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epts Methods Practice Design Implementation 數位學習 Concepts Methods Practice Design Implementation 第5章 數位學習中設計的導入
數位學習領域中的設計(design)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是從教學的理論與教學目標來思考如何透過教學來達成目標,運用設計來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數位學習的設計(e-learning design)是將思考而得到的方法在數位學習環境中具體化,建立起來並且實現。
為什麼需要進行設計!? 好的設計除了能讓學習更有效率之外,也會使參與者有更濃厚的學習動機、享受學習的過程與結果。 在數位學習的領域中經常會有一些創意設計,讓學習成為一種有趣的活動,畢竟「有學習動機」並不代表「有透過數位學習來進行學習的動機」。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教學設計是指在教學上有關於內容(content)與媒體(media)安排的實務,目的在於讓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達能更有效率,更容易達到教學的目標。 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會試著去了解學習者的背景、確立教學目標,同時想出讓教學更有效率的辦法來,當然,這種思考並非憑空想像,有一些理論上的依據,特別是針對學習方面的理論,不管是自學的、老師教學,或是群體合作學習的情況,都可以找到理論與實務方面的發展。
數位教學的設計 鉅觀設計:從比較廣泛的角度來看教學設計,例如教學的流程。 微觀設計:從細膩的角度來看教學設計,例如教學活動。
鉅觀設計 鉅觀設計中有一些共通的元素,不管是設計什麼樣的課程大概都有類似的資訊項目或是設計,不過仍然有因為教學風格或是原則上的差異而有一些不同之處。 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一定要知道教什麼?也就是教學的內容,教學內容的分析會產生教學的大綱,通常可以用一個階層式的架構來描述,就好像是一個學習的鷹架,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鷹架的搭設抵達目標。 有了教學大綱以後,教材、教案、教學流程、教學模式、教學事件與教學活動就可以陸續規劃出來,這些都是鷹架底下的細節。
微觀設計 我們可以探討一些微觀設計上的理論或是原則,但是實際上的設計跟教學的內容與設計者本身的思維及背景有很大的關聯。 即使同樣的主題產生的微觀設計都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
數位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型 傳統教學的理論也可以運用到數位學習中,關鍵在於運用時必須考慮到傳統教學與數位教學環境的差異。 數位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型是建立在數位教學的架構上,要考慮到數位教學能夠發揮的空間。 學習者分析與教學目標的撰寫。 教學模式的規劃與適用分析。
數位教學的教案設計 進行教案設計時必須了解教案的內容項目與格式。 數位教學教案與傳統教案最大的差異在於數位教學教案必須運用數位教學的特性。 教案包含的各項資訊內容會因為數位教學的關係而有一些差別,例如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改變、教學方式有更多的選擇、教學過程不一樣,評量的方式也不同。 在設計上有一些可以把握的原則。
單元教案規劃表實例
單元教學計畫表示例
教學流程的規劃與設計(I) 起頭概說:教師可說明前一次上課內容及本次上課將介紹的進度、前項兩者之間的關係、以及本次上課內容與課程其他單元的關聯,強調單元目標、與課程的關係,讓學習者充分了解會學到什麼。 目標:讓學習者了解在完成單元的學習之後會學到什麼樣的知識與技能,以比較口語化的方式描述單元目標。 內容:依照教學目標以各種方式來呈現與解說教學內容,不一定要透過老師的講述來進行。 引導式的練習:詳細地觀察學習者的練習,並提供回饋,以加強學習者對於內容的了解與掌握。
教學流程的規劃與設計(II) 回饋:回饋包含正向式的回饋與矯正式的回饋。正向式的回饋告訴學習者為什麼做對了,接下來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學習。矯正式的回饋告訴學習者為什麼做錯了,正確的答案是什麼,接下來又應該進行什麼樣的學習。 自我練習:是指學習者完成單元的學習後,在接受測驗之前由自己掌控的練習。學習者要在接近實況的情形下進行練習。完成練習時,學習者可透過回饋了解自己的學習是否正確,若是有什麼地方做錯了,可以選擇再練習一次。 測驗:測驗是在經過學習與教學事件之後,用來評估學習的成效。測驗進行的時機包括課前、課中與課後。
教學流程的規劃與設計
數位課程的時程安排
學生學習成果檢核的規劃與設計 由於數位學習的教學模式多元化,學生的學習成果的檢核需要從各種教學模式中加以觀察與檢核,教學流程的事件與教學活動中,必須在設計上就先安排讓學習者發揮的機會,這樣才有結果可以記錄與檢核。 假如上課參與的記錄在未來成績評定時有占特定的比例,應該也要有上課歷程的檢核表供參考。學習成果的檢核可以讓我們評估學習成效、隨時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況,以便調整教學方式,教師也可以透過學習成果檢核來決定應該採用的教學策略。
