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腎臟 第二節 輸尿管 第三節 膀胱 第四節 尿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十七章 尿石症病人的护理. 学习目标 识记: 列出尿石症的病因 理解: 解释尿石症的病理特点 阐述尿石症的临床特点 运用: 运用护理程序为尿石症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Advertisements

病理學 主題十五: 泌尿系統疾病 ( 共 32 題 ). B 01. 良性腎硬化症( benign nephrosclerosis )係下 列哪一種病況合併的腎臟病變? (A) 糖尿病 (B) 高血壓 (C) 痛風 (D) 敗血症。 ( ’98 專高) C 02. 尿路的惡性上皮性腫瘤多數是: (A)
1 第 38 章 肾结核病人的护理 ( care of the patients with renal tuberculosis) 李晓玲 教 授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
認識腎細胞癌 台北榮民總醫院 泌尿外科 林志杰 醫師 林志杰 醫師. 認識泌尿系統 2 腎臟 輸尿管 膀胱 尿道 括約肌.
第 4 節 排泄作用與體液恆定. 排泄( excretion ):動物體藉各器官、系統排 除體內代謝廢物的過程 新陳代謝廢物以含氮廢物(尿素、尿酸)為主, 此外,尚有二氧化碳、多餘水分及熱能等.
组长:倪运超 小组成员:徐悦、曹吕卿、孙浩、徐圣尧.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历史 上海的历史 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上海的文化 —— 建筑 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上海的文化 —— 美食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历史 香港的历史  香港的文化 —— 建筑 香港的文化.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解析几何中的重点问题 一、 突出解析几何复习中的重点问题的通法通解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重点一.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病理学教研室 李菊英. Content 肾脏结构与生理 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2学时) 基本内容:肾和排尿管道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组织结构与尿液生成的关系。
第10章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第二十七單元.
第十三章 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的科技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在今天,源自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中医学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 王鲁文.
生物化學、癌症生化學、天然物抗癌機制研究室
大洋洲.
(renal insufficiency)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内蒙古民族大学 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强欣.
第二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 Reabsorption in the renal tubule and collecting duct
当代 国 际 关 系(案例6)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第14章 消化腺 Digestive Gland.
人体的新陈代谢.
P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医学英语快速阅读 图解术语学 泌 尿 系 统 第6章- p46 杨明山.
雄伟的金字塔.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Anatomy of Female Genital System
The Local Anatomy of Oral Maxillo-Facial and Neck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Pelvis and Perineum)
第三节 周围神经 教学目标 1说出脊神经的构成和分支 2说出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
上次课程核心内容 1. 列表比较三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 胰外分泌部的结构与功能。 3. 胰岛的细胞组成及所分泌的激素。
Organization of the Body 身體組織介紹
尿液的運輸、儲存與排出 URINE TRANSPORT, STORAGE AND ELIMINATION
喉的解剖及生理.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与展望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张晓薇
战 后 国 际 关 系 专题五: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演变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
泌尿系结石(urolithiasis).
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胸内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 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三区:冯桂荣.
第七章 體液的恆定.
运动系统.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开 学 第 一 课 六年级3班.
大纲与要求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掌握:
Telencephalon 端 脑.
泌尿系统疾病 课程介绍 Diseases & Disorders of Urinary System BEA Confidential.
形态学实验IV 视器与位听器的组织结构 Sense organs
腹部電腦斷層做法簡介 嘉庚—吳萬福.
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Urinary System disease
Urinary concentration and dilution
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东源分公司 降本增效 部门:机械队流机二班 发言人:程广州.
Urinary system.
人生哲理 每一句話都充滿著智慧,值得和朋友們分享、共勉~ <每隔 6 秒,自動換頁 !!>
第一章 眼科学基础 Chapter one Basic ophthalmology
The nervous pathway 神 经 传 导 路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
呼吸系统(二) respiratory system
Part Ⅳ Sensory Organs 感 觉 器.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第三节 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干→ 右肺动脉—经右肺门入肺 左肺动脉—经左肺门入肺.
第四节 静 脉.
Urinary System 泌尿系统.
Chapter 26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第二节 心 heart.
Circulatory System 循环系统 周俊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 Embryology
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
胸前区、腋区的局部解剖与操作.
Neurogenic bladder Ri 曾志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節 腎臟 第二節 輸尿管 第三節 膀胱 第四節 尿道  泌尿系統 第一節 腎臟 第二節 輸尿管 第三節 膀胱 第四節 尿道

