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 4.1 系统结构 4.2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误码率和抖动 4.3设计光纤通信系统时有关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 4.1 系统结构 4.2光纤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误码率和抖动 4.3设计光纤通信系统时有关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4.4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自学) 4.5光纤通信系统的施工与维护(自学)
第4章 光纤通信系统 前面已分析介绍了强度调制一直接捡波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但为了构成一个完整的光纤通信系统,还需要考虑许多有关系统设计的性能问题. 本章将以强度调制一直接检波光通信系统为例,就系统结构、系统性能指标以及光通信线路的施工与维护等项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
4.1 系统结构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点对点的传输结构和局域网络结构。 4.1 系统结构 光纤通信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点对点的传输结构和局域网络结构。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所谓传输是指任何地方的两个用户以一定的终端设备连接方式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实际上这种端与端的连接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其中,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结构形式。 下图给出了以光电再生的方法作为光信号中继的点对点光传输示意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图4-1IM-DD光纤通信系统原理框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1.光中继器 光脉冲信号从光发射机输出经光纤传输若干距离以后,由于光纤损耗和色散的影响,将使光脉冲信号的幅度受到衰减,波形出现失真,这样就限制了光脉冲信号在光纤中做长距离的传输。 在光脉冲信号经过一定距离传输之后,加一个光中继器以放大衰减的信号,恢复失真的波形,使光脉冲得到再生。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1)中继器的构成方框图 图4-2 最简单的光中继器原理方框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一个功能最简单的中继器,应是由一个设有码型变换的光接收机和设有均放和码型变换的光发射机组成。 一个实用的光中继器,为了维护的需要,还应具有公务通信、区间通信、监控以及告警的功能。 一个实用的光中继器应有两套收发设备,一套输出,一套输入。 图4-3 实用的中继器方框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2) 中继器的结构形式 中继器的结构有的是机架式的,设在机房中,有的是箱式或罐式的,直埋在地下或在架空光缆中架在杆上。对于直埋或架空的中继器需要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2.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为监视、监测和控制系统的简称。 在光纤通信的监控系统中,通常采用的是集中监控方式。 (1) 监控内容 监控的内容分别包括监视和控制两部分。 ①监视的内容: a.光纤通信系统中误码率是否满足指标要求, b.各个光中继器是否有故障, c.接受光功率是否满足指标要求, d.光源的寿命, e.电源是否有故障, f.环境的温度、湿度是否在要求的范围内等。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控制内容: 当光纤通信系统中主用系统 出现故障时,监控系统即由主控站发出倒换指令,遥控装置将备用系统接入,将主用系统退出工作;当主用系统恢复正常后,监控系统应在发出指令,将系统从备用倒换主用系统中; 另外,当市电中断后,监控系统还要发出起动电机的指令,如中继站温度过高,则应发出启动风扇或空调的指令,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它控制内容。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2)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 监控系统根据功能不同大致有三种组成方式:第一种监控方式是在一个数字段内对光传输设备和PCM复用设备进行监控。第二种监控方式是在具有多个方向传输的终端站内,对多个方向进行监控。第三种监控方式是对跨越数字段的设备进行集中监控。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①对一个数字段的监控 主控站、副控站、被控站都装有微机,能迅速处理监控信息。 主控站的功能为收集本站和被控站、副控站发来的监测信息,同时还可以向这些站发出指令,对这些站实行控制。 