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危害 F2動物實驗及感染性危害處理
教材使用注意事項 本教材中所有投影片內容(含文字檔及圖檔)著作權皆屬於本部所有。 一、種子師資:對任一單張投影片之教材須完整擷取進行授課,不得將任一單張投影片內容任意進行修改及編輯。 二、作為一般授課使用之參考資料時需標註引用出處。
壹、生物性危害因子 貳、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應變 參、生物醫療廢棄物暫存與處置 肆、生物安全管理 內 容 壹、生物性危害因子 貳、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應變 參、生物醫療廢棄物暫存與處置 肆、生物安全管理 ※通過培訓營認證教師使用此教材授課之教學說明: 初階: 中小學無相關課程,應該也不會處理相關材料,所以此部份不針對中小學級種子師資進行教學 中階:高中/工/職 -生醫相關,可使用內容 page 1-18, 21-25, 50-51, 53, 56-57 高階:大專院校-生醫相關科系師生及環安人員 可使用內容 page 1-62
壹、生物性危害因子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因子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部份內容可適度省略。
20160330 教學目標 瞭解生物性危害因子的嚴重性 適合中/高級: 教學建議:此部份是做為課程的開場白,圖片點選後有影片連結,可根據上課的時間及學生組成斟酌選擇播放。 根據上課的形式,需注意影片的版權及權利問題。 近年來,一再浮現的傳染病威脅,已造成全球社會的恐慌,如從去年底沿燒至今(2014-2015)在西非大流行的伊波拉病毒,至2015年4月已經造成超過2萬人感染,1萬人死亡。另外每年冬天農曆新年期間,台灣都會爆發諾羅病毒大流行,造成上萬人上吐下瀉。而流行感冒病毒除了每年在人類族群的大流行之外,還陸續發生高病原性禽流感,不但造成家禽產業的損失更增加感染人類的可能性。而在2013-2014年,原本被認為是狂犬病非疫區的台灣,在野生鼬獾及白鼻心上發現狂犬病病毒的存在,一時造成社會的不安。這些高致病甚至高致命的微生物皆屬於生物性危害因子,除了醫療及檢驗單位需提高警覺及房虎之外,一般民眾也需要加強對這些生物性危害因子的認識,隨時留意疫情發展,並維持自我衛生習慣以保護自己及周遭的家人與朋友。 5
生物性危害的來源 1.宿主:受感染的人或動物 2.環境中之病原: 人:肺結核、流感、腸病毒 動物:狂犬病、狂牛症 花粉 黴菌 污染水體中的退伍軍人菌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來源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生物性危害的來源包括受感染的宿主與環境中的病原。 宿主包括受感染的人或動物。一些疾病主要經由受感染的人而傳播,例如肺結核、流感、腸病毒等。經由受感染動物而傳播的疾病,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狂犬病、狂牛症。 一些造成生物性危害的因子存在於生活環境中,可經由各種暴露途徑(如吸入、食入或皮膚接觸)造成健康危害,例如花粉、黴菌與污染水體中的退伍軍人菌。
危害進入人體的途徑 吸入(呼吸道) 食入(消化道) 經由皮膚或黏膜 肺結核、流感、麻疹 受污染之食物:諾羅病毒、霍亂、A型肝炎 吸入(呼吸道) 肺結核、流感、麻疹 食入(消化道) 受污染之食物:諾羅病毒、霍亂、A型肝炎 經由皮膚或黏膜 血吸蟲病、砂眼、血液傳播的疾病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途徑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一般來說任何的危害進入人體都是經由吸入、食入、或體表的皮膚及黏膜。 吸入的危害,例如一些呼吸道疾病:肺結核、流感、麻疹。 在食入部份,通常是吃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所產生,例如:諾羅病毒、霍亂、A型肝炎。 經由皮膚或黏膜造成的危害,例如血吸蟲病、砂眼、血液傳播的疾病(經針扎或傷口碰觸到污染的物質)。
