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單元 3 與人群 的 表演藝術
我們較為熟悉的戲劇表演,多在劇場內進行,但有更多的表演是在沒有圍牆的戶外空間進行。 當藩籬限制解除的那一刻,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語言文化的鴻溝融合了,國和國之間的隔閡也消失了,起而代之的是觀眾與表演者間直接的互動。 街頭藝人和國際藝術節,成了沒有圍牆的表演藝術的最佳代言人。
▼ 圖2-30巴塞隆納的蘭布拉大道上,常見到街頭藝人使出渾身解數的演出。 歐洲中世紀的吟遊詩人,與盛行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百戲」(包括扛鼎、吞刀、吐火等各種雜技幻術,以及裝扮成動物的表演),可視為東西方最早期的街頭藝人。
職業的街頭藝人,通常以表演維生,在觀賞之餘,請不要忘了「觀賞者付費」的觀念,適切表達支持與鼓勵。 ▼ 圖2-31巴塞隆納的蘭布拉大道上, 常見到街頭藝人使出渾身解數的演出。 職業的街頭藝人,通常以表演維生,在觀賞之餘,請不要忘了「觀賞者付費」的觀念,適切表達支持與鼓勵。
都市再造者—街頭藝人 在七、八十年代,不管是老舊的城市或是快速膨脹的大都會,幾乎都籠罩在混亂的交通、污濁的空氣、惡化的治安,以及冷漠的人群中。當時歐美開始進行舊市區復甦計畫,街頭藝人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環,扮演了相當的角色。幾十年來,街頭藝人將街頭裝點成園遊會式的歡樂場所,近距離的與觀眾直接交流,豐富了城市機能,讓許多沒落的都市重現生機。
為了順應世界潮流,臺灣近幾年的藝術表演也朝國際化邁進,各縣市政府的文化局除了致力於街頭表演的規畫與表演證的核發外,並舉辦各種藝術節,重新打造新市鎮。街頭藝人在街道上演出,吸引駐足的人群,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讓街道充滿人文氣息;歐美許多都會的街頭表演,早已享有盛名,成為重要的觀光據點,例如:巴黎蒙馬特區聖心堂、德國科隆大教堂前的廣場、巴塞隆納的蘭布拉大道及布拉格的查理士大橋等。美國的波士頓及巴爾的摩重建舊都市時,簽約雇請街頭藝人在街頭活動,藉以帶動市中心街頭人氣的措施,都成功地挽回人潮。
▼圖2-32巴黎聖心堂前常有街頭藝人的即興表演。 這些街頭藝人,有的是為了增加膽識,有的是為了糊口謀生,有的則是在等待上大舞臺的機會。他們或在街道,或在地鐵站,或在廣場當眾表演人體雕像、默劇、雜耍、特技、彩繪、走唱、彈奏、魔術等,將街道裝點得繁花似錦。
▼圖2-33布拉格查裡士大橋上的懸絲傀儡戲偶表演。 街頭藝人看似信手拈來,隨興而發的表演,脫開以劇本為圭臬,與現場觀眾直接互動的模式,是靠高度的創意、耀人眼目的妝扮,以及觸動觀眾無限想像的趣味,才能構成一幅充滿藝術氣息的城市文化風景。
▼圖2-34 紐約街道上的人體雕像表演。 臺灣也有越來越多配掛表演證的人,參與街頭表演的活動。當我們過馬路目睹以慢動作表演廝殺場面,在短短三十秒內消失無蹤的「快閃表演」時,逛街碰到滑稽逗人的小丑送上氣球時,在廣場上看到造形誇張的人體雕像對我們微笑時,請停下腳步展露笑容,街道將因而溫馨活絡起來!
