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投資與政府支出
13.1 前言 一、投資與金融市場 1、大部分的證券投資活動都只是財產權的轉換,之間並無新資本財的投入,也沒有任何的生產活動發生。 2、但在經濟學中所謂的「投資」,便是針對所謂 「新資本財」的購買。 3 、投資可以視為是犧牲當期消費,以換取未來更多消費的能力的行為→是否進行投資就必須衡量未來所有收入折現與當期從事投資所投入的成本→若是預期會有較大的收入現值,則應進行投資; 反之則不考慮投資。
13.1 前言 4、由個體的經濟理論可知,一個廠商決定利潤極 大化的投資量為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點, 因此,我們可以將投資量的決定因素分為 利潤的回收以及成本的負擔 兩方面來看。
13.1 前言 一般所謂的投資指的是毛投資 投資令表示
13.2 可貸資金說 一、資金與投資的需求函數 I = I (利率、所得、預期收益、未來景氣、動物本能……) 但最常見的影響因素仍是利率(i)與所得(Y), 故一般將投資函數表達如下:
13.2 可貸資金說 1、一般而言: b1< 0,即 i ↑ → I ↓ b2> 0,即Y ↑ → I ↑ 2、一般人認為投資主要受到利率與所得的影響。 3、凱因斯認為由於「投資」有不穩定的特性,他稱投資的增減好似「動物的精神」(Animal spirit),即不穩定,故私部門的投資成為景氣波動一個重要的因素,他不太相信私部門,而比較相信政府部門的支出可帶來穩定的成長。 4、假設廠商投資均是「預擬投資」,與前面 討論GDP恆等式中的「實際投資」不同。
13.2 可貸資金說 1.線上的移動:表示利率上升,投資下跌,所以這表示投資是一個負斜率的函數,例如原先均衡在A點,當利率下跌,由A → B,但此時以投資I來看,利率太低,在這麼低的利率, 我應投資更多,故均衡移到C點。
13.2 可貸資金說
13.2 可貸資金說 2.線的移動:當所得上升,一部分錢被用到消費,一部分錢會被用到投資,使投資增加。 例如,在圖13.2原先所得為Y1,利率為i1 ,而 投資為I(Y1),均衡點在A點,當所得上升到Y2,則在同樣的利率下會有更多投資, 則投資線往右移到I(Y2) , 故景氣好,投資上升。
13.2 可貸資金說
13.2 可貸資金說 三、資金供需平衡 I(資金需求)= S(資金供給),決定了均衡利率為i。所得上升時,由於所得為 時, 及 決定的均衡點為A,當所得上升,使二條線均右移到 及 , 產生新的均衡點B。
13.2 可貸資金說
13.2 可貸資金說
13.2 可貸資金說
13.2 可貸資金說 投資的利率彈性 ( i ) 凱因斯:在大恐慌時,投資的利率彈性很低,即利率下降1單位,但投資幾乎不動,即b1接近0,投資曲線接近一垂直線。他強調投資的利率彈性為零(b1=0),而是所得的函數(b2正常),而有時我會稱這b1=0的現象為「投資性陷阱」(investment trap),表示利率下跌,投資不會增加, 或不要想靠壓低利率以增加投資。
13.2 可貸資金說 →不要想用價格(在此為利率)的改變來影響數量, 也不要想用數量的改變以影響價格。 (ii) 古典學派:投資的利率彈性為正常, (b1正常),而較少談所得。
13.2 可貸資金說 四、將投資加入簡單凱因斯模型 假設b1=0,則投資函數為 將C與I代入Y,可得
13.2 可貸資金說 這是考慮投資的所得彈性(即)的乘數效果。 例如,當C=0.8,b2=0.1,則 而當b2= 0時,則
13.2 可貸資金說 「乘數」(multiplier) 1、指「自發性支出」或參數的變動所引起均衡所得變動的倍數,而變化的倍數效果我們便稱之為 「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 。 2、乘數關係是由「所得以外的因素」的支出變動,對均衡所得影響的程度關係。 3、當自發性的企業支出變動一單位時,均衡所得 因自發性企業支出變動而變動了 個單位。
13.3 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與政府支出 1、凱因斯認為政府透過財政政策的施行,能夠增加有效需求以刺激市場,落實「需求創造自身供給」的理念,因此政府支出在 簡單凱因斯模型中將是一項 重要的變數。
13.3 政府支出 一、政府收入與政府支出 2、古典學派基本上主張「政府應減少干預市場機制」,強調自由經濟,亦即強調市場機能應自由運作,政府應該要減少對市場機制的干預, 而僅是監督與協助的角色。