生物性危害之傳播途徑 1a.宿主吸入 吸入 飛沫 Droplets Ex:流感、腸病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空氣 Airborne 間接傳播 飛沫 Droplets Ex:流感、腸病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直接傳播 吸入 空氣 Airborne Ex:肺結核、麻疹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之傳播途徑-1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接下來的三張投影片是在看當危害的來源是宿主(即受感染的人或動物)時的危害傳播途徑。 經由吸入造成的健康危害,可分為直接及間接傳播傳兩種。 直接傳播主要是經由飛沫(因談話、 咳嗽等所產生)傳遞,如流感、腸病毒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間接傳播的部份則是經由空氣傳播(飛沫核),如肺結核與麻疹等。 補充說明: 一般呼吸道感染是因為暴露到飛沫(droplet)或飛沫核(droplet nuclei)中的病原菌所造成,其傳播方式分別稱為飛沫傳染及空氣(airborne)傳染。感染性飛沫的直徑 > 5 µm,離飛沫產生者3呎(約一公尺)以內的人可能會暴露到感染性飛沫 。飛沫核直徑1~5 µm,能長時間懸浮並傳播至遠處。
生物性危害之傳播途徑 1b.宿主食入 食入 直接傳播 間接傳播 機械性傳播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病原僅機械性地被帶往傳染部位,如:蒼蠅 生物性傳播 (Biological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病原需在病媒體內成長繁殖後才能傳播,如:蚊子 親吻 食入 直接傳播 間接傳播 媒介物 受污染之物品 Ex:衣物、床單 水:霍亂、傷寒 食物:腸病毒、A 型肝炎 病媒 1b.宿主食入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來源-2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經由食入進入人體的方式,也是分成直接傳播與間接傳播。 直接傳播如親吻。 間接傳播可經由媒介物或病媒進行傳播。 媒介物包括食物、受污染的物品與水等。 病媒則分為機械性傳播與生物性傳播。
生物性危害之傳播途徑 1c.宿主皮膚、黏膜 性行為、垂直感染、咬傷、接觸 Ex:伊波拉病毒、梅毒、愛滋病、 香港腳、B 型肝炎 間接傳播 直接傳播 皮膚黏膜 體液血液 尖銳物 (針器、刀械):B 型肝炎 輸血:B 型肝炎、愛滋病 病媒 (蚊子):登革熱、瘧疾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來源-3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經由皮膚、黏膜進入人體的方式,同樣分成直接傳播與間接傳播。 直接傳播如性行為、母子垂直感染、咬傷(被感染的動物或人)與接觸等,傳播的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梅毒、愛滋病、香港腳與B型肝炎等。 間接傳播則可經由被污染的尖銳物(針器、刀械) 、輸血或病媒進行傳播。
生物性危害之傳播途徑 2.環境中之病原 吸入 食入 皮膚黏膜 空氣 Ex:花粉熱、 退伍軍人症 黴菌 花粉 細菌 寄生蟲 ‧ 黴菌 花粉 細菌 寄生蟲 媒介物 (污水體、受污染的食物) Ex:黃麴毒素、霍亂 食入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來源-4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這部份可適度省略。 重點提示: 這張投影片是在看環境中病原的傳播途徑,包括了吸入、食入,以及經由皮膚黏膜。 吸入的途徑主要是吸入被污染的空氣,產生的疾病如花粉熱、退伍軍人症、humidifier fever等。 食入的途徑主要為攝入被污染的媒介物(污水體、受污染的食物) ,如黃麴毒素中毒、霍亂等。 從皮膚黏膜的途徑主要為穿透、傷口、接觸,例如血吸蟲病、破傷風等。 皮膚黏膜 穿透、傷口、接觸 Ex:血吸蟲病、破傷風
