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田家华 第3章 外存储设备 本章要点   软盘驱动器 3.1 3.2 软磁盘 3.3 硬盘驱动器 3.4 其它存储设备.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多媒体技术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 陈华竣 : Tel :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Advertisements

第五章 输入输出系统 5.1 概述 5.3 接口 5.3 系统总线 5.4 直接程序传送方式接口 5.5 中断方式与接口
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计算机基础 涪陵职教中心计算机教研组.
ThinkCentre M6600t/s 产品介绍 万扬,大客户台式营销 2015年10月.
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三轮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
用來儲存資料的裝置,硬碟、軟碟、光碟、磁帶 具有非揮發性的特性,可以在電源消失時,持續保有資料的完整。
门店助手V3.1.0版 用户操作手册 广东蜂助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03月.
組裝電腦DIY 前言:提供基礎的電腦零件組裝教學,對於個人電 腦零件有基本的認識、並有組裝零件使電腦能運 行的能力、能親手 升級自己想要的零件、及基 本的簡易判斷無法開機的原因;最後並提供實做,親手DIY將電腦組裝起來並安裝作業系統。 對象:對電腦組裝沒概念或一知半解者;想要能自己解決電腦無法開機,或是能自己升級想要的專屬電腦配備;可以當家庭的電腦醫生不想電腦一碰到問題就叫修花錢者;自己是電腦軟體方面的工作者,想要增加自己的競爭實力.
第5章 操作系统的安装 5.1 PC操作系统概述 5.2 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安装 5.3 Windows Me 操作系统的安装
第七章 输入输出设备.
Strata PC HTE硬件技术工程师 第一章 桌面计算机系统组件.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第2章 主机 李渊林 本章要点   CPU 主板 2.3   内存 2.4 机箱和电源.
复习回顾 2.2 计算机硬件系统 2.1 计算机发展概述 1、芯片组的作用是什么? 1、计算机分为几代?主要元器件是什么?
计算机导论 第4讲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1.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相关配置
● 计算机组成与维护 外存储器 第5章 本章要点 硬盘、光驱、移动硬盘的组成 硬盘、光驱的性能指标 外存储器的使用.
的法眼 TMS 95 怎麼都逃不出 套 房 出 租 版 誰用公司電話打私人電話聊天?
第八章 涉外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本章学习重点: 1、涉外知识产权的法律冲突及其法律 适用原则; 2、国际条约对涉外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
计算机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6章 数媒资产管理系统的存储技术 刘士军 1、光纤通道
2.4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 主机系统 1. 微型计算机的诞生
