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漢人移民 早在16世紀左右,中國東南沿海就有不少唐人來到臺灣捕魚、貿易,他們因為原居地山多田少,難以求生,而紛紛到海外討生活。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漢人移民 早在16世紀左右,中國東南沿海就有不少唐人來到臺灣捕魚、貿易,他們因為原居地山多田少,難以求生,而紛紛到海外討生活。 所謂的唐人,是當時中國以外的人們與漢人自身對於唐人的稱呼,在《明史˙真臘傳》中就有記載:「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二/外國五/真臘,臺北:鼎文書局,1980,頁8394。)「唐人」的說法,來自於唐朝時中國人與外國人接觸後的印象,自此以後,很多中國以外的人民習慣稱來自中國的人為「唐人」。今日在國外華僑聚居之處,可以看到「唐人街」,就是來自於這樣的觀念。至於所謂的「漢人」,則是清代臺灣以後慣用的說法。 當時這些唐人有些前往東南亞,有些則來到澎湖、臺灣,但因為臺灣有風土病、原住民攻擊等問題,他們在臺灣的活動通常是季節性的,很少長期定居。 1602年福建曾經有位文人陳第,曾經隨著沈有容追剿倭寇而來到臺灣,他將所見所聞寫成〈東番記〉(收於〔明〕沈有容輯,《閩海贈言》(永和:文海,1978)。),這篇文章是少數現存有關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以前,臺灣西南沿海一帶風土民情、唐人與原住民互動的紀錄。 延伸參考資料 陳第 〈東番記〉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漢人移民 臺灣的唐人要到162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來了之後,唐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作,由公司安排、規劃居處之後,開始漸漸定居在北線尾、熱蘭遮城旁的大員市鎮,還有普羅民遮地區。 然而,普羅民遮地區的開發並不順利。由於疾病流行、與原住民關係緊張的因素,普羅民遮地區一開始在1620年代時人 數並不多,只有數十戶,且這樣的狀況一直延續到直到1640年代,長達近20年。到1640年代時,由於中國發生內亂(明朝滅亡),大批逃難的唐人湧入臺灣,此地區的人口跟開發規模才有顯著的成長。像1652年時郭懷一事件發生時,這個地區的人口就已經成長到20000人之多。 圖片出處:Olfert Dapper, Tweede en derde gesandschap na het keyserryck van Taysing of China (Amsterdam: Jacob van Meurs, 1670), pp. 52.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普羅民遮城與周邊環境 普羅民遮城就是現在台南的赤崁樓,赤崁樓的周邊區域,就是荷蘭時期漢人的居住地之一。這裡在17世紀時曾經是濱海地帶,從赤崁樓往西看就大片的台江內海,如果要從這裡前往熱蘭遮城(今日的安平地區),經常要用搭船的呢!」「荷蘭人早在統治初期,已經建立一座熱蘭遮城,但是卻又在數十年後,再興建這座普羅民遮城,這其中的原因,與荷蘭人對於漢人的統治與稅收,以及漢人的反抗,有著密切的關係。 1. 馬廄: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養殖馬匹、置放雜物的地方,由於建物本身相當堅固,因此在郭懷一事件時,有些公司職員就在此躲避,最後得以幸運逃生。 2. 普羅民遮城:1652年郭懷一事件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建造的小型城堡,用以監視漢人。但由於城堡的北、東面都有小山丘,是攻擊上的死角,也讓城堡礎於易攻難守的劣勢,日後鄭成功攻台時,普羅民遮城也因此很快就失陷,其後鄭軍展開長期九個月的熱蘭遮圍城戰。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普羅民遮城與周邊環境 3. 漢人開墾區:漢人發展農業的地方。1625年左右,荷蘭人開始計畫將原本居住在北線尾的漢人遷移到這裡,但由於漢人意願不高,所以人口不多,人口要到1640年代才有顯著的增長。 4. 赤崁市街:赤崁為原住民語,荷蘭人習慣稱這裡為普羅民遮(Provientia)。這個市街位於台江內海東側,位置相當於今日臺南市中西區的民權街。 5. 市政府:大約在郭懷一事件後成立,設有地方官,位階次於大員長官,負責管理普羅民遮市鎮的各項事務。在1661年時與鄭成功交戰的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就是當時普羅民遮市政府的地方官。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普羅民遮城與周邊環境 赤崁市街 赤崁為原住民語,荷蘭人習慣稱這裡為普羅民遮(Provientia)。這個市街位於台江內海東側,位置相當於今日臺南市中西區的民權街,當時的街寬約20~30公尺。 1640年代,由於中國陷入戰亂,大量的難民遷入普羅民遮地區,人口突然大量增加,狀況相當混亂,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便重新規劃出赤崁市街,一個經過規劃、管理的社區,來安置這些人。這個市街曾經在郭懷一事件時被大火燒毀大半,後以草木重建。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普羅民遮城與周邊環境 6. 碼頭:普羅民遮地區與外界聯絡的重要通道,從這裡可以航往熱蘭遮城與外海。不過因為荷蘭帆船不適合航行於台江內海,所以普羅民遮城與熱蘭遮城之間的接駁,必須依靠其他種類的小型船隻協助。 7. 中式舢舨船:隨著普羅民遮地區在1640年代的急遽發展,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在1643年時開設定期航線,用舢舨船載客。