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請遵守規定 為尊重老師與同學,上課時請 (1)準時上課;(2)關掉手機及任何會發出聲響之物品; (3)杯水外,勿飲食;(4)尊重並協助維持上課之秩序。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0 總體經濟學導論
簡單凱因斯模型 (一) 簡單凱因斯模型,又稱「所得─支出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其主要目的是對一個封閉經濟體系「實質產出」的決定,提出初步的解釋。 在封閉的經濟體系內,最終使用者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支出」 (expenditure) 會等於實質產出,且購買的花費,最後一定會成為參與生產者的「所得」 (income)。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國民生產-所得帳 GDP=C + I + G +(X-M) GNP= GDP + 國外要素淨所得 NI = 勞動報酬+利息+地租+利潤 PI=NI – 個人勞而不獲所得(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 +個人不勞而獲所得(移轉支付淨額) DPI=C+S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簡單凱因斯模型 (二) 簡單凱因斯模型強調:「市場參與者購買最終商品與服務支出的多寡,對於整體經濟實質產出水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封閉經濟的市場包含:(1)「家計單位」的購買稱為消費,以 C 代表;(2)「廠商」的購買則稱為投資,以 I 代表;(3)「政府」的購買稱為政府購買,以 G 代表之。 經濟體系的實質支出總額或總合支出 (aggregate expenditure,簡寫為 AE) 可寫為:AE = C + I + G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消費函數 簡單凱因斯模型特別強調當期實質可支配所得與實質消費支出間的關係。當一個人當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增加時,實質消費量也會跟著增加,剩餘的部分則儲蓄起來。 Yd =C+S 消費量與儲蓄量增加的幅度,決於個人「邊際消費傾向」(MPC) 與「邊際儲蓄傾向」 (MPS) 的大小。 MPC 衡量 「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量的變動佔實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0<MPC<1,稱消費的基本心理法則。 MPS 衡量 「當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儲蓄量的變動佔實質可支配所得變動的比率」。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邊際消費與儲蓄 以 △Yd 代表可支配所得的變動, △C 代表消費的變動, △S 代表儲蓄的變動,則 MPC 與 MPS 的公式分別可寫為: MPC = △C / △Yd MPS = △S / △Yd 因為 Yd = C + S,故 △Yd = △C + △S ,由此推知,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均介於 0 與 1 之間,其和恆等於 1 : MPC + MPS = 1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消費函數 (一) 假定其他影響當期消費支出的因素不變,純粹探討實質消費量與實質可支配所得之間的關係,其分析由以下簡單的「消費函數」 (consumption function) 出發: b 為固定常數,C 為整體經濟的實質消費支出,而 Yd 為整體經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 稱 為「自發性消費」。 b 為邊際消費傾向(MPC),值介於 0 與 1 之間。 b ‧ Yd 因為會隨著可支配所得的改變而變動,故稱之為誘發性消費。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凱因斯消費函數 (二) 當實質可支配所得改變時,實質消費會沿著消費函數移動 當實質可支配所得以外的其他因素改變時,整條消費函數的位置會改變。 例如,當預期的可支配所得提高,或實質淨資產增加,或實質利率下降時,消費函數會往上移動。 圖 12.1 簡單凱因斯消費函數 實質消費支出 (C) 實質可支配所得 (Y) MPC=β Δ Yd=1 Δ C=β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投資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假設廠商的實質投資量是維持在固定的水準,不受所得多寡的影響。也就是說,都是簡單的「自發性投資」 (autonomous investment)。 預擬投資 (或意願的投資):在任何一段期間內,廠商都有其規劃的最適「新廠房設備購買量」以及最適「存貨變動量」。 在簡單的凱因斯模型模型中,假設家計單位預擬的消費會等於實際消費;但廠商預擬的投資不必然等於其實際的投資,乃是考慮到「非意願性存貨投資」存在的可能。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的分析 (一) 為了分析簡單凱因斯模型的均衡 (總供給(產出)=總需求(預擬支出);其他條件不變,總產出不再變動 ),先從一個假想的烏托國出發。 假設G=0,且政府稅收與移轉性支付亦皆為零。 該國自發性消費為 100,邊際消費傾向為 0.8。 自發性投資則為 500。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二) C = 100 + 0.8Yd = 100 + 0.8Y I = 500 AE = C + I 從表中可以看出,當實質國民所得為 3,000 時,預擬的總支出剛好等於國民所得 (亦即實際的總支出),此時的國民所得即為簡單凱因斯模型中的均衡國民所得。 即只有當「總產出等於預擬的總支出時,總產出才會停止變動,而此時的總產出即為其均衡產出 (equilibrium output)。」(分析見下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三) 假設烏托國的實質國民所得 (總產出) 為 1,000,較預擬總支出短少了 400。 因為家計單位可以完全按照其意願來消費,此預擬支出與實際支出間的差異,完全反映在投資的短少上。(-400) 的存貨變動,代表市場上商品產量不足,因此廠商會提高產量,總產出便會隨之增加。 (**若實質國民所得高於 3,000,上述的效果會剛好呈反向變動。)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所得與支出 (四) 圖 12.2 中,繪出烏托國的消費函數,此函數截距為 100 、斜率為 0.8。將消費函數與預擬投資支出垂直加總,便可得到「預擬總支出線」 (AE 線)。 由前段討論可知,烏托國在產出達到均衡時,預擬的支出必然等於國民所得,也就是圖中的 E 點。 在 E 點的左邊,總支出線位於 45o 線的上方,代表商品預擬購買量高於當時的產量,促使廠商提高產量,總產出因而增加;若在 E 點的右邊,總產出則是會下降。 