )上。

納入淨稅額(T)與政府支出(G)的所得週流圖 政府進入所得流程圖後,預擬的總合支出(AE)將包含家計單位的消費(C)、廠商的預擬投資(I)、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G)。 亦即,總合支出 (AE ) 等於:

政府預算赤字 政府的預算赤字: 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間內,政府支出(G)與淨稅額(T)的差額 。 (預算赤字) 若G 超過T,則政府須向社會大眾借貸來融通其赤字。它的方式是賣出國庫債劵。此時,家計儲蓄(S )的一部分就會流到政府的手中。 若G 小於T,則表示政府花的錢少於稅收,因此政府預算有盈餘。

納入淨稅額的消費函數 • a 為家計單位所得等於零的消費水準(亦即自發性消費)、b 為邊際消費傾向。 在沒有租稅之下,總合消費(C)取決於總合所得(Y):總合所得愈高,則總合消費愈高。 • a 為家計單位所得等於零的消費水準(亦即自發性消費)、b 為邊際消費傾向。

納入淨稅額的消費函數 在租稅存在的情況下,所得週流圖中的總合消費函數為可支配所得,或稅後所得的函數。 亦即,

投資 基本上,政府可透過租稅政策,以及對折舊的處理來影響廠商的投資行為;而且,廠商的投資行為也會受經濟狀況及利率的影響。 在本章中,我們假設預擬的投資(I )為自發性的行為。

均衡所得: Y = C + I + G 均衡所得要滿足總合產出等於預擬的總合支出。 亦即, Y=AE 。 由於AE =C+I+G 。因此,均衡條件為: Y=C+I+G 若產出(Y )超過預擬的總合支出 (AE =C+I+G ),則將造成非預擬的存貨增加;反之,則造成非預擬的存貨減少。

均衡所得: Y = C + I + G 或 當I = 100, G = 100, 且 T = 100下,均衡的求解: (所有數字皆以十億元為單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產出 (所得) Y 淨稅額 T =(1) -(2) 可支配所得 Yd =Y - T 消費支出 (C = 100 + .75 Yd) =(3)-(4) 儲蓄 S (Yd – C) 預擬的投資支出 I 政府支出 G =(4)+(6)+(7) 預擬的總合支出 C + I + G 非預擬的 存貨變動 Y - (C + I + G) 失衡的調整 300 100 200 250 - 50 450 - 150 產出增加 500 400 600 - 100 700 550 50 750 900 800 均衡 1,100 1,000 850 150 1,050 + 50 產出減少 1,300 1,200 + 100 1,500 1,400 1,150 1,350 + 150

均衡所得: Y = C + I + G 均衡所得要滿足總合產出等於預擬的總合支出。 亦即, Y=AE 。 由於AE =C+I+G 。因此,均衡條件為: Y=C+I+G 若產出(Y )超過預擬的總合支出 (AE =C+I+G ),則將造成非預擬的存貨增加;反之,則造成非預擬的存貨減少。

以圖形尋找均衡產出/所得 Y=C+I+G 預擬總合支出, (十億元) AE B C I =100, G =100 A 總合所得,Y(十億元)

均衡所得: Y = C + I + G 或 當I = 100, G = 100, 且 T = 100下,均衡的求解: (所有數字皆以十億元為單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產出 (所得) Y 淨稅額 T =(1) -(2) 可支配所得 Yd =Y - T 消費支出 (C = 100 + .75 Yd) =(3)-(4) 儲蓄 S (Yd – C) 預擬的投資支出 I 政府支出 G =(4)+(6)+(7) 預擬的總合支出 C + I + G 非預擬的 存貨變動 Y - (C + I + G) 失衡的調整 300 100 200 250 - 50 450 - 150 產出增加 500 400 600 - 100 700 550 50 750 900 800 均衡 1,100 1,000 850 150 1,050 + 50 產出減少 1,300 1,200 + 100 1,500 1,400 1,150 1,350 + 150

以圖形尋找均衡產出/所得 Y=C+I+G 預擬總合支出, (十億元) AE B C I =100, G =100 A 總合所得,Y(十億元)

漏損/挹注分析法 由經濟行為週流圖可看出: 淨稅額(T )由家計單位流向政府,因此為所得的漏損項。 儲蓄(S )亦流離家計單位,因此亦為所得的漏損項。 政府購買(G)與預擬投資(I)則為預擬的支出挹注。