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普羅民遮城與周邊環境 中式舢舨船 隨著普羅民遮地區在1640年代的急遽發展,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在1643年時開設定期航線,用舢舨載客,往來普羅民遮地區跟熱蘭遮城之間。因此不難想像,在台江內海出現的小型中式帆船或者是舢舨上,也許搭載著許多紅髮的荷蘭人。 下圖為17世紀歐洲版畫中的臺灣舢舨船 圖片來源:Lieutenant Blondela, Atlas du Voyage de la Perouse (Paris: L'Imprimerie de la Republique, An V, 1797) , pp. 60.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1. 郭懷一事件 2. 漢人甲必沙 3. 農作物 4. 稅務官 5. 農民 6. 漢人農田 7. 鄭成功屯墾政策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1. 郭懷一事件 2. 漢人甲必沙 3. 農作物 4. 稅務官 5. 農民 6. 漢人農田 7. 鄭成功屯墾政策 8. 糖廍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郭懷一事件 1652年於台灣發生的漢人農民反荷事件。這起反荷事件約有5000人參與,幾乎佔了當時在台漢人的四分之一,參與者主要是當時的農人與勞工,他們所獲得的資源甚少,收入也不穩定,卻必須付出高比例的稅金給荷蘭東印度公司。 在這個事件中,郭懷一與其他起事者雖然準備、組織都很完備,但由於風聲走漏而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截擊,逃散者也被親荷的新港社所殲滅。 右圖為普羅民遮城復原圖。 圖片來源:取傅朝卿、詹伯望,《圖說鄭成功與臺灣文化》(臺北:世紀領袖,2006)。原圖藏於赤崁樓。 延伸參考資料 府城古蹟數位學習網-赤崁樓-建樓始末 戲劇創作:2014年臺灣歌仔班戲團「郭懷一」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郭懷一事件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面對不同族群時,他們盡可能採取隔離的方式管理,減少原住民與漢人接觸的機會,用不同的方法拉攏不同族群,向公司效忠,但不讓他們私下接觸,避免聯合對付公司。在郭懷一事件當中,這樣的分化政策便起了相當大的效用。 這場事件嚴重打擊台灣農業的發展,也影響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漢人管理政策。他們不但提升對漢人的戒心,並嚴格禁止漢人持有武器,同時也決定在普羅民遮地區新設一位地方官(landdrost),來管轄當地荷蘭人、漢人、原住民的司法案件。公司考量這個地區缺乏堅固的據點,以致於遭受攻擊,所以新蓋一座堡壘來加強防衛,並取名為普羅民遮城。 圖片來源: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5),頁184。 延伸參考資料 府城古蹟數位學習網-赤崁樓-建樓始末 戲劇創作:2014年臺灣歌仔班戲團「郭懷一」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2. 漢人甲必沙 甲必沙(cabessa)一詞來自葡萄牙文音譯,意即頭部、首領。荷蘭東印度公司選擇漢人之中富裕又有聲望的人擔任這個職位,負責與東印度公司交涉各種事務,漢人自己內部則會稱呼這樣的人為「頭人」(閩南語)。 這樣的制度在17世紀東亞有漢人居住的地區相當普遍,漢人們從內部中選擇有聲望者擔任首領,處理漢人事務。葡萄牙在16世紀到達麻六甲之後,也接受了這樣的制度,並稱他們為「甲必丹」(Kapitan/ Capitan),這樣的方法後來也被荷蘭和英國所沿用。 左圖為17世紀西方人眼中的漢商。 圖片來源: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5)。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2. 漢人甲必沙 在17世紀時,往來於臺灣、中國兩岸之間的漢人商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關係其實是亦敵亦友,他們有時在商業上處於競爭關係,但東印度公司其實也相當仰賴這些人與本地人溝通,透過他們瞭解東亞地區(中國、日本、東南亞)的商業、政治情勢。像是與東印度公司處於合作但對峙的鄭芝龍,或者在東印度公司中擔任翻譯,但在鄭荷之戰前,私下與鄭成功聯絡的何斌。 左圖為17世紀西方人眼中的漢商。 圖片來源: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5)。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3. 農作物 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招募農民、進口牛隻,到臺灣耕種可以提煉蔗糖的甘蔗、做為糧食的稻米、麥、提煉染料的藍靛…等各種經濟作物,生產糧食、蔗糖、染料,賣到東南亞、荷蘭、日本等地。 根據文獻記載,荷蘭人在當時引進的作物還有荷蘭豆(豌豆)、番芥蘭(高麗菜)、波羅蜜、釋迦、番薑(辣椒)、番柑、大麻、蕃薯、蕓薹(油菜)、椰子、檨(芒果)。這些作物原本的產地在遙遠的歐洲、南美洲、東南亞地區,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被歐洲人移植到世界各地,包括臺灣,改變了很多人的飲食與生活習慣習慣。這裡面有些作物像荷蘭豆、高麗菜、釋迦、辣椒、蕃薯、芒果,經過數百年來的流傳、改良,到今天仍然是臺灣人生活中常見的食物。 圖片來源:引自(清)六十七繪,《六十七兩采風圖》(臺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7;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重印)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3. 