13.3 政府支出 1.政府支出 通常政府支出,指的是政府在購買最終商品及勞貨的支出,例如:公共建設、公務員薪資等。 (1)政府消費支出 A.「政府消費支出」通常是政府對於民間所生產的最終商品或是勞務購買的支出, 「社會福利支出」及「公債利息 支出」也算是政府消費支出的 一部份。
13.3 政府支出 B.「社會福利支出」又稱為「移轉性支出」,是政府利用所得重分配的方式,將福利資源轉至特定對象的一種支出。 C.「公債利息支出」係因政府因稅收不足或是資金運用等理由,為籌措相關建設之經費,因而向民間企業或人民以發行公債的方式取得資金而需支付的利息費用。 (2)政府投資支出 主要指的是政府從事一些基礎建設而 向民間購買產品及勞務的支出。
13.3 政府支出 政府因從事基礎建設,而向民間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支出就是投資支出。
13.3 政府支出 2.政府收入 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便是向民間課徵稅賦, 課稅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幾種: (1).營業稅 (2).營業所得稅 (3).綜合所得稅
13.3 政府支出 (4)除了上述幾種大的稅別之外,政府也針對不同的情況設立了許多稅賦別:如遺產稅、 贈與稅、貨物稅、證交稅、菸酒稅、營業稅、期交稅、使用牌照稅、地價稅、 土地增值稅、房屋稅等。
13.3 政府支出 二、平衡預算乘數 (balanced budget multiplier)
13.3 政府支出 (1)當政府的稅收剛好全部用於支出的時候,我們稱此財政為「平衡預算財政政策」,也就是 稅收會等於政府支出(T = G)。 (2)如果政府係以維持預算平衡為施政目標,那麼當政府每多花一塊錢,就會向人民多徵一塊錢的稅賦, 來維持預算的平衡。 (3)對於均衡所得造成的乘數效果 我們便稱之為「平衡預算乘數」。
13.3 政府支出 1、以封閉市場為例 由於政府採用平衡預算財政政策,因此A國的 均衡所得方程式為:
13.3 政府支出 將C、I、G、T代入Y,可得
13.3 政府支出 以下分成二種狀況討論: 狀況1:當只有政府支出,由式【13.12】可得 狀況2:當平衡預算時,我們 將帶進 【13.10】,所以【13.10】的式子可以寫成:
13.3 政府支出 整理之後,我們得到 因此我們想知道政府支出(或是賦稅)變動一單位時對於均衡所得的影響,我們將Y對 偏微分求出乘數:
13.3 政府支出 三、財政預算 (1)所謂的財政預算,指得就是 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之間的關係。 (2)當政府的收入大於政府支出時,表示政府的稅收能完全支應政府的支出,而不需舉債,因此這樣的情況我們稱之為「盈餘預算」(Budget Surplus)。
13.3 政府支出 (3)如果政府除了稅收之外,還需額外舉債才能完全支應政府支出的話, 此時的政府財政便是發生了「赤字預算」(Budget Deficits)。 (4)如果稅收剛好全部用於支出的話,此時我們稱 之為「平衡預算」(Balanced Budget)。 盈餘預算:收入 > 支出 赤字預算:支出 > 收入 平衡預算:收入 = 支出
13.3 政府支出 1、古典學派反對赤字預算 (1)古典學派認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應為租稅收入,而非以舉債的方 式。他們反對政府透過舉債的方式來支應支出;原因在於舉債支出,不僅使財政預算無法平衡,同時也影響民間企業的資金募集。 政府動用的資源增加,則民間可動用資源減少,這稱之為「排擠效果」(crowding out effect) ,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是提供 基礎環境的建設為主。
13.3 政府支出 (2)根據亞當史密斯租稅原則,古典學派對租稅有著下列的看法: 1、公平(平等)原則:政府要對人民課稅時, 要考慮人民的納稅能力。 2、確實原則:政府要對人民課稅時,要將其 課稅範圍、內容、標準 明白告訴人民。 3、便利原則:繳稅的時間、地點要方便人民。 4、節約原則:對於取得租稅的成本做 考量,所產生的徵稅成本要愈 節約愈好。