副控站是辅助主控站工作的。它可以收集本站和其他被控站的信息并传送给主控站,但副控站不能发控制命令。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这种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是由主控站的监控微机不断地向各被控站发出各种询问指令,被控站监控微机收到询问指令后就将本站设备运行情况,编成的数字信号不断地传向主控站。主控站监控微机收到各被控站发来的信息后,进行判别处理,然后显示在监视器屏幕上,并同时由打印机将信息打印出来,这是监测过程。 主控站的监控设备可根据上述处理的信息,人工或自动发出控制指令。被控站收到指令后,由监控设备完成所需的控制“动作”。这是控制过程。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对多方向的监控 T-SV(Terminal- Supervisory)为端站监控设备; R-SV(Repeator - Supervisory)为中继器监控设备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③对跨越数字段的监控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3)监控信号的传输 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两类方式:一类是在光缆中加金属导线对来传输监控信号;另一类是由光纤来传输监控信号。 ①在光缆中设专用金属线传监控信号。用这种方式传输监控信号的优点是:让主信号(光信号)“走”光纤,让监控信号“走”金属线 。这样,主信号和监控信号可以完全分开,互不影响,光系统的设备相对简单。然而,在光缆中加设金属导线对,将带来较多的缺点。由于金属线要受雷电和其他强电、磁场的干扰,从而影响传输的监控信号,使监控的可靠性要求难以满足。而且,一般来说,距离越长干扰越严重,因而使监控距离受到了限制。鉴于上述原因,在光缆中加金属线对传输监控信号不是发展方向,逐渐被淘汰。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用光纤传输监控信号。这种方法又分为两种方式: a.频分复用传输方式。从对数字信号的频域分析来看,光纤通信中的主信号(高速数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是处在高频段位置上,其低频分量很小,几乎为零,而监控信号(低速数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则处在低频段位置。如图所示: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这就为采用频分复用方式传输监控信号创造了一个可行的条件。采用频分方式可有不同的方法,下面介绍其中一种方法——脉冲调顶方法。 脉冲调顶法的实施方案是:将主信号作“载波”,用监控电数字信号对这个主信号进行脉冲浅调幅,即使监控信号“载”在主信号脉冲的顶部,或者说对主信号脉冲“调顶”。最后,再将这个被“调顶”的主信号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变为光信号耦合进光纤。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在中继站的接收端,由光纤来的光信号经光电检测变为电信号后,再经前放、主放和均衡。由于主信号和监控信号的频率相差较大,因而,可用高通滤波器将主信号滤出,经调制送入光纤继续向前传输。而监控信号由低通滤波器滤出,经判决再生电路恢复出形状规则的波形后送到微型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调顶功能的中继站方框图如图4-9所示。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b.时分复用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在电的主信号码流中插入冗余(多余)的比特,用这个冗余的比特来传输监控等信号.这就是说,将主信号和监控等信号的码元在时间上分开传输,达到复用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如将主信号码流中每m个码元之后插入一个码元,一般称为H码(意思是混合码),这种不断插入的H码就可传输监控、区间通信、公务联络、数据等信号.这种插入方式就是将在后面要讨论的mBIH编码方式,这里不再仔细讨论了.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3.脉冲插入与脉冲分离 在一个实用的光纤通信系统中,除了要传输从电端机送来的多路信号之外,为了使整个系统完善地工作,还需传送监控信号、公务联络信号、区间通信信号以及其他信号. 脉冲复接是将监控信号、公务联络信号、区间通信信号等汇接后在读脉冲的作用下,将上述信号插入信码流经编码后多余的时隙中,然后在光纤中传输. 在光纤通信系统的接收端设有脉冲分离电路.它的作用与脉冲插入电路相反,将插入的监控信号、公务联络信号、区间通信信号分离出来,送至相应的单元中.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4.保护倒换系统 对于通信系统要求其具有高可靠性.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可靠性是技术、材料、元器件、工艺和使用维护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根据统计资料分析,传输故障主要来源于光缆线路,且多为人为故障,因而需要设置另外一套光端机、光中继器以及光缆线路,供一个或多个主用系统共同备用,当某一个主用系统出现故障,则可以通过倒换装置,启用该备用系统,以保证信息的正常传输.