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 CE-MRA 正常表现与变异 陈娟
血管成像方法 DSA CTA MRA:TOF-MRA PC-MRA CE-MRA
检查方法选择原则 损害小 速度快 费用低 图像质量高 以 病 人 为 中 心
后处理方法 MPR MIP VR SR: SSD、VE
一、颈动脉系统 CE-MRA正常与变异
颈 部
颈动脉正常表现 主动脉弓上正常分支:头臂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70%颈总动脉于C3/4平面分出颈内、外动脉
颈动脉先天变异 主动脉弓上分支开口变异: 右侧头臂动脉与左颈总动脉共干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可合并左、右 颈总动脉共干 伴发主动脉弓部发育畸形的弓上分支开口异常
a.右头臂动脉干与 左颈总动脉共干 b.迷走右锁骨下动脉
右迷走锁骨下动脉与 左、右颈总动脉共干并存
颈外动脉正常分支 前侧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 后侧支:枕动脉、耳后动脉 后内侧支:咽升动脉 颈外动脉上行:上颌动脉(分支-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变异 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总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与舌动脉共干,起自颈总或颈外动脉 咽升动脉由枕动脉或颈内动脉分支 上颌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起始或走行部位变异等
颈内动脉分段法 C1段:颈段 C2段:岩段 C3段:破裂孔段 C4段:海绵窦段 C5段:床突段 C6段:眼段 C7段:交通段
脑 部
颈内动脉颅内段 虹吸段 岩段 C5段 海绵窦段 C4段 床突上段 C2段 终段 C1段 膝段 C3段 脑膜垂体动脉 海绵窦下动脉 眼动脉 后交通动脉 下被囊动脉 脉络膜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垂体上动脉 大脑前动脉 颈鼓支 翼管支
颈内动脉 虹吸部 侧位:V(48%) U(40%) C(10%) S型 双弯等
眼动脉
眼动脉 颈内动脉C3段发出,变异时可由脑膜中动脉发出 颈内-眼动脉瘤发病率1.3%-5.4%,起始部多见 颈内动脉唯一供应同侧眼球的动脉,一侧颈内动脉阻塞,可致同侧眼球失明伴对侧偏瘫 眼动脉通过其分支使颈内、外动脉广泛吻合
脉络膜前动脉 颈内动脉C1段后壁发出 供血区:视束、外侧膝状体、钩突、大脑脚基底前1/3、丘脑、尾状核、内囊前联合、苍白球背部
管径细小,可缺如,3D-CEMRA多显示不清。粗大者,同侧后交通动脉常细小 易闭塞,理论上: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但其与脉络膜后外侧动脉有吻合,“三偏”少见
C1段分出,椎持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压力平衡 大脑后交通动脉 C1段分出,椎持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压力平衡
变异大:50%两侧粗细不等,亦可一侧或两侧缺如 后交通动脉粗大,大脑后动脉以颈内动脉供血为主,P1段细小,结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可引起严重视觉损害
后交通动脉动脉圆锥:起始部漏斗状扩张,直径小于3mm,动脉瘤好发,约25%,多为颈内动脉下外侧壁或与后交通动脉交接处
大脑前动脉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 供血:额顶叶内侧面、尾状核、基底节、胼胝体和额叶底面
大脑前动脉 A1段:交通前段、近侧段、起始段或水平段 A2段:上行段、垂直段 A3段:膝段 A4段:胼周段 A5段:终段
A1段:交通前段、近侧段、起始段或水平段 长约10mm,管径约1.0-3.0mm 管径变异大,一侧发育不良或不发育(右侧多见),成窗畸形、成双畸形、特别短小等
交通后段 远侧段:A2-5段 单干型(78%)、 双干型(22%),极少数3支 分支:眶额、额极、额前、额中、额后、旁中央、楔前及胼胝体动脉
前交通动脉 多为单根,少数2-3根、网状或缺如等 动脉瘤好发,约30%,与A1段发育不良或畸形相关(85%)
大脑中动脉 (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供应整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央前后回下3/4,顶下小叶,枕外侧回,颞下回上缘,颞极内、外侧面,额叶眶部外侧半及岛叶各部皮质。 与大脑前、后动脉吻合支丰富
水平段 M1段:水平段/蝶段 M2段:脑岛段 侧裂段 M3段:岛盖段 M4段:分叉段 终末段 M5段:终段
MCA主要分支 中央支:M1段分支,豆纹动脉(称为“脑缺血动脉”)
水平段多为单干,管径约4mm,少数双干、三干。 侧裂段1-3支,双干型多见
MCA临床意义 MCA主干近端阻塞,皮质支、中央支同时血供中断,致颞叶为主的大片脑组织缺血,对侧上、下肢完全性偏瘫及感觉障碍,偏盲和面舌瘫,部分有失语 阻塞发生于中央支分出后,皮质受累,临床出现上述症状,但下肢瘫痪及感觉障碍较轻 水平段与侧裂段交界处动脉瘤好发
