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總合供需均衡 本章首先由勞動市場推導 AS 線; 再與 AD 結合作 AD-AS 均衡分析。 古典學派與凱因斯學派對失業的看法不同。 本章依序介紹這兩套總合供需模型。
26.1 勞動市場 生產函數 圖1A π=PY-WL-rK在競爭市場下,利潤最大條件: 一階微分=0 圖1B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勞動市場均衡 由生產函數勞動需求線 + 勞動供給線 均衡(實質)工資率與就業量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26.2 古典學派 勞動市場在市場調整下達到均衡 總合供給線 (AS) 呈一垂直線,不受物價影響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物價變動後,貨幣工資隨之調整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AD變動,只改變價格、不改變產出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資本、技術變動改變AS、總產出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26.3 凱因斯模型 古典學派:需求只改變價格;要提升產出,必須從供給面著手 檢討:1930年代經濟恐慌,UR25% 凱因斯:工資有下降僵固性 (wage downward rigidity) 導出一條正斜率的 AS 解釋:均衡時,可能有失業 亦即:市場不能自動消除失業政府大政府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26.4 凱因斯模型 需求可以增加產出有效需求理論 失衡模型 (disequilibrium model)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供給增加:充分就業後,才增加產出 AS增加:AD1時,不影響價量 AD2時,可使價格下降,產品增加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26.5 凱因斯模型的檢討 可以解釋失衡現象 失業:需求不足增加需求:財政、資幣政策 實證:P、Y同向變動;景氣與實質工資反向變動 前者吻合,後者不符 貨幣工資率僵固性的假設 理論:工會、資訊不足但都難以令人滿意 凱因斯模型假設商品市場與貨幣市場都處於均衡狀態, 而勞動市場則有持續發生超額供給之可能。 這等於, 假設家計單位在勞動供給的行為上, 並未追求效用 (或利潤) 極大。這和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所牴觸。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
附錄:古典與凱因斯的AS 古典 凱因斯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