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热力学,讨论化学反应的 可能性和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但实际上反应能否发生,平衡 第三章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化学热力学,讨论化学反应的 可能性和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但实际上反应能否发生,平衡 状态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是化学 动力学研究的范畴。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 基础。 过程的自发与否、反应进行程度 的大小,和反应的快慢是截然不同的 概念,看下面例子。
H2(g)+ O2(g)—— H2O(l) = - 237.1 kJ•mol-1 rG ⊖ 这个反应自发趋势很大,平衡 转化率极高。 但常温常压下该反应的速率相 当慢,实现平衡要相当长的时间。
2 NO2(g) —— N2O4(g) = - 2.8 kJ•mol-1 rG ⊖ 这个反应自发趋势和平衡转化 率均小于前面一例。 实际上,该反应速率相当快, 实现平衡需要较短时间。 所以热力学数据不能说明反应 速率的大小。
3. 1 反应速率概念 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木材的氧化,点燃则反应极 快;而在潮湿空气中的氧化则很 慢。的确有快慢之分。
要表征这种快慢,则要有速率的 概念。 化学反应的速率,是以单位时间 内浓度的改变量为基础来研究的。
根据需要可以选取不同的时间 单位,因而速率的单位可为 mol•dm-3•s-1,mol•dm-3•min-1, mol•dm-3•h-1 等等。 对于极慢的过程,时间单位可 是天(d),甚至可以是年(a)。
3. 1. 1 平均速率 测得不同时间参与反应的物质 的浓度,是研究反应速率的基础。 对于下面反应,测得不同时刻 的浓度数据 2 H2O2 —— 2 H2O + O2
2 H2O2 —— 2 H2O + O2 测得不同时刻的浓度数据 t 1 [ H2O2 ] 1 [ O2 ] 1 t 2 [ H2O2 ] 2 [ O2 ] 2 t 3 [ H2O2 ] 3 [ O2 ] 3
2 H2O2 —— 2 H2O + O2 t 1 [ H2O2 ] 1 [ O2 ] 1 t 2 [ H2O2 ] 2 [ O2 ] 2 t 2 - t1 = O2 [ O2 ]21 t 21 =
2 H2O2 —— 2 H2O + O2 t 2 [ H2O2 ] 2 [ O2 ] 2 t 3 [ H2O2 ] 3 [ O2 ] 3 在 t2 到 t3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 速率为: [ O2 ]3 - [ O2 ]2 t 3 - t2 = O2 [ O2 ]32 t 32 =
一般来说,这两段的平均速率 并不相等。 以任意一种物质的浓度变化都 可以表示反应速率。 当然可以用 H2O2 浓度的变化 表示之。
2 H2O2 —— 2 H2O + O2 因为 H2O2 是反应物,故要用 其减少量,以保证速率为正值,所 以有: - [ H2O2 ] = H2O2 - [ H2O2 ] t
在同一段时间里, 和 反映的是同一问题,但数值并不相 等。 关键是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不一样。 要掌握以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 在同一段时间里, 和 反映的是同一问题,但数值并不相 等。 O2 H2O2 关键是物质前面的化学计量数 不一样。 要掌握以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 表示的速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3. 1. 2 瞬时速率 在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时,经常要用到某一时刻的反应 速率,用平均速率就显得粗糙。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速率和 影响因素均在变化。
先考虑平均速率的几何意义 对于反应 2 H2O2 2 H2O + O2 作出浓度 [ O2 ] 对于时间 t 的曲线。
[ O2 ] t O B [ O2 ]2 t2 [ O2 ] A t1 [ O2 ]1 t
[ O2 ]2 - [ O2 ]1 t 2 - t 1 = [ O2 ] t = B [O2] A t t1 t2 t = O2 [ O2 ] t =
t [O2] t1 t2 t A B [O2] [O2]2 [O2]1 所以 是割线 AB 的斜率 O2 = kAB O2
t [O2] t1 t2 t A B [O2] [O2]2 [O2]1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讨论瞬时速率。
[O2]2 [O2] [O2]1 t2 t1 A B t0 在 t1 — t2 之间有某一时刻 t0
[O2]2 [O2] [O2]1 t2 t1 A B t0 要求 t0 时刻的瞬时反应速率
[O2]2 [O2] [O2]1 t2 t1 A B t0+ t0- t0 在 t0 的两侧选两个时刻 t0 - 和 t0 + 。
[O2]2 [O2] [O2]1 t2 t1 A B t0 t0+ t0- 越小,则时间间隔 t0 - — t0 + 越小。
于是,该时间间隔的平均速率越 接近 t0 时的瞬时速率 。 [O2]2 [O2] [O2]1 t2 t1 A B t0 t0+
当 0 时,割线 AB 变成 过 O 点的切线 CD [O2]2 [O2] [O2]1 t2 t1 A B O t0 t0+
[O2]2 [O2] [O2]1 t2 t1 A B O t0 t0+ t0- C D 割线 AB 的斜率变成切线 CD 的斜率。
故 t0 时刻,曲线的切线的斜率是 t0 时的瞬时速率 。 [O2]2 [O2] [O2]1 t2 t1 A B O t0 t0+ C D 故 t0 时刻,曲线的切线的斜率是 t0 时的瞬时速率 。 t0
这种思路可表示成极限形式 [ O2 ] = lim t [O2]2 [O2] [O2]1 t2 t1 A B O t0 t0+ C D 这种思路可表示成极限形式 = t0 0 lim [ O2 ] t
[ O2 ] = lim t 这种极限形式,在高等数学中 用微分表示 d [ O2 ] = d t = t0 0 lim [ O2 ] t 这种极限形式,在高等数学中 用微分表示 = t0 d [ O2 ] d t d[O2] 为 [O2] 的极限,dt 为 t 的极限。
2 H2O2 ——— 2 H2O + O2 若用 H2O2 浓度的变化表示该 反应的速率。则微分表示为 d [ H2O2 ] = - = d [ H2O2 ] d t - H2O2 因为 H2O2 是反应物,其量减 少,加负号以保证速率为正值。
从瞬时速率的定义,可以归纳出 瞬时速率的求法: (1) 做浓度 — 时间曲线图; t [O2]
(2) 在指定时间 t0 所对应 位置,做曲线的切线; t0 t [O2]
(3) 求出切线的斜率 做 CE 和 DE。 C D E t0 t [O2]
C D E t0 t [O2] 量出线段 CE 和 DE 长度, 求出比值 。 CE DE
C D E t0 t [O2] 求出的切线 CD 斜率就是 t0 时 刻的瞬时速率。
对于反应 a A + b B —— g G + h H 某时刻的瞬时速率之间,仍有 如下的关系: B A H G a b g h = = = 最有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的瞬 时速率是初始速率 0。
3. 2 反应速率理论 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可采用 如下的反应 CO(g)+ NO(g)—— CO2(g)+ N2(g) 3. 2 反应速率理论 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可采用 如下的反应 CO(g)+ NO(g)—— CO2(g)+ N2(g) 这是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 = - 334.8 kJ•mol-1 rG ⊖ m
尽管该反应自发进行的可能性 足够大,只是反应速率不够快,不 能在尾气管中完成。以致反应物散 到大气中,造成污染。
若能寻找催化剂,使上述反应有 足够高的速率,就是重要的成果。 有些反应,如橡胶的老化,人们 又常常希望它慢一些。 所以研究反应速率理论是完全必 要的。
3. 2. 1 碰撞理论 化学反应的发生,总要以反应物 之间的接触为前提,即反应物分子之 间的碰撞是先决条件。没有粒子间的 碰撞,反应的进行则无从说起。
研究反应 2 HI(g)—— H2(g)+ I2(g) 的动力学数据。 反应物浓度 1 10-3 mol•dm-3 比较稀; 反应温度 973 K
计算结果表明,每 s 每 dm3 体 积内,碰撞总次数为 3.5 1028 次。 根据碰撞总次数计算,反应速率 应约为 = 3.5 1028 / 6.02 1023 = 5.8 104(mol•dm-3•s-1)
计算结果,反应速率约为 = 5.8 104 mol·dm-3•s-1 实际反应速率 = 1.2 10-8 mol·dm-3•s-1 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原因何在?
