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概論 第一週:導論 授課教師:劉亞蘭 錯視繪畫大師 – Rob Gonsalves Read more: http://kaiak.tw/?p=16980#ixzz0yYCVS7HN
黃色的線條 漩渦? 紫色的方塊 房子? 四色方塊? 十字架? 街道圖? ??
Sense (感覺) Perception(知覺) 是生活學習累積的過程
例如,在人資系系館前,看到一個黑影,一閃而過,原來是謝育茜… 從一個一閃而過的形象/畫面 啊,那是茜茜 大腦的運作只要數秒鐘…
根據皮亞傑(J. Piaget)的兒童心理學,兒童的知覺發展,有三個階段: 瞭解什麼是「物」= 瞭解「物」和它周遭環境的關係。 1. 放在嬰兒前面的東西,好像不存在~ 2. 「物體」已經存在,但對它所佔的空間,仍不瞭解。 3. 確實瞭解什麼是「物」--時間、空間、因果。
Sense (感覺) Perception(知覺) 也因此,我們的「知覺」會常常出錯: 實際運作只需數秒鐘, 但卻是生活學習長期累積的過程…
它們等長。我們的視覺判斷受到箭頭方向的影響,所以感覺兩條線不一樣長。 圖a和b兩條平行線哪一條比較長?
鐵軌中哪一條紅線比較長?
圖中的士兵何者比較高? 兩紅線一樣長、三個士兵一般高。這是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的例子之一。 雖然鐵軌的間隔距離固定,但是它在視網膜上的投影隨著距離變遠而縮小, 相對的,鐵軌間距在網膜上的投影也變小了。
看得出來這四條黑線都是平行的嗎?
A圖大?B圖大?一樣大? http://tw.myblog.yahoo.com/thoughtsabout-loveandlife/article?mid=2828&prev=2874&next=2782
你看到什麼? 重疊的黑色弧形片段,似乎形成了一個漩渦,可是它們卻是好幾個同心圓。
如果,我們的「知覺」常常「出錯」,那麼,這個錯誤是怎麼產生的? 視網膜接收到的只有2D的長寬,沒有縱深。 因此,要透過大腦的訊息,才形成我們看到的世界。 而大腦訊息,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具有社會性的判斷在其中。 「木作環境」假說 (M. H. Segall)
http://cyberreading.pixnet.net/blog/post/24109536
http://cyberreading.pixnet.net/blog/post/24109536
http://cyberreading.pixnet.net/blog/post/24110966
http://cyberreading.pixnet.net/blog/post/24110966
有些藝術(設計)家呈現/利用/發揮這種錯視例如: M.C. Escher (1898-1972) ; Other World (Another World), 194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I-b9ye4RqY(醉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jRmo7iM5vk&feature=fvw (香蕉皮)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f9QwQ3JM3Q&NR=1 (立體解析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KtIDUWpunE&NR=1 (立體解析圖)
有些藝術(設計)家呈現/利用/發揮這種錯視; 但許多藝術家(或藝評家),則思考:眼睛看到的是什麼?眼睛是否能看到「真相」? 因此,柏拉圖(Plato)主張:「繪畫」離真理三層。
René Magritte 雷內·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1967)是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畫風帶有明顯的符號語言,如《戴黑帽的男人》。他影響了今日許多插畫風格。 1927~1930年居住在巴黎,此後一直住在布魯塞爾。他將突兀、不合理的物體並列,同時營造一種安靜,近似恍惚的氣氛,借此表達他對神秘世界的感覺。他和達利不同,他不以繪畫表現個人的困惑或幻想;他作品的特色是諷刺,還有一種機智論辯的精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ot0ntEat4E&feature=related (Paul Simon - Rene and Georgette Magritte With Their Dog After the War)
René Magritte-- the key of dream The Treason Of Pictures The Listening Room Golconda Personal Values Portrait d'Edward James the Empire of Light The Lovers The Threatened Murderer Perspective II, Manet's Balc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