二、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VA) 开口:两侧锁骨下动脉 走行:沿颈椎横突孔上行,经枕大孔入颅
正常椎动脉 V1段-颈椎横突孔内上升段 V2段-枢椎横突孔横行向外 段 V3段-V2段弯向上垂直上行 至寰椎横突孔段 至枕大孔段 V5段-枕大孔后至基底动脉 汇合处 V4 V3 V1 V2
管径差异大,可一侧缺如 开口位置变异:90%起自锁骨下动脉近段,位于甲状颈干内侧。少数起自甲状颈干外侧(右侧40%,左侧小于0.1%) 起自头臂动脉分叉部(4%) 起自主动脉弓(多为左侧,4%) 与甲状颈干共干(1%) 右侧椎动脉起自颈总动脉(1%)
椎动脉管径差异
一侧椎动脉 起自主动脉弓 椎动脉一侧缺如
椎动脉颅内段 分支: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 变异:一侧椎动脉远端终止延续为小脑后下动脉,一侧向上延续为基底动脉;椎动脉重复或开窗
小脑后下动脉(PICA) 供血:延髓中上部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后部
一侧或两侧PICA发育不良或缺如,供血区由另一侧同名动脉代偿,或同侧小脑前下动脉代偿
PICA分支与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基底动脉闭塞时,代偿充盈两支血管
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 长约30mm,直径约4.1mm,自桥延沟中点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与中脑交界处,分出大脑后动脉。 变异大:起点、终点上移或下移;上行纡曲、偏离中线;明显增粗;双干 、开窗变异
BA分支 小脑前下动脉(AICA) 小脑上动脉(SCA) 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前下动脉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y artery,AICA) 多起自BA下1/3,双侧,少数一侧缺如。
与PICA相互补偿:一侧PICA发育不良或缺如,该侧AICA较粗大或形成AICA-PICA干
小脑前下动脉临床意义 发出迷路动脉,内耳对血供变化敏感,易产生恶心、呕吐、眩晕等平衡障碍,耳蜗供血少致高调耳鸣,血流完全闭塞致失听,提示为椎-基底动脉疾患
小脑上动脉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 近基底动脉终点处发出
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 P1段:大脑脚段,PCA起点至后交通动脉连接处 P2段:环池段,后交通动脉连接处至大脑脚后缘 P3段:四叠体段,大脑脚后缘至PCA末梢,分支:距状裂动脉、顶枕动脉两终支
多为基底动脉发出 30%的一侧或两侧PCA发自颈内动脉 有时PCA发出小脑上动脉(SCA) 开窗
PCA供血区 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包括枕叶距状裂视觉中枢、颞叶底部。深支分布于脑干。
PCA临床意义 后交通与软膜动脉间侧支循环,致大脑后动脉闭塞的临床症状较轻。常因影响枕叶距状裂而发生对侧同向偏盲,但中央视力完好。 主侧半球的大脑后动脉病变,可累及顶-颞区皮层,产生失写、失度、失认等症状 BA闭塞可影响两侧大脑后动脉,致两侧枕叶梗死,两眼皮质性失明。
脑动脉侧支循环 脑底Willis环 软脑膜内动脉分支间吻合 颈内、外动脉分支间吻合
脑底Willis环 颈内动脉3.5mm 大脑前动脉1.9mm 前交通动脉1.4mm 后交通动脉1.1mm 大脑后动脉2.1mm
完整Willis环临床意义 调节脑血流方向和流量 平静状态:颈内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压力相等 运动状态:调节血流保证脑部血流均衡 病理状态:某动脉阻塞,侧支循环代偿,减轻脑缺血性损伤
Willis环变异 18%人群存在完整Willis环 25%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发育不良 22%一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15%一侧大脑后动脉主要由后交通动脉供血
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间的胚胎遗留血管(原始节段前动脉) 原始三叉动脉 原始耳动脉 原始舌下动脉
原始三叉动脉 发生率0.1%-1.5%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BA上1/3吻合 直接吻合,BA形态不变,或吻合下方椎-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供给两侧小脑上动脉和一侧大脑后动脉,另一侧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相连 与小脑上动脉交通,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相续,基底动脉远端充盈不良
头颈血管病变 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血管狭窄和闭塞性疾病 其它血管病变
诊断要求 熟练掌握正常血管及变异 多种后处理综合观察 确定有无病变 仔细描述病变 准确定性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