1. 有效碰撞 看来,并非每一次碰撞都发生 预期的反应,只有非常非常少的碰 撞是有效的。
首先,分子无限接近时,要克服 斥力。这就要求分子具有足够的运动 速度,即能量。 具备足够的能量是有效碰撞的必 要条件。
一组碰撞的反应物的分子 的总能量,必须具备一个最低 的能量值。 这种能量分布符合第一章 1. 4 节中所讲的分布原则。
用 E 表示这种能量限 制,则具备 E 和 E 以上的 分子组的分数为 f E = e E RT -
仅具有足够能量尚不充分。碰撞 时分子的取向对于反应的发生也极其 重要。 如反应 NO2 + CO —— NO + CO2
NO2 + CO —— NO + CO2 其反应物分子的碰撞方式至少 有两种 O N C ( a ) O N C ( b )
NO2 + CO —— NO + CO2 O N C ( a ) 显然, (a)种碰撞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NO2 + CO —— NO + CO2 O N C ( b ) (b)种以及许多其它种碰撞方式 都无效。
取向适合的碰撞占总碰撞次数 的分数用 P 表示。 若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碰 撞的总次数为 Z mol,则反应速率 可表示为 = ZPf
= ZPf 其中 P 称为取向因子, f 称为能量因子。 或写成 E RT - = ZPe
2. 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组 将具备足够能量(碰撞后足以反应) 的反应物分子组,称为活化分子组。 从公式 可以看出, = ZPe 2. 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组 将具备足够能量(碰撞后足以反应) 的反应物分子组,称为活化分子组。 从公式 可以看出, 分子组的能量要求越高,活化分子组的 数量越少。 E RT - = ZPe
这种能量要求称之为活化 能,用 Ea 表示。Ea 为正值。 Ea 越大,活化分子组数 则越少,有效碰撞分数越小, 故反应速率越慢。
不同类型的反应,活化能差别 很大,如 2 SO2 + O2 —— 2 SO3 Ea = 251 kJ•mol-1 N2 + 3 H2 —— 2 NH3 Ea = 175.5 kJ•mol-1
而中和反应的活化能较小 HCl + NaOH ——— NaCl + H2O Ea 20 kJ•mol-1
分子不断碰撞,能量不断转移。 因此,分子的能量不断变化,故活化 分子组不是固定不变的。 但只要温度一定,活化分子组的 百分数是固定的。
必须说明的是,碰撞理论 的计算是以气相反应为基础进 行的,所以该理论的适应性是 很有限的。
二 过渡状态理论 1 活化络合物 当反应物分子接近到一定程 度时,分子的键联关系将发生变 化,形成一中间过渡状态。 以下面反应为例讨论 NO2 + CO —— NO + CO2
NO2 + CO —— NO + CO2 O N C + N — O 部分断裂,C — O 部分形成, 此时分子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势能。
O N C + 称活化络合物 O N C 活化络合物能量高,不稳定。 它既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产物; 也可以变成原反应物。
于是反应速率决定于活化络合物 的浓度, 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的几率, 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的速率。
过渡态理论,将反应中涉及 到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反应速率 结合起来,这是比碰撞理论先进 的一面。
然而,在该理论中,许多反应 的活化络合物的结构尚无法从实验 上加以确定,加上计算方法过于复 杂,致使这一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2. 反应进程 — 势能图 应用过渡态理论讨论化学反应 速率时,可将反应过程中体系势能 变化情况,表示在 反应进程 —— 势能图上 以上面讨论过的反应为例 NO2 + CO —— NO + CO2
NO2 + CO —— NO + CO2 E反 反应物的平均能量; E产 产物的平均能量;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Ea NO + CO2 E产 ′ E反 反应物的平均能量; E产 产物的平均能量;
NO2 + CO —— NO + CO2 E活 活化络合物的能量。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NO2 + CO Ea
Ea 可看作正反应的活化能, 是 E活- E反 的差值。 Ea 为正值。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NO2 + CO
Ea 为逆反应的活化能,是 ′ E活- E产 的差值。 Ea 亦为正值。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NO2 + CO
NO2 + CO E反 Ea … O N C E活 E t 反应进程可概括为 (1) 反应物能量升高,形成 活化络合物
(1) 反应物能量升高,形成 活化络合物 NO2 + CO ——— … O N C 吸收 Ea, rH(1)= Ea
NO2 + CO E反 Ea … O N C E活 E t Ea NO + CO2 E产 ′ (2) 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
(2) 活化络合物分解成产物: ——— NO + CO2 … O N C ′ 释放能量 Ea , rH(2) = - Ea
NO2 + CO ——— … O N C rH(1)= Ea ——— NO + CO2 … O N C rH(2)= - Ea ′ (1) + (2)得 NO2 + CO ——— NO + CO2 由盖斯定律 rH = rH(1)+ rH(2) = Ea - Ea′
E t … O N C E活 NO2 + CO E反 Ea NO + CO2 E产 ′ rH = Ea - Ea′
若 Ea > Ea′, rH > 0,则 为吸热反应,其反应进程 —— 势 能图为 rH = Ea - Ea′ 若 Ea > Ea′, rH > 0,则 为吸热反应,其反应进程 —— 势 能图为 t E
若 Ea′> Ea , rH < 0,则 为放热反应,其反应进程 —— 势 能图为 rH = Ea - Ea′ 若 Ea′> Ea , rH < 0,则 为放热反应,其反应进程 —— 势 能图为 E t
rH 是热力学数据,说明反应 的可能性;但 Ea 是决定反应速率的 活化能,是现实性问题。 过渡态理论中,Ea 和温度的关 系较明显, T 升高,反应物平均能 量升高,差值 Ea 要变小些。
3. 3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3.1 基元反应和微观可逆性原理 经过一次碰撞即可完成的 反应,叫基元反应。
前面提到的反应 NO2 + CO ——— NO + CO2 在高温下, 经反应物一次 碰撞,即可完成。 故该反应为基元反应。
从反应进程 —— 势能图上,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正反应是 基元反应,则其逆反应也必然是基 元反应。 且正逆反应经过同一活化络合 物作为过渡态。 这就是微观可逆性原理。
O 正反应 NO2 + CO —— … N C —— NO + CO2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NO2 + CO Ea
O 逆反应 NO + CO2 —— … N C —— NO2 + CO E … E活 ′ E反 E产 t O N C NO2 + CO Ea
H2 + I2 —— 2 HI 不是基元反应。 它的反应机理为 (1) I2 —— 2 I (2) I + I + H2 —— 2 HI
H2 + I2 —— 2 HI 称为复杂反应。 其中(1)和(2)两步都 是基元反应,称为复杂反应的 基元步骤。
3. 3. 2 质量作用定律 在空气中即将熄灭的带有余烬的 火柴,放到纯氧中会复燃。 可解释为在反应物浓度大的体系中,反应速率加快。 结果,带有余烬的火柴复燃。
在基元反应中,或非基元反应的 基元步骤中,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 之间有严格的数量关系。 即遵循质量作用定律。
对于基元反应 aA + bB —— gG + hH 则有 i = ki [ A ]a [ B ]b 恒温下,基元反应的速率同反应 物浓度的幂的连乘积成正比,幂指数 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
i = ki [ A ]a [ B ]b 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 也叫做反应速率方程。
在速率方程中,只写有浓度 变化的项。固体物质不写,大量 存在的 H2O 也不写。 对于基元反应 aA + bB —— gG + hH 用 G 的浓度改变表示速率, 则有 G = kG [ A ]a [ B ]b
aA + bB —— gG + hH G = kG [ A ]a [ B ]b 可用微分形式,表示成 = kG [ A ]a [ B ]b 这就是反应速率方程的微分表达式。
数学意义 t 0 lim [G] t d [G] d t = 物理意义 d [G] d t = t
G = kG [ A ]a [ B ]b = kG [ A ]a [ B ]b d [G] d t 两种表示等价。
aA + bB —— gG + hH 用 A 的浓度变化表示速率,则有 A = kA [ A ]a [ B ]b 可用微分形式,表示成 - = kA [ A ]a [ B ]b d [A] d t
- = kA [ A ]a [ B ]b d [A] d t 因为 A 是反应物,故要用其 减少量,以保证速率为正值。
A = kA [ A ]a [ B ]b - = kA [ A ]a [ B ]b d [A] d t 速率方程中, [ A ],[ B ] 表 示某时刻反应物的浓度;