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1)保护方式 实际系统中,主要采用rn:n的主备比方式,个别场合也有采用1+1的保护方式. m:n主备用方式中,以1:1为最大备用比方式,所采用的设备利用率低,投资过大,但从可靠性的角度来观察,该方式可靠程度相当高,为了进一步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往往采用多主一备,即N:l的保护方式,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一些公务信息以及不被保护的数据信息均可以利用备用信道进行传输,一旦主用信道出现告警故障,则启动倒换设备,将备用信道中所传送的信号切断,同时将主用信道中所传送的信息改由备用系统传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又降低了投资成本;但若主备比过大,则会造成倒换设备的复杂程度增加,投资成本加大,因而主备比不宜过大.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1+1保护方式是指系统中同时存在一个主用信道和一个备用信道,而且信息是同时在主用和备用信道中传输,正常情况下,接收端是提取主用信道信号作为接收信号,只有主用信道出现故障时,才启动倒换设备,这样接收端便从备用信道中提取接收信号,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是采用了主备信道同时传输有效信息的双重保险方式,因此其可靠程度要高 于1:1保护方式,但其使用效率却略低一些. 无论是1:1还是1+1的保护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倒换系统,当然不同的保护方式,其使用的倒换系统的具体操作也会有所区别,在此分别进行说明,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2)1:1保护系统 1:1保护系统结构如图4-10所示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当主用通道出现故障时,则启用备用通道将其自动取代,以保证通信的畅通,这中间的倒换功能是自动完成的,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启动倒换程序呢? ①倒换命令的发出条件 当主用信道出现收无光、收失步或较大误码,而备用系统正常时;或者当主用信道出现收告警显示信号(AIS)情况下,光纤通信系统的保护装置将自动发出倒换控制命令,然后启动倒换设备,进行主备用系统的倒换,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倒换操作 当下游方向主收端或主发存在故障时,引起主收端的接收盘产生即时告警,该告警信号 向本端的倒换控制盘送“倒换请求信号”,当倒换控制盘收到“倒换请求”后,先检查本端备用系统是否正常,同时通过上游方向的通道,将“联络信号”发往上游站点,当上游站点收到该信号之后,一方向产生一个“应答”信号,发往下游站点;另一方向,经过若干的延迟之后,再向下游站点发送“倒发控制信号”,同时实现上游站点处的主用系统与备用系统的倒换.下游站点在接收到“应答”信号后,向接收倒换盘发送“倒收控制信号”,使接收倒换盘动作,完成主、备用系统的倒换,由于要求收、发丙端尽量同时进行倒换,以免码流的丢失,因此上游站点延迟发送“倒发控制信号”的时间应该等于“应答”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的时间.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3)l+l保护系统 1+l保护系统是指,在发射端主备系统同时发送信息,只是在接收端选择其中的一路信号送到复用设备,故倒换操作是在接收端进行.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5.光路中的无源器件 (1)光纤连接器 光纤连接器的作用:光纤连接器又称光纤活动连接器,俗称活动接头,它用于设备(如光端机、光测试仪表等)与光纤之间的连接、光纤与光纤之间的连接或光纤与其他无源器件的连接.它是组成光纤通信系统和测量系统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无源器件.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光纤连接器是将需要连接起来的单根或多根光纤芯线的端面对准、贴紧并能多次使用,由于光纤的芯径很细(微米级),因此,对其加工工艺和精度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为此,光纤连接器应满足如下条件 ①连接损耗小连接损耗是评价光纤连接器的主要指标.目前各种不同结构的单模光纤连接器的插入损耗为0.5 dB左右. ②装、拆方便. ③稳定性好连接后,插入损耗随时间、环境的改变应变化不大, ④重复性好一般要求重复使用次数大于1 000次. ⑤互换性好要求同一种型号的活动连接器可以互换. ⑥保积小,成本低.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2)光定向耦合器 ①光定向耦合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a.光定向耦合器的作用:在光纤通信系统或光纤测试中,经常要遇到需要从光纤的主传输信道中取出一部分光,作为监测、控制等使用,也有时需要把两个不同方向来的光信号合起来送入一根光纤中传输,在上述情况下,都需要光定向耦合器来完成.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b.