漏損/挹注分析法 均衡時,總合產出(所得) (Y ) 等於預擬的總合支出(AE )﹔ 因此,漏損項(S + T )必等於預擬的挹注項 (I + G ). 亦 即, • 均衡時,不必然政府要平衡預算(G=T)或者S=I,只要S+T等於I+G即可。

乘數 由45度線圖知,只要政府改變G 或T 的水準,就可改變均衡產出(所得)。 政府支出乘數 租稅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

政府支出乘數 政府支出乘數: 為均衡產出水準變動對政府支出變動的比例 (ΔY /ΔG ). 政府支出乘數

附錄: 政府支出與租稅乘數 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的代數推導如下: 乘數 自發性支出數項

政府支出乘數 原先的均衡產出水準為9千億,當政府支出增加500億(G從1000億增加至1500億) ,均衡的求解: (所有的數字皆以10億元為單位﹔MPS=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產出 (所得) Y 淨稅額 T 可支配所得 Yd =Y - T 消費支出 (C = 100 + .75 Yd) 儲蓄 S (Yd – C) 預擬的投資支出 I 政府支出 G 預擬的總合支出 C + I + G 非預擬的 存貨變動 Y - (C + I + G) 失衡的調整 300 100 200 250 - 50 150 500 - 200 產出增加 400 650 - 150 700 600 550 50 800 - 100 900 950 1,100 1,000 850 均衡 1,300 1,200 1,250 + 50 產出減少

政府支出乘數 預擬總合支出, (十億元) AE 50 50*0.75 50*(0.75)2 …. 總合產出,Y(十億元)

租稅乘數 因為政府支出是總合支出的一個項目,所以政府支出的增加對總合支出是一種立即且直接的衝擊。 減稅則否,它對總合支出的影響是間接的,它必須透過家計單位的消費行為,亦即減稅將增加可支配所得,進而增加消費支出。後者才是總合支出的一個項目。 減稅的結果,所得將以減稅的某個倍數(乘數)增加。租稅變動所引發的租稅乘數,將小於政府支出的乘數。

附錄: 政府支出與租稅乘數 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的代數推導如下: 乘數 自發性支出數項

租稅乘數 最初的總合支出增量 租稅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 平衡預算乘數: 是指均衡產出變動量,對政府支出變動量的比例(ΔY/ΔG )。其中,政府支出的變動與租稅的變動會相互平衡(ΔG=ΔT ),而使得政府赤字為零。

附錄: 平衡預算乘數 結合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我們可以得到: 政府支出 乘數 與 租稅乘數 所以: 附錄: 平衡預算乘數 結合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我們可以得到: 政府支出 乘數 租稅乘數 與 所以: 一言以蔽之,政府支出與定額稅同時增加 $1 ,將使得均衡所得增加 $1.

平衡預算乘數 當G與T同時增加2000億 (G和T由1000億增加到3000億) ,其平衡預算的均衡求解﹔ (所有的數字皆以10億元為單位) (1) (2) (3) (4) (5) (6) (7) (8) (9) 產出 (所得) Y 淨稅額 T 可支配所得 Yd =Y - T 消費支出 (C = 100 + .75 Yd) 預擬的投資支出 I 政府支出 G 預擬的總合支出 C + I + G 非預擬的 存貨變動 Y - (C + I + G) 失衡的調整 500 300 200 250 100 650 - 150 產出增加 700 400 800 - 100 900 600 550 950 - 50 1,100 均衡 1,300 1,000 850 1,250 + 50 產出減少 1,500 1,200 1,400 + 100

財政政策乘數 財政政策乘數的總結(定額稅) 政策刺激 乘數大小 對均衡所得最終影響 政府支出乘數 政府支出增加或減少 租稅乘數 淨稅額增加或減少 平衡預算乘數 政府支出與淨稅額 等幅度增加或減少 1

附錄: 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所得稅) 當租稅為所得的函數時,政府支出乘數與租稅乘數之求導如下: 自發性支出數額 乘數

加入國外部門 進口(IM )視為所得週流圖的漏損項,而出口(EX )為所得週流圖的挹注項。 在 ‘進出口’ 存在的情況下,經濟體系的均衡條件將變成: (EX – IM ) 稱為淨出口。淨出口的增加或減少將使經濟體系脫離均衡,並引發國民所得的變動。

加入國外部門 例如 若出口減少,表示本國商品勞務的支出減少,則非預擬的存貨增加,這導致下期產出減少。 若本國變得比較偏好消費進口商品及勞務,則乘數將會降低。 對於國外部門的詳細討論,留待後面章節討論。