A = kA [ A ]a [ B ]b - = kA [ A ]a [ B ]b d [A] d t i 是以物质 i 的浓度变化表示 的反应瞬时速率,即反应物 A,B 的 浓度分别为 [ A ],[ B ] 时反应的瞬时 速率。
A = kA [ A ]a [ B ]b - = kA [ A ]a [ B ]b d [A] d t ki 速率常数,在反应过程中 不随浓度变化。 但 ki 是温度的函数,不同温 度下,同一反应 ki 的值不同。
A = kA [ A ]a [ B ]b - = kA [ A ]a [ B ]b d [A] d t a 与 b 之和,称为该 基元反应的反应级数。
A = kA [ A ]a [ B ]b - = kA [ A ]a [ B ]b d [A] d t 可以说该反应是(a + b)级 反应,或者说对反应物 A 是 a 级 反应,对 B 是 b 级反应。
在基元反应 aA + bB —— gG + hH 中,由 a 个 A 分子和 b 个 B 分子, 经一次碰撞完成反应。 我们说,该反应的反应分子数是 (a + b),或说这个反应是(a + b) 分子反应。
只有基元反应,才能谈反应分 子数。 基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和反应 级数的数值相等。 反应分子数是微观量,反应级 数是宏观量。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例 3. 1 写出下列基元反应的速 率方程,并指出其反应级数和反应分 子数。 (1)(2)(3) SO2Cl2 —— SO2 + Cl2 2 NO2 —— 2 NO + O2 NO2 + CO —— NO + CO2
SO2Cl2 —— SO2 + Cl2 (1) 解: (1) i = ki [ SO2Cl2 ] 一级反应 单分子反应
2 NO2 —— 2 NO + O2 (2) (2) i = ki [ NO2 ]2 二级反应 双分子反应
NO2 + CO —— NO + CO2 (3) (3) i = ki [ NO2 ] [ CO ] 二级反应,双分子反应, 或反应级数为 2,反应分子数为 2。
3. 3. 3 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 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的基元 步骤,可以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 其速率方程,并确定其反应级数。 复杂反应,则要根据实验写出 速率方程,并确定反应级数。
例 3. 2 根据实验,写出下列反应的 速率方程,并确定反应级数。 a A + b B ——— g G + h H G,0 例 3. 2 根据实验,写出下列反应的 速率方程,并确定反应级数。 a A + b B ——— g G + h H 实验 编号 mol·dm-3·s-1 [ A ]0 [ B ]0 mol·dm-3 G,0 1 1.0 1.0 1.2 10-2 2 2.0 1.0 2.3 10-2 3 1.0 2.0 4.8 10-2
a A + b B ——— g G + h H 实验 编号 mol·dm-3·s-1 [ A ]0 [ B ]0 mol·dm-3 G,0 1 1.0 1.0 1.2 10-2 2 2.0 1.0 2.3 10-2 解:对比实验 1 和 2 , [ A ]0 扩大 2 倍时, G,0 同时扩大约 2 倍。 得 G [ A ] 1
a A + b B ——— g G + h H 实验 编号 mol·dm-3·s-1 [ A ]0 [ B ]0 mol·dm-3 G,0 1 1.0 1.0 1.2 10-2 3 1.0 2.0 4.8 10-2 对比实验 1 和 3, [ B ]0 扩大 2 倍时, G,0 同时扩大 4 倍。 得 G [ B ] 2
G [ A ] 1 G [ B ] 2 故 G = kG [ A ] [ B ] 2 (1) 据此可知,反应 对 A 是一级,对 B 是二级, 反应级数为 3 级。 a A + b B ——— g G + h H
将实验 1 的数据代入式 G = kG [ A ] [ B ]2 (1) 求 kG : G,0 将实验 1 的数据代入式 G = kG [ A ] [ B ]2 (1) 求 kG : 1 1.0 1.0 1.2 10-2 实验 编号 mol·dm-3·s-1 [ A ]0 [ B ]0 mol·dm-3 G,0
由 G = kG [ A ] [ B ] 2 , 可得 [ A ] [ B ] 2 G kG = 1.2 10-2 = 1.0 (1.0)2 = 1.2 10-2(dm6 ·mol-2·s-1)
G = kG [ A ] [ B ] 2 a A + b B ——— g G + h H 有了速率方程,可求出任何 [ A ],[ B ] 时的反应速率 G, 同样也可求出 A,B 和 H。
因为不知反应是否基元反应, 故不能妄谈反应分子数。 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还可以 根据它的反应机理,即根据各基元 步骤写出。
例 3. 3 对 H2 + I2 ——— 2 HI 有人提出如下反应机理 (1) I2 —— 2 I 快反应 (2) 2 I —— I2 快反应 (3) 2 I + H2 —— 2 HI 慢反应 试据此写出其速率方程。
分析: (1) I2 —— 2 I 快反应 (2) 2 I —— I2 快反应 (3) 2 I + H2 —— 2 HI 慢反应 (1)和(2)是速率很快的反应, 在慢反应(3)之前保持平衡。 反应(1)和(2)的产物为反应(3)的反应物。
(1) I2 —— 2 I 快反应 (2) 2 I —— I2 快反应 (3) 2 I + H2 —— 2 HI 慢反应 整个反应属于连串反应。 连串反应的决定速率的步骤是 最慢的一步。
例如,体育课上 A,B,C, D 和 E 5 人排成一队,依次传递 篮球,最后由 E 传给教师。 A,B,C 和 E 每人每分钟 传球 20 个,D 每分钟传球 10 个。
教师认为该队的传递速率为 每分钟 10 个。 整队的传球速率就由最慢的 D 的速率决定。
(1) I2 —— 2 I 快反应 (2) 2 I —— I2 快反应 (3) 2 I + H2 —— 2 HI 慢反应 解: (3)是慢反应,是定速步骤 (3)的速率方程为 i = ki,3 [ H2 ] [ I ]2
H2 + I2 ——— 2 HI 下面将速率方程 i = k i,3 [ H2 ] [ I ]2 中非反应物浓度,换成反应物浓度。
由于(1)和(2) I2 2 I 是快平衡, 故一直保持有 + = - 写成速率方程表达式,则有 k+ [ I2 ] = k- [ I ]2 [ I ]2 = [ I2 ] k+ k-
将 [ I ]2 = [ I2 ] k+ k- 代入 i = ki,3 [ H2 ] [ I ]2 中 得 i = k i,3 [ H2 ] [ I2 ] k+ k-
i = k i,3 [ H2 ] [ I2 ] k+ k- 令 ki = k i,3 则有 k+ k- i = ki [ H2 ] [ I2 ]
得到的速率方程,竟与按 质量作用定律,根据方程式 H2 + I2 —— 2 HI 写出的一样。 但这并不能说明反应 H2 + I2 —— 2 HI 就是基元反应。
例 3. 3 告诉我们,连串反应的速 率取决于最慢的一步,即定速步骤。 例 3. 3 还告诉我们,可以用平衡 假定法对速率方程进行推导。 如本例就是在平衡反应 I2 2 I 存在的基础上讨论的。
例 3. 4 乙醛热分解反应 CH3CHO ——— CH4 + CO 由下列几步构成
CH3CHO ——— CH4 + CO CH3CHO CH3• + • CHO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k1 k2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k3 CH3CO • CH3• + CO k4 2 CH3• C2H6
试证明 = k2 [ CH3CHO] k1 2 k4 ( ) 1/2 3/2 CH4
解: 由 CH4 生成的基元步骤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得 k2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得 = k2 [ CH3• ] [ CH3CHO ] (1) CH4
下面将速率方程 = k2 [ CH3• ] [ CH3CHO ] (1) CH4 中非反应物浓度,换成反应物浓度。
CH3CO• 和 CH3• 均属于反应 的中间产物,在反应过程中的产生 速率与消耗速率基本相等,就是说 其浓度基本保持稳定。 这就是稳定态假设的思想。
CH3CHO CH3• + • CHO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CH3CO • CH3• + CO k1 k2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k3 CH3CO • CH3• + CO k4 2 CH3• C2H6 [ CH3CO • ] 保持稳定,所以有 2 = 3
CH3CHO CH3• + • CHO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CH3CO • CH3• + CO k1 k2 CH3• + CH3CHO CH4 + CH3CO • k3 CH3CO • CH3• + CO k4 2 CH3• C2H6 [ CH3• ] 保持稳定,所以有 2 + 2 4 = 1 + 3
2 + 2 4 = 1 + 3 因为 2 = 3 所以有 1 = 2 4
CH3CHO CH3• + • CHO k1 k4 2 CH3• C2H6 即 k1 [ CH3CHO ] = 2 k4 [ CH3• ]2
( ) 由 k1 [ CH3CHO ] = 2 k4 [ CH3• ]2 k1 [ CH3CHO ] 可得 [ CH3• ] = 2 k4 ( ) 1/2 将其代入式 (1)中 = k2 [ CH3• ] [ CH3CHO ] CH4
( ) ( ) k1 [ CH3CHO ] [ CH3• ] = 2 k4 = k2 [ CH3• ] [ CH3CHO ] (1) ( ) 1/2 = k2 [ CH3• ] [ CH3CHO ] (1) CH4 即得 = k2 [ CH3CHO] k1 2 k4 ( ) 1/2 3/2 CH4
思考题 2 CH3• —— C2H6 的产物哪里去了?