第6部分 磁盘和光盘管理工具.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 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系统组成 1.2 多媒体系统 1.3 数制与信息的表示 1.4 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電腦基本架構 電腦的使用與保養 電腦系統元件 電腦的儲存裝置 輸入裝置 輸出裝置
模块1 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 项目1.1 认识计算机.
3.1主板的组成 3.2主板分类 3.3主板的选购 3.4主流主板芯片组技术参数
資策會 南區資訊處 教育訓練中心 吳建興 個人電腦組裝 PC DIY 資策會 南區資訊處 教育訓練中心 吳建興
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第 4 章 記憶單元.
第3章 電腦的組成與架構 3-1 電腦的基本架構 3-2 個人電腦的主機.
第 5 章 主機板探索.
三、计算机存储设备介绍及选购 By:查宇
本 章 重 點 9-1 檔案系統簡介 9-2 檔案管理.
第1章 微机硬件组装 1.1 相关知识 1.2 实训内容.
基本硬體介紹 1.主機板 2.CPU(運算中心) 3.記憶體(RAM-短暫記憶資料處) 4. 硬碟(HDD儲存資料處) 5.顯示卡(接螢幕)
簡易電腦概論說明 新生國中 吳政岡.
網路安全技術 – 期末報告 A 高名勳 指導教授:梁明章 老師.
针对Q45 DOS出货的机型售后安装windows XP系统建议:
99(1)義守大學工讀職場技能精進訓練班 資訊工程系 林義隆 老師
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 陈泽宇 副教授.
第4章 電腦的組成與架構 4-1 電腦的基本架構 4-2 個人電腦的主機.
資料來源:張弘明 張迪安 林欣螢 吳柏農 吳沛錡
微机操作系统安装 Windows XP.
硬盘的种类 计算机.
網路資源的建立--LINUX系統 國立東華大學電算中心 陳鴻彬.
第 4 章 安裝 Linux 著作權所有 ©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WINDOWS XP重新安装流程 重装前的准备工作: 重装前的准备工作分这样几项: 1、备份重要文件 2、准备好系统安装光盘
第2章 電腦硬體知識 2-1 電腦基本硬體結構 2-2 電腦的週邊設備 2-3 電腦的操作與保養
第2章 Windows Server 2003的安装 教学提示
LAB 4- Hardware TA: Hu-Hsi Yeh Date: /28
第4章 输入输出设备介绍及选购 4.1 显卡 4.2 显示器 4.3 键盘 4.4 鼠标.
第2章 计算机基本硬件介绍及选购 2.1 主板 2.2 中央处理器CPU 2.3 内存.
第5章 软 件 安 装 安装操作系统 硬盘分区和格式化 安装DOS 6.22 DOS下使用CD–ROM 安装Windows 98
第13章 计算机的保养.
作業系統 第三章 作業系統結構.
會計資訊系統 大帳省財務庫存管理系統(Beyond) 士林高商(資料來源:啟發出版社) 簡報者:黃瑞萍老師.
计算机组装、维修及 实训教程 第9章 硬盘驱动器 2019年4月11日星期四.
靜宜大學專用 PowerPoint 檔案 數位教材
项目一 了解计算机 项目二 选配计算机硬件 项目三 组装计算机 项目四 设置BIOS和硬盘分区 项目五 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
第 8 章 鍵盤與滑鼠.
项目一 了解计算机 项目二 选配计算机硬件 项目三 组装计算机 项目四 设置BIOS和硬盘分区 项目五 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
電腦DIY概論 課程大綱 前情提要 硬碟規劃工具介紹 FDISK FORMAT 安裝作業系統.
電腦相關新技術規格
WINDOWS 7 磁盘管理.
電腦硬體(一) 電腦的外觀 電腦的周邊設備 鍵盤 滑鼠 磁碟機 2019/9/9 明誠中學製作.
硬件基础知识及常见硬件故障处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讲师:田家华 第3章 外存储设备 本章要点   软盘驱动器 3.1 3.2 软磁盘 3.3 硬盘驱动器 3.4 其它存储设备