農作物 附帶一提,除了農作物之外,荷蘭的部分度量衡與租稅制度也隨著推行農業,而持續影響臺灣人至今,比如說計算農地的面積單位「甲」(9699平方公尺),與台語中表示租賃關係的「贌」,其實都來自荷蘭語中的morgen(田地計算單位)和「pacht」(承包)。 圖片來源:引自(清)六十七繪,《六十七兩采風圖》(臺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7;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重印) 延伸參考資料 文化小學堂飲食文化篇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4. 稅務官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到達臺灣以後,因為公司本身人力有限,所以從中國找了很多漢人到臺灣,與東印度公司合作開發土地、農耕、做生意、捕魚,公司再向漢人徵收各種稅金,來賺取金錢。比如像是承包特定產業的贌社權利金(間接稅),或者是人頭稅、直接徵收從事各種行業營利所得的稅金(直接稅)。但是,隨著公司在臺灣的行政、軍事花費越來越高,徵收的稅也越來越多,漢人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公司與漢人的關係也因為這樣日漸惡化,成為郭懷一事件的遠因。 圖片來源: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5),頁184。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5. 農民 原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居民,1640年代時因為原居地遭受戰亂侵擾、求生困難,因此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招募來到臺灣討生活,在公司的引導下,來到普羅民遮地區開闢農場、種植糧食、甘蔗等經濟作物,或者從事釀酒、製糖、製造日用品等手工業活動。 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來說,漢人農民是比原住民更容易合作的對象,也是公司的重要稅收來源,所以被公司的人員稱為「福爾摩沙島上能釀蜜的唯一蜂群」。 但由於公司太過仰賴從漢人農民身上徵收的高額稅金,使農民負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引起農民的不滿,最後導致郭懷一事件的發生。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荷蘭時代的漢人開墾生活 6. 糖廍 蔗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主要賣到波斯跟日本。這個時期所發展的蔗糖業,為後來清代臺灣糖業奠定了基礎,並且在清代時加大規模,與茶、樟腦並列清末三大出口商品。 左圖為清初臺灣的糖廍。 圖片來源:引自(清)六十七繪,《六十七兩采風圖》 (臺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7;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重印)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1. 臺南市鹽水區舊營 2. 臺南市新營區 3. 臺南市柳營區 4. 臺南市左鎮區 5. 高雄市楠梓區後勁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1. 臺南市鹽水區舊營 2. 臺南市新營區 3. 臺南市柳營區 4. 臺南市左鎮區 5. 高雄市楠梓區後勁 上圖標示五個地點與鄭成功、鄭經屯墾政策相關。 當鄭成功帶領軍隊登陸普羅民遮地區之後,他們發現當地現存的糧食只夠供給軍隊半個月食用,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鄭成功便開始規劃糧食生產計畫,把將士、士兵分配到距普羅民遮地區八小時路程以外的區域去開墾土地,並強制徵收當地漢人、荷蘭人、原住民的牛隻、工具,供給開墾使用。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1. 臺南市鹽水區舊營 2. 臺南市新營區 3. 臺南市柳營區 4. 臺南市左鎮區 5. 高雄市楠梓區後勁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1. 臺南市鹽水區舊營 2. 臺南市新營區 3. 臺南市柳營區 4. 臺南市左鎮區 5. 高雄市楠梓區後勁 鄭氏政權的屯墾有幾個意義,首先代表鄭氏集團在糧食方面的不足,而屯墾某種程度上有緩解鄭氏的糧食問題。其次,鄭氏治台後,透過屯墾區的設置,可安置麾下的部隊,可謂「武裝性拓墾與防衛」。我們亦可透過現今的地名所透露的訊息,進一步理解所謂的屯墾與鄭氏的軍事制度。 因屯墾而形成的聚落,也成為地名沿用至今。由於鄭軍編制以「鎮」為主,鎮以下分成「前、後、中、左、右」五「營」,故今日台灣中南部有許多地名帶有「鎮」、「營」者,即有可能與鄭氏屯墾有關。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鄭氏攻臺]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圖片來源:趙文榮,《南瀛內海誌》(新營:臺南縣政府,2006),頁44。 【更多資料:http://140.112.145.76/yuching/ 明鄭時期的屯墾政策 圖片來源:趙文榮,《南瀛內海誌》(新營:臺南縣政府,2006),頁44。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鄭氏攻臺]學習模組簡報 在臺漢人聚落發展 謝謝指教 國立臺灣大學 數位人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