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羅拉石窟(下) Ellora Caves 陳美月 攝影/製作
印度教石窟 印度教(Hinduism)石窟有17座(13至29窟),約開鑿於7~9世紀.承襲佛教石窟的基本樣式加以改革變化,綜合印度南北方神廟的建築風格,氣勢磅礡且裝飾華麗. 印度教神廟多用來祭拜神祇,不像佛教是用來當作冥想或僧房.在早期遮盧伽諸王主要崇拜毗濕奴,而拉什特拉庫塔諸王崇拜濕婆,所以雕像主要以毗濕奴和濕婆居多. 印度教石窟保有笈多雕刻的典麗高雅,融合德干遮盧伽時代的剛勁厚重與南印帕拉瓦挺秀優雅,而演變成多樣富戲劇性及爆發力強烈動感的特徵,為中世紀印度巴洛克藝術的最高成就.
凱拉薩神殿(Kailasanatha Temple)為拉什特拉庫塔王朝(Rashtrakuta Dynasty 753-973年)國王克里希納一世(Krshna I 756-775年) 打敗卡納塔克南部邁索爾的亘伽人(Gangas),將版圖擴展到南方,為紀念戰勝而興建印度藝術史上最宏偉的岩鑿雕刻奇蹟.
凱拉薩神殿由帕塔卡(Pataka)的建築師帕拉梅希瓦拉塔克沙卡(Parameshvara Thakshaka)設計,雇用成千上萬工匠建造,主建築鑿於756年至775年期間,全部工程費時約150年,歷經七代雕刻師才完成.歷史年代比吳哥窟早100年.
堪稱世界最大的單一石雕,首先在整塊玄武岩先定位主建築後,從上往下,從裏往外一鏨一鑿雕成,主殿高約32 堪稱世界最大的單一石雕,首先在整塊玄武岩先定位主建築後,從上往下,從裏往外一鏨一鑿雕成,主殿高約32.6米,東西縱深約81米,南北寬約47米,地面深約82米,據說開鑿這座神殿共挖走20萬噸的岩石,
濕婆殿 凱拉薩神殿主要祀奉濕婆神,凱拉薩山也是濕婆所隱居的神山,當時神殿竣工後在高塔外壁上塗飾一層白色石灰,就像一座神聖的凱拉薩山雪峰. 現在高塔上還可見到白色石灰殘迹.
正門 南迪神殿 主殿 前殿 神殿主要由四個基本建築單元組成,即正門(哥普蘭Gopuram)、南迪神殿(小曼達帕Mandapa)、前殿(大曼達帕)和主殿(維瑪納Vimana)從西向東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
凱拉薩神殿正門(哥普蘭Gopuram)為長方形雙層門樓,正背面石壁雕滿浮雕.
正門入口 左右及正前方有三尊神祇 印度人參拜方向是從入口進來,由左往右向三尊神祇參拜,代表潔身,之後繞廟一圈才到主殿.
門口壁龕浮雕《跳舞濕婆》,身掛一串骷顱頭,腳踩群魔,剛建有力揮動8臂,右邊一隻手安撫帕華蒂,不必為祂擔心.
盤坐苦行的濕婆
正對著門口的浮雕,帕華蒂結跏跌坐在蓮花池上,左右各有二隻大象,上面二隻用象鼻舉起聚寶盆,帕華蒂代表財神,印度人家裡通常會供奉.
神殿入口後,位在左邊的庭院,側壁鑿有蘭凱希瓦拉石窟、三河神殿等列柱迴廊.
南迪神殿 南迪神殿是一座方形雙層樓閣,兩邊庭院各立有一根高18.3米雕飾華麗的幢柱(dhvajastambha),兩根幢柱旁各有一隻等身大象.
樓閣上層安置濕婆的坐騎公牛南迪雕像
南迪神殿東西面各有石橋通往正門及前殿門廊.
從正門樓閣眺望神殿外寬廣廣場
前殿內部由4根一組共16根的方柱支撐著方形殿堂,天方板雕有濕婆像,西邊和南北兩側各有凸出座門廊.
前殿是一座方形雙層樓閣,樓閣外牆雕刻精細
前殿平頂中心上面四隻獅子雄踞在三重蓮瓣上
主殿聖廳內部也呈方形,正中央供奉一座石雕的靈甘,天花板雕有一朵盛開的蓮花.
從前殿側門出來是通往主殿外面平台,飛天滿壁飛舞
在主殿周邊平台通道旁有五間附屬的配殿
主殿高塔外壁飛天(Flying Devata)扭身屈腿,凌空飛舞,充滿爆發力及躍動感.
主殿外壁面佈滿裝飾雕刻
主殿北邊外牆梵天取聖水浮雕
在主殿與前殿底部的高臺基壇,雕有成排站立的等身大的大象和雄獅.
這群大象和雄獅猶如背負著凱拉薩神廟在奔馳,在神廟三邊側壁鑿有列柱迴廊稱為曼達帕(Mandapa)
入口右邊在南迪神廟邊的庭院,與左邊庭院基本雷同.
前 殿 南迪神殿 前殿基壇上刻有史詩 《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故事浮雕飾帶
印度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 Mahabharata》 和《羅摩衍那Ramayana》及《往世書》匯集了大量印度神話傳說,被奉為印度教的聖典.
幢柱及南迪神殿外壁雕刻題材都與濕婆神話故事以關
峭壁下幽暗深邃的千柱廳
《羅婆那搖撼凱拉薩山 Ravana Shaking Mount Kailasa》是凱拉薩神殿雕刻最著名的傑作. 描述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一段故事:在楞伽島有位十首的魔王名叫羅婆那,因誘拐羅摩的妻子悉達,被濕婆囚禁在凱拉薩山下陽間的洞穴裏,羅婆那不甘就範,就揮動二十隻手臂猛烈的搖撼凱拉薩山.坐在山頂上的濕婆頭傾斜用足尖輕輕一壓,便將凱拉薩山穩住了.
THE END Email:adamy_chen620@yahoo.com.tw http://sites.google.com/site/meiphoto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