本章要点 知识要点 技能目标 ◎ 软盘驱动器的分类及性能指标 ◎ 软盘的分类和技术指标 ◎ 硬盘驱动器的分类、组成、性能指标、分区与高级格式化 ◎ 移动硬盘、U盘 技能目标 ◎ 掌握硬盘分区的方法 ◎ 掌握格式化操作

3.1 软盘驱动器 基本要求 ◎ 了解软驱的分类 ◎ 了解软驱的性能指标

3.1 软盘驱动器 3.1.1 软驱的分类 3.1.2 软驱的性能指标

3.1.1 软驱的分类   软驱常见的尺寸有3.5英寸和5.25英寸两种,分别用来读写1.44MB的3.5英寸软盘和1.2MB的5.25英寸软盘。现在使用的都是3.5英寸软驱,如图3-1所示。5.25英寸软驱已经被淘汰,如图3-2所示就是5.25英寸软驱。

图3-1 3.5英寸软驱   图3-2 5.25英寸软驱

3.1.2 软驱的性能指标 1.完全寻道时间 2.平均访问时间 3.数据传输速率 4.错误比率

3.1.2 软驱的性能指标 1.完全寻道时间 2.平均访问时间 3.1.2 软驱的性能指标 1.完全寻道时间 磁头刚从别的磁道到访问的新磁道时,磁头仍在抖动而未完全定位,还不可能立即读写数据,必须等到磁头停止抖动,停顿下来之后,才能访问数据,这段时间称为完全寻道时间,一般寻道安顿时间小于或等于15ms。 2.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即访问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平均访问时间值越小,访问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平均访问时间是评价磁盘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3.1.2 软驱的性能指标 3.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指单位时间内所传送的数据位数(千位每秒)。常见的有125、250、300和500kbps几种,也有高达1000kbps的。 4.错误比率 错误比率可分为软错误比率和硬错误比率两种。所谓软错误是由于电子噪声、外界干扰等引起的,可以通过重读而克服的错误。大多数软盘驱动器的软错误比率为十亿分之一;而硬错误是因为磁盘操作损伤或写操作造成的,无法用重读来改正的错误。软错误和硬错误相比较,硬错误发生的几率更小。

3.2 软磁盘 基本要求 ◎ 了解软盘的分类 ◎ 了解软盘的技术指标

3.2 软磁盘 3.2.1 软磁盘的分类 3.2.2 软磁盘的技术指标

3.2.1 软磁盘的分类   软盘常见的尺寸有3.5英寸和5.25英寸两种, 3.5英寸软盘容量为1.44MB,5.25英寸软盘容量为1.2MB。软盘上面有保护块、金属环、快门,等等,如图3-3所示。图3-4所示为5.25英寸软盘。

金属环 快门 保护块 图3-3 3.5英寸软盘      图3-4 5.25英寸软盘

3.2.2 软磁盘的技术指标 1.面数 2.磁道 3.扇区 4.存储容量

3.2.2 软磁盘的技术指标 1.面数 软盘通常有两个面,只用一面来存储信息的软盘称为“单面盘”,且称此面为第0面。两面均可以存储信息的软盘称为“双面盘”,分别称为第0面和第1面。与此相对应,单面软驱只有一个磁头,而双面软驱则有两个磁头。 2.磁道 由于磁盘在工作时是转动的,它所存储的信息是按一系列同心圆记录在其表面上的,每一个同心圆称为一个“磁道(Track)”。磁道从外向内依次编号为0道、1道、2道、……。通常使用的软盘有80个磁道。

3.2.2 软磁盘的技术指标 3.扇区 进一步将每个磁道划分为若干个弧段,称为“扇(Sector)”。扇区是磁盘的基本存储单位。无论哪种软盘,每个扇区的存储容量都统一为512B。 4.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指软盘所能存储的数据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磁盘容量的计算方法是: 磁盘容量(字节数)=每扇区字节数(512B)×每磁道扇区数×每面 磁道数×面数 例如,一个软盘有80个磁道,每个磁道有18个扇区,两面都可以存储数据。那么,它的存储容量为: 软盘容量=512B×18×80×2≈1.44MB。

3.3 硬盘驱动器 基本要求 ◎ 了解硬盘的分类 ◎ 了解硬盘的组成 ◎ 了解硬盘的性能指标 ◎ 掌握硬盘的分区与高级格式化

3.3 硬盘驱动器 3.3.1 硬盘的分类 3.3.2 硬盘的组成 3.3.3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3.3.4 硬盘的分区与高级格式化

3.3.1 硬盘的分类 1.按内部盘片直径大小分类 2.按用途分类 3.按数据接口分类

3.3.1 硬盘的分类 1.按内部盘片直径大小分类   硬盘按内部盘片直径大小可分为3.5英寸、2.5英寸和1.8英寸硬盘3种。3.5英寸硬盘常用于台式机中,2.5英寸和1.8英寸硬盘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精密仪器中。各种尺寸的硬盘如图3-5所示。

(a)3.5英寸硬盘 (b)2.5英寸硬盘 (c) 1.8英寸硬盘 图3-5 硬盘

3.3.1 硬盘的分类 2.按用途分类 (1)台式机硬盘 台式机硬盘就是最为常见的计算机内部使用的存储设备。随着用户对个人计算机性能的需求日益提高,台式机硬盘也在朝着大容量、高速度、低噪音的方向发展,单碟容量逐年提高,转速也达到了15000转。