實質所得(Y) 3,000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I C=100+0.8Y E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600+0.8Y 預擬實質總支出 45º線 預擬總支出線 AE=600+0.8Y E I C=100+0.8Y 3,000 (AE) 實質所得(Y) 圖 12.2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所得--支出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儲蓄與投資的分析 (一):漏損與挹注 國民所得為消費與儲蓄之和 (Y = C + S),且預擬的總支出為消費與預擬投資之和 (AE=C + I),所以當預擬的總支出等於國民所得時,預擬的投資(I)必然等於儲蓄(S)。 儲蓄函數為: S = Y - C = Y - (100 + 0.8Y) = -100+0.2Y 其中, -100 為「自發性儲蓄」(autonomous saving),而 0.2Y 則屬「誘發性儲蓄」 (induced saving) 均衡產出(國民所得)Y由下式決定: I=S 500=-100+0.2Y Y=3000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儲蓄與投資 (二) 在圖 12.3 中, S 線代表所得與儲蓄間的關係;I 線則代表烏托國的預擬投資,由於預擬投資不受所得影響,故為一條水平線。 由圖 12.3 可清楚看出,預擬投資曲線與儲蓄函數相交於 E 點,其所對應的實質國民所得為 3,000,正如之前所求得的均衡國民所得。 如同之前的分析一樣:在 E 點的左邊時,廠商會提高產量,並使得總產出增加;在 E 點的右邊,廠商會減少產量,並導致總產出下降。 因此「預擬投資與儲蓄相等時,總產出即為均衡產出。」 儲蓄函數 S= –100+0.2Y I=500 投資(I),儲蓄(S) 3,000 實質所得(Y) E 圖 12.3 烏托國均衡產出的決定 :投資與儲蓄圖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一) 12.3節 自發性支出常變動,其對產出會有多大影響? 乘數效果 (一) 12.3節 自發性支出常變動,其對產出會有多大影響? 乘數效果:是指在簡單凱因斯模型中,自發性支出的變動使得均衡產出呈倍數變動的效果。該倍數即為「乘數」 (multiplier)。 假定預測未來商品銷售會增加,因此廠商預擬投資由原先的 500 增為 700。則新的預擬支出變為: AE’ = C + I = (100 + 0.8Y) + 700 = 800 + 0.8Y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4,000 3,000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E AE=600+0.8Y C=100+0.8Y 45º線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AE=600+0.8Y C=100+0.8Y 45º線 I 增加200 4,000 3,000 E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二) 圖 12.4 同時繪出烏托國原來的以及新的總支出線。 新的總支出線 AE’ 係原來總支出線 AE 的平行上移,距離為 200。此時新均衡產出為 4,000 較原來均衡產出多了 1,000。 當烏托國自發性投資增加 200 時,均衡產出增加了 1,000。因此烏托國的支出乘數為 1,000/200=5。 若以 △Y 代表產出的增加,△I 代表投資的增加,則上述乘數效果可以寫為: 乘數 = △Y / △I 預擬實質總支出 (AE) E 45º線 4,000 3,000 AE=600+0.8Y C=100+0.8Y Y增加1,000 實質所得(Y) I 增加200 圖 12.4 乘數效果:烏托國為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乘數效果 (三) 在烏托國的模型,何以總產出的增加會遠超過自發性支出的增加? 總產出增加的幅度,主要取決於誘發性消費增加的多寡;但誘發性消費增加的多寡,則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的大小。當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時,每一階段所得的增加都會誘發較多的消費支出,而此消費支出又有助於下一階段所得的增加,因此最後總產出的增加幅度亦會較大。 200+160+128+…=200(1+0.8+0.64+…)=1,000 簡單的凱因斯模型中,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的關係為: 乘數 = 1 / (1 - MPC) = 1 / MPS (因為 MPC + MPS =1) 當 MPC 越高 (也就是 MPS 越低) 時,乘數會越大。乘數>1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模型應用:自發性支出與景氣循環 節儉的矛盾 1.凱因斯認為自發性支出會不斷波動,尤其是自發性投資會因預期而波動,常有一窩峰且過度現象(基於動物精神, animal spirits),是造成景氣循環的重要因素。 當自發性支出升高時,透過乘數效果,會使產出成倍數增加。廠商為了提高產量,會雇用較多的員工,就業量隨之上升,造成景氣的繁榮;反之,當自發性支出下降時,經濟則會陷入景氣衰退。 2.根據簡單凱因斯模型,當整體經濟的自發性消費下降 (儲蓄意願提高) 時,將導致均衡產出呈倍數下降。因此,當一國的經濟景氣不佳時,儲蓄意願的增加只會使得經濟陷入更嚴重的衰退,此時節儉不但不是美德,反而會對整體經濟產生禍害。圖示如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應用:節儉的矛盾 根據上述,凱因斯提出了「節儉的矛盾」(paradox of thrift) 的觀念:「節儉的矛盾是指當整體經濟的儲蓄意願提高時,事實上實際達成的儲蓄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 圖 12.5 中,整體經濟的投資曲線 (I 線) 為一條正斜率的線。代表當所得提高時,廠商的投資支出亦會增加,此種投資支出稱為「誘發性投資」 (induced investment)。 由圖12.5 可看出,當整體的儲蓄意願提高時,儲蓄函數由 S 線水平上移至 S’ 線。此時整體經濟的均衡產出由 Y0 降至 Y1,而達成的儲蓄為 S1,較原來的儲蓄量 S0 低。 投資(I), 儲蓄(S) 實質所得(Y) S0 Y0 S I E Y1 S1 投資(I), 儲蓄(S) Y1 S1 S0 Y0 S I E 實質所得(Y) 圖 12.5 節儉的矛盾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End of Chapter 12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作業繕寫相關規定 用 A4大小之紙張繕寫(手寫,不可電腦打字) 答案紙第一張起頭書寫:系級、學號、姓名 會計系 B96101010 林大志 答案紙若超過兩張,需釘牢 為達到作業練習之實質目的,鼓勵同學相互討論,但絕對不可抄襲,抄襲經發現,相關當事人皆以0分計算。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3 貨幣與商業銀行
