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血栓与止血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彭明婷
必要性 满足临床诊疗的需要,为病人服务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 “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的要求 “医院管理年” 检查的要求 应对投诉、举证倒置、自我保护 实验室认可(ISO/CAP)的要求 其他: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需要
主要内容 人员 设施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设备 检验前程序 检验程序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检验后程序 结果的报告
人员 ◆对岗位描述、培训内容和计划应有详细的规定 ◆依据岗位特点规定技术能力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对工作人员技能的重新培训和评估提出具体要求 ◆对专业组长/审核人的要求 ◆对岗位描述、培训内容和计划应有详细的规定 ◆依据岗位特点规定技术能力评估的方法和指标 ◆对工作人员技能的重新培训和评估提出具体要求
培训计划 培训目的 培训内容:包括专业理论/操作技能/信息系统/安全等 参加培训的人员、时间 提供培训经费 提供培训时间 可供使用的最新参考资料 形式:内部培训、定期学术交流、病案分析等
技术能力的评估 初次培训的考核结果 现场考核 检验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检查工作单与各种记录
工作人员技能的重新培训和评估 人员的职责发生改变 当程序、方法更改时 人员长时间离岗后 未达到要求时,需要采取的措施
设施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明确划分并规定检测区和清洁工作区的要求与控 制方法(包括空间和安全的要求) ◆实验室管理层应确定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测的标准,并确保达到此标准,应咨询仪器制造商,明确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和程度 ◆实验室使用的保存标本或试剂的冷藏箱和冷冻箱应满足要求,应提供其温度在制冷过程中不超出允许范围的证据
实验室设备 ◆对检测系统的评价应有明确的要求 如评价指标/方法/标准/范围(项目/系统) 对非配套检测系统的要求等 ◆对评价标准进行研究(依据制造商的规定、 临床允许范围和颁布文件的要求)
对检测系统的要求 对仪器、试剂和耗材的要求(23条)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注册证、批文号 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24条) 存在的问题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 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24条) 存在的问题 -按系统进行注册和管理有难度 -检测标准 -校准物和质控物的管理
使用非配套检测系统的要求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提供证明检测系统有效性的实验数据 与配套检测系统进行结果的比对 (EP-9文件)
检测系统性能的初步评价 精密度: 批内 日间 线性范围 可比性:NCCLS EP9文件/5份标本 准确性 抗干扰性
检验前程序 ◆依据不同的项目类型提出检验前程序的要求 ◆合理设计工作流程 ◆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不合格标本及处理原则: 明确列出不合格 标本的类型(如有凝块、采集量不足、肉眼观 察有溶血等)和拒收程序
举例:血液凝固试验标本的采集运送与保存 血液凝固试验标本的采集要求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一般为9∶1,当标本的HCT>0.55时,应对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进行调整 应规定标本运送的温度条件和送达时间。标本应在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离心并分离血浆 ;若标本不能在4小时之内检测,应分离出血浆并转移至洁净干燥的合乎要求的试管中加盖保存于2-8℃。当天不能检测的样本应在-20℃条件下保存,两周内完成检测;-70℃条件下标本的保存期限可达6个月
检验程序 列出参考标准(如设备说明书、参考文献、学术组织颁布的文件等),要求对不同类型的检验项目制定科学、完善、实用的SOP文件 - 按照说明书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操作程序 - 对患者标本进行重复检验的标准及程序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溯源和校准 室内质量控制 室间质量评价 结果的比对 参考范围的验证