3.3.1 硬盘的分类 (2)笔记本硬盘 笔记本硬盘就是应用于笔记本的存储设备,笔记本强调的是其便携性和移动性,因此笔记本硬盘必须在体积、稳定性和功耗上达到很高的要求,而且防震性能要好。如图3-6所示为富士通120GB的2.5英寸笔记本硬盘,图3-7所示为日立20GB的1.8英寸笔记本硬盘。

图3-6 富士通120GB的2.5英寸硬盘     图3-7 日立20GB的1.8寸硬盘

3.3.1 硬盘的分类 (3)服务器硬盘 服务器硬盘在性能上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台式机硬盘,这是受服务器大数据量、高负荷、高速度等要求所决定的。服务器硬盘一般采用SCSI接口,高端还有采用光纤通道接口的,极少的低端服务器采用台式机上的ATA硬盘。服务器硬盘具有速度快、可靠性高和带宽大等特点。

3.3.1 硬盘的分类 3.按数据接口分类 (1)ATA接口硬盘 3.3.1 硬盘的分类 3.按数据接口分类 (1)ATA接口硬盘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就是我们常说的IDE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与IDE接口兼容的,只需用一根IDE数据线将它们与主板连起来就可以了。 并行模式的ATA接口速率提升到100MB/s之后,外部电磁干扰和IDE数据线内部信号间的串扰现象愈来愈严重,数据传输出错概率也成倍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缩写为SATA)接口类型就诞生了。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能提供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如图3-8所示为IDE接口硬盘,图3-9所示为Serial ATA接口硬盘。

图3-8 IDE接口硬盘  图3-9 Serial ATA硬盘

3.3.1 硬盘的分类 (2)SCSI接口硬盘 SCSI硬盘的外观与普通硬盘基本一致,但SCSI硬盘的最高转速比同期IDE硬盘的转速发展得快, SCSI盘的CPU占有率非常低,在5%左右。这就使得SCSI硬盘的性能比IDE硬盘有较大的提高,只是SCSI硬盘须插在SCSI控制卡上。

图3-10 SCSI控制卡 图3-11 SCSI硬盘

3.3.2 硬盘的组成   硬盘从外观上看,由外壳、固定盖板、安装螺孔、数据线、控制电路板、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等组成,如图3-12所示。硬盘内部结构包括传动手臂、主轴、盘片和读写磁头等。硬盘内部结构如图3-13所示。

图3-12 硬盘外观组成 图3-13 硬盘内部结构 读写磁头 外壳 传动轴 磁盘盘片 主轴 传动手臂 控制电路板 反力矩弹簧装置 数据线接口 电源接口 跳线 图3-12 硬盘外观组成 图3-13 硬盘内部结构

3.3.3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1.单碟容量 2.硬盘转速 3.缓存 4.寻道时间 5.道至道时间

3.3.3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1.单碟容量 一张盘片具有正、反两个存储面,两个存储面的存储容量之和就是硬盘的单碟容量。单碟容量越高,硬盘的数据传输率也就越快。 2.硬盘转速 硬盘转速是指硬盘内主轴电机的转动速度,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硬盘转速一般有5400转/分钟、7200转/分钟、甚至10000转/分钟。理论上,转速越快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是转速越快,发热量越大,不利于散热。目前主流硬盘的转速一般为7200转/分钟。

3.3.3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3.缓存 4.寻道时间 5.道至道时间 3.3.3 硬盘的主要性能指标 3.缓存 缓存是硬盘与外部总线交换数据的场所。硬盘读取数据的过程是将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后,通过缓存一次次地填充与清空,然后再填充,再清空,一步步按照PCI总线的周期送出。缓存的大小与速度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 4.寻道时间 寻道时间是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而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寻道时间则为磁头移动到正中间的磁道需要的时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越小,性能越高,现在一般选用平均寻道时间在10ms以下的硬盘。 5.道至道时间 该指标表示磁头从一个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1.用FDISK进行分区 2.用PowerQuest Partition Magic进行分区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1.用FDISK进行分区 (1)建立分区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1.用FDISK进行分区 (1)建立分区 步骤 1: 进行分区前的准备 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计算机,软盘启动后键入FDISK时的画面如图3-14所示。 在提示符后敲入命令FDISK后回车,将会看到如图3-15所示的界面:画面大意是说磁盘容量已经超过了512M,为了充分发挥磁盘的性能,建议选用FAT32文件系统。 输入“Y”键后按回车键,则进入了FDISK的主画面,如图3-16所示。 选择“1”后按回车键,显示如图3-17所示的界面。一般说来,硬盘分区遵循着“主分区→扩展分区→逻辑分区”的顺序,主分区之外的硬盘空间就是扩展分区,而逻辑分区是对扩展分区再次划分得到的。