學習目標 研讀完本章,學習者應能達到下列目標: 了解腎臟的相對位置及其結構。 了解腎臟之顯微結構。 了解腎臟血液供應與神經支配。 了解輸尿管、膀胱、尿道之構造。

泌尿系統擔任體內重要的排泄功能,包括腎臟(kidney)、輸尿管(ureter)、膀胱(urinary bladder)、尿道(urethra)(圖15-1)。在正常情況下,每分鐘約有1,200~1,250毫升(約佔心輸出量的1/4)的血液流經腎臟,並藉由尿液的形式將體內有毒物質、代謝廢物及過多的電解質排出體外,藉此來維持體液電解質的恆定,本章針對泌尿器官之結構加以說明。

第一節 腎臟 解剖構造 顯微結構 血液與神經分布

解剖構造 位置 外部構造 內部構造

位置 腎臟有兩個,重約150克,長約11公分,寬約5公分,厚約2.5公分,形狀像蠶豆,位於腹腔後面、脊柱兩旁,屬於腹膜後器官(retroperitoneal organ)。腎臟的位置大約在第12胸椎(T12)到第3腰椎(L3)之間,因為右腎受到肝臟位置的影響,所以右腎的高度會較左腎低(圖15-2)。

在腎臟上方有腎上腺,為內分腺。在腎臟的內緣中間部分有一凹陷處,此區稱為腎門(renal hilus),有腎盂、腎動脈、腎靜脈、淋巴管、交感神經及輸尿管通過。腎盂(renal pelvis)位於腎門的內側,為腎臟與輸尿管交接之膨大部分。

外部構造 腎臟被嵌置於脂肪之中,由內到外可分為三層: 腎被膜(renal capsule):位於最內層,為強韌的透明纖維膜。 脂肪囊(adipose capsule):為最厚的一層,其內充滿著脂肪組織,具有保護腎臟防止外力傷害的功能,若脂肪組織不夠厚實,固定效果不佳,則導致游離腎或浮腎。 腎筋膜(renal fascia):位於最外層,為緻密結締組織,可將腎臟固定於其位置上,並包住腎上腺。

內部構造 腎臟的冠狀切面可見其內部構造,包括以下各項(圖15-3): 腎皮質(renal cortex):為外層顏色較淺的地方,包含許多腎元,其中含有大量腎小體(renal corpuscle)(包括腎絲球及鮑氏囊)及腎小管。 腎髓質(renal medulla):為內層顏色較深的地方,可見到約8~18個呈放射狀的腎錐體。

腎錐體(renal pyramid or medullary pyramid):其內含部分腎小管、微血管網以及集尿管。腎錐體的開口為腎乳頭(renal papillae),亦為集尿管共同的開口,其伸入於腎盞(calyx)內。 腎柱(renal column):指皮質伸入腎錐體的地方。 腎盂(renal pelvis):位於腎門的內側,為腎臟與輸尿管交接之膨大部分,延伸到腎臟外部,為尿液在腎臟內的最後收集區。

腎盞(renal calyx): 小腎盞 (minor calyx):位於腎盂邊緣較小之杯狀構造,約8~18個。 大腎盞 (major calyx):由數個小腎盞匯集而成的杯狀構造,約2~3個。

顯微結構 腎元 集尿管 近腎絲球器

腎元 每個腎臟約含一百萬個腎元,它是腎臟最基本的構造與功能單位,負責尿液的形成。而腎元依位置的不同,可分成二類型(圖15-4): 皮質腎元(cortical nephron):約佔85%,其腎小體位於皮質,且亨利氏環較短,只能達到腎錐體底部,尚未深入腎髓質的部分,主要負責尿液的稀釋。