生物性危害 感染(Infection):生物體在宿主內生長繁殖所致(如: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結核) 過敏(Allergy):生物體以過敏原角色經重覆暴露致使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如:過敏性肺炎、氣喘、過敏性鼻炎) 中毒(Toxicosis):暴露於生物體所產生之毒素(細菌內毒素、細菌外毒素、真菌毒素)所致(如:發燒、發冷、肺功能受損) 其他:如心理恐慌等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的標示及主要種類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但因為非常重要,因此在進行F2的深入講解前,這部份仍須再度強調!! 重點提示: 生物性危害的標誌。 生物性危害包括感染、過敏、中毒以及其他影響(心理上的壓力)。 微生物以病原菌的型態進入人體後,若能抵抗人體吞噬與免疫機制,並可侵入特定細胞或組織中進行繁衍增生,引發人體生理功能的受損甚至死亡,此種健康效應稱之為「感染」。因此,「感染」的致病機轉需具有生物體在宿主體中大量繁殖的過程,換言之唯有具生命力的生物體才可能引發感染的風險。若生物體在環境中已經不具生命力,那麼即使進入人體,亦已無感染的可能。較為人們熟知的如:流行性感冒、麻疹以及肺結核等。 「過敏」通常是因人體重覆暴露於生物體組成成份中的某種物質,引發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的生理現象。不論過敏原是否具生命力皆不影響其致過敏的能力。環境中常見的生物過敏原為真菌的孢子與酵素、節肢動物的肢體碎片與排泄物(如:塵蟎的糞便)、高等植物所產生之花粉、花粉碎屑或植物纖維、以及高等動物的皮屑等。所引發的呼吸道過敏包括:氣喘(asthma)、過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uemonitis)與過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中毒:「生物毒素」是生物產物中可造成人體發生毒性反應的物質。常見的微生物毒素有前面所述的細菌內毒素與真菌毒素,以及細菌外毒素(exotoxins)。以細菌內毒素為例,若人體大量或長期吸入細菌內毒素後,可能會引起發燒發冷等類似感冒之急性症狀。細菌內毒素被認為是造成畜牧業工作環境中職業性呼吸疾病、棉紡織工廠工人發燒症狀(cotton mill fever)以及使用增濕器造成的發燒症狀(humidifier fever)的原因之一。而長期暴露於細菌內毒素則可導致肺功能受損。 補充說明: 感染性因子進入人體後進行生長繁殖,即稱為感染,但有時並無明顯症狀。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因感染所產生的臨床疾病。 過敏原是能引發過敏反應的生物性或化學性物質。動物及植物的蛋白通常是最強的過敏原。
感染性生物材料 區分以下三類: 1.具感染性的病原體: 指造成人類感染或疾病之病原微 2.病原體的衍生物: 指經純化及分離出病原體組成成分 生物(病毒、細菌、真菌或寄生蟲)及其培養物(液) 2.病原體的衍生物: 指經純化及分離出病原體組成成分 (核酸、質體、蛋白質)或其分泌產物(生物毒素) 3.經確認含有病原體或其衍生物之物質: 指經檢驗確 認含有某種病原體、或其組成成分、或其分泌產物之傳 染病病人陽性檢體(血液、痰液或尿液等)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法規中對感染性生物材料的定義 教學建議:對於只操作無高傳染性微生物的高中/工/職,這部份可選擇不講。但對大專院校則至少需要進行簡單的釐清說明。至於細節部份,如什麼是培養液、核酸、質體或生物毒素,則視學生的生物或分子生物背景決定講解的深度。這部份的解說可以提出樣本管理的問題,不過需針對學員背景斟酌。 重點提示 生物性危害有一大部份是由感染性生物材料所造成的,因此政府單位(衛福部)針對感染性生物材料的定義說明,不是只有具感染性的病原體是第一類感染性生物材料,另外兩類也歸於感染性生物材料,包括病原體的衍生物及確認含有病原體及其衍生物的樣本。
生物危害分級 依據:「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辦法」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衛生福利部部授疾字1050101528號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二十一條 第三條 本法(傳染病防治法)第四條第四項之病原體,依其致病危害風險高低,區分為 四級危險群 第一級:大腸桿菌K12型、腺相關病毒及其他未影響人體健康者。 