我们可以根据反应的速率方程, 指出反应级数,但是在不知道是否基 元反应时,不能谈反应的分子数。 如,反应 Na + 2 H2O —— 2 NaOH + H2 其速率方程为 i = ki 则该反应为 0 级反应。
又如,反应 CO + Cl2 ——— COCl2 其速率方程为 i = ki [ CO ] [ Cl2 ] 则该反应为 级反应, 3 2 则该反应为 级反应, 对 CO 是 1 级,对 Cl2 是 级。 3 2 5
对具有 i = ki [ A ]m [ B ]n 形式速率方程的反应,反应级数有意义。 H2 + Br2 ——— 2 HBr 的速率方程为 ' ki [ H2 ] [ Br2 ] 1/2 i =
H2 + Br2 ——— 2 HBr ki [ H2 ] [ Br2 ] i = 1 + ki 对于上述合成 HBr 反应的非 ' ki [ H2 ] [ Br2 ] 1/2 i = 对于上述合成 HBr 反应的非 规则速率方程,反应级数无意义。
反应级数可以是 0,是分 数,也有时无意义; 反应分子数,只能对基元 反应而言,且为正整数。 3 分子反应已少见,一般 为 1 或 2。
4 个和 4 个以上的分子碰撞 在一起,发生反应,尚未见到。 对于非基元反应,无反应分子 数可言。
3. 3. 4 速率常数 1. 速率常数的意义 在 i = ki [ A ]m [ B ]n 形式速率 方程中, ki 表示当 [ A ],[ B ] 均处于 1 时的速率。 这时, i = ki ,因此 ki 有时称 为比速率。
i = ki [ A ]m [ B ]n 常数 ki ,在反应过程中,不随 浓度而改变。 但 ki 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对速 率的影响,表现在对 ki 的影响上。
2. 各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用不同物质的浓度改变表示 速率时, i 值可能不同。 但同一时刻,反应物的浓度 [ A ],[ B ] 是一定的。
反应物的浓度 [ A ],[ B ] 一 定。 由 i = ki [ A ]m [ B ]n 可知 i 的不同,是由于 ki 的不同 引起的。
由 i 之间的关系 B A H G a b g h = = = 可得 ki 之间的关系 kB kA kH kG a b g h = = =
3. 速率常数的单位 k 做为比例系数,不仅要使等式 两边数值相等,而且要保证其两边单 位的一致。 i = ki [ A ]m [ B ]n
零级反应 i = ki ki 的单位和 i 的一致, 均为 mol•dm-3•s-1 。
一级反应 i = ki [ A ], 所以 ki = [ A ] i 一级反应 ki 的单位为 s-1。
二级反应 i = ki [ A ]2, ki = [ A ]2 i 单位 mol•dm-3•s-1 (mol•dm-3) 2
mol•dm-3•s-1 (mol•dm-3) 所以二级反应 ki 的单位为 (mol•dm-3) •s-1 -1 2 所以二级反应 ki 的单位为 (mol•dm-3) •s-1 -1 或 dm3•mol-1•s-1
n 级反应 ki 的单位为 ( mol•dm-3)-(n-1)•s-1 或 dm 3( n-1 ) •mol -(n-1)•s-1 于是,根据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 可以判断反应的级数。
3. 4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aA —— bB 反应速率方程的微分表达式 d [A] = kA [ A ]a - d t 3. 4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aA —— bB 反应速率方程的微分表达式 = kA [ A ]a d [A] d t - 揭示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 的关系。
但是动力学研究,也应该告 诉我们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时间 的关系。 研究表明,反应级数不同的 反应,反应物的浓度与反应时间 的关系是不相同的。
3. 4. 1 零级反应 零级反应的特点是,反应速率与 反应物浓度无关。 反应 A B 的速率方程微分 表达式为 A = = k d [A] d t -
A = = k d [A] d t - d [A] = -k d t 对该式两边进行定积分运算 d [A] = -k d t 得 [A] = [A]0 – kt
[A] = [A]0 – kt 这就是零级反应速率方程的 积分表达式。 此式用初等数学的方法就很 容易得到。
从揭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 关系的速率方程的微分表达式 = k d [A] d t - 经过积分运算得到速率方程的 积分表达式 [A] = [A]0 – kt
[A] = [A]0 – kt 它揭示反应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已知反应物的初始浓度 [A]0 与速 率常数 k ,就可以求得 t 时刻的反应 物浓度 [A]。
[A] = [A]0 – kt 据此也可以求得反应物浓度 达到 [A] 时,所需要的时间 t 。 人们经常用反应物消耗一半 所需的时间,去衡量反应速率的 快慢。 这就是半衰期,用 t1/2 表示。
将 [A] = [A]0 代入速率 方程的积分表达式 [A] = [A]0 – kt t ½ = —— [A]0 2k 得到零级反应的半衰期公式
t ½ = —— [A]0 2k 零级反应的半衰期与速率 常数 k 有关,也与反应物的初 始浓度 [A]0 有关。
3. 4. 2 一级反应 一级反应特点是,反应速率与 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A B 其速率方程的微分表达式为 A = k [A]
A = k [A] 即为 = kA [ A ] d [A] d t - 化做 = -k d t d [A] [A] 对该式两边进行定积分运算 = -k d t d [A] [A]
= -k d t d [A] [A] 得 ln[A] – ln[A]0 = - kt 这就是一级反应速率 方程的积分表达式。
ln[A] – ln[A]0 = - kt 将自然对数换成常用对数, 公式变形为 lg[A] = lg[A]0 - ——— t k 2.303 lg —— = - ——— t [A] [A]0 k 2.303 或
lg —— = - ——— t [A] [A]0 k 2.303 或 lg[A] = lg[A]0 - ——— t 这些公式表示了反应物浓度 [A] 与反应时间 t 之间的关系。
lg —— = - ——— t [A] [A]0 k 2.303 或 lg[A] = lg[A]0 - ——— t 将 [A] = [A]0 代入速率方 程的积分表达式 得到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公式 t ½ = ——— 0.693 k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公式为 t ½ = ——— 0.693 k 一级反应的半衰期只与速率 常数 k 有关,与反应物的初始浓 度无关。
蔗糖的水解反应、有机化合物的 异构化反应基本属于一级反应。 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也符合一级 反应的速率方程。
例 3. 5 对某山洞中一堆带有灰 烬的木头,做放射性同位素 14C 含 量分析。 结果表明 14C 含量为总碳量的 9.60 10-14 %。
一般认为在植物活体中 14C 含量为总碳量的 1.10 10-13 %。 试判断产生这堆带有灰烬的木头的年 代。
分析: lg —— = - ——— t [A] [A]0 k 2.303 据此也可以求得反应物浓度 达到 [A] 时,所需要的时间 t 。 [A]0 为已知,k 可以根据 求得。 t½
解: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符合 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 由半衰期公式 t ½ = ——— 0.693 k 得 k = ——— 0.693 t ½ 所以 k = ——— = 1.212 10-4(a-1) 0.693 5720
由速率方程的积分表达式 得 lg —— = - ——— t [A] [A]0 k 2.303 ——— k 2.303 t = - [A] [A]0 lg ——
将题设条件及求得的 k 值代入 ——— k 2.303 t = - [A] [A]0 lg —— 9.60 10-14 % 1.10 10-13 % lg ——————— t = - 2.303 ——————— 1.212 10-4a-1
求得 t = 1121 a 这堆带有灰烬的木材产生 的年代,距今约有 1121 年。
下面给出部分类型二级反应和 三级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积分表示式 和半衰期公式,以备讨论反应物浓 度与时间的关系之用。
只有 1 种反应物的二级反应, 其速率方程的积分表达式和半衰期 公式分别为 - = k t 1 c c0 k c0 1 t ½ =
只有 1 种反应物的三级反应, 其速率方程的积分表达式和半衰期 公式分别为 - = 2 k t 1 c2 c02 t ½ = 2 k c02 3
3. 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力和体积的变化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可从浓度变化的影响中体 现,故不必单独讨论它们。 3. 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力和体积的变化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可从浓度变化的影响中体 现,故不必单独讨论它们。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很显 然的。