近髓質腎元(juxtamedullary nephron):約佔15%,其腎小體接近皮質與髓質交界處,且亨利氏環深入腎髓質,主要負責尿液的濃縮。 腎元結構組成分別說明如下。

腎小體 腎小管

腎小體 腎小體位於腎皮質區,其中包含腎絲球及鮑氏囊(圖15-5): 腎絲球(glomerulus):又可稱為腎小球,只位於腎皮質區,是由入球小動脈(afferent arteriole)進入鮑氏囊而形成的微血管網所構成,在離開鮑氏囊時則匯集成出球小動脈(efferent arteriole)。入球小動脈之管徑較出球小動脈來的粗,目的是為了要形成一高壓區,以利過濾功能之進行,又因腎絲球是體內非常特殊之微血管,其為動脈性且具有窗孔(fenestration),故腎絲球為體內微血管通透性最好的部位。

鮑氏囊(Bowman‘s capsule):又稱為腎絲球囊(glomerular capsule),為中空的囊狀結構(即囊腔(capsular space)),並包覆著腎絲球,其由內、外二層細胞所組成: (1)壁層(parietal layer):由單層鱗狀上皮細胞所組成。 (2)臟層(visceral layer):由特化的上皮細胞-足細胞(podocyte)所組成,其足細胞包圍並附著於腎絲球的表面。

腎小體擔負著尿液形成的第一步驟-過濾作用,而血液內物質若要過濾至鮑氏囊中,必須經過內皮囊膜(endothelial capsular membrane)之三層構造,依序為腎絲球內皮、腎絲球基底膜、鮑氏囊臟層足細胞(圖15-5b),而後再將腎絲球過濾液送至腎小管。在正常狀況下,紅血球及白蛋白因屬於大分子,故無法通過內皮囊膜,但腎臟發炎時,因腎絲球過濾孔隙(filtration slit)變大則紅血球及白蛋白可通過內皮囊膜,而形成血尿及蛋白尿。

腎小管 依過濾液經過順序可將腎小管分成三部分: 近曲小管(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為腎小管第一段,是由單層立方上皮細胞所組成,管腔內具有微絨毛(microvilli),形成刷狀緣(brush border)以利再吸收作用之進行。 亨利氏環(loop of Henle):為一U型結構並深入腎髓質,可分成下降枝(descending limb)及上升枝(ascending limb),其管腔上皮分別是由單層鱗狀上皮及單層立方上皮所形成,具有尿液濃縮的功能。

遠曲小管(distal convoluted tubule):其管腔由單層立方上皮所形成,沒有微絨毛,具分泌功能。此外,在與入球小動脈交會處之遠曲小管,其上皮細胞較為狹窄、密集,而特化形成緻密斑。

集尿管 集尿管不屬於腎元的一部分,位於腎錐體內,為腎臟內最初收集尿液的地方,將多個腎元之遠曲小管匯集過濾液後,再注入腎錐體的集尿管內,開口於腎乳頭並將尿液匯集到小腎盞,而後再依序匯集至大腎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完成尿液的排放。

近腎絲球器 近腎絲球器位於皮質內,具有調節血壓的功能,包括以下兩部分(圖15-6): 近腎絲球細胞(juxtaglomerular cell;J-G cell):位於入球小動脈,其細胞形狀由長形變得較圓,可分泌腎素(renin),使血壓上升。此外,亦可分泌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緻密斑(macula densa):位於遠曲小管,為靠近近腎絲球細胞處之上皮細胞特化所形成。

血液與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腎臟可以過濾人體的血液並把身體的廢物藉由尿液排放至體外,因此每分鐘約有1,200~1,250毫升(亦即約佔心輸出量1/4)的血液,會藉由腎動脈送至腎臟。腎血流的供應及循環路徑如下(圖15-7): 當血液由左心室打入腹主動脈(abdominal aorta)後,會對稱的分成左、右腎動脈(renal artery)。

