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转录(transcription)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Advertisements

第36章、RNA合成 36.1 基因转录需要D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 36.2 RNA合成涉及三个过程:起始,延伸和终止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第 十 三 章 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第八章 真核生物基因 表达调控.
第十四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nucleic acid biosynthesis.
第三部分 基因信息的传递 遗传中心法则 复制 转 录 翻 译 DNA 蛋白质 RNA 反(逆)转录 复制.
第三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Chapter 3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ucleic acid
DNA复制 DNA的复制机制 DNA的半保留复制 亲代DNA分子每一条链各自作为模板,合 成一条互补链,新合成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旧链,一条为新链。 1958年Matthew Messelson and Franklin Stahl 用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向.
基础分子生物学.
彻底搞清楚promoter, exon, intron, and UTR
RNA的合成与加工 生物化学.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八章 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 第一节 基因表达调控概述 一.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机制,使细胞中基因表达
第十二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第二节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反转录作用(逆转录) 一、DNA的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C 1.关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病毒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
第 十一 章 DNA 的 生 物 合 成.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的表达 凌通课件.
mRNA 转录、翻译和DNA复制的区别 细胞核 细胞核 转录 翻译 DNA复制 场所 模板 原料 信息传递 时间 产物 生长发育过程中
13-14学年度生物学科教研室总结计划 2014年2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二章 第三节 细 细胞溶胶 内质网 胞 核糖体 质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第一课时 浙江省定海第一中学 黄晓芬.
欢 迎.
RNA Biosynthesis ( Transcription )
第十四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nucleic acid biosynthesis) 返回目录.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课时) 高二年级(理) 教师姓名:葛红.
第六章 外源基因的表达.
第9章 转录 9.1 引言 9.2 转录发生在没有配对的DNA转录泡中,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 9.3 转录的三个阶段
全称为核糖核蛋白体,是一种颗粒状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哺乳动物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
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预测分析.
第 十 三 章 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目 录.
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epartment of CMU
RNA Biosynthesis, Transcription
RNA Biosynthesis, Transcription
RNA Biosynthesis, Transcription
第十四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nucleic acid biosynthesis.
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
第十一章 RNA 生物合成 (转录) RNA Biosynthesis (Transcription) 李志红 三峡大学医学院.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复制的概况 第二节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三节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第四节 逆转录作用
Chapter eleven RNA transcription.
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结构及功能 一、基因的概念 基因的概念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领域的进展而不断完善。 从遗传学角度看:
第十三章 RNA生物合成和加工 第一节 DNA指导下RNA的合成(转录) 第二节 RNA转录后加工
第三章 基因工程制药.
RNA Biosynthesis (Transcription)
第二章 基因 掌握基因概念及结构特点;中心法则;基因转录调控相关序列;多顺反子,单顺反子;真核基因与原核基因的结构特点。 熟悉基因突变的意义
Yeast two-hybrid system
专项考能集训(四)  碱基含量及DNA复制有关的计算.
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机制 ——大环内酯类 罗修琪.
第 十 三 章 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目 录.
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 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目 录.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调控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确定内部启动子的实验.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淮安市洪泽湖高级中学:王建友.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基因 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肤色 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眼皮单双 血型 控制生物性状 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遗传信息的表达——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乐清市三中 徐岳敏.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基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流动.
第三节 真核基因转录调节.
习题课 《医学遗传学基础》 (第二版) 王静颖 王懿 主编 科 学 出 版 社.
第三节 转录后修饰.
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恐龙复活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不能像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描述的那样,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呢?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转录).
生物化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章 基因与基因组 2019/11/8.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五章 转录(transcription) 转录:是指以DNA为模板,在依赖于DNA的RNA 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四种rNTP(ATP、CTP、GTP 和UTP)为原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需要模板DNA; 转录需要酶(RNA聚合酶及转录有关的蛋白因子); 转录过程包括:起始发动、延伸和终止; 转录有特定的调控机制; 转录后的产物需要后续加工;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有一定差异。