光定向耦合器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棱镜式和光纤式两类,如图4-13所示. 图4-13 棱镜式和光纤式定向耦合器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C.光纤式定向耦合器工作原理. 光纤式定向耦合器,是由两根紧密耦合的光纤,通过光纤界面的衰减场相互重叠而实现光的耦合的一种器件,一般有四个端口,从端口l输入的光信号(图中实线所示)向端口2方向传输,可由端口3耦合出一部分光信号,端口4无光信号输出,从端口3输入的光信号(图中虚线所示)向端口4方向传输,可由端口l耦合出一部分光信号,而端口2无光信号输出.另外,由端口1和端口4输入的光信号,可合并为一种光信号,由端口2和端口3输出,或反之。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光纤式定向耦合器的主要参数 a.隔度度A 由端口l输入的光功率P1应从端口2和端口3输出,端口4理论上应无光功率输出.但实际上端口4还是有少量光功率输出( P4),其大小就表示了1,4两个端口的隔离程度.隔离度用字母A表示,则1,4端口间的隔离度为 一般情况下,要求A> 20 dB.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b.插入损耗L 它表示了定向耦合器损耗的大小,如由端口l输入光功率P1,应由端口2和端口3输出光功率P2和P3,则插入损耗等于输出光功率之和与输入光功率之比的分贝值,用字母L表示,则为 一般情况下,要求L≤0.5 dB.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c.分光比T 它等于两个输出端口的光功率之比,如从端口1输入光功率,则分光比为 一般情况下,定向耦合器的分光比为1:1~1:10,由需要来决定.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3)光衰减器 ①光衰减器的作用和原理 光衰减器的作用:当输入光功率超过某一范围时,为了使光接收机不产生失真,或为了满足光线路中某种测试的需要,就必须对输入光信号进行一定程度的衰减,因此,光衰减器是光纤通信线路或测试技术中不可缺少的无源光器件. 目前常用的光衰减器主要采用金属蒸发膜未吸收光能,实现光的衰减,故衰减量的大小与膜的厚度成正比.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光衰减器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光衰减器可分为固定衰减器和可变衰减器两种. a.固定衰减器 它的衰减量是一定的,用于调节传输线路中某一区间的损耗.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具体规格有3 dB,6 dB,10 dB,20 dB,30 dB,40 dB的标准衰减量.要求衰减量误差<10%. b.可变衰减器 这种衰减器可分为连续可变和分挡可变两种.前者的衰减范围可达60dB以上,衰减量误差小于10%.通常将这两种可变衰减器组合起来作用.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光衰减器结构如图所示. 图4- 14 光衰减器的基本结构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4)光隔离器 光隔离器的作用:它是保证光信号只能正向传输的器件,避免线路中由于各种因素而产生的反射光再次进入激光器,而影响激光器的工作稳定性. ①光隔离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光隔离器的基本原理是法拉第旋转效应,如图4-15所示,其主要由两个偏振器和一法拉第旋转器组成。 图4-15 光隔离器的工作原理图
4.1.1 点对点的传输结构 ②光隔离器的主要参数和指标 由于光隔离器的主要作用是只允许正向光信号通过,阻止反向光返回,因此,对光隔离器的主要要求是:插入损耗低、隔离性能好. 隔离衰减的大小用αi 表示,为 式中,Pr——隔离方向(即与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入射光功率, Pout——隔离方向上的输出光功率。
4.1.2 光纤局域网结构 所谓光纤局域网是指利用光纤将较为靠近的许多用户连接起来的网络,这样网上的所有用户都可以通过该网络进行相互数据交流,因此在光纤局域网中要求用户都具有发送/接收数据的功能,并且在一个网络协议的规定下操作,不同的网络协议适合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适应于不同的场合。
4.1.2 光纤局域网结构 1.光纤局域网的用途 光纤局域网可以用在大型工矿企业的公务电话、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以及用于生产过程的闭路电视监控等,也可以用于城市管理系统(如道路交通管理),或用于计算机网的数据传输以及多个计算机终端共有一个高性能的专用处理器中,也可用在电力系统的电力调度网络上等等。 光纤局域网可用到小至一个办公楼内的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中,宾馆、商场的管理系统中,甚至可用到一架飞机或舰船上的通信、监视系统中。也可以用于军事指挥系统中。
4.1.2 光纤局域网结构 2.光纤局域网的类型 光纤局域网常见的拓扑结构有三种:总线型、环型、星型。 (1)总线型结构 总线型结构,每个分站都有光发射和光接收部分,每个终端站与光纤之间都有光分支耦合器相连,这样用户可以通过光分支耦合器将各终端所要传输的光信号耦合进入传输光纤,或实现由传输光纤中分取少量光信号的操作,从而在一个服务区域内通过一条光纤传输多路信号,完成各终端间的数据互通.