腎動脈分別經過腎門進入左、右腎臟,在經過腎門後分成數條節動脈(segmental artery),之後每一條節動脈分支成葉動脈(lobar artery),到達腎錐體之間的腎柱時再分支成葉間動脈(interlobar artery)。 葉間動脈匯集到腎錐體的基部並圍繞形成弓狀動脈(arcuate artery),接著為了要伸入腎皮質便又形成小葉間動脈(interlobular artery),以利供應血液給腎元。

進入皮質後,小葉間動脈分枝成入球小動脈,進入鮑氏囊內纏繞成一微血管網而形成腎絲球,再匯集成出球小動脈,而離開鮑氏囊。 出球小動脈分成二個流向,一部分注入腎小管周圍微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另一部分則注入與亨利氏環平行之直血管(vasa recta)並伸入腎髓質。

而後直血管與腎小管周圍微血管的血液一起進入到小葉間靜脈(interlobular vein),再合成弓狀靜脈(arcuate vein)進入腎柱形成葉間靜脈(interlobar vein)。 最後合成腎靜脈(renal vein)並經由腎門離開腎臟,之後送入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而送回右心房。

神經分布 腎臟的神經支配主要來自源於T12~L2脊髓所構成的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在腹主動脈及腎臟入口處形成腎神經叢(renal plexus)與節後神經元形成突觸,並伴隨腎動脈經由腎門進入腎臟。主要可促使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的釋放,調節腎臟血流量、腎絲球過濾率及腎素的分泌等。

第二節 輸尿管 解剖構造 顯微結構 血液與神經分布

解剖構造 輸尿管左右各一條,連接腎盂與膀胱,長約25 ~ 30公分,上半段與腎臟一樣屬於腹膜後器官,於腎門的後方,下半段則經薦髂關節進入真骨盆,與髂總動脈交叉,然後再經由膀胱底部上外側角斜穿膀胱壁,進入膀胱。故輸尿管雖沒有解剖上的瓣膜,但因其斜行方式使下半段部位較狹窄,而形成一個有效的生理性瓣膜,當蓄積尿液或排尿時,膀胱內壓力會壓迫輸尿管使其關閉遠側端而防止尿液逆流。

輸尿管有三個狹窄處,分別為:(1)輸尿管與腎盂交接處;(2) 輸尿管進入骨盆處(亦即與髂動脈、髂靜脈交接處);(3)輸尿管進入膀胱處(最窄,為腎結石最易阻塞之部位)。

顯微結構 橫切輸尿管後,可見管壁由內而外分為三層: 黏膜層(tunica mucosa):為最內層,由變形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細胞所組成,具保護作用,可分泌黏液以防止上皮細胞與尿液直接接觸。

肌肉層(tunica muscularis):具有蠕動的功能,輸尿管上2/3的肌肉層分為內層的縱走肌及外層的環狀肌。而輸尿管下1/3的肌肉層則分為內層的縱走肌,中層環狀肌,以及外層的縱走肌。 纖維層(tunica adventitia):又稱為外膜,可將輸尿管固定於解剖位置上。

血液與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輸尿管可分成三段,分別由不同動脈進行血液供應: 輸尿管上1/3:由腎動脈供應。 輸尿管中1/3:由生殖動脈供應。 輸尿管下1/3:由膀胱上動脈供應。

神經分布 輸尿管由自主神經控制,其交感神經的節前神經元源於T10~L1,形成腎神經叢及腹下神經叢而支配之。

第三節 膀胱 解剖構造 顯微結構 血液與神經分布

解剖構造 膀胱為一可收縮的平滑肌袋,主要功能為暫存及排除尿液,其形狀會伴隨著尿液的多寡而改變,當尿液充滿時呈卵圓形,排空時則呈梨形。膀胱被腹膜皺襞固定在骨盆腔內。男性的膀胱位於恥骨聯合後方、直腸正前方,下方有前列腺包圍,而膀胱後方有精囊及輸精管;而女性的膀胱則位於恥骨聯合後方、子宮體前方(陰道前方、子宮之下方)(圖15-8)。