食物夏季易变质,需放在冰箱 中;压力锅将温度升到 400 K,食 物煮熟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能量升 高,有效碰撞次数增加,故速率加 快。
范特霍夫 ( Van’t Hoff )指 出,温度每升高 10 K,反应速率 一般增至原来的 2 ~ 4 倍。 这一经验规律被称作范特霍夫 规则。
见 2 N2O5 —— 4 NO2 + O2 的数据 T / K 298 308 318 328 k / 10-5s-1 3.46 13.5 49.8 150 Van’t Hoff 荷兰科学家, 1901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主要工作为动力学研究, 渗透压定律等。
3. 5. 1 阿仑尼乌斯公式 温度对速率的影响,体现在对 k 的影响上。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总结了 3. 5. 1 阿仑尼乌斯公式 温度对速率的影响,体现在对 k 的影响上。 阿仑尼乌斯(Arrhenius)总结了 k 与 T 的关系,得到一个经验公式。 Ea RT - k = A e
(1) 指数式 Ea RT - k = A e 式中 k 速率常数 Ea 活化能 R 气体常数 T 绝对温度 A 称为指前因子,单位同 k。
(1) 指数式 Ea RT - k = A e 取自然对数,得 ln k = - + ln A Ea RT (2) 对数式
k = A e (1) 指数式 取常用对数,得 Ea lg k =- + lg A (3) 对数式 2.303 RT 式 (1)和 式 (3)较为常用。
k = A e 应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讨论 问题,可以认为活化能 Ea 和 指前因子 A 不随温度变化。 且由于 T 在指数上,故对 RT - k = A e 应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讨论 问题,可以认为活化能 Ea 和 指前因子 A 不随温度变化。 且由于 T 在指数上,故对 k 的影响较大。
阿仑尼乌斯为瑞典科学 家, 1903 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创立电离学说。
例 3. 6 反应 C2H5Cl ——— C2H4 + HCl A = 1.6 1014 s-1 Ea = 246.9 kJ•mol-1 求 700 K 时的 k。
解: 由阿仑尼乌斯公式指数式 k = A e 将题设条件代入其中 A = 1.6 1014 s-1 RT - k = A e 将题设条件代入其中 A = 1.6 1014 s-1 Ea = 246.9 kJ•mol-1
A = 1.6 1014 s-1 Ea = 246.9 kJ•mol-1 代入式中,得 k = 1.6 1014 s-1 e 246.9 103 8.314 700 - = 6.02 10-5 s-1
同样可求出,710 K 时, k710 = 1.09 10-4 s-1 与 k700 = 6.02 10-5 s-1 相比较 温度升高了 10 K,速率扩 大 1.8 倍。
从 700 K 到 710 K,k 扩大 1.8 倍。 若比较从 500 K 到 510 K, 则 k 扩大 3.2 倍。
计算结果表明, Ea 一定时,在较 低的温度区间,例如 500 ~ 510 K,温 度对速率的影响较大; 而在高温区间,例如 700 ~ 710 K,影响要小些。
k = A e 指数式 Ea lg k =- + lg A 对数式 2.303 RT 根据阿仑尼乌斯公式,可以讨 论某温度 T1 时的 k1,T2 时的 k2, 反应的活化能 Ea 以及指前因子 A 之间的数量关系。
( ) 由对数式 lg k1 =- + lg A (1) Ea 2.303 RT1 lg k2 =- + lg A (2) (2)-(1) 得 Ea 2.303 R lg = k2 k1 T1 1 T2 - ( )
指数式 Ea RT - k = A e 使用指数式,可得类似的关系式 Ea R T1 1 - ( ) T2 k2 k1 = e
例 3. 7 已知反应 2 NOCl —— 2 NO + Cl2 T1 = 300 K 时 k1 = 2.8 10-5 dm3•mol-1•s-1 T2 = 400 K 时 k2 = 7.0 10-1 dm3•mol-1•s-1 求反应的活化能 Ea,并求指前因子 A。
( ) 解: 由 Ea 2.303 R lg = k2 k1 T1 1 T2 - 得 Ea = 2.303 R lg - k2 k1 T1 解: 由 Ea 2.303 R lg = k2 k1 T1 1 T2 - ( ) 得 Ea = 2.303 R lg k2 k1 T1 1 T2 -
lg 2.303 R Ea = - 将题设条件代入其中,得 lg 2.303 8.314 Ea = - = 101 (kJ•mol-1) T1 1 T2 - 将题设条件代入其中,得 Ea = 300 1 400 - 2.303 8.314 lg 7.0 10-1 2.8 10-5 = 101 (kJ•mol-1)
将 Ea,T1,k1 值代入 lg k1 =- + lg A Ea 2.303 RT1 Ea = 101 kJ•mol-1 T1 = 300 K k1 = 2.8 10-5 dm3•mol-1•s-1 可求出 A = 1.07 1013 dm3•mol-1•s-1
3. 5. 2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公式 Ea lg k =- + lg A 2.303 RT 做 lg k —— 图,得一直线。 3. 5. 2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公式 lg k =- + lg A Ea 2.303 RT 做 lg k —— 图,得一直线。 T 1 直线的斜率为 , 截距为 lg A 。 Ea 2.303 R -
Ea lg k =- + lg A 2.303 RT 由于图象为直线,故知道两组 ( lg k, )数值,即线上的两个 点,就可以做出图象。 1
lg k =- + lg A Ea 2.303 RT 进而求得活化能 Ea 和指前因 子 A 值。 这与例 3. 7 知道两组 k 和 T 的值,可以计算出 Ea 和 A 是异曲 同工的。
lg k =- + lg A Ea 2.303 RT 对 Ea 不相等的两个反应,做两 条 lg k —— 曲线,其斜率当然 不同。 T 1
Ea 大的反应,直线斜率的 绝对值大,所以活化能 Ea 大的 反应,其速率随温度变化显著。
3. 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6. 1 催化剂 在反应中,数量和组成不变,能 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作用,称 为催化作用;
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称为 催化反应。 如 Fe 催化合成氨 N2 + 3 H2 ——— 2 NH3
2 SO2 + O2 ——— 2 SO3 催化剂为 (a)V2O5, (b)NO2,(c) Pt CO + 2 H2 ——— CH3OH 催化剂为 CuO-ZnO-Cr2O3
根据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 将催化剂进行分类: 正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率 负催化剂 减慢反应速率
负催化剂 减慢反应速率 例如反应: H2 + Cl2 2 HCl 通入微量 O2,速率减慢。 所以 O2 为该反应的负催化剂 (阻化剂)。 负催化剂 减慢反应速率 例如反应: H2 + Cl2 2 HCl hv 通入微量 O2,速率减慢。 所以 O2 为该反应的负催化剂 (阻化剂)。
助催化剂 自身无催化作用, 可帮助催化剂提高催化性能。 合成 NH3 中,Fe 粉为催化剂。 加入 Al2O3 可使催化剂 Fe 粉 的表面积增大;
加入 K2O 可使催化剂 Fe 粉 表面电子云密度增大。 二者均可提高 Fe 粉的催化活 性,均为该反应的助催化剂。 不加以说明,催化剂一般均指 正催化剂。
3. 6. 2 催化反应的特点 1. 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 反应物和催化剂处于同一 相中,不存在相界面的催化反 应,称为均相催化。如 NO2 催化 2 SO2 + O2 ——— 2 SO3
若产物之一对反应本身有催化作 用,则称之为自催化反应。如 2 MnO4- + 6 H+ + 5 H2C2O4 ——— 10 CO2 + 8 H2O + 2 Mn2+ 产物中之一的 Mn2+ 对反应有催 化作用,这个反应属于自催化反应。 自催化反应一般属于均相催化。
自催化反应的特点,如图 t0 tA tB t 初期 反应速率小。
t0 tA tB t 中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诱导期 t0 — tA 后,速率明显加快,见 tA— tB 段。
t0 tA tB t 后期 tB 之后,由于反应物 消耗殆尽,速率下降。
反应物和催化剂不处于同一相,存 在相界面,反应在相界面上进行的,叫做多相催化反应或叫复相催化反应,非均相催化反应。例如 Fe 催化合成氨 固 — 气 Ag 催化 H2O2 的分解 固 — 液
2. 选择性 特定的反应有特定的催化剂。 2 SO2 + O2 ——— 2 SO3 (a) V2O5,(b) NO2,(c) Pt
酯化反应 (a) 浓硫酸 (b) 浓硫酸 + 浓磷酸 (c) 硫酸盐 (d) 活性铝
同样反应物,催化剂不同时, 产物可能不同 2 KClO3 —— 2 KCl + 3 O2 MnO2 4 KClO3 —— 3 KClO4 + KCl 无催化剂
CO + 2 H2 ——— CH3OH CuO - ZnO -Cr2O3 CO + 3 H2 ——— CH4 + H2O Ni -Al2O3
3. 改变反应速率 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减小活化 能,提高速率,不涉及热力学问题。 如 A + B —— AB Ea 很大,无催化剂时,反应慢。
加入催化剂 Cat.,机理改变了 (a)A + B + Cat. ——— ACat. + B Ea 小 ′ Ea 小 ′ (b)ACat. + B ——— AB + Cat. 两步的活化能都小,反应加快。