4.1.2 光纤局域网结构 (2)星型结构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具有交换的功能。 拓扑结构 星型结构是利用点对点的光纤传输,将所有节点与一个中心节点实现互连,这个中心节点通常采用星型耦合器。
4.1.2 光纤局域网结构 (3)环形结构 ①拓朴结构 在环形结构中,是通过光纤将多个节点依次进行连接,从而构成单个封闭的环路,每个节点都是由转发器组成,其具有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这样数据可似沿着各转发器在环上一位位地串行传输.
4.2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误码率和抖动 4.2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误码率和抖动 光纤通信系统中,误码性能和抖动性能是传输性能中的两个主要指标.下面,简单进行分析.
4.2.1 误码性能 1.定义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的误码性能用误码率来描述.误码率BER定义为
4.2.1 误码性能 2.误码性能的评定方法 ITU-T建议在27 500 km假设参考连接情况下,误码率指标如表4-2所示.
4.2.2 抖动性能 1.抖动定义 一般来说抖动又称相位抖动,定时抖动,它是数字传输中的一种不稳定现象,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脉冲在时间间隔上不再是等间隔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称为抖动. 例如在图4-26中,接收脉冲与发送脉冲之间出现了△t1,△t2,△t3,…的时间偏离,就是产生了抖动.
4.2.2 抖动性能 2.抖动的描述方法 抖动的程度原则上可以用时间、相位、数字周期来表示,现在多数情况是用数字周期表示.即一个码元的时隙为一个单位间隔,用符号UI(Unit Interval)来表示。 1UI的定义:一个UI就是一个比特传输信息所占的时间。 显然,随着所传码速率的不同,l UI的时间亦不同,例如表4-3.
4.2.2 抖动性能 3.抖动产生的原因 抖动产生的原因可以是以下几种. 4.2.2 抖动性能 3.抖动产生的原因 抖动产生的原因可以是以下几种. (1)由于噪声引起的抖动。例如,在逻辑电路中,当输入信号阶跃时,由于信号叠加了噪声,输入信号提前超过了逻辑电路的门限电平,使跃变信号提前发生,从而引起了抖动. (2)时钟恢复电路产生的抖动。如前所述,在时钟恢复电路中有谐振放大器,如果谐振回路元件老化,初始调谐不准等因素可引起谐振频率的变化。这样,这种输出信号经时钟恢复电路限幅整形恢复为时钟信号时就会出现抖动. (3)其他原因引起的抖动.引起抖动还有其他原因,如数字系统的复接、分接过程,光缆的老化等.
4.2.2 抖动性能 4.抖动容限 定义: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抖动将引起系统误码率的增加,为了使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在有抖动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系统的指标,那么抖动就应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就是所谓的抖动容限. 抖动容限可分为输入抖动容限和输出抖动容限. 输入抖动容限:是指光纤数字通信系统允许输入脉冲产生抖动的范围。 输出抖动容限:则为输入信号无抖动的情况下,光纤数字通信系统输出信号的抖动范围. 抖动容限往往是用峰一峰抖动Jp-P来描述的,它是指某个特定的抖动比特的时间位置,相对于该比特无抖动时的时间位置的最大部分偏离.
4.3设计光纤通信系统时有关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设计需要考虑两个独立的限制因素,即衰减限制和色散限制.后者直接与传输速率有关,在高速率传输情况下甚至成为决定因素,因此在高比特率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对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都给予考虑.
