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行為 侯東成
幾個相關概念 社會控制 (social control) 社會秩序 少年非行 (juvenile deliquency) 包括:濫用藥物、校園暴行、飆車、翹家、翹課、奇裝異服 偏差行為 (deviance) 犯罪 (crime)
偏差、社會控制、社會秩序 在決定社會控制之前,有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均有權力的運作,用以達到社會秩序的要求。這五個社會控制的階段和歷程如下: 依據法律、規範及行為期望來界定什麼是偏差,違反社會秩序的行為 察覺並辨識出這些行為來 決定是否要進行社會控制 診斷偏差行為的本質 處置偏差行為,完成社會控制,維護社會秩序
社會控制——意義 社會控制指團體、社區或社會對其成員實行某種約束或限制的現象。這種約束和限制目的在實現不同社會單位的功能,只要一個人分享社會單位的目標,或者遵守其規範,即受社會所控制。 社會控制指的是,社會互動中人與人之間的某種相互影響關係。社會是互動的體系,這種體系含有控制其成員的機能,賞罰、社會化、內化及符號的使用與操作,都是執行這種機能的工具。
社會控制——分類 根據社會控制的來源來分:個人、團體 從社會控制的目的來分:保守、剝削、建設 按照社會控制的途徑來分 :內部、外部 按照社會控制的工具來分:正式、非正式
社會控制——方法 Berger認為社會控制的方法有:身體暴行、經濟壓力、團體說服、嘲笑和閒話、放逐等幾種方法 社會控制的手段種類繁多,最明確與具體的首推法律,主要透過孤立、隔離、矯治等工具來執行。但法律並不是最有效力的社會控制工具,說服性的社會控制工具,如:暗示、模仿、批評、贊許等,往往比法律有較高的效力
遵循社會規範的動力來源 就範(compliance)--專指在威迫或利誘的情況下的遵循社會規範 認同(identification)--指個人認同某人或某團體,因而心悅臣服的遵循其所信守的規範 內化(internalization)--指通過教化過程,將社會的主體價值、規範根植於個人心中
社會控制——基礎 人類行為基本上具有模仿的特性 人類都有逃避處罰,追求快樂的傾向 人有自我概念,能想像自己是誰,能自覺自己的情緒、態度、和自己在別人面前的感受,從而有了自制的概念
社會秩序——意義 社會秩序指的是一種和諧、均衡、穩定的社會狀況,在這樣的社會中社會關係是和平相處的,價值、規範是不相衝突的。整體社會的制度、組織是彼此相互關連,但這不代表社會是死氣沈沈的,仍然有變遷與不均衡的現象。所以,社會秩序講的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過程,而非一種靜態的存在 Hobbes問題--「社會秩序如何可能?」 造成社會秩序脫軌的三大因素:人口數量增加、社會分化、不平等
社會秩序——理論解釋 慣性論 功利主義(利益)論 規範功能論 強制論
偏差行為理論 生物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 Merton的偏差行為理論 Sutherland的差別結合論 Cloward & Ohlin 的機會理論 Matza 的中立化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