第二級:金黃色葡萄球菌、B型肝炎病毒、惡性瘧原蟲及其他影響人體健康輕微,且有預防及治療方法者 第三級:結核分枝桿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第一型與第二型及其他影響人體健康嚴重或可能致死,且有預防及治療可能者。 第四級:伊波拉病毒、天花病毒及其他影響人體健康嚴重或可能致死,且通常無預防及治療可能者。 生物危害第一級(RG 1): 第一級為通常不會引發人類疾病者,如:大腸桿菌 K12(Escherichia coli K12);由於地球上所存微生物多數屬於不會導致人類疾病者,所以各國均未對第一級生物予以詳細表列。但對以下第二至第四級生物危害物種則以表列之。 5.2. 生物危害第二級(RG 2): 第二級為很少導致人類疾病,且通常具有預防及治療措施者,其種類含括病毒、批衣菌、細菌、真菌、寄生蟲;其中屬於第二級的病毒如:登革熱病毒(Dangue virus serotype 1-4)、肝炎病毒(Hepatitis A-E virus)、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與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es type A&B)。
貳、生物性危害預防與應變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認識生物性危害預防等級與應變措施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若有進行F1的講解,部份內容可適度省略。
等級 操作程序 安全設備 實驗室設施 BSL-1 標準微生物操作程序 無 開放式實驗檯上端式洗手槽 BSL-2 BSL-1 操作程序加: 進出限制 生物危害警告標識 “尖銳物”防範 生物安全廢棄物消毒或醫學監視策略 初級防護設備: I 級或 II 級生物安全櫃 個人防護設備: 實驗衣、手套、面部保護裝備 BSL-1 設施外加: 高壓蒸氣滅菌鍋 BSL-3 BSL-2 操作程序加: 進出管制 所有廢棄物消毒 實驗衣消毒 收集基線期的血清 保護性實驗衣、手套、呼吸保護裝備 BSL-2 設施外加: 物理性隔離之迴廊 封閉式:雙門進出 負壓環境 排氣不循環 中/高級 教學目標:介紹及比較不同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應具備的設施及實驗人員的操作程序-1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但因為非常重要,因此在進行F2的深入講解前,這部份仍須再度強調!! 重點提示 依其操作規範、人員防護裝備及安全設備、設施等,實驗室可分為4個生物安全等級。所以每個等級對操作程序、安全設備及設施都有詳細規範。 一般是在較低等級的要求基準上加入更多的設施、安全設備及操作程序以求達到更高安全等級的要求。安全設備有實驗室操作硬體的要求及個人防護設備的規定。實驗室設施的部份則包括設備及建築物的設計要求。
所有操作均在III 級生物安全櫃或穿著全身充氣之正壓工作服於 I 級或II 級生物安全櫃內操作 BSL-3 設施外加: 獨立的建築物或隔離區 等級 操作程序 安全設備 實驗室設施 BSL-4 BSL-3 操作程序加: 進入前更衣 出口具沐浴設備 在設施出口消毒所有物 初級防護設備: 所有操作均在III 級生物安全櫃或穿著全身充氣之正壓工作服於 I 級或II 級生物安全櫃內操作 BSL-3 設施外加: 獨立的建築物或隔離區 專屬供氧、排氣、抽氣及除污系統 中/高級 教學目標:介紹及比較不同生物安全等級的實驗室應具備的設施及實驗人員的操作程序-2 教學建議:屬於基本概念,跟F1內容有重複,但因為非常重要,因此在進行F2的深入講解前,這部份仍須再度強調!! 重點提示 依其操作規範、人員防護裝備及安全設備、設施等,實驗室可分為4個生物安全等級。所以每個等級對操作程序、安全設備及設施都有詳細規範。 一般是在較低等級的要求基準上加入更多的設施、安全設備及操作程序以求達到更高安全等級的要求。安全設備有實驗室操作硬體的要求及個人防護設備的規定。實驗室設施的部份則包括設備及建築物的設計要求。
需要考慮動物的習性 依據使用微生物其分類、傳播途徑與試驗內容;實驗動物習性與對使用微生物之感受性等,廣範圍評估後飼養於相對應防護等級的動物阻隔區(animal containment zone) 現場安裝條件、動物特性、實驗操作內容 使用初級隔離飼育籠(primary containment cage)或獨立通風籠具 (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
隔離飼育籠具 Filter top cage, labexofma.com 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 animalab.eu
