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消化作用與體內恆定
學習內容 消化作用 1. 消化系統的類型 2.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 3. 口腔與牙齒 4. 食道與胃 5. 小腸與大腸 1. 消化系統的類型 2.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 3. 口腔與牙齒 4. 食道與胃 5. 小腸與大腸 6. 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變化 7. 附屬消化器官 體內恆定作用 8.動物如何維持體內恆定 滲透調節 9.調節體內水分含量 脊椎動物的滲透壓調節 10.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11.哺乳類的腎臟 12.排除含氮廢物
22.1 消化系統的類型 異營性生物(heterotrophs)依攝食來源不同, 分成三大類型: 1.草食性動物(herbivores) 22.1 消化系統的類型 異營性生物(heterotrophs)依攝食來源不同, 分成三大類型: 1.草食性動物(herbivores) 2.肉食性動物(carnivores) 3.雜食性動物(omnivores)
22.1 消化系統的類型 消化循環腔(gastrovascular cavity): 只有一個兼作口與肛門的對外開口,進行雙向消 化方式。 22.1 消化系統的類型 消化循環腔(gastrovascular cavity): 只有一個兼作口與肛門的對外開口,進行雙向消 化方式。 例如:腔腸動物(水螅) 扁形動物(渦蟲)
22.1 消化系統的類型 消化道若具有獨立的口部及肛門,可進行單向式的食物運輸與消化作用。
21.2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 人與其他哺乳類的消化系統,是由一個管狀的胃腸道及其附屬消化器官所組成。
21.2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 胃腸道壁的 最內層:黏膜層 (mucosa) 第二層:黏膜下層 (submucosa) 第三層:肌肉層 21.2 脊椎動物的消化系統 胃腸道壁的 最內層:黏膜層 (mucosa) 第二層:黏膜下層 (submucosa) 第三層:肌肉層 (muscularis) 最外側:漿膜層 (serosa)
22.3 口腔與牙齒 鳥類 沒有牙齒,但具雙腔室的胃。 第一個胃腔:前胃(proventriculus) 可分泌消化酶。 第二個胃腔: 22.3 口腔與牙齒 鳥類 沒有牙齒,但具雙腔室的胃。 第一個胃腔:前胃(proventriculus) 可分泌消化酶。 第二個胃腔: 砂囊(gizzard) 內有鳥啄食時一併攝入 的沙礫碎石。
22.3 口腔與牙齒 脊椎動物的牙齒 同型齒列(homodont dentition) 大部分的哺乳類 22.3 口腔與牙齒 脊椎動物的牙齒 同型齒列(homodont dentition) 大部分的哺乳類 異型齒列(heterodont dentition) 口腔內有四種不同型態的牙齒: 1.門齒(incisors) 2.犬齒(canines) 3.小臼齒(premolars) 4.大臼齒(molars)
22.3 口腔與牙齒 雜食性的人類 孩童期: 20 顆乳齒(deciduous teeth) 換牙: 22.3 口腔與牙齒 雜食性的人類 孩童期: 20 顆乳齒(deciduous teeth) 換牙: 由32 顆成齒(adult teeth) 所取代。
22.3 口腔與牙齒 口腔內的食物處理 唾液(saliva): 含唾液澱粉(amylase),可水解多醣類澱粉為雙醣類麥芽糖。 吞嚥
22.4 食道與胃 食道的結構與功能 連通咽部與胃 可自主控制吞嚥 「胃灼熱」: 括約肌軟弱無力時胃酸逆流回食道。
22.4 食道與胃 胃的結構與功能
22.4 食道與胃 潰瘍
22.4 食道與胃 食物離開胃 食糜經過幽門括約肌(pyloric sphincter)離開胃進入小腸內進行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最後消化作用。
22.5 小腸與大腸 消化吸收:小腸 胃每次只釋放少量食糜進入小腸(small intestine),以便小腸有足夠時間中和胃酸 22.5 小腸與大腸 消化吸收:小腸 胃每次只釋放少量食糜進入小腸(small intestine),以便小腸有足夠時間中和胃酸 及讓消化酶作用。
22.5 小腸與大腸 濃縮消化廢物:大腸
22.6 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變化 哺乳類也須靠腸道微生物協助合成維生素K (凝血所需的維生素)。 反芻(rumination): 22.6 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變化 哺乳類也須靠腸道微生物協助合成維生素K (凝血所需的維生素)。 反芻(rumination): 最前端的瘤胃內含微生物可分解纖維素成簡單化 合物,並能回吐食糜至口腔反覆咀嚼。
22.7 附屬消化器官 胰臟(pancreas) 位在胃與小腸交接處 具成群腺泡(acini)分泌細胞可分泌胰液 胰液,內含有消化酶: 22.7 附屬消化器官 胰臟(pancreas) 位在胃與小腸交接處 具成群腺泡(acini)分泌細胞可分泌胰液 胰液,內含有消化酶: 胰蛋白酶(trypsin) 胰凝乳蛋白酶 (chymotrypsin) 胰澱粉酶 脂肪酶
22.7 附屬消化器官 肝臟(liver): 合成含有膽色素(bile pigments)與膽鹽 22.7 附屬消化器官 肝臟(liver): 合成含有膽色素(bile pigments)與膽鹽 (bile salts)的膽汁(bile)。 膽囊(gallbladder): 儲存並濃縮膽汁。
22.7 附屬消化器官
22.8 動物如何維持體內恆定
22.8 動物如何維持體內恆定 調節血糖
22.9 調節體內水分含量 水分對動物生理很重要,須利用各種生理機制進行滲透調節(osmoregulation),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22.9 調節體內水分含量
22.9 調節體內水分含量
22.9 調節體內水分含量 腎臟(kidneys): 脊椎動物的排泄器官。 內含的小管構造藉血壓 過濾血液。
22.10 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腎臟由許多腎元(nephrons)組成,每個腎元具有一長條腎小管(nephron tube)
22.10 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22.10 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22.10 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22.10 脊椎動物腎臟的演化 脊椎動物的滲透調節
海鳥喝進海水,經由鹽腺將鹽排出。
22.11 哺乳類的腎臟
22.11 哺乳類的腎臟 腎臟接受來自腎動脈的血液,過濾處理形成的尿液經由輸尿管(ureter)送入膀胱(urinary bladder)內暫存,最後由尿道(urethra)排出體外。 腎元分成四部分: 1. 濾器(filter) 2. 近側小管(proximal tubule) 3. 腎小管(renal tubule) 4. 集尿管(collecting duct)
22.11 哺乳類的腎臟 哺乳類腎臟形成尿液的過程,分成五個步驟: 1.加壓過濾(pressure filtration) 22.11 哺乳類的腎臟 哺乳類腎臟形成尿液的過程,分成五個步驟: 1.加壓過濾(pressure filtration) 2.水分再吸收(reabsorption of water) 3.選擇性再吸收(selective reabsorption) 4.腎小管排泄(tubular secretion) 5.水分進一步再吸收(further reabsorption of water)
22.12 排除含氮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