两步的活化能都小。这一点 可以通过反应进程 —— 势能图 得到很好的说明。
(a)A + B + Cat. ——— ACat. + B (b)ACat. + B ——— AB + Cat. E t Ea 小 ′ rH Ea ′ AB+Cat. (a)A + B + Cat. ——— ACat. + B Ea 小 ′ Ea 小 ′ (b)ACat. + B ——— AB + Cat.
图中可以看出,不仅正反应的 活化能减小了,而且逆反应的活化 能也降低了。 E t Ea ′ AB+Cat. ACat.+B rH
E t A+B+Cat. ACat.+B rH Ea ′ AB+Cat. 因此,使用催化剂逆反应 也加快了。
E t A+B+Cat. ACat.+B rH Ea ′ AB+Cat. 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力学数据 rH 不改变。
E t A+B+Cat. ACat.+B rH Ea ′ AB+Cat. 使用催化剂仅使平衡到达的时 间提前。
NO2 催化氧化 SO2 的机理 总反应 SO2 + O2 —— SO3 Ea 大 加入 NO2 做催化剂时的反应机理 ′ 2 SO2 + NO2 —— SO3 + NO Ea 小 ′ NO + O2 —— NO2 Ea 小
Fe 表面 N2 与 H2 生成氨的 反应机理 总反应为 N2 + 3 H2 —— 2 NH3 Ea 大
Fe 做催化剂的催化机理为 N2 + 2 Fe —— 2 N-Fe H2 + 2 Fe —— 2 H-Fe N-Fe + H-Fe —— Fe2NH Fe2NH + H-Fe —— Fe3NH2 Fe3NH2 + H-Fe —— Fe4NH3 Fe4NH3 —— 4 Fe + NH3
各步反应之和为总反应 N2 + 3 H2 —— 2 NH3 每一步反应活化能都较小,故 反应加快。
3. 7 平衡常数 可逆的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 达到动态平衡。 CO2(g)+ H2(g) CO(g)+ H2O(g) (1) 3. 7 平衡常数 可逆的化学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 达到动态平衡。 高温 CO2(g)+ H2(g) CO(g)+ H2O(g) (1) Ag+ + Cl- AgCl (2)
似乎(1)和(2)达平衡时反应 进行的程度很不一样。 应该用一个物理量,定量描述反 应进行程度的大小。我们引入平衡常 数的概念。
3. 7. 1 经验平衡常数 参与反应的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 反应混合物。 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例如反应 CO2 g + H2 g CO g + H2O g ( ) 反应混合物的组成如下 CO2 H2 CO H2O 1473 K CO2 g + H2 g CO g + H2O g ( ) 反应混合物的组成如下 CO2 H2 CO H2O c ⁄ mol•dm-3 0.01 0.01 0 0
反应达平衡时,体系中各种物质 的浓度如下,且不再改变。 CO2 H2 CO H2O c ⁄ mol•dm-3 0.004 0.004 0.006 0.006 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不同时,平衡 体系的组成并不相同。
CO2 g + H2 g CO g + H2O g ( ) 尽管平衡组成不同,但 [ CO ]平 [ H2O ]平 值是不变的。 1473 K CO2 g + H2 g CO g + H2O g ( ) 尽管平衡组成不同,但 值是不变的。 [ CO2 ]平[ H2 ]平 [ CO ]平 [ H2O ]平
对于化学计量数不全是 1 的反 应,如 2 HI (g) H2(g)+ I2 (g) 平衡时, 的值保持一定。 [ H2 ] [ I2 ] [ HI ] 2
对于一般可逆反应 a A + b B g G + h H 某温度下达平衡时, [ A ]a[ B ]b [ G ]g [ H ]h = K K 称为经验平衡常数或实 验平衡常数。
a A + b B g G + h H [ A ]a[ B ]b [ G ]g [ H ]h K = 上述的结果可表述为: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 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的幂的连乘积 与反应物浓度的幂的连乘积之比, 是一个常数。
a A + b B g G + h H [ A ]a[ B ]b [ G ]g [ H ]h K = 幂指数分别为各自的化学计量数。
[ A ]a[ B ]b [ G ]g [ H ]h K = 从经验平衡常数 K 的表达式 中可以看出,K 的单位是: (mol•dm-3) ( g + h ) - ( a + b ) 即为浓度的某次幂。
a A + b B g G + h H [ A ]a[ B ]b [ G ]g [ H ]h K = 当 (g + h) =(a + b )时, K 的量纲为 1。
( ) 对于气相反应 a A g + b B g —— g G g + h H g ( ) 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不变, 有关系式 = pG ( ) 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不变, 有关系式 = pG ( ) g pH h pA a pB b Kp
( ) = pG pH pA pB Kp Kp 也是一种经验平衡常数, 称为分压平衡常数。 而用浓度表示的经验平衡常 ( ) g pH h pA a pB b Kp Kp 也是一种经验平衡常数, 称为分压平衡常数。 而用浓度表示的经验平衡常 数,则称为浓度平衡常数,写成 Kc 。
对于气相反应,既有 Kc , 也有 Kp ,表达的是同一平衡态,但数值 可以不同。 Kc 和 Kp 之间可以相互换算,相 关的式公有 pV = nRT p = — RT p = cRT n V
换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 pV = nRT p = — RT p = cRT 公式中 浓度 c 的单位是 mol•dm-3, 压力 p 的单位是 Pa, R = 8.314 103 Pa·dm3•mol-1•K-1
在书写 Kc 或 Kp 表达式时,只写 浓度或分压可变的溶液相和气相,纯固 态和纯液态物质不写。如 CaCO3(s) CaO(s)+ CO2(g) Kp = p CO2 固相不写入。
Cr2O72-(aq) + H2O(l) 2 CrO42-(aq)+ 2 H+ (aq) [ CrO42- ] [ H+ ] K c =
平衡常数之间的下列关系,要熟练掌握。 N2 + H2 NH3 (1) [ NH3 ] K1 = [ N2 ] [ H2 ] 1/2 3/2 [ NH3 ] [ N2 ] [ H2 ] K1 = N2 + 3 H2 2 NH3 (2) [ NH3 ] [ N2 ] [ H2 ] 2 3 K2 =
N2 + H2 NH3 (1) N2 + 3 H2 2 NH3 (2) K2 =(K1)2,计量数扩大 2 倍,平衡常数 K 乘 2 次方。 方程式的计量数扩大 n 倍,平衡常数 K 乘 n 次方。
正反应 a A b B (3) [ B ] K3 = [ A ] 逆反应 b B a A (4) [ A ] K4 = [ B ] b a
正反应 a A b B (3) 逆反应 b B a A (4) K3 = K4 1 互逆反应,其平衡常数 互为倒数。
2 NO + O2 2 NO2 (5) [ NO2 ] K5 = [ NO ] [ O2 ] 2 NO2 N2O4 (6) [ N2O4 ]
2 NO + O2 2 NO2 (5) 2 NO2 N2O4 (6) 2 NO + O2 N2O4 (7) [ N2O4 ] K7 =
2 NO + O2 2 NO2 (5) 2 NO2 N2O4 (6) 2 NO + O2 N2O4 (7) (7) = (5)+(6) 而 K7 = K5•K6 反应方程式相加(减), 平衡常数相乘(除)。
3. 7. 2 标准平衡常数 将浓度或分压分别除以各自的标 准态,即得相对浓度或相对分压。 相对的意义是指对于标准态数值 的倍数。
例如: 浓度 [ A ] = 5 mol•dm-3 相对浓度为 5 mol•dm-3 [ A ] 1 mol•dm-3 ⊖ c = = 5
分压 pA = 10 100 kPa 相对分压为 ⊖ p pA 100 kPa 10 100 kPa = = 10
故相对浓度和相对分压都是 量纲为 1 的量。 平衡时,浓度和分压保持不 变,相对浓度和相对分压当然也 保持不变。
( ) 对溶液反应 a A(aq)+ b B(aq)—— g G(aq)+ h H(aq) 平衡时 = [G] c [H] [A] [B] ⊖ c ( ) g [H] h [A] a [B] b K
( ) 对气相反应 a A(g)+ b B(g)—— g G(g)+ h H(g) 平衡时 = pG p pH pA pB K g h a ⊖ p ( ) g pH h pA a pB b K
对于复相反应,如 CaCO3(s) CaO(s)+ CO2(g) 纯固相的 x i = 1,其标准态 写入表达式中。 故平衡时 = p ⊖ K CO2
K ⊖ 称为标准平衡常数(也称 之为热力学平衡常数)。 对于不含气相物质的反应,K ⊖ 和经验平衡常数 K 在数值上相等, 因为标准态的值为 1。
但是,有气相物质参加的反 应,标准平衡常数 K ⊖ 和 经验平 衡常数 K 的数值经常不相等。 因为标准态 p ⊖ ≠ 1。
例 3. 8 反应 A(g) 2 B(g) 在某温度达到平衡时,各组分 的分压均为 100 kPa。 求其经验平衡常数 Kp 和标准 平衡常数 K ⊖ 。
解: A(g) 2 B(g) = pB ( ) 2 pA Kp = 100 kPa ( ) 2 = 100 kPa
A(g) 2 B(g) = ⊖ K p pA ( ) pB 2 = 100 kPa ( ) 2 = — 1 = 1
3. 7. 3 平衡转化率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表示反应 进行到最大程度。 故平衡常数大小可以表示反应 进行的程度。
