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科技教學試行計劃 方樹福堂基金方樹泉小學
試教內容 課題 班別 學生人數 學生程度 課時 全息投影 5B 32 能力較高 35分鐘 動能發電模型 5D 24 能力普通
全息投影的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應用光的特性,利用簡單的物料,設計及製作一個能把平面影像變成立體影像的投射器。
全息投影的教學過程 時間 學習重點 學與教過程 教具 學習評估 10分鐘 「從生活出發」引起動機 觀看YouTube影片 提問學生 利用簡報向學生解釋投影器的科學原理 簡報 教師提問 15分鐘 設計製作 - 分組活動 把全班學生分成4至5人一組。 給每組學生派發1張膠片,着每組學生自行製 作「立體影像投射器」。 着學生按自己的方法,並在5分鐘內分組製作投影器並作測試。 着學生說出難處或成功之處。 膠片 材料包 平板電腦 「立體影像投射器」製成品 給每組學生派發1份材料包和1份製作指南,着每組學生根據製作指南,製作「立體影像投射器」。 着學生按自己的方法,並在5分鐘內分組製作投影器並作測試。 教師巡視並找出成功的製成品,並讓學生分享心得。 活動總結 教師指示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所製作的立體影像投影器。 教師根據觀察所得,向學生指出部分同學在製作上遇到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 完成小冊子P.10-11 小冊子 小冊子P.10-11
課堂照片
課堂照片
課堂照片
授課老師的反思 授課老師的個人反思: 當課堂一開始,聽到老師會讓同學一同完成科學探究活動便很興奮,整節課都能維持學習的動機,表現積極。課後亦主動問老師是利用什麼app去測試,想在自己課餘時間再試。 學生非常熟悉I-pad的操作,而且懂得自己尋找youtube短片作測試。 同學以二人一組合作完成製成品效果很好,同學間可以商量如何製作及改善製成品。但若以三人一組,則效果未如理想,因為有學生會主導整個活動,有學生則被動地坐在一旁。 課堂為雙教節更佳,因為學生可用更多時間去探究,而老師亦有更多時間問學生難處、成功之處及分享製作心得。 本課節教材的成效: 教材套方便學生製作,而且效果良好。但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探究如何製作,才讓他們使用教材套,因為利用教材套製作,他們很容易成功,如果先用自己的方法,他們更能説出遇到的困難及怎樣去解決。 學校多用I-pad,所以如果膠片較大以配合I-pad使用,效果更佳,如今只是利用youtube短片(未放大前)讓學生作測試。 小冊子彩色印刷,而且清楚説明基本原理及製作方法,學生清楚易明。
學生的反思 覺得這次活動很有趣,引發學習的好奇心。很想多做幾次再細心觀念。 我誤解了製作的方法,但與同學商量之後,最後成功了,很高興。 做到成功作品的時候,很有成功感。 覺得很神奇,因為那影像本來只是平面影像。 覺得這次活動很有趣,引發學習的好奇心。很想多做幾次再細心觀念。 我學到了如何製造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運用了光的折射原理。
動能發電模型的教學過程 學習目標 應用電的磁效應,利用簡單的物料,製作一個動能發電模型。
全息投影的教學過程 時間 學習重點 學與教過程 教具 學習評估 10分鐘 引起動機 - 由電的磁效應到發電原理 觀看YouTube影片 提問學生 利用簡報向學生解釋發電機的科學原理 簡報 教師提問 15分鐘 設計製作 - 分組活動 把全班學生分成4至5人一組。 給每組學生派發1份材料包和1份製作指南,着每組學生根據製作指南,製作「動能發電機」。 着學生自己測試所製作「動能發電機」 教師巡視並找出成功的製成品,並讓學生分享心得。 材料包 「動能發電 機」製成品 活動總結 教師指示學生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所製作的「動能發電機」。 提問學生有甚麼發現,提出一些製作所得的結論,教師就學生得出的結論加以補充。 完成小冊子P.10-11 教師根據觀察所得,向學生指出部分同學在製作上遇到的問題,並提供解決方法。 小冊子 小冊子P.10-11
課堂照片
課堂照片
課堂照片
授課老師的反思 本課節教材的成效: 教材套製作精美,但當中展示的製作方法不是很清晰,學生較難掌握如何自行製作。 授課老師的個人反思: 小冊子P.8的圖片與實物不相符,學生較難跟著指引去製作。 教材套提供的電線,小學生較難操控當中的接駁,因此於此課堂,老師換了利用電路接駁的電線。 由於教材套未有提供特定的膠水,所以老師亦要自備才能讓學生進行製作。 組裝對小學生都比較困難(不夠力組裝),他們常常都要老師的幫助。因此,如果某些組件可先固定位置,如摩打,學生製作會較為順利。 學生製作時,需要用螺絲批上螺絲,但他們缺乏此經驗,亦需老師的幫忙。 授課老師的個人反思: 當同學知道將會在課堂上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便很興奮,整節課都能維持學習的興趣,表現投入。 課堂為雙教節更佳,因為學生都要花很多時間於製作上,因此老師未有太多時間與同學作更深入的探究。 同學以四人一組合作完成製成品,原本是因為製作有些難度,希望同學能互相合作,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所以二至三人一組會較佳。 此課堂讓學生有機會思考磁效應與發電的關係。
學生的反思 覺得這個活動很困難,要很用力才可完成,有時更要老師的幫忙。 經過多次嘗試,最後終於成功了。 零件很細小,很難完成。 覺得這次活動很有趣,亦明白了磁效應能夠發電。 我學到了如何製造動能發電機。 做到成功的時候,很高興。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