图3-14 输入FDISK时的界面 图3-15 分区选择界面

创建DOS分区或逻辑驱动器 设置活动 分区 删除分区或逻辑驱动器 显示分区信息 图3-16 分区主界面

创建主分区 创建扩展分区 在扩展DOS分区创建逻辑DOS驱动器 图3-17 建立分区主菜单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步骤 2: 创建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步骤 2: 创建主分区(Primary Partition) 选择“1”后按回车键,FDISK开始检测硬盘…… ,然后出现如图3-18所示的界面。主要是询问:你是否希望将整个硬盘空间作为主分区并激活?主分区一般就是C盘,随着硬盘容量的日益增大,很少有人将硬盘只分一个区,所以按“N”并按回车键。 在如图3-19所示的主DOS分区容量划分界面中会显示硬盘总空间,并继续检测硬盘……,设置主分区的容量,可直接输入分区大小(以MB为单位)或分区所占硬盘容量的百分比(%)。 按回车键确认,则主分区C盘已经创建,如图3-20所示。

图3-18 询问窗口 这里输入分区大小 图3-19 输入分区容量

图3-20 主分区建立完成窗口

步骤 3: 创建扩展分区(Extended Partition) 按ESC键回到FDISK分区主界面,如图3-16所示,选择“1”并按回车键,得到如图3-17所示的界面,输入“2”,按回车键,开始创建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大小的文本框中输入扩展分区的大小,建议使用默认值。按回车键确认,扩展分区创建成功! 步骤 4 创建逻辑分区(Logical Drives) 按ESC键继续操作,画面提示没有任何逻辑分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创建逻辑分区。逻辑分区在扩展分区中划分,在如图3-21所示的界面中输入第一个逻辑分区的大小或百分比,最高不超过扩展分区的大小。 按回车键,逻辑分区D已经创建,如图3-22所示。 直接按回车键,继续创建逻辑分区,已经创建好的逻辑分区E如图3-23所示。

图3-21 逻辑分区界面

图3-22 逻辑分区D完成界面 图3-23 完成逻辑分区的界面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2)设置活动分区(Set Active Partition)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2)设置活动分区(Set Active Partition) 步骤1:按ESC返回FDISK的主画面,选“2”设置活动分区。 步骤2:只有主分区才可以被设置为活动分区!选择数字“1”,即设C盘为活动分区,如图3-24所示。当硬盘划分了多个主分区后,可设其中任一个为活动分区。 步骤3: C盘已经成为活动分区,如图3-25所示,按ESC键返回。

图3-24 选择激活分区 图3-25 激活分区完成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3) 查看硬盘分区信息 步骤1:按ESC键返回如图3-16所示的分区主界面中输入4后按回车键,即可查看硬盘的分区信息,该界面中只列出了硬盘的主分区和扩展分区相关信息,如图3-26所示。 步骤2:按回车键,显示逻辑分区如图3-27所示。 步骤3:分完区后必须重新启动计算机,分区才能够生效,而且重启后必须格式化硬盘的每个分区,这样分区才能够使用,如图3-28所示。

图3-26 询问是否显示逻辑分区

图3-27 显示逻辑分区信息 图3-28 重启确认分区信息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4) 格式化硬盘分区 步骤1:在对硬盘创建了分区以后,通常还需要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才能使用。这里的格式化指的是高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的作用是初始化硬盘的分区表,并确定数据的写入区,格式化程序是“format”。格式化硬盘可利用Windows 98操作系统的启动盘启动到DOS操作系统,如格式化C盘,输入“format c:”命令,如图3-29所示。 步骤2:然后按回车键,“format”命令将警告用户C盘上的所有数据将会丢失,按“Y”键确认格式化后,再按回车键后“format”命令将对C盘进行格式化。