例 3. 9 反应 CO(g)+ H2O(g) H2(g) + CO2(g) 某温度时,Kc = 9,CO 和 H2O 的起始浓度皆为 0.02 mol·dm-3 。 求 CO 的平衡转化率。
解: CO g + H2O g —— H2 g + CO2 g ( ) t0 0.02 0.02 0 0 t平 0.02-x 0.02-x x x K c = [ H2 ] [CO2 ] [ CO ] [ H2O ]
CO g + H2O g —— H2 g + CO2 g ( ) t平 0.02-x 0.02-x x x [ H2 ] [CO2 ] K c = [ H2 ] [CO2 ] [ CO ] [ H2O ] CO g + H2O g —— H2 g + CO2 g ( ) = x 2 (0.02 - x) 2 = 9
x 2 = 9 (0.02 - x) x = ± 3 0.02 - x x = 0.015( mol•dm-3 ) = 9 x 2 (0.02 - x) 2 = ± 3 x 0.02 - x x = 0.015( mol•dm-3 ) 已转化掉的 [ CO ] 为 0.015 mol•dm-3
转化率 = 100 % [CO ] 转化 [ CO ] t0 所以,转化率 = 100 % 0.015 0.02 = 75 %
某温度时,Kc = 9 转化率 = 100 % = 75 % 0.015 0.02 若改变温度,使 Kc = 1 可求得平衡转化率为 50 %
在其余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K 值越大,转化率越高,反应 进行程度越高。
考虑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1) 书写反应式; (2) 将起始浓度表示清楚; (3) 将平衡浓度表示清楚; (关键步骤) (4) 将平衡浓度代到平衡常 数表达式中; (5) 解方程。
3. 7. 4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某化学反应 a A b B 达平衡时 [ A ] a [ B ] b Kc = 平
a A b B 不平衡时,A,B 当然也有具体 浓度数值 [ A ],[ B ] 令 [ A ] a [ B ] b Q = Q 称为某时刻的反应商(这里 是浓度商)。
反应 a A b B [ A ] a [ B ] b Q = Q 的表达式类似于平衡常数 K 的表达式,只是其浓度不是平衡浓度。
反应 a A b B 下面讨论 Q 与 Kc 的大小与反应 进行的方向之间的关系。 当 Q < Kc 即 < [ A ] a [ B ] b 平
[ B ] b < [ A ] a 平 是否会同时有 分子 [ B ] b < [ B ] b平 和 分母 [ A ] a > [ A ] a平 和 在纯数学中, 显然不正确 2 3 5 6 <
反应 a A b B < [ A ] a [ B ] b 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分数,其 分子(生成物浓度)和分母(反应浓 度物)在数量上有制约关系:
反应 a A b B < [ A ] a [ B ] b 平 即其分子的增加(或减少),总是 与其分母的减少 (或增加)同时发生。
于是我们的结论就成立了。 即,由于 , < [ A ] a [ B ] b 平 [ B ]b < [ B ]b平 , [ A ]a > [ A ]a平 所以有
设反应 a A —— b B 是基元反应, 由微观可逆性原理,其逆反应 b B —— a A 也是基元反应。
对于逆反应 b B —— a A 有 - = k- [ B ]b , -,平 = k- [ B ]b平
- = k- [ B ]b , -,平 = k- [ B ]b平 [ B ]b < [ B ]b平 , [ A ]a > [ A ]a平 由于 故 - < -, 平 (1)
正反应 a A —— b B 是基元反应, + = k+ [ A ]a , +,平 = k+ [ A ]a平 [ B ]b < [ B ]b平 , [ A ]a > [ A ]a平 由于 故 + > +,平 (2)
+ > +,平 (2) 结合 - < -,平 (1) 因为 -,平 = + ,平 , 所以 - < + 即反应正向进行。
结论,当 Q < Kc 时, 反应正向进行; 同理,当 Q > Kc 时, 反应逆向进行; Q = Kc 时, - = + , 反应达到平衡。
对于非基元反应,虽然质量作用 定律不能严格成立,但反应物浓度越 大,反应速率越快这一基本趋势仍是 正确的。 因此,对于非基元反应同样有上 述结论。
在经验平衡常数和标准平衡常数 的使用上,有两点要注意: (a) 计算转化率和判断反应方 向,用 K 和 K ⊖ 均可。 (b) 比较 Q 和 K 的大小时, Q 和 K 两者的浓度或分压表示一定 要一致。
3. 8 K ⊖ 和 的关系 rG ⊖ 在标准状态下,一个化学反应 能否发生,可以用反应的 rG ⊖ 加以判断。 rG ⊖ m 在标准状态下,一个化学反应 能否发生,可以用反应的 加以判断。 rG ⊖ m 反应的 如何得到? rG ⊖ m 可以查生成自由能 表 f G ⊖ m
之后用公式 r G ⊖ f G ⊖ = i (生)- i (反) rG ⊖ 计算出 ,并加以判断。 计算出 ,并加以判断。 rG ⊖ m = i (生)- i (反) f G ⊖ r G ⊖ 但各种反应物,生成物并非处 于标准态的情况,怎样使用 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呢 ? rG ⊖ m
3. 8. 1 化学反应等温式 化学反应 a A + b B —— g G + h H 在某时刻,各物质的浓度 (或分压)并非标准态,此时 的反应商为 Q 。
化学热力学中有如下关系 式,表明 ,Q 和 rGm rG ⊖ 三者之间的关系: rG ⊖ rGm = + RTlnQ 这就是化学反应等温式。
用该式可以求出 rGm,以 做为非标准态下化学反应进行方 向的判据。 rGm < 0 自发反应 rGm = 0 可逆,平衡态 rGm > 0 非自发反应
当体系处于平衡时 有 rGm = 0, 同时 Q = K ⊖ 故化学反应等温式 rG ⊖ rGm = + RTlnQ rG ⊖ 变为 0 = + RTln K ⊖ rG ⊖ m
rG ⊖ 0 = + RTln K ⊖ rG ⊖ 即 = -RTln K ⊖ 这一公式极为重要,它将两个 m 即 = -RTln K ⊖ rG ⊖ m 这一公式极为重要,它将两个 重要的热力学数据 和 K ⊖ 联 系起来。 rG ⊖ m
rG ⊖ 将 = -RTln K ⊖ 代入化学等温式 rG ⊖ rGm = + RTlnQ 得 rGm = -RTlnK ⊖ + RTlnQ 即 rGm = RTln K ⊖ Q
rGm = RTln K ⊖ Q 该公式将非标准态下的两种 判据联系起来 Q < K ⊖ 时,反应正向进行, 由公式得 , rGm < 0 ;
rGm = RTln K ⊖ Q Q > K ⊖ 时,反应逆向进行, 由公式得, rGm > 0 ; Q = K ⊖ 时,反应达到平衡, 由公式得,rGm = 0 。
3. 8. 2 几种热力学数据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 热力学数据: 焓 (H) 熵 (S ) 自由能 (G)
有列在表中的生成反应的相对 热力学数据: 和 f G ⊖ m f H ⊖ 以及标准熵的绝对数据 S ⊖ m
也有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得来的 化学反应的标准态热力学数据: rG ⊖ m r H ⊖ r S ⊖ 焓变 熵变 自由能变
还有非标准状态下反应的 热力学数据: 焓变 rHm 熵变 rSm 自由能变 rGm 既有 298 K 的,又有其他 温度下的数据。
这些热力学数据之间既有本质 上的区别,又可以通过 吉布斯 — 赫姆霍兹方程 rGm = rHm - TrSm 化学反应等温式 rGm = + RTlnQ rG ⊖ m 建立数值上的联系。
还有下列关系式: r H ⊖ f H ⊖ = i (生)- i (反) r S ⊖ S ⊖ m r H ⊖ = i (生)- i (反) S ⊖ m r S ⊖ = i (生)- i (反) f G ⊖ m r G ⊖
≈ 查 表 ≈ fH m (298K) rH m (298K) rH m (T) S m (298K) rS m (298K) (生) - (反) fH m (298K) ⊖ rH m (298K) ⊖ ≈ rH m (T) ⊖ 查 表 (生) - (反) S m (298K) ⊖ rS m (298K) ⊖ rS m (T) ≈ ⊖ fG m (298K) ⊖ rG m (298K) = rH m (298K) - 298K rS m (298K) ⊖ (生) - (反) rG m (298K) ⊖ rGm ( T ) rGm(298K) rGm(T) = rG m (T) + RTlnQ ⊖ rGm(298K) = rG m (298K) + 298K RlnQ ⊖ rG m (T) = rH m (T)-TrS m (T) ⊖ rG m ( T ) ⊖
3. 8. 3 平衡常数的求法 测出某温度下化学平衡时 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利用平 衡常数的表达式求算。
例 3. 10 某温度下反应 N2(g)+ 3 H2(g)—— 2 NH3(g ) 达到平衡时,测得 [ H2 ] = 0.15 mol•dm-3 [ N2 ] = 2.1 mol•dm-3 [ NH3 ] = 19 mol•dm-3 求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 Kc 。
N2(g)+ 3 H2(g)—— 2 NH3(g ) 解: [ NH3 ] [ N2 ] [ H2 ] Kc = (19 mol•dm-3 ) (2.1 mol•dm-3 ) (0.15 mol•dm-3 ) 2 3 = Kc = 5.1 104 (mol•dm-3)-2
Kc = 5.1 104 (mol•dm-3)-2 由于没给 T 的值,故不能用公式 或 p = cRT 求分压,亦 不可求其 Kp。 p = RT V n
能否求 K ⊖ 呢 ? 分压 p 求不出,故亦不能求出 相对分压,K ⊖ 当然不能求出。 考虑用 c ⊖ = 1 mol•dm-3 做标 准态,求出相对浓度,进而求出 K ⊖ 。 可以吗?