美術類、音樂類、傳統技藝類及肢體表演類。 ▼ 圖2-35 淡水捷運廣場上,「二伯傳承樂團」正手舞足蹈的演唱著。 臺灣街頭藝人遴選分為: 美術類、音樂類、傳統技藝類及肢體表演類。
▼ 圖2-36 法國圖爾街道上扮演 小丑的街頭藝人。 街頭藝人身懷絕技的 多有所見:以電影《臥虎藏龍》配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作曲家譚盾,曾在紐約林肯中心門口賣藝維生;加拿大太陽馬戲團,也是由一群多樣貌的街頭藝人所組成,享譽全球。
以城市為舞臺的國際藝術節 當表演空間不再局限於某一條街、某一個城鎮;當單一的表演內容不再被滿足時,以更多元藝術姿態出現,並結合了周邊環境的國際藝術節應聲而起。當今聞名的國際藝術節,往往與主辦城市的特色緊密結合,例如:為了紀念成就卓然的藝術家而設的倫敦莎士比亞戲劇節;以創新偶戲開拓成人觀眾為目的的紐約國際偶戲節;以競賽方式呈現的中國河北省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以跨越國際的綜合藝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等。 這些藝術節各自展現了不同城市的藝術風格,不但可讓參與這類國際藝術節的遊客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與藝術家交流;年輕的藝術家也在此突破傳統的舞臺,將他們的表演藝術融入於人群之中。
以城市為舞臺的國際藝術節 一般而言,國際藝術節的表演項目包括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表演團體既有嚴謹的古典音樂,又有當代的前衛藝術。觀眾或購票走入劇場,或站立廣場觀賞表演,表演者無不爭奇鬥豔,一展絕技。舉世聞名的國際藝術節所在的城市,多以大都會為主。較特別的是法國亞維儂和英國愛丁堡兩地的國際藝術節,因其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表演水準高,參與的專業人士又多,因此盛名凌駕首都。
▼ 圖2-37 紐約國際偶戲節的演出海報。
前衛(Avant-Garde) 原本為軍事術語,指作戰時走在部隊最前方的隊伍,後來引用於藝術領域。冠上「前衛」一詞的各種藝術創作,經常是為了反抗既定的成規,帶有激進意涵的創新之舉。
▼圖2-38 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外國遊客體驗敲打花鼓的趣味。
▲ 圖2-39 河北省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
求新求變,前瞻為首─亞維儂藝術節 創始於一九四七年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Avignon Festival),是當今極重要的國際藝術節,當初由一群年輕藝術家出於在非劇場演出的構想而促成,逐步奠定了以實驗、前瞻、創新與環境結合的表演形式。 歐洲各類風格的劇團應邀而來,一些落選的劇團則在街頭巷尾演出;除了戲劇外,也慢慢加入舞蹈、音樂、電影等的展演。近二十年,主辦單位更將觸角伸向歐美以外的藝術團體,展開大幅度的文化交流,例如:拉丁美洲專題、日本專題、印度專題以及亞洲專題等,終使亞維儂這純樸小城,在每年七、八月搖身變成光豔奪目的世界藝術之都,成了藝術家爭相登場的舞臺。
以馬術結合現場音樂與舞蹈的法國辛蓋侯劇團(Zingaro),英國導演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所導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The Mahabharata),因為在亞維儂的出色演出,被劇場經紀人引薦至世界各地巡迴表演,長達數年。
▲ 圖2-40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 圖2-40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 圖2-41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 圖2-41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 圖2-42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 圖2-42亞維儂藝術節的街道上充滿了濃厚的表演氣氛。
上默劇團是二○○四年臺灣唯一前往亞維儂演出的劇團。融合了氣功、太極及中國武術的禪默劇《善哉吾人》,不以語言、文字表現,以音樂性及肢體語言敘說故事,廣受矚目。
這個以戲劇演出為主的國際藝術節,多在戶外演出,對於表演者來說,如何將表演內容及形式與現場環境相融,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世界級的表演除了吸引人潮,全球最重要的藝術經紀人、掌管各國文化藝術的官員,也藉此機會挑選節目、發掘人才。藝術節同時也帶動了亞維儂及周邊城鎮的繁榮,觀眾隨時可在教堂、咖啡廳、校園、街頭、或廣場,看到戲劇、音樂、舞蹈、展覽及研討會的進行,使亞維儂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社區劇場,全世界的表演藝術重鎮。
▼ 圖2-44 上默劇團在二○○四年亞維儂藝術節中的遊行活動。
▼ 圖2 - 4 3 上默劇團演出的《善哉吾人》。
臺灣的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明華園戲劇團等 找找看,繽紛的藝術節! 臺灣的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明華園戲劇團等 也曾多次受邀前往知名的國際藝術節表演, 將臺灣文化推至世界。而近年來, 臺灣也舉辦了頗具特色的藝術節, 例如: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 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等。 除了吸引國外團體參與演出外, 臺灣特有的民俗文化, 例如:鼓樂、武術、陣頭、民俗舞蹈等, 也登上國際舞臺,備受矚目。
找找看,繽紛的藝術節! 成了各國吸引觀光客, 提升國際形象,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從歷年的藝術節活動中, 氣氛歡騰的國際藝術節, 成了各國吸引觀光客, 提升國際形象,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從歷年的藝術節活動中, 我們欣賞到來自許多不同國家的表演; 從學術研討會、文物展中汲取前人經驗、 重現藝術大師生命史的豐碩成果; 從觀摩中跨越窠臼,豐富了臺灣藝術的生命力。 雖然我們不見得能親臨藝術節的盛會, 但仍可回憶看看,自己曾經參與過 哪些與人群互動密切的藝術活動? 並上網盡情瀏覽,找出最感興趣的藝術節和同學共享, 看誰的經驗或資料最特別、最有趣!
▼圖2-47 二○○一年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中演出的泰國舞劇。
圖2-45 二○○四年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中,街頭藝人與民眾的互動。
圖2-46 一九九八年優人神鼓在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聽海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