图3-29 格式化窗口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2.用PowerQuest Partition Magic进行分区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2.用PowerQuest Partition Magic进行分区 打开Partition Magic软件,如图3-30所示,图中显示硬盘只有一个主分区C。 (1) 建立多个分区 步骤 1 选择菜单栏中的【操作】→【调整容量/移动】命令选项,打开“调整容量/移动”对话框,将【自由空间之后】栏修改为4000,也就是把扩展分区容量设为4000MB,单击“确定”按钮,如图3-31所示。  

图3-30 磁盘初始信息

图3-31 新建扩展分区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步骤 2 右击未分配位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创建】打开“创建分区”对话框,将【创建为】设为“逻辑分区”,【分区类型】设为“FAT32”,【未分配空间的百分比】设为“50”。单击“确定”后,得到一个新的分区类型为FAT32的逻辑分区D,如图3-32所示。   图3-32 创建新的逻辑分区D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步骤 3 同理,右击未分配位置,选择【创建】打开“创建分区”对话框,将【创建为】设为“逻辑分区”,【分区类型】设为“FAT”,【未分配空间的百分比】设为“100”。单击“确定”后,得到一个新的分区类型为FAT的逻辑分区E,如图3-33所示。   图3-33 逻辑分区E完成界面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2)转换分区文件系统 步骤1:右击E分区,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转换】,打开 “转换分区”对话框,将文件系统设置为“FAT32”类型,也就是将E盘由FAT类型转换为“FAT32”,然后单击“确定” ,如图3-34所示。   步骤2:分区完成后的界面如图3-35所示。  

图3-34 转换分区 图3-35 分区完成界面

3.3.4 硬盘的高级格式化 (3) 格式化分区 步骤1:在E分区上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格式化】,如图3-36所示。单击“确定” ,打开“格式化分区”对话框,如图3-37所示,单击“确定” 。   步骤2:选择菜单栏中的【常规】→【应用改变】命令选项,打开“应用更改”对话框,如图3-38所示。   步骤3:单击“是”,弹出“警告”对话框,单击“确定”,重启后,分区和格式化操作完成。  

图3-36 右键菜单 图3-37 “格式化分区”对话框

图3-38“应用更改”对话框

3.4 其它存储设备 基本要求 ◎ 了解移动硬盘的优点 ◎ 了解移动硬盘的性能指标 ◎ 了解U盘

3.4 其它存储设备 3.4.1 移动硬盘 3.4.2 U盘

3.4.1 移动硬盘 1.移动硬盘的优点 2.移动硬盘的性能指标

3.4.1 移动硬盘 1.移动硬盘的优点 (1)容量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硬盘的容量朝着海量的方向扩展。目前主流移动硬盘的容量在40G到160G之间,非常适合携带大量的图形图像资料、游戏软件和数据库等。如图3-39所示为爱国者加密王III (80GB)。 图3-39

3.4.1 移动硬盘 (2)速度快 (3)安全可靠 (4)兼容性好、即插即用 3.4.1 移动硬盘 (2)速度快 移动硬盘有USB 2.0的标准接口,数据传输速率是480MB/s,而IEEE 1394接口的传输速率是400MB/s,适合视频和音频的存储和交流。 (3)安全可靠 移动硬盘采用笔记本硬盘作为主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4)兼容性好、即插即用 除了Windows 98以外,在Windows Me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中,不用安装驱动程序、即插即用、非常方便。