不可以!! 为什么?? 题中给出,在该温度下物质是气体, N2(g)+ 3 H2(g)—— 2 NH3(g ) 故其标准态是 p ⊖ ,而不是 c ⊖ 。
平衡常数还可以通过查表,由 求出 , f G ⊖ rG ⊖ 再利用公式 求得 = -RTln K ⊖ rG ⊖ 求出 , f G ⊖ m rG ⊖ 再利用公式 求得 = -RTln K ⊖ rG ⊖ m ln K ⊖ = - rG ⊖ m RT
例 3. 11 求反应 2 NO2(g)——— N2O4(g) 298 K 时的 K ⊖ 解: 查表得 例 3. 11 求反应 2 NO2(g)——— N2O4(g) 298 K 时的 K ⊖ 解: 查表得 (NO2,g )= 51.3 kJ•mol-1 (N2O4,g)= 99.8 kJ•mol-1 f G ⊖ m
2 NO2(g)——— N2O4(g) r G ⊖ f G ⊖ = i (生)- i (反) = (N2O4,g ) m r G ⊖ = (N2O4,g ) -2 (NO2,g) f G ⊖ m = 99.8 - 51.3 2 = - 2.8(kJ•mol-1)
ln K ⊖ = - rG ⊖ m RT = 2.8 103 8.314 298 = 1.13 故 K ⊖ = 3.10
注意,利用 ,通过公式 rG ⊖ m ln K ⊖ = - rG ⊖ m RT 求得的平衡常数一定是 K ⊖。
又如反应 CaCO3(s) CaO(s)+ CO2(g) f G ⊖ 查表得 值,计算出 rG ⊖ = 131.5 kJ•mol-1 查表得 值,计算出 f G ⊖ m = 131.5 kJ•mol-1 rG ⊖ m 求出 K ⊖ = 8.9 10-24 = p ⊖ K CO2 即 = 8.9 10-24
p ⊖ CO2 即 = 8.9 10-24 = 8.9 10-24 p ⊖ p CO2 = 8.9 10-24 100 kPa = 8.9 10-19 Pa 这个数据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这说明,298 K 时 CaCO3 表面 CO2 的平衡分压是 8.9 10-19 Pa。 298 K 时,若 CO2 分压低于此 值,则 CaCO3 将要分解。
又如可以计算出反应 Na2SO4•10 H2O(s)—— Na2SO4(s)+ 10 H2O(g) 273 K 时的平衡常数 K ⊖ = 4.08 10-25
( ) Na2SO4•10 H2O(s)—— Na2SO4(s)+ 10 H2O(g) K ⊖ = 4.08 10-25 p 即 = 4.08 10-25 ( ) 10 所以,平衡时 = 0.364 kPa p H2O
p 平衡时 = 0.364 kPa 这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又是什么呢 ? 这说明,273 K 时 Na2SO4•10 H2O 表面 H2O 的平衡分压是 0.364 kPa。 若 H2O 的分压低于此值,则 Na2SO4•10 H2O 将要失水分解,即 风化。
273 K 时 H2O 的饱和蒸 汽压为 0.611 kPa。 要保证 H2O 的分压高于 0.364 kPa,则相对湿度要大 于如下值 0.611 kPa 0.364 kPa = 59.6 %
3. 9 化学平衡的移动 3. 9. 1 平衡移动的概念 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 件下建立的平衡,当条件发生变化时 将被破坏,从平衡态变为不平衡态。 之后,在新的条件下,反应再度平衡。 这种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导致平衡移动的原因,可以从 反应商的改变和平衡常数的改变两 个方面去考虑 。 例如,某温度下反应 a A b B 达到平衡
平衡时,有 Q = K , + = - 。 反应 a A b B 当体系中加入反应物 A,Q 的 分母增大,Q 变小,导致 Q < K, 反应向右进行。 过一段时间,又达 到平衡,即平衡右移。
这是由于改变 Q,使 Q ≠ K 造成的平衡移动。 导致 Q 变化的因素一般有浓 度,压力,体积等外界条件。
温度的改变,将会影响反应的 ,因为 rG ⊖ m rG ⊖ m = r H ⊖ - T r S ⊖
同时,温度的改变也导致 K ⊖ 的变化。 rG ⊖ 因为 ln K ⊖ = - RT 故温度变化,将引起 K 变化, m RT 故温度变化,将引起 K 变化, 使 K ≠ Q ,平衡将移动。
3. 9. 2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例 3. 12 反应 CO(g)+ H2O(g) H2(g)+ CO2(g) 某温度下达到平衡时 [ CO ] = [ H2O ] = 0.005 mol•dm-3 [ CO2 ] = [ H2 ] = 0.015 mol•dm-3
CO(g)+ H2O(g) H2(g)+ CO2(g) 向平衡体系中加 H2O(g), 使 [ H2O ] = 1.0 mol•dm-3 试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并求 重新平衡时 CO 的转化率 。
[ CO ] = [ H2O ] = 0.005 mol•dm-3 [ CO2 ] = [ H2 ] = 0.015 mol•dm-3 解: Kc = [ CO ] [ H2O ] [ CO2 ] [ H2 ] (0.005 mol•dm-3 ) (0.015 mol•dm-3 ) 2 = 故 Kc = 9
向平衡体系中加 H2O(g) 使 [ H2O ] = 1.0 mol•dm-3。 平衡因浓度的改变而被破坏 时,Qc 发生变化。
[ CO ] = [ H2O ] = 0.005 mol•dm-3 [ CO2 ] = [ H2 ] = 0.015 mol•dm-3 加 H2O(g),使 [ H2O ] = 1.0 mol•dm-3。 Qc = [ CO ] [ H2O ] [ CO2 ] [ H2 ]
[ CO2 ] [ H2 ] Qc = [ CO ] [ H2O ] (0.015 mol•dm-3 ) = 0.005 mol•dm-3 1.0 mol•dm-3 (0.015 mol•dm-3 ) 2 = = 0.045
故 Qc = 0.045 又 Kc = 9 Qc < Kc 平衡将右移。 CO + H2O —— CO2 + H2 (g) (g) (g) (g) t0 0.005 1.0 0.015 0.015 t 0.005 -x 1- x 0.015 + x 0.015 + x
Kc = [ CO ] [ H2O ] [ CO2 ] [ H2 ] = 9 (0.005 -x ) (0.015 + x ) = = 9 (0.005 -x ) (0.015 + x ) 2 = (1.0 -x ) 解得 x = 0.00495 转化率 = 100 % = 99% 0.00495 0.005
例 3. 9 反应 某温度时,Kc = 9,CO 和 H2O 的起始浓度皆为 0.02 mol·dm-3 。 求 CO 的平衡转化率。 CO(g)+ H2O(g) H2(g) + CO2(g)
已转化掉的 [ CO ] 为 0.015 mol•dm-3 , 所以,转化率 = 100 % 0.015 0.02 = 75 %
若从 [ CO ] = 0.02 mol•dm- 3 算起,而此时转化率为 100 % 0.015 + 0.00495 0.02 = 99.75 %
改变浓度将使平衡移动,增 加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 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 这是工业生产上一项重要措 施。
3. 9. 3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力的 改变可能对平衡有影响。
( ) ( ) 某温度下,反应 N2(g)+ 3 H2(g)—— 2 NH3(g) 达到平衡,有 p K p = ( ) N2 ( ) H2 3 现将体系的总压扩大 2 倍,试判 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总压增大时,Qp 将如何 变化,是问题的关键。 pi = p总 xi xi 不变, p总 扩大 2 倍, pi 将扩大 2 倍。
( ) ( ) ( ) ( ) N2(g)+ 3 H2(g)—— 2 NH3(g) = 故 Q p 2 p = 4 p 2 p 8 p 2 ( ) N2 ( ) H2 3 = 4 p 2 NH3 ( ) 2 p N2 ( ) 8 p H2 3
( ) ( ) ( ) ( ) = 4 p 2 p 8 p Qp = p = Kp 2 NH3 N2 H2 3 2 NH3 N2 H2 ( ) 2 p N2 ( ) 8 p H2 3 Qp = p 2 NH3 ( ) N2 ( ) H2 3 = Kp
Qp = Kp 即 Qp < Kp 故平衡右移。 这与我们熟知的结论,增大 压力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少的方向 移动相一致。
体积变化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浓度或压力变化的影响。 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问 题,就必须学会用 Q 与 K 的关 系来推理。
3. 9. 4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将使 K 改变,从而 影响平衡。 = -RTln K ⊖ rG ⊖ rG ⊖ 3. 9. 4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将使 K 改变,从而 影响平衡。 = -RTln K ⊖ rG ⊖ m rG ⊖ m = r H ⊖ - T r S ⊖ 联立,得 -RTln K ⊖ = r H ⊖ m - T r S ⊖
-RTln K ⊖ = r H ⊖ - T r S ⊖ ln K ⊖ = - r S ⊖ R r H ⊖ RT m - T r S ⊖ ln K ⊖ = - r S ⊖ m R r H ⊖ RT 不同温度 T1 ,T2 时,分别有等式 ln K ⊖ = - r S ⊖ m R r H ⊖ RT1 1 (1) ln K ⊖ = - r S ⊖ m R r H ⊖ RT2 2 (2)
ln K ⊖ = - r S ⊖ R r H ⊖ RT1 (1) ln K ⊖ = - r S ⊖ R r H ⊖ RT2 m R r H ⊖ RT1 1 (1) ln K ⊖ = - r S ⊖ m R r H ⊖ RT2 2 (2) 这里,近似地认为 和 不随温度变化。 r H ⊖ m r S ⊖
( ) (2)-(1), 得 ln = r H ⊖ R K ⊖ T1 T2 - 或 ln = K ⊖ r H ⊖ RT1T2 m R 2 K ⊖ 1 T1 T2 - ( ) 或 ln = 2 K ⊖ 1 r H ⊖ m RT1T2 (T2- T1)
ln = K ⊖ r H ⊖ RT1T2 (T2- T1) 式中 RT1T2 > 0 对于吸热反应, > 0 r H ⊖ m RT1T2 (T2- T1) 式中 RT1T2 > 0 对于吸热反应, > 0 r H ⊖ m
ln = K ⊖ r H ⊖ RT1T2 (T2- T1) 升温,即 T2 > T1 时,T2 - T1 > 0 m RT1T2 (T2- T1) 升温,即 T2 > T1 时,T2 - T1 > 0 所以 > 0 ln 2 K ⊖ 1 K ⊖ > K ⊖ ,平衡右移 1 2
ln = K ⊖ r H ⊖ RT1T2 (T2- T1) 降温,即 T2 < T1 时,T2 - T1 < 0 m RT1T2 (T2- T1) 降温,即 T2 < T1 时,T2 - T1 < 0 所以 < 0 ln 2 K ⊖ 1 K ⊖ < K ⊖ ,平衡左移 1 2
ln = K ⊖ r H ⊖ RT1T2 (T2- T1) 对于放热反应, < 0 r H ⊖ 当 T2 > T1 时, m RT1T2 (T2- T1) 对于放热反应, < 0 r H ⊖ m 当 T2 > T1 时, K ⊖ < K ⊖ ,平衡左移 1 2 T2 < T1 时, K ⊖ > K ⊖ ,平衡右移 1 2
平衡移动遵循勒 • 夏特里 (Le Chatelier)原理: 如果对平衡施加一种作用, 则平衡向着使这种作用减小的 方向移动。
( ) 利用公式 ln = r H ⊖ R K ⊖ T1 T2 - 当然可以进行关于 K ⊖ ,T 和 反应热 rH 的计算。 m 2 ( ) 当然可以进行关于 K ⊖ ,T 和 反应热 rH 的计算。
( ) ( ) 这种计算与本章中关于速 率常数 k,温度 T 和活化能 Ea 的计算相似,参见例 3. 7。 ln = r H ⊖ R 的计算相似,参见例 3. 7。 ln = r H ⊖ m R 2 K ⊖ 1 T1 T2 - ( ) Ea 2.303 R lg = k2 k1 T1 1 T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