4.3.1.衰减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一个中继段上的传输衰减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光纤本身的固有衰减,再者就是光纤的连接损耗和微弯带来的附加损耗。 构成光纤损耗的原因很复杂,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两大类:吸收损耗和散射损耗。 引起光纤损耗的因素还有光纤弯曲和微弯产生的损耗以及纤芯与包层中的损耗等等。
4.3.1.衰减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1.影响连接损耗的因素 一类是固有损耗,它是由将要进行连接的两根光纤彼此特性上的不同或光纤自身的不完善造成的.这类损耗不能通过改善接续工艺和熔接设备来根除,因此在进行接续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两特性基本相同的光纤进行连接.通常要考虑的因素有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偏差、纤芯与包层的同心度偏差以及不圆度等等. 另一类是指由外部原因造成光纤连接损耗增大的现象,例如,在接续时的横向错位、光纤间的间隙过大、端面倾斜等等,均属于人为的操作工艺不良和操作中的缺陷以及熔接设备精度不高等原因所致.
4.3.1.衰减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由各光纤参数失配引起的连接损耗
4.3.1.衰减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3.传输衰减对中继距离的限制 中继距离是光纤通信系统设计的一项主要任务.中继距离越长,则光纤系统的成本越来越低,获得的技术经济效益越高.因而这个问题一直受到系统设计者们的重视. 在工程设计中,一般光纤系统的中继距离L可以表示为 (4-6)
4.3.1.衰减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式中 PT表示发送光功率(dBm); PR表示接收灵敏度(dBm), ACT和ACR分别表示线路系统发送端和接收端活动连接器的接续损耗(dB), ME是设备富余度(dB); Mc是光缆富余度 (dB/km), Lf是单盘光缆长度(km), n是中继段内所用光缆的盘数, αfi是单盘光缆的衰减系数( dB/km), αsi是光纤各个接头的损耗(dB) Af则是中继段的平均光缆衰减系数(dB/km), As是中继段平均接头损耗(dB), Pd是由光纤色散模分配噪声和啁啾声所引起的色散代价(dB)(功率损耗), 通常应小于l dB.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1.产生色散现象的原因 光纤自身存在色散,即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模式色散. 对于单模光纤,因为仅存在一个传输模,故单模光纤的色散只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与光纤色散有关的种种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类:码间干扰、模分配噪声、啁啾声。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码间干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码间干扰的概念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码间干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码间干扰的概念 由于激光器所发出的光波是由许多根线谱构成的,而每个每根线谱所产生的相同波形在光纤中传输时,其传输速率不同,使得所经历的色散不同,而前后错开,导致所传输的光脉冲的宽度展宽,出现“拖尾”,因而造成相邻两光脉冲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现象就是码间干扰 (2)码间干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系统的传输速率越高,光纤的色散系数越大,光源谱宽越宽,码间干扰就越严重。为了保证一定传输质量,系统信号所能传输的中继距离也就越短。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3. 模分配噪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 激光器的光谱特性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3. 模分配噪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 激光器的光谱特性 普通激光器工作在直流或低码速情况下,它具有良好的单纵模谱线。当工作在高码速情况下,其谱线呈现多纵模谱线,各谱线功率的总和是一定的,但每根谱线的功率随机的。 图4-33 高速调制时多纵模的随机起伏 图4-32 普通激光器的静态和动态谱线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 模分配噪声的产生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 模分配噪声的产生 模分配噪声:因为单模光纤具有色散,所以激光器的各谱线经过长光纤传输后,产生不同的时延,在接受端造成了脉冲展宽。