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烏日
臺中市
地名的由來 平埔族語的譯音 景色優美,河流渠道多,遠望如湖,故開發初期以〔湖日〕稱之,閩南話的〔湖〕與〔烏〕發音相似,後來日本人據台期間誤聽發音,把〔湖日〕改〔烏日〕 位處大肚溪、大里溪河流等交會〔凹入〕處,閩南話〔凹入〕與〔烏日〕發音近似而轉譯沿用至今。
舊地名 地名由來 半路店 今湖日里,為往昔從彰化縣城北上之道路,因位置略居彰化縣城與犂頭店之 中途站,有人於此開店舖而得稱。 頂勞胥 今三和里,地名可能自平埔族語,約於清雍正中葉墾拓,當時包括「下馬厝」 與「厝仔」二個聚落。 下勞胥 今榮泉里,地名可能譯自平埔族(Hoanya)之「Talacheji」社譯音,居民以 楊、陳姓為主。 學田 今學田里,地名由來於此地區曾有向聖廟(孔廟)繳納學租的田園,而稱之。 九張犂 今九德里,約清乾隆年間開墾而成,由於墾成之土地面積有四十五甲,按每 五甲以一張犁,因而得稱。 今仁德里,民國七十年由九德村劃分出來。 頭前厝 今前竹里,因為在九張犁庄之前面,故稱頭前厝。 阿密哩 今光明里,地名可能譯自巴布薩平埔族社名,清乾隆中葉由大墾首吳洛率眾 佃成,乾隆末年天地會嚴烟在此傳教,林爽文曾在此聽教。 五張犂 今五光里,地名由來於墾成之土地面積有二十五甲,按五甲為一張犁,因而 得稱。 溪心壩 今東園、溪壩二里,因移民在溪道間之荒埔地開墾建莊,故得稱,可能為客 籍拓墾聚落之地名,清乾隆十二年(西元1747年)重修台灣府志曾載有「溪 心壩渡」,故此地早期為一津渡要地。 喀 哩 今南里、北里二里及螺潭、溪尾二里之一部分。喀哩或作客乳,可能是譯自 平埔族社名之譯音字。 石螺潭 今螺潭里,位於烏溪東岸,因位臨凹岸蝕基坡深水處,昔為石螺棲息之深水 處,故得稱。 溪尾寮 今溪尾里,因墾民在烏溪末端,注入貓羅溪附近建屋成村,故得名。約莫於 清咸豐、光緒年間開闢,居民多泉州府同安縣籍。
烏日三級古蹟-- 聚奎居 詩人陳若時故居 烏日區學田村 中西合璧的外觀,在閩南三合院的型式上蓋上雙層巴洛克洋樓
烏日 庄役場(今區公所)
成功嶺
斜 張 橋 台灣高鐵台中站
烏日焚化爐 烏日區東園里
麻園頭溪濱公園
善光寺
劉克襄 台灣作家 自然觀察解說員 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 出版詩集、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四十餘部 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拓台灣自然寫作風氣 地理文史、昆蟲花草、生態旅遊,古道探查以及野菜蔬果等主題 出版詩集、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四十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