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标准体制改革路径:社会团体标准 程虹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教授 博导 院长 2014年9月25日
一、标准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一、标准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从国内外对标准的定义可以发现,标准的本质含义之一是:经过多个主体共同协商而制定的文件。 “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WTO/TBT规定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ISO/IEC第2号指南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一、标准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标准是一种基于市场和社会主体的自愿选择所形成的秩序规范,由于这种自愿选择反映了参与者的一致意愿和共同利益,所以看似自由,实际上却有强烈的内在约束力。 标准实际上作为一种市场秩序的制度规范,弥补了自然秩序和法治秩序的不足,能够在两者都治理不到的领域实现社会成员的一致性秩序 。 自然秩序 标准秩序 法治秩序 政府强制程度 高 市场自生程度 低 图1 市场经济制度中三种秩序
二、我国标准体制面临何种挑战?
二、我国标准体制面临何种挑战? 我国现行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存在两大挑战: 标准制定多,有效执行少; 标准滞后于行业和技术的变化需求 为此,我国采取了多种加强标准管理的措施,如:加强标准化工作规划,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分技术委员会,考核的标准制定质量等,但这两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 标准制定多,有效执行少 标准滞后于行业和技术变化的需求 图2 我国标准体制面临的两大挑战
我国标准体制现状:政府组织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二、我国标准体制面临何种挑战? 我国标准体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通过加强管理的方法是无法得到彻底解决,需要根据标准的本质定义对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 我国标准体制现状:政府组织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监督 标准的本质定义:多个主体协商一致的文件 图3 我国标准体制现状与标准定义的矛盾
三、社会团体标准的提出
三、社会团体标准的提出 社会团体标准是由多个市场和社会主体(包括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科研机构和企业等)通过自愿协商一致而制定,主要供某行业多个成员共同使用的标准。 社会团体标准是多个主体协商一致而制定,且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符合标准的本质定义。 地方强标 行业强标 国家强标 推荐性标准 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 社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中国标准体系 图4 中国标准体系引入社会团体标准示意图
三、社会团体标准的提出 (1)社会团体标准的制定机制:充分反映了参与者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内在利益需求 社会团体标准是为满足企业和行业生存发展的利益需求,由市场主体自主制定,进行自我规范的秩序选择。 由于制定标准的市场主体本身也是标准的使用者,因此所制定的团体标准能较好地满足参与者的利益需求,所建立的基础性制度装置,可以实现对企业生存与行业发展的促进。 图5 社会团体标准的制定机制
三、社会团体标准的提出 (2)社会团体标准的执行机制:具有参与者自愿执行的内在动力 满足了使用者的核心利益,能实现成员有效的自我约束,同时执行成本较低,因此具有参与者自愿执行的内在动力。 图6 社会团体标准的执行机制
四、社会团体标准的作用 (3)社会团体标准的自适应机制:能快速适应行业和技术变化 在专业能力支撑、同类竞争择优和经济收益驱动三者的作用下,社会团体标准不断自我适应行业与技术变化的利益需求,形成了社会团体标准的自我适应机制。 图7 社会团体标准的自适应机制
三、社会团体标准的提出 无论是制定机制,还是执行机制和自适应机制,推动其运转的动力都源自利益需求,社会团体标准实现了标准制定者与使用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 因此,实现制定者和使用者利益一致的社会团体标准能更有效地被执行,标准能更迅速地满足行业和技术变化的需求,从而解决我国标准体制面临的两大难题。 自我适应 专业能力支撑 同类竞争择优 经济收益驱动 自愿执行 较低执行成本 满足核心 利益 实现自我约束 自主制定 企业生存必需 制度规范补充 行业发展关键 核心 基础 目标 利益 一致性 体现 促进 刺激 反馈 调节 反应 图8 实现利益一致性的社会团体标准
四、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中国标准体系 五、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1)政府标准与社会团体标准共同构成中国标准体系 政府基于自己资源和专业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一些新出现的行业或变化很快的技术领域,制定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标准。 这些领域的标准需求,只能由更具多元化的社会团体标准来供给,来帮助治理公共领域之外的秩序。 政府标准 社会团体标准 中国标准体系 图9 中国标准体系的构成
五、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2)政府对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设计 对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需要既实现自治性(市场社会主体自主制定执行),又具有合法性(能作为交易的依据)。
五、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2)政府对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设计 借鉴专利管理方法,进行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 核心:自愿备案制 —由社会团体标准制定主体自愿申请备案,政府授权相关机构进行形式审查与备案,解决社会团体标准公信力不足的困境,实现标准的合法性。 —同时又避免了等同于政府标准的风险,充分保证标准的自治性。
五、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2)政府对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设计 用年度注册费制和年度报告制度进行过程控制: —通过收取年度注册费,淘汰没有能力通过社会团体标准的使用获得收益的“垃圾标准”。将收取的注册费用于组织备案相关工作的相关事务成本,和奖励优秀的社会团体标准制定主体。 —和公布年度使用报告的方法,淘汰无人使用的标准。公布备案的社会团体标准在该年度的使用状况和更新状况,使若干时间段未达到最低使用量的社会团体标准要退出。
五、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机制 (2)政府对社会团体标准的管理体制设计 标注制度:推动社会团体标准的使用: 在产品标识上实行社会团体标准的标注制度,实现标准与产品质量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激励制度:根据使用情况的事后激励: 对社会团体标准的事后激励,政府对团体标准的激励和约束都来自于对使用数量的考核,依据实际使用数量同比例的资金支持,对实际使用已具有一般性和通用性的社会团体标准可以采纳为政府标准。
谢 谢 ! 2014年9月25日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