操作實驗可能致使動物暴露 更換飼育籠、添加飼料與飲水等應該在生物安全櫃(BSC)中進行 以最少揚起粉塵之手法進行動物抓取、保定、換籠等程序 參考疾管署BSL-Ag規範附錄一 BSC標準作業程序參考附錄二
生物安全櫃 (Biosafety Cabinet, BSC) vs. 無菌操作台 利用乾淨之負壓層流空氣來隔絕其內部空氣外洩 主要目的:保護使用人及實驗室,順便保護產品 依防護效能: Class I:不常見 Class II:較常見 應有NSF/ANSI 49-2007(美規)/BS EN 12469:2000(歐規)認證 分類及效能排序:A1, A2(原B3), B1, B2 Class III:生物安全等級第 4 級適用 正壓無菌操作台:保護產品,空氣會外洩 Class II A2 高級 教學目標:介紹生物等級第二級以上實驗室必備的生物安全櫃規格要求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對人員的保護主要透過其所具有的金屬或玻璃板的阻隔(Class I, II),或是固定式手套的完全隔離設計(Class III),達到物理性的屏障; 另對於具有開口操作區域之生物安全櫃,則再加以氣體屏牆的方式阻止氣櫃內部的氣體向外逸散,避免危及操作人員。 2.對於操作產品的品管則是透過過濾內部下吹氣流使其成為潔淨的空氣後,始得接觸操作物的方式,達到無污染操作物的目的。 3.對於將排出櫃體的空氣則採過濾的方式予以除塵處理。 4.第二級安全櫃結構設計亦如圖所示,與第一級生物安全櫃不同在於其可提供無菌的動物組織、細胞培殖與微生物試驗操作,因此安全櫃具有可提供櫃內操作物的潔淨保護。 5.防護原理是以櫃內層流配合高效率過濾濾網的使用來提供一個無菌的操作環境。安全櫃運轉時,實驗內空氣流進前方開口,流入操作區域下方的循環室用,以不流經過操作物為原則,藉以保護產品的安全。而後,流經高效率過濾濾材回到操作區的氣體必須維持層流之流場,以保護人員不受操作物逸散的污染,以達到保護操作物與隔離外氣的功能,以將安全櫃工作臺面的交叉污染減到最低。排氣則需通過高效率過濾濾材,可以被再循環回實驗室裡或被排出至建築物外。因此此級安全櫃可提供人員、環境及產品三層面的保護。
正壓無菌操作台 非生物安全櫃,空氣往外吹,無保護使用者功能 UV燈開啟期間需遮光 (通常是用布幕) 上方初級濾網應定期自行更換 (例:每 500 hrs) 氣流方向 高級 教學目標:介紹正壓無菌操作台以跟生物安全櫃進行比較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氣流由風扇經上方初級濾網吸入風扇區,由風扇吹下向HEPA濾網,經HEPA滤網之正壓無塵氣流水平流經操作台面,由正面開口流向操作者。 2.與操作台面垂直之格狀物為HEPA濾網,應依製造商使用說明定期更換。 3.初級濾網因暴露在外,因此在平時風扇未開機時,可加以遮蓋,防止落塵,以延長使用期限。 4.更換初級濾網時,可順便清理內部之風扇及相關設備。
生物安全櫃 vs.正壓無菌操作台 vs. 化學氣櫃 不可將正壓無菌操作台作為生物安全櫃使用 正壓無菌操作台空氣往外吹,無保護使用者功能 不可將化學氣櫃作為生物安全櫃使用 化學氣櫃沒有保護生物實驗材料的功能 視末端排氣過濾設備的種類差異,在化學氣櫃中操作感染性生物材料,有可能汙染外界空氣 亦不可將生物安全櫃作為化學氣櫃使用 生物安全櫃的 HEPA 濾層無濾除氣態汙染物功能 高級 教學目標:比較正壓無菌操作台、生物安全櫃及化學氣櫃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部分實驗室可能同時操作生物性與化學性實驗,或具備兩種以上操作台,需釐清生物安全櫃、正壓無菌操作台與化學氣櫃之差異,避免混用
參、生物醫療廢棄物暫存與處置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法規中生物醫療廢棄物暫存與處置的規範 教學建議:對於只操作無高傳染性微生物的高中/工/職,這部份可選擇不講,因為產生的廢棄物不具傳染性,非屬於醫療廢棄物,且經消毒後可當一般垃圾進行焚燒掩埋。但對大專院校則至少需要進行簡單的釐清說明。