學生學習成果檢核的規劃與設計 學習成果檢核表可以自行設計或是直接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現有資料。 在進行學習成果檢核的規劃與設計時,老師要先將檢核的項目放在教學事件與教學活動的設計內容中,把學習成果檢核當成教學工作的一部分,同時訂定檢核的時程並且清楚地公告週知 。檢核的項目應該要讓教學目標更清楚。
教學設計的團隊 內容專家必須提供正確的專業內容。 教學設計師必須運用教學設計將領域內容變成教學的內容。 教學設計師與內容專家的分工與合作。
學習發生的領域(Lee 2004)
認知領域中7個不同的 心智技能的層級
發展學習目標的程序
教學設計的方法與實務 [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 [課程學科的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 [依照學科選擇課程實施方式] [依據學生特質選擇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I) 同步教學活動應該掌握即時的特性、運用文字、聲音與影像的即時互動來設計教學活動,運用時要充分了解同步教學平台的功能與提供的工具。 非同步教學活動應該謹慎選擇與設計討論的議題、透過活動的設計鼓勵群體的合作學習、透過活動的設計鼓勵觸發深度的思考,同時建立與其他類型活動之間的關聯,發揮整合的效果。
[教學活動的規劃與設計](II) 自我調整的學習活動可以促進基本知識背景的建立、透過創意設計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與學習動機,教師可以提供獎勵的制度。 實體教學活動可以彌補其他類型教學活動的不足之處、提昇學習團體彼此的熟稔程度,增進共同學習的友誼,在設計上可以盡量包含所有一定需要實體進行的課程內容。
[課程學科的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 教學方法與活動的設計跟教學目標息息相關,教學目標可以透過細分之後讓教學設計針對更特定的範圍來進行,細分之後的教學目標讓教學方法與活動設計的彈性變大。 通常一個學科領域可以用一個能力矩陣(competency matrix)來描述其訓練希望達到的目標,假如矩陣不適合的話,可以採用其他的模型。
(Schank 2002)「從做中數位學習(e-learning by doing)」 找出公司中需要特定技能的職位 思考最迫切的訓練需求 選出公司內該領域最合適的專家 搜集經驗
[依照學科選擇課程實施方式]
[依據學生特質選擇教學活動] 假如學習者完全無法自主學習,則要求學習者參與非同步討論的教學活動可能無法得到效果,反而面對面的實體教學可以立即見效,這代表學習者的特質也會影響我們對於教學活動的選擇。 假如完全不考慮學習者的特質,可能會發生設計出來的教學活動無法達成教學效果的問題。 可以採用大多數學習者的共同特質來選擇教學活動,也可以針對少數學習者的特質來設計適性化的教學活動,學習者異質性高時可能需要搭配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來滿足學習的需求。
依據教材知識內容選擇教學活動 假如教材知識內容屬於認知類型,又多以視訊類型呈現,則規劃一段自我調整的教材瀏覽活動就很合適。 教材知識內容的種類有幾種分類的方式:以專業領域劃分、以與該知識內容相關的學習目標劃分,或是以教材知識內容呈現的屬性劃分。 教學活動若是以所歸屬的教學模式來區分,可以包括同步、非同步、實體與自我調整等類別,所以當我們為特定的教材主題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先考慮適合採用哪一種教學模式,然後從該模式的各種教學活動類型中選擇適合的教學活動類型進行設計。
教學活動的組合與創意
教學活動的組合與創意示例1
教學活動的組合與創意示例2
教學活動的組合與創意示例3
數位學習的設計 (e-learning design) 訓練的目標:數位學習的設計必須能達到訓練的目標。 教學設計:注重教學內容的結構、品質與相關性,強化學習者知識背景與技能的養成。 評量(evaluation):運用有效的評量來評估學習成效。 互動性(interactivity):運用創意與專業來設計出具有教學效果的互動。 介面的好用性:建立好用方便的使用者介面。 激發學習動機與美化:能持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在時限內完成學習。 媒體與技術的運用:謹慎採用媒體與技術。 時間與成本:能在有限的時間與成本下完成。
課程網站的設計 通常課程網站(course site)會存在於學習管理系統中,易於管理,不過每個課程仍然可以透過設計來達到特定的目標、功能與特色。 從平台的觀點來看,一個「線上課程」除了教材以外,還要有虛擬教室跟其他的功能,讓老師能夠管理課程與進行教學,學生也能夠閱讀教材、參與教學活動,或是檢視課程的行事曆。 只要能夠清楚地列出課程網站的功能,我們就能夠透過網站開發與網頁設計的技術來實現這些功能。 學習管理系統(LMS)已經提供了課程網站大部分的功能與介面。
數位學習的引導 智慧型的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適性化的超媒體(adaptive hypermedia)
設計上適合運用的原則 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 要有系統化的學習架構 要能維持學習者的興趣 學習單元能簡短而切中要點 數位學習的內容要能與實際的情境結合 採用的實例與學習者相關 透過評量來確認學習的效果 適度採用科技與工具
機具操作的訓練(LeCavaliar 2002)
自我評量的設計(LeCavaliar 2002)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