一、RNA合成的基本特点 1960年Weiss,S,B等发现RNA聚合酶(RNA Pol)。 其特点是: (1)以核糖核苷三磷酸(rNTR)为底物; (2)以DNA为模板; (3)按5′-3′方向合成; (4)无需引物的存在能单独起始链的合成; (5)第一个引入的rNTP是以三磷酸形式存在; (6)在体内DNA双链中仅一条链作为模板; (7)RNA的序列和模板是互补的。

二、有义链和无义链 1963 J.Marmur和Doty Spiegelnan区分有义链, 采用枯草杆菌的SP8噬菌体为材料; SP8 DNA 双链有“ 轻”、“ 重”,差异明显; 现在将作为转录模板的DNA单链称为模板链或 反义链(antisen strand); 非模板链称为有义链(sense strand)或编码链; 在体外DNA的两条链都可作为RNA合成的模板。

三、RNA合成和DNA复制的区别 (1)转录时只有一条DNA链为模板,而复制时两条链 都可作为模板; (2)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合双链不稳定,RNA 合成后释放;而DNA复制叉形成后一直打开,新 链和模板链形成聚合双链; (3)RNA合成不需引物,而DNA复制需引物; (4)转录的底物是rNTP,复制的底物是dNTP; (5)两者使用的聚合酶系不同。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 一.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由多亚基组成; α2ββ ′σ称为全酶,分子量为480kDa; 第一节 原核生物的转录 一.大肠杆菌的RNA聚合酶 大肠杆菌RNA聚合酶由多亚基组成; α2ββ ′σ称为全酶,分子量为480kDa; α亚基与全酶结合疏松,可解离,解离后 的部分称为核心酶。 RNA pol 和DNA pol有两点不同: (1)RNA pol 没有任何校对功能; (2)在不需要引物的前提下能起始合成新的RNA链。

RNA pol 执行的功能 识别DNA双链上的启动子(promoter); 使DNA变性,在启动子处解旋成单链; 自己的转录方向和模板链; 最后当它达到终止子时,通过识别终止 序列停止转录。

二、转录的起始与延伸 (一) 启动子的结构和功能 启动子(promoter):是指DNA分子上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形成起始转录复合物的区域,它还包括一些调节蛋白质因子的结合位点。 启动子是控制转录起始的序列,并决定某一基因的表达强度; 与RNA聚合酶亲和力高的启动子,其转录起始频率和效率均高; 启动子的DNA序列有其独特的特点,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启动子序列结构上有一定差异。

启动子序列的结构特点: (1)结构典型,都含识别(R),结合(B)和起始(I)位点; (2)序列保守; (3)位置和距离都比较恒定; (4)直接和多聚酶相结合; (6)位于基因的上游; (7)决定转录的启动和方向; (8)常和邻近基因共同组成操纵子(operon)

典型启动子的结构 -35区 -10区 转录起点+1 TTGACA 16-19bp TATAAT 5-9bp

-10序列 -10序列是由Pribnow和Schaller(1975)发现,故称为Pribnow框盒(Pribnow box),它位于转录起点上游约-10 bp处,是RNA pol的结合部位 。 保守序列为T80A95T45A60A50T9 ; 位于-10bp左右,AT较丰富,易于解链。其 功能是: (1) RNA pol紧密结合位点; (2) 在此形成开放启动复合体; (3) 使RNA pol定向转录。

-35序列 -35序列又称为Sextama盒(Sextama box), 位于-35 bp处,是RNA pol的识别部位。 其保守序列为(T82T84G78A65C54A45); 其功能是: (1)为RNA pol的识别位点。σ亚基识别 -35序列,为转录选择模板; (2)-35和-10序列的距离是稳定的,此 与RNA pol的结构有关。

转录起始位点(I) 转录开始时模板上的第一个碱基 为转录起始位点; 在原核生物中90%以上为A或G; 位置固定,常见序列是CAT。

(二)转录的起始 1. 全酶与模板的DNA接触,生成非专一的,不稳定的复合物 在模板上移动; 2. 起始识别:全酶与-35序列结合,产生封闭的酶-启动子 二元复合物(closed binary complex); 3. 全酶紧密地结合在-10序列处,模板DNA局部变性,形成 开放的启动子二元复合体; 4. 酶移动到转录起点I,第一个rNTP转录开始,σ因子释放, 形成酶-启动子-rNTP三元复合体(ternary complex)。