又因为各谱线的功率呈随机分布,因此它们经过光纤传输后,在接收端取样点得到的取样信号就会有强度起伏。引入了附加噪声,这种噪声就是模分配噪声。 模分配噪声是在发送端的光源和传输介质光纤中形成的噪声,而不是接收端产生的噪声,故在接收端是无法消除或减弱的.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3)模分配噪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当随机变化的模分配噪声叠加在传输信号上时,会使信号发生畸变,严重时,使判决出现困难,造成误码,从而限制了通信距离。 采用单纵模激光器,低码速时不存在模分配噪声。高码速时存在模分配噪声。 采用多纵模激光器,存在模分配噪声。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4. 啁啾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啁啾声的产生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4. 啁啾声对中继距离的影响 (1)啁啾声的产生 对于处于直接强度调制状态下的单纵模激光器,其载流子密度的变化随注入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使有源区的折射率指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激光器谐振腔的光通路长度相应变化,结果致使振荡波长随时间偏移,这就是频率啁啾现象。 因为这种时间偏移是随机的,因而当受上述影响的光脉冲经过光纤后,在光纤色散的作用下,可以使光脉冲波形发生展宽,因此接收取样点所接收的信号中就会存在随机成分,这就是一种噪声——啁啾声。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啁啾声对灵敏度的影响 4.3.2 色散对中继距离影响的分析 (2)啁啾声对灵敏度的影响 由于啁啾声的产生与所传输的光脉冲波形和宽度有关,就其对灵敏度下降的影响程度做出精确的估算是相当困难的.但在用近似矩形脉冲进行的实验结果中,表明啁啾声主要出现在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其中上升沿频率出现紫移(频率升高),而下降沿频率出现红移(频率降低),正是由于频率的移动,当该脉冲经过光纤并在光纤色散的作用之下,可以使光脉冲波形发生展宽,导致灵敏度下降 。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1.衰减的影响 在传输速率不太高时,系统的中继距离主要受系统中光通道衰减的影响,其中继距离Lα可以用式(4-6)计算,即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2.色散的影响 在光纤数字通信系统中,如果使用不同类型的光源,则由光纤色散对系统的影响各不相同,就目前的速率系统而言,通常光缆线路的中继距离用下式确定,即 (4-9) 式中, LD——传输距离(km); B ——线路码速率(Mbit/s) D——色散系数(ps/km.nm ε ——与色散代价有关的系数. ∆λ——光源谱线宽度(nm)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其中ε由系统中所选用的光源类型来决定,若采用多纵模激光器(MLM),因其具有码间干扰和模分配噪声两种色散机理,故取ε=0. 115;若采用单纵模激光器(SLM)和半导体发光二极菅(LED),由于它们主要存在码间干扰,因而应取ε=0.306.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结论:对于某一传输速率的系统而言,在考虑上述两个因素同时,可以利用公式(4-6) 和式(4-9) 分别计算出两个中继距离Lα,LD,然后取其较短者为该传输速率情况下系统的实际可达中继距离。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例 若一个565 Mbit/s单模光缆传输系统,其系统总体要求如下: (l)系统的信息速率为565 Mbit/s,线路码型5B6B,传输速率为677 990 kbit/s. (2)根据路由勘测设计,最长的中继段长度为40.5 km. 那么考虑采用直埋方式情况下,光缆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0℃~ 26℃时,计算最大中继距离.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解 1.衰减的影响 目前现在生产的InGaAs隐埋异质结构多纵模激光器,其阈值电流小于50 mA.标称波长λ1=1310nm,波长变化范围为λtmin =1 295 nm,λtmax=1 325 nm.光脉冲谱线宽度△λmax≤2nm,发送光功率PT= -2.5 dBm.如用带冷却的GeAPD或高性能的PIN-FET组件,可在BER=l×10-10条件下得到接收灵敏度PR= -37 dBm,动态范围D≥20 dB. 考虑色散代价Pd=l dB,光连接器衰减Ac=1 dB(发送和接收端各一个),光纤接头损耗As=0.1 dB/km,光纤固有损耗α=0.4 dB/km;取 ME=5.5dB,MC=0.1dB/km,则由式(4-6)得
4.3.3.最大中继距离的计算 考虑光缆实际敷设时的增长以及光缆修理的预留需要,设光缆的实际皮长L1为42 km.由上式计算所得Lα= 43.3 km>42 km,可以满足衰减的要求. 2.色散的影响 由式(4-30),并取光纤色散系数D≤2.5 ps/(km.nm) 由上述计算可以看出,中继段只能小于33.9 km,对于大于33.9 km的线路段,可采用加接转站的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