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定義 衛生保健廢棄物(Healthcare waste) :WHO 從衛生保健機構產生的廢棄物,包括診斷、治療、預防、復健以及相關研究行為所產生的廢棄物。 生物醫療廢棄物 (Biomedical waste) :台灣 指醫療機構、醫事檢驗所、醫學實驗室、工業及研究機構生物安全等級第二級以上之實驗室、從事基因或生物科技研究之實驗室、生物科技工廠及製藥工廠,於醫 療、醫事檢驗、驗屍、檢疫、研究、藥品或生物材料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基因毒性廢棄物、廢尖銳器具、感染性廢棄物。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定義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臺灣生物醫療廢棄物的定義及包含項目
生物醫療廢棄物之處理流程 包括三大步驟─貯存、清除及處理 貯存之前須先做好收集、分類、包裝及標誌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處理流程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生物醫療廢棄物的處理流程依序為貯存、清除及處理 2.2007年新公告的生物醫療廢棄物標誌:注意顏色、形狀、圖示
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貯存方式 可燃性醫療廢棄物 以紅色可燃容器密封貯存,並標示生物醫療廢棄物標誌;其於常溫下(攝氏五度以上)貯存者,以一日為限,於冷藏者(攝氏零度至五度),以七日為限,冷凍者(攝氏零度以下),以三十日為限。 不可燃性醫療廢棄物 以不易穿透之黃色容器密封貯存,並標示生物醫療廢棄物標誌;該項廢棄物須進行滅菌處理。 (貯存時間、溫度及生物醫療廢棄物標誌,應標示於容器明顯處)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儲存方式-1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生物醫療廢棄物可分為可燃性及不可燃性二種 2,貯存容器:可燃性廢棄物以紅色為主、不可燃性廢棄物以黃色為主 3.可燃性廢棄物以焚化處理、不可燃性廢棄物以滅菌處理 4.可燃性廢棄物的貯存時間依貯存溫度而定,最長不得超過30天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醫療機構事業廢棄物管理作業參考手冊 (97年版)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醫療機構事業廢棄物管理作業參考手冊 (97年版)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儲存方式-2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可燃性與不可燃性廢棄物容器的顏色不同 2.塑膠袋類的密封方式: 以鵝頸式綑綁密封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醫療機構事業廢棄物管理作業參考手冊 (97年版)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 醫療機構事業廢棄物管理作業參考手冊 (97年版)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儲存方式-3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如下 1.廢尖銳器具容器的特點: 防漏, 不易穿透, 蓋子可緊扣在容器上
不可燃性廢棄物 可燃性廢棄物 使用加蓋不會滲流之容器可用金屬或高密度塑膠容器 針頭、刀片等拋棄式銳器需棄置於加蓋且防穿刺之硬殼容器中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儲存方式-4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 1.紅色區塊為一般可燃性的醫療廢棄物貯存須注意的事項 2.黃色區塊為不可燃性醫療廢棄物或需要滅菌處理的醫療廢棄物 ,滅菌過後以一般事業廢棄物處理,如滅菌後為可燃性物質就依照燃燒法處理,不可燃物質則回收或以其他方法處理 消毒或高溫高壓滅菌後重複使用的污染 (有潛在感染性) 材料(如血清瓶、玻璃吸量管) 含感染性物質之廢棄物需滅菌後以事業廢棄物丟棄(如手套、拋棄式離心管、採血管等) 30