膀胱內側面底部有三個開口,共同形成一個三角形區域,稱為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包括底部左、右兩點處為左、右輸尿管開口(即三角形二個後角處),以及下端前角處為尿道內口(圖15-9)。 膀胱血液供應為膀胱上動脈及膀胱下動脈。

顯微結構 膀胱壁由顯微剖面來看,由內而外可分為四層: 黏膜層(tunica mucosa):為最內層,由變形上皮細胞所組成,可形成皺褶,使膀胱易於伸張。 黏膜下層(tunica submucosa):由緻密結締組織所組成,具支持作用。

肌肉層(tunica muscularis):由三層平滑肌所組成,合稱為逼尿肌(detrusor muscle),分別為內層的縱走肌,中層環狀肌,以及外層的縱走肌。此外,在通往尿道處位於中間的環狀肌會增厚形成內括約肌(internal sphincter);在內括約肌下方另有由骨骼肌構成的外括約肌(external sphincter),因此能有意識的控制排尿。 漿膜層(tunica serosa):僅覆蓋於膀胱的上表面及側表面,為腹膜的一部分。

血液與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神經分布

血液供應 膀胱之血液供應如下: 膀胱上動脈(superior vesical arteries):為髂內動脈之分枝,供應膀胱上半部之血液。 膀胱下動脈(inferior vesical arteries):為髂內動脈之分枝,供應膀胱下部和底部的血液,此外,在男性另有輸精管動脈,而女性則有陰道動脈的分枝來供應膀胱下部及底部。

神經分布 在神經支配方面,自主神經及軀體神經皆控制著膀胱的排尿功能,當刺激來自L1~L2的交感神經,經由下腹神經而使逼尿肌舒張、尿道內括約肌收縮而抑制排尿;反之,刺激來自S2~S4的副交感神經,藉由骨盆神經使逼尿肌收縮、尿道內括約肌舒張而促進排尿,在軀體神經方面,以陰部神經來控制尿道外括約肌(骨骼肌),可隨意控制收縮或舒張。

第四節 尿道 解剖構造 顯微結構 血液與神經分布

解剖構造 尿道為運送尿液至體外的管道,男、女的尿道無論在構造或功能上差異極大,分別敘述如下(圖15-10): 男性尿道:位於膀胱正下方,長約20公分,可連接到生殖系統,主要功能為輸送尿液及精液,共區分為三部分: 前列腺部尿道(prostatic urethra):為尿道第一段,自膀胱底部穿過前列腺(prostate gland),長約3公分,射精管開口於此段尿道。

膜部尿道(membranous urethra):為尿道穿過由會陰深橫肌和尿道外括約肌所組成之泌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的部分,長約2公分,是三段中最短的一段,且為最容易受傷之處。 陰莖部尿道(penile urethra):為尿道中最長的部分,且是尿道穿過陰莖的尿道海綿體(corpus spongiosum)部分,約15公分左右,在近端處具有尿道球腺(bulbourethral gland)開口。

女性尿道:只做為尿液的通道,長約4公分,位於恥骨聯合正後方,包埋於陰道前壁;而尿道外口(external urethral orifice)位於陰蒂(clitoris)與陰道口(vaginal orifice)之間。

顯微結構 男性尿道壁:由內到外包括二層構造,分別如下: 黏膜層:由變形上皮所組成,其到末端逐漸轉變為複層鱗狀上皮。 黏膜下層:由結締組織組成,可連接尿道與周圍之構造。

女性尿道壁:由內到外包括三層構造,分別如下: 黏膜層:由變形上皮所組成,其到末端逐漸轉變為複層鱗狀上皮。 海綿組織:包含有彈性纖維及靜脈叢。 肌肉層:由環形平滑肌所組成。

血液與神經分布 尿道分別由膀胱下動脈、子宮動脈及陰部內動脈來供應血液,而神經支配則由膀胱神經叢、骨盆神經及陰部神經等來支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