3.4.1 移动硬盘 2.移动硬盘的性能指标 (1)接口类型 移动硬盘盒外置接口方式主要有并行接口、IEEE 1394接口和USB接口3种。 3.4.1 移动硬盘 2.移动硬盘的性能指标 (1)接口类型 移动硬盘盒外置接口方式主要有并行接口、IEEE 1394接口和USB接口3种。 并行接口移动硬盘盒出现较早,由于其数据传输率都低且不支持即插即用功能而被淘汰; IEEE 1394也称 Frie wire(火线),它是苹果公司在八十年代中期提出的,是苹果式计算机的标准接口。但只有一些高端计算机主板才配有IEEE1394接口,所以普及性较差。 USB接口的移动硬盘盒是主流接口,支持热插拔。USB有两种标准,USB 1.1和USB 2.0。USB 2.0传输速度高达480MB/s,是USB 1.1接口的40倍,USB 2.0需要主板的支持,可向下兼容,如图3-40所示。

3.4.1 移动硬盘 (2)容量 (3)移动硬盘盒的尺寸 容量问题是我们选购移动硬盘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要根据需要而定。 3.4.1 移动硬盘 (2)容量 容量问题是我们选购移动硬盘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要根据需要而定。 (3)移动硬盘盒的尺寸 移动硬盘盒分为2.5英寸和3.5英寸两种。2.5英寸移动硬盘盒使用笔记本电脑硬盘,2.5英寸移动硬盘盒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一般没有外置电源,是用户的首选。

3.4.1 移动硬盘 (4)供电 2.5英寸USB移动硬盘工作时,硬盘和数据接口由计算机USB接口供电。USB接口可提供0.5A电流,而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工作电流为0.7~1A,一般的数据拷贝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硬盘容量较大或移动文件较大时很容易出现供电不足,造成数据丢失甚至损坏硬盘。为加强供电,2.5英寸USB硬盘盒一般会提供从PS/2接口取电的电源线,在移动较大文件时就需要接上PS/2取电电源线。 目前主流的移动硬盘容量在40GB~160GB,超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还有3000GB的。主要品牌有爱国者、纽曼、日立、三星、索尼、朗科和清华紫光等。如图3-41所示为爱国者160GB的移动存储。如图3-42所示为日立移动存储。

图3-40 USB接口 图3-41 爱国者160GB移动存储  图3-42 日立移动存储

3.4.2 U盘 1.U盘的特点 2.U盘的类型 3.U盘的使用

3.4.2 U盘 1.U盘的特点 (1)体积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约20g (2)由USB接口直接供电、不用驱动器、不需外接电源、可热插拔、即插即用,使用非常方便 (3)存储容量大(32MB~1GB),读写速度快(比软盘快20%) (4)数据保存时间长(达10年之久),可重复擦写100万次以上 (5)耐高低温、不怕潮、不怕摔、小巧轻盈、便于携带,特别适用于微机间较大容量文件的转移存储。

3.4.2 U盘 2.U盘的类型 (1)无驱动型 该类U盘在Windows Me/2000/XP下不需要安装驱动程序。 (2)启动型    启动型U盘在具有从USB设备启动功能的主板中,可以引导操作系统,即将BIOS设置中的“First Boot Device”设置为“USB-ZIP”,有的启动型可以仿真为一个软驱。 (3)加密型 加密型U盘可通过闪存盘中的程序控制访问闪盘的权限和对数据加密等。

3.4.2 U盘 3.U盘的使用   在USB闪存盘包装中均配置USB接口延长线。对于没有前置USB接口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这条线将USB接口引到机箱的前面。    在使用时,由于Windows Me/2000/XP操作系统中已经内置了驱动程序,因此无须手动安装程序即可使用;而在Windows 98下,需要手动安装驱动程序。 安装USB闪存盘后,可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中看到新增的一个驱动器图标,这时就可以对它进行读写操作了。 目前主流的U盘容量在128MB~2GB之间,其他的还有4GB、8GB等,但容量越大,启动的时间就要稍微长一些。目前主要的品牌有爱国者、朗科、纽曼、联想、台电、金士顿和清华紫光等,其中爱国者的U盘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大的,如图3-43所示为爱国者1GB的U盘。

图3-43 爱国者1GB的U盘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中主要存储设备的知识。软盘作为一种即将被淘汰的存储设备,有其固有的缺点;硬盘是主要的存储设备,注意掌握硬盘的几个关键性能指标和分区格式化的操作;移动硬盘和U盘是存储设备中的亮点,注意把握其特点,会使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