消毒或高溫高壓滅菌後重複使用的 污染(有潛在感染性) 材料 0.5% 漂白水 任何高溫高壓滅菌後重複使用的污染 (有潛在感染性) 材料不應事先清洗 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復必須在高壓滅菌或消毒後進行。 不理想 垂直浸泡(無法全部浸泡到) Ex. 1.操作 RG1 及一般細胞培養使用的吸量管,需浸泡消毒液後再行清洗 2.操作 RG2 以上的感染性材料,玻璃吸量管或血清瓶等重複用之材料在操作過程中可先浸泡消毒液,並經高溫高壓滅菌後再清洗。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醫療廢棄物之分類及儲存方式-5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 1.已污染的玻璃吸量管正確的消毒方式(0.5%漂白水, 水平浸泡) 水平浸泡(卸下吸量管前先吸消毒液,再將其全部浸泡到消毒盒中)
動物屍體之暫存與處理 動物房舍中必須設置容量充足的冷藏設備以暫時貯存屍體。 屍體由冷凍庫取出後需先解凍再予焚化以避免燃燒不完全及浪費燃料。解凍時亦須在適當的場所,以避免解凍水之污染(防漏容器)。 無害性動物屍體,直接做掩埋處理或焚化;感染性的動物屍體應該以裝載生物危害物質的塑膠袋妥善包裝,經高溫高壓滅菌後,再以一般處理無害性動物屍體方法貯存、掩埋或焚化。 放射性動物屍體,應以裝載放射性物質的塑膠袋妥善包裝,利用專用烘箱,以 60-70 ℃將屍體水分烘乾,為避免烘乾過程產生惡臭,可利用微波爐加熱使水分分離。經乾燥後的動物屍體可依廢棄放射性材料處理。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動物實驗廢棄物之處理方式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 1.無害性動物屍體:指未投藥、感染病原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質的動物屍體 2.感染性的動物屍體:使用經殖入重組DNA或剔除某基因,使基因體永久改變之完整基因轉殖動物的實驗,及使用含重組DNA之存活微生物的動物實驗。而後者,除了只有垂直性傳染的病毒外,所有實驗不得在P1的條件進行,基本的實驗條件應為P2級。至於基因轉殖動物的實驗條件評估,在特殊狀況下,如增加重組病原體感染力或使動物宿主產生不良的症狀,則需提高基因轉殖動物實驗條件的基準。 (1)任何要送入脊椎或無脊椎動物的真核細胞病毒基因,只要是少於整個病毒基因體之三分之二,就可在LS-1的防護條件及適合該物種的環境下進行。攜有不具感染力之病毒載體的動物亦得在LS-1的防護條件及適合該物種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在實驗前,實驗人員必需證明所使用之DNA不具複製病毒之能力。 (2)任何不包含在上項1.中所敘述之動物實驗,必需由研究機構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決定其防護條件。
肆、生物安全管理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安全法規及如何進行生物安全管理 教學建議:對於只操作無高傳染性微生物的高中/工/職,這部份可選擇不講,因為產生的廢棄物不具傳染性,非屬於醫療廢棄物,且經消毒後可當一般垃圾進行焚燒掩埋。但對大專院校則至少需要進行簡單的釐清說明。
生物材料保存 第一級危險群病原體、非屬生物毒素之衍生物(如核酸、質體、蛋白質)或陽性檢體之保存與處理,由設置單位自行規定管理之 設置單位對第二級以上危險群病原體或生物毒素之保存,應辦理下列事項: 備有保存清單及存取紀錄。 指派專人負責管理 設有門禁管制 訂定生物保全相關管理手冊。 中/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生物材料保存的規範 教學建議:這在F1沒有提到,是加入細節的深度說明,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非常重要。 高中職遇到生物安全意外的機率較小因為未操作傳染物質,但仍須斟酌進行介紹。 重點 生物材料危險等級決定管理的方式、記錄及門禁
實驗室設施維護與檢驗 定期維護 定期檢測 排氣與空調設施 高壓滅菌鍋與生物安全櫃 HEPA 或初級濾網過濾 高壓滅菌鍋操作效能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需要進行的實驗室設施維護及檢驗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高中職使用到這些設施的機率較小,但也可斟酌進行介紹。 本頁重點 實驗室設施的定期維護及檢測是確保生物安全的基本步驟。