13.3 政府支出 2.凱因斯不反對赤字預算與功能性財政 (Functional Finance) ,凱因斯在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時代提出的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包括「工資向下僵固性」及「未充分就業的均衡」理論,因而 主張政府大量支出,讓全球經濟成功地走出長期 的大蕭條。 (2)凱因斯提出了「赤字預算」的概念,認為在 「乘數效果」的影響下,儘管政府支出高於 稅收,卻能收到絕佳的市場穩定效果。
13.3 政府支出 (3)同時凱因斯也認為「平衡預算」在經濟大蕭條時代無助於市場的經濟發展,他提出以「平衡經濟」代替「平衡預算」,也就是政府的目標是放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透過擴大公共支出的方式來活絡景氣,政府的資金若不足,便以舉債的方式先籌措資金,這樣的財政政策 便稱之為功能性財政。
13.3 政府支出 四、財政政策 1 、指的就是政府透過「財政預算」來主動影響國民所得的政策。 2 、政府更主動利用財政支出或是收入來影響市場經濟的走向,可稱之為權衡性財政政策(discretionary fiscal policy)。例如,政府可調整財政收支, 以減緩市場景氣的大幅波動現象,同時 也讓國家經濟能穩定的成長。
13.3 政府支出 3 、我們可以將不同目的下的政策分為以下二個: (1)擴張性財政政策: 當市場景氣衰退的時候,政府以增加公共支出或是租稅減免的方式,來增加社會的總產出,進而帶動市場經濟成長,這樣的財政政策稱之為擴張性財政政策。 (2)緊縮性財政政策: 若是景氣過熱,政府便可降低政府支出, 或提高租稅來減少總產出,這樣的政策 稱之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13.3 政府支出
13.3 政府支出 透過工程的進行,增加就業機會,進而刺激民間消費支出,活絡景氣。
13.4 進出口函數 一、進出口函數 1、考慮國外部門,也就是一個國家會有進出口行為,出口表示其他國家對該國的最終財貨有消費支出,進口表示該國對其他國家的最終財會有消費支出,因此不再為0。 2、理論上,出口是受到「外國所得」的影響, 此處我們假設外國所得為外生,非我們所能 控制,故出口函數只有自發性出口, 沒有誘發性出口。
13.4 進出口函數 M為該國的進口函數, 是自發性的進口量,而eY則為誘發性的進口量,e則稱為邊際進口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import),其值也應介於0~1之間。
13.4 進出口函數 二、完整的凱因斯模型 開放的市場下的GDP恆等式如下:
13.4 進出口函數 上式代表了個開放的經濟體的消費支出、政府支出以及進出口的總和。 我們可以【13.18】式的方式,類似寫成以下的式子,並進而計算出均衡所得:
13.4 進出口函數
13.5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1)古典學派認為長期之下,國家處於充分就業的狀態,此時的總產出便會維持在一個固定的產出值Y f。 (2)緊縮缺口 (Deflationary Gap):凱因斯學派主張社會上需求不足,而且失業是常態,也就是總合產出會有短缺的情形,這部分的短缺我們便 稱之為緊縮缺口 (Deflationary Gap) 。 緊縮缺口的意義:為了要維持如古典學派所提之長期 充分就業狀態下的產量,總合需求必須增加的量。
13.5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3)膨脹缺口(Inflationary Gap):當社會處於過度充分就業之時而使總合需求過剩產生的。 膨脹缺口的意義:為了要維持如古典學派 所提之長期充分就業狀態下的產量, 總合需求必須減少的量。
13.5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13.5 緊縮缺口與膨脹缺口 1、 是充分就業之下的總合需求線。 2、 與 各是未充分就業及過度充分就業之下的總合需求線。 3、 、 和 則是相對應的總產出。 4、為了要讓 和 回到充分就業水準之下的總產出 ,則未充分就業之下的總需求應當要自 增加至 ,因此: 5、過度充分就業之下的總需求則要自 減少至 ,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