E.coli中不同的因子可识别不同的启动子

(三)RNA的合成延伸 在酶分子上有两个核苷酸结合位点,一是 起始位点,一是延伸位点; 当两个位点都与模板互补的核苷酸结合后, 第一磷酸二酯键才能形成; 随着RNA聚合酶沿着模板链的滑动,由β亚 基催化合成RNA链; 延伸方向为5′-3′。

三、转录的终止 终止子(terminator,t):在转录过程中,提供 转录终止信号的序列,按终止方式不同分为强终 止子和弱终止子。 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intrinsic terminators); 弱终止子 -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 ρ依赖性终止子(rho-dependent terminator)。

强终止子的结构 …NNAAGCGCCGNNNCCGGCGCTTTTTTNNN… …NNTTCGCGGCNNNGGCCGCGAAAAAANNN… DNA …NNAAGCGCCGNNNCCGGCGCUUUUUUNNN… RNA

强终止子的结构特点与终止机制 (1)有回文结构存在; (2)茎的区域富内含G-C; (3)强终止子3′端上有连续6个U。 * 终止作用发生在RNA水平上,形成的颈环空间结构阻止了转录的进行,同时3′端上连续6个U使RNA易解离,脱离DNA模板,于是整个mRNA释放出来,转录停止。

N N N G ·C C ·G C ·U …NNNNC ·U UUUU…-OH 3’ mRNA 强终止子结构的模式图 发夹结构

ρ依赖性终止子结构与终止机制 含有IR序列,也能形成发夹结构; C的含量多,G的含量少; 缺少U串; *RNA聚合酶在此处暂停,若加入ρ因子, 则使转录停止在特定的终止位点。

*ρ因子可识别终止位点上游50~90bp的区域,该区域RNA分子中C的 含量高,G的含量少。

RNA Pol转录DNA ρ因子附着到RNA 识别位点上 ρ因子跟在RNAPol 后沿RNA移动 RNA Pol在终止位 点停下,并被ρ因 子追上 在转录泡中ρ因子 使DNA-RNA杂种双 链解开 转录终止,释放出 RNA Pol,ρ子 和 RNA

野生型 突变型 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 核糖体阻碍 核糖体在突 了ρ因子的 变位点解离 附着和移动 ρ因子附着 ρ因子和RNA 核糖体阻碍 聚合酶接触 ρ因子移动 转录继续 转录提前 终止

第二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 真核生物的转录和原核转录的不同点: 原核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而真核细胞有三种聚合酶; 第二节 真核生物的转录 真核生物的转录和原核转录的不同点: 原核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而真核细胞有三种聚合酶; 启动子的结构特点有所不同,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类似,真核有三种不同的启动子和有关的元件,分别对应不同的RNA聚合酶; 真核的转录有很多蛋白质因子的介入。

一、真核的RNA聚合酶 表12-2 真核生物的三种RNA聚合酶的特点 RNA Pol 位置 产物 相对活性 对α-鹅膏蕈的敏 Pol Ⅰ 核仁 28s,18s,5.8s rRNAs 50~70% 不敏感 Pol Ⅱ 核质 hnRNA,mRNA,某些SnRNA 20~40% 高度敏感 Pol Ⅲ 核质 tRNA,5SrRNA,某些SnRNAs ~10% 片段特异,中等敏感 表12-3 转录的抑制剂 抑制剂 靶酶 抑制作用 利福霉素 细菌全酶 和β亚基结合,抑制起始 链霉溶菌素 细菌核心酶 和β亚基结合,抑制起始 放射线素D 真核PolⅠ 和DNA结合,阻止延伸 α-鹅膏蕈 真核PolⅡ 和RNA PolⅡ结合