實驗操作者的自我風險評估 四項要領 我的實驗操作使用那些生物材料? 使用這些材料的潛在危險為何? 預測潛在之安全考量 了解危害物質進入身體的途徑 生物醫學研究相關知識 實驗操作者對生物性、化學與物理危害需具備的知識 使用這些材料的潛在危險為何? 危害辨識 風險評估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領-1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 經由專業背景才能決定風險
實驗操作者的自我風險評估 四項要領 3. 我如何避免自己、同事及環境因實驗操作 而暴露於潛在危機中? 4. 我如何維護自身、同事及環境安全 實驗使用物品的相關參考資料(BSDS、SDS) 優良實驗室操作程序(GLP) 行政面的控管 4. 我如何維護自身、同事及環境安全 實驗設備的工程控管 個人防護裝備 高級 教學目標:說明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領-2 教學建議:這部份是對於實驗室或環安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瞭解的部份。 本頁重點 經由基本資料的收集及建立、操作程序的遵守、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及行政管理才能降低風險
隔離設施的設計要件與元素 38 Designing a BSL3 Facility, Sandia national labs, 2007
最重要的是生物安全操作櫃(BSC) 適當選用、正確操作、定期維護 Biosafety in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a practical approach, Belgium
實驗動物與髒污飼育盒之移動路徑應該避免公共區域,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動物實驗室應該分開 BSL-1實驗室,能夠應對哪些風險? 實驗動物與髒污飼育盒之移動路徑應該避免公共區域,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動物實驗室應該分開 動物飼養區換氣次數建議10-15 ACH 換氣系統之設計應顧及實驗室清潔和洗籠時產生的熱量與高濕度。 WHO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2004 Designing a BSL3 Facility, Sandia national labs, 2007
囓齒類動物使用的具有過濾閥蓋的實心材質飼育容器 使用IVC、隔離飼育箱等設備,有效降低空氣傳播致病原在動物飼育區擴散 ABSL-2實驗室,能夠應對哪些風險? 囓齒類動物使用的具有過濾閥蓋的實心材質飼育容器 使用IVC、隔離飼育箱等設備,有效降低空氣傳播致病原在動物飼育區擴散 使用正確隔離方式,避免 節肢動物等有害生物進入 實驗動物的動線需要考慮哪些? 哪些設備需要考慮通風與節能? WHO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2004
穿孔處(管線、門與門框周圍開口),應該密封處理,預防蟲害、負壓洩漏且容易消毒清潔 ABSL-3實驗室,能夠應對哪些風險? 穿孔處(管線、門與門框周圍開口),應該密封處理,預防蟲害、負壓洩漏且容易消毒清潔 實驗室維持常時負壓運轉,每道屏障或實驗室之壓力值至少為‐12.5 Pa 動物飼養於隔離籠具系統,並且具有主動換氣功能 全封閉的設計 消防、通風與節能 如何兼顧? 人員與污染物的動線需要考慮哪些? 為什麼需要前室? Single-pass air? Double door? 排氣HEPA過濾? Designing a BSL3 Facility, Sandia national labs, 2007 WHO Laboratory Biosafety Manual, 2004
試驗隔間、生物安全操作櫃與管道封實,阻絕空氣外流 Baum, AIA, Biosafety Laboratories: Containment vs Exclusion, 2010
資料來源 編撰者: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 陳怡寧助理教授 編修者:長榮大學 團隊-莊啓佑 參考資料: 1. 生物性危害(96、100、102年度編修) ─大專校院實驗場所安全衛生考試中心 2. 動物生物安全第一等級至第三等級實驗室安全規範(第一版) ─疾病管制署(1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