作業 請準時(下次上課第二節時)繳交作業 作業遲繳,一星期以內者,成績最多60分 遲繳一星期以上者,不予計分 PP. 264-266 習題12.2 (25%) 習題12.9 (25%) 習題12.10 (50%) 請準時(下次上課第二節時)繳交作業 作業遲繳,一星期以內者,成績最多60分 遲繳一星期以上者,不予計分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SOM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IN A KEYNESIAN MODEL: Businesses pay no indirect taxes, such as sales taxes. Businesses distribute all of their profits to shareholders. There is no depreciation, or 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s, so gross private domestic investment equals net investment The economy is closed.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DETERMINANTS OF PLANNED CONSUMPTION AND PLANNED SAVING: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ned consumption and various levels of disposable income. As real disposable income goes up, planned consumption rises also, but by less than does income.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 (APC): Consumption divided by disposable income;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that is consumed. 2. 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 (APS): Saving divided by disposable income;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disposable income that is saved.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1.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The change in consumption divided by the change in disposable income. 2.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 The change in saving divided by the change in disposable income. . Some Relationships: 1. APC + APS = 1 2. MPC + MPS = 1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THE CAUSES OF SHIFTS IN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 Whenever there is a change in non- income determinants of consumption, the consumption curve shifts upward or downward. b. Specifically, a change in population up or down, a change in expectations or a change in real household wealth will cause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to shift.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SAVING AND INVESTMENT: PLANNED VERSUS ACTUAL: Equilibrium occur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planned saving and planned investment schedules. All anticipations are validated by reality. There is no tendency for businesses to alter the rate of production or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ecause they are neither increasing nor decreasing their inventories in an unplanned way.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When the saving rate planned by households differs from the investment rate planned by businesses, there will be a shrinkage or an expansion in real national income in the form of unplanned inventory changes. Real national income and employment will change until unplanned inventory changes are again zero.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KEYNESIAN EQUILIBRIUM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FOREIGN SECTOR ADDED: Government: Resource-using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purchases are politically determined and can thus be considered autonomous. The Foreign Sector: The level of exports depend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nditions in the countries that buy our products. Imports depend on domestic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mports and exports is net exports. Total Planned Spending (expenditures): AE=C+I+G+(X-M)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Supply side: National income Y=T+C+S Demand side: Aggregate expenditure AE=C+I+G+(X-M) The condition for equilibrium national income: T+C+S = C+I+G+(X-M) T+S+M = I+G+X ( leakage) = (injection) (T-G)+S = I+X-M (national saving)=(asset accumulation)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The Multiplier Formula and Its Significance: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2 簡單凱因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