二、真核生物转录的起始 (一)真核生物的启动子 真核生物细胞中有三种转录方式,分别 由三种RNA聚合酶(Ⅰ、Ⅱ和Ⅲ)催化, 与之相对应有三种启动子: RNA聚合酶Ⅰ启动子------ Ⅰ类基因(5.8s 18s 28s rRNA基因)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 Ⅱ类基因(蛋白质基因和snRNA基因) RNA聚合酶Ⅲ启动子------ Ⅲ类基因(5SrRNA tRNA snRNA基因)

1.RNA聚合酶Ⅱ启动子 启动子Ⅱ最为复杂,它和原核的启动子有很多不同: (1)有多种元件:TATA框,GC框,CAAT框等; (2)结构不恒定; (3)它们的位置、序列、距离和方向都不完全相同; (4)有的存在远距离的调控元件,如增强子; (5)这些元件常常起到控制转录效率和选择起始位点的作用; (6)不直接和RNA pol结合; (7) 需多种转录因子介入。

Ⅱ类基因的启动子和调控区 TATA框:转录起始点上游-30处,又称Hogness框。 核心元件 起始子(initiator,Inr):一般由Py2CAPy5构成, 位于-3~+5 ,可能提供RNA pol Ⅱ识别。 CAAT box:转录起始点上游-75处。 Ⅱ类启动子 上游元件组成 GC box:转录起始点上游-90处。 增强子(enhancer) 远端调控区 减弱子(dehancer) 静息子(sisencer) 上游激活序列(upstream activating seguences UASs)

起始子(initiator,Inr) 起始点一般没有同源序列; mRNA的第一个碱基倾向A,包括A在内的两侧翼由Py组成称为起始子(initiator,Inr)。在原核CAT起始序列也有这种情况); 一般由Py2CAPy5构成; 位于-3~+5处; 提供RNA pol Ⅱ识别; 无论TATA是否存在,Inr起始子的强度和起始位点的选择都很重要; 现已纯化了 Inr结合蛋白。

TATA box TATA框又称Hogness框,Goldberg-Hogness 框,俚语称为金砖(Goldbrick)。 其一致序列是:T85A97T93A85A63A83A50 ; 常在-30区左右,相当于原核的-10序列。 其作用是: (1) 选择正确的转录起始位点,保证精确起始, 故也称为选择子(selector)。 (2) 影响转录的速率。

上游启动子元件(UPE) 表12-4 哺乳动物 RNA PolⅡ上游转录因子结合的元件 元件 保守序列 结合DNA的长度 蛋白质因子 TATAbox TATAAAA ~10bp TBP CAAT box GGCCAATCT ~22bp CTF/NF1 GC box GGGCGG ~20bp SP1 Octamer ATTTGCAT ~20bp Oct-1 Octamer ATTTGCAT 23bp Oct-2 KB GGGACTTTCC ~10bp NFKB ATF GTGACGT ~20bp ATF B. Lewin:《GENES》Ⅵ.1997,Table 28.2

增强子(enhancer) 增强子是在1981年由Benerji,Rusconi小组和Chambom 等发现的,又称远上游序列(far upstream seguence)。 其特点是: ① 具有远距离效应; ②顺式调节; ③无物种和基因的特异性; ④具有组织的特异性; ⑤有相位性,其作用和DNA的构象有关; ⑥ 有的增强子可以对外部信号产生反应。

2.Ⅱ型启动子的转录因子 RNA聚合酶Ⅱ自身不能起始转录,必须在其他辅助因子 (转录因子)的作用下才能转录,酶与其他辅助因子组 成一个基础转录装置,起始Ⅱ类基因的转录; 转录过程需要很多的转录因子参与,他们按一定顺序与 DNA结合形成复合物; 转录因子均为分子量大小不等的蛋白因子; 转录起始复合物形成的基本过程为TBP及TAFS先与DNA的 TATA框附近区域结合,而后依次为TFIIA、TFIIB、TFIIF、RNA聚合酶及TFIIE。

3.RNA polⅡ的转录起始 TBP 转录复合体 TAFs TFIIA TFIIB TFIIF Pol II TFI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