聯邦政府預算 聯邦政府預算(federal budget): 為一種非常複雜的文件(document),每年多達上千頁,詳細記載來年的政府收入來源與支出項目。 基本上,「預算」有三層含意: 一、它是一種政治文件,分配利益給特定團體或地區、並加諸負擔(租稅)於其他團體或區域。 二、它反映政府想要達成的目標。 三、它可能是政府應如何管理總體經濟之信念的具體表現。

聯邦政府預算 聯邦政府的收入與支出,2000年(十億元) 數量 百分比 收入項 個人稅 774.4 44.9 企業稅 211.9 12.3 間接商業稅 91.3 5.3 社會保險捐 645.9 37.5 加總 1,723.4 100.0 當期支出項 消費 463.8 26.5 移轉性支付 795.5 45.4 對州與地方政府的補助金 224.2 12.8 淨利息支付 230.3 13.1 公營企業的淨補貼 38.4 2.2 1,752.2 當期盈餘(+) 或赤字(-) (收入- 當期支出) - 28.8 資料來源: 美我商業部經濟分析局.

聯邦政府盈餘/赤字佔GDP的百分比, 1970 年第1季 ~ 2000 年第4季 1980年代初期嚴重赤字的原因: 一、政府支出佔GDP的比例在1980年代初期提高,這反映雷根政府國防支出的提高。 二、利息支付佔GDP的比例大幅提昇。 三、個人所得稅因1981年執行的經濟復甦稅制條例而降低。 佔 百分比 GDP 1992年開始,預算開始迅速改善 1970年代中期嚴重赤字 1980年代初期嚴重赤字 季

聯邦政府債務 政府預算發生赤字時,必須舉債以融通其赤字。舉債的行為將增加聯邦債務(federal debt)。 所以,聯邦債務是長年以來,政府所累積的赤字減掉累積的盈餘。

聯邦政府債務佔GDP的百分比, 1970 年第1季 ~ 2000 年第4季 1992年迅速提高至50.5% 佔 百分比 1990年代中期,百分比開始下降 GDP 1982年為21.5% 1980年代龐大的政府預算赤字,使得該期間聯邦債務快速地增加。 季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政府預算的某些部分,取決於經濟體系的狀態,而非政府所能控制。 政府某些支出,亦取決於經濟體系的狀況。 即使政府立法決定對那些人、那些商品與經濟活動課稅、以及其稅率,但稅收卻取決於可稅所得(taxable income)。所以,稅率提高,不必然使得稅收增加。 政府某些支出,亦取決於經濟體系的狀況。 經濟擴張期,失業津貼因失業率的降低而減少,福利支付(welfare payment)也減少;經濟擴張(蕭條)時期,這些移轉性支付會自動減少(增加)。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不過,在經濟擴張期,政府收入增加、移轉性支付減少,因此政府盈餘將加大、或者赤字將減少。 這種政府收入與支出隨著經濟體系狀況而改變的方式,將使得GDP的波動趨於平穩。 自動穩定因子: 意指聯邦預算的收入與支出,會自動隨經濟體系之狀況而改變,進而使得GDP穩定。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另一個政府無法完全控制支出的原因是,在經濟擴張期中,通貨膨脹率經常是上升的;一般物價的上揚使得政府的實際支出超出原本預擬的數額。 最後,利率的上升表示政府利息支出提高。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經濟擴張期中,所得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可稅所得增加、一方面個人所面對的所得稅率提高,因此稅收可能隨之增加。但平均稅率的提高將是一種財政阻礙(fiscal drag)。 財政阻礙:意指在經濟擴張期,由於納稅人晉身高所得階級而使得平均稅收提高,進而降低工作意願,造成經濟的負面效果。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赤字有敏感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易由預算赤字或盈餘來精確判斷財政政策的意圖和成效。 「充分就業預算」是評估財政政策成效的一個比較基準。 充分就業預算:是指經濟體系處於充分就業狀況下的聯邦預算狀況。

經濟體系的狀況對政府預算的影響 區分「實際」與「充分就業」預算的是很重要的。 循環性赤字: 指的是景氣衰退所引發的赤字。它取決於經濟體系處於景氣循環的那個階段 。 結構性赤字: 指的是充分就業下的赤字。它來自於政府的稅制與支出結構,而非經濟體系的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