溯源和校准的要求(ISO15189) 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 使用有证书说明其材料特性的适当参考物质 用其他程序进行检验或校准 使用已明确建立的、经规定的、性能已确定的、 被各方承认的协议标准或方法 若由供应商或制造商提供溯源性,应有关于试剂、程序或检验系统溯源性的声明文件
设备的校准 有校准物的项目 无校准物的项目 仪器 加样器 校准 天平 离心机器
校准物和校准项目 例如: PT 百分活动度 Clauss 法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 AT-III PC PS D-Dimer 标准物:适用于特定检测系统的定值具有溯源性的血浆,可用于部分检测项目标准曲线的建立 例如: PT 百分活动度 Clauss 法定量检测纤维蛋白原 AT-III PC PS D-Dimer 无法定标的测定项目如APTT,可使用配套的 定值质控物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应在允许范围内, 同时参加EQA
INR定标血浆 来 源: 口服抗凝剂(香豆素类)病人血浆 人工去因子血浆 处理方式: 冻干 冷冻 获得途径: 中心机构 厂商 来 源: 口服抗凝剂(香豆素类)病人血浆 人工去因子血浆 处理方式: 冻干 冷冻 获得途径: 中心机构 厂商 INR定值方法:直接用IRP或WRP测定 多个实验室的INR均值
INR定标血浆 例: 包装(盒) 6瓶 x 1ml (冻干品) PT-多点定标 水平 1 1 x for 1ml 注: 彩色盖以示区别
例: INR定标血浆进行检测 Thromborel S Innovin Thromboplastin C Plus % INR % INR INR Level 1 98 0.97 103 0.99 0.91 Level 2 62 1.24 63 1.18 1.08 Level 3 37 1.82 38 1.56 1.47 Level 4 19 3.49 19 2.67 2.79 Level 5 13 5.05 13 3.70 4.34 Level 6 - - 10 4.76 6.02
血凝仪校准的实施 投入使用前 在更换试剂批号后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 维修后需确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室内质量控制结果失控 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理想 与临床症状、体征不符 其他:如投诉
室内质控的要求 质控品的选择:定值或非定值质控物 质控品的数量:至少1个水平 质控项目 质控频度:检测当天1次 质控方法:至少使用L-J方法 靶值的确定 失控的判断规则:实验室自定,推荐至少使用1 3S规则 失控原因的分析与处理,失控报告的填写 质控数据的管理:原则上每月统计1次
注 意 应确定不同检测系统对应的靶值和允许范围 当试剂、质控品批号变更时,应重新确定靶值和允许范围 如果质控结果失控,则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再发出检验报告
室间质量评价的要求 EQA样本的处理:应尽可能使用与患者样本相同的处理方法 EQA样本的检验 - 与普通患者标本一样由日常实施检验的人员使用相同的方法进行 检测 - 与患者样本日常检测的次数相同 当没有正式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时,实验室管理层应制定对该项目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确认的方法,例如与其他实验室交换样本和/或用已知结果样本的盲样检验 EQA评价报告由实验室负责人审核并签字
分组统计方法 根据使用试剂和仪器的种类进行分组 各组的实验室数在10个以上
凝血实验质评的分组 Dade Behring 试剂/ Sysmex仪器 Dade Behring 试剂/除Sysmex仪器外的其他仪器 IL试剂/ IL仪器 IL试剂/ 除IL仪器外的其他仪器 Stago 试剂/ Stago 仪器 Stago 试剂/ 除Stago 仪器外的其他仪器 Pacific 试剂/ 各种类型仪器 不使用IL、 Dade Behring 、Stago 、Pacific试剂的实验室
评价方法 靶值:各组的加权均值 评价指标:偏差 评价标准: PT ±15% APTT±15% FIB ±20%
存在的问题 “试剂与仪器未配套组” 特别是“其他组”的CV偏大 检测异常质评物时, CV偏大 一些实验室Fbg回报结果的单位有误 互相核对结果
结果的比对 系统内部评价性能:非配套检测系统与配套检测系统间的比对:NCCLS EP-9文件的要求 实验室内部的比对 实验室之间的比对:EQA/与其他实验室的比较
实验室内部结果比对的要求 内部比对:方法/分析系统/场所不同 使用临床标本(含正常和异常)进行比对 选择临床标本的数量 比对频率 比对结果的判别标准 原则:检测数据/允许误差/临床可接受的范围 结果超出判别标准的纠正措施:统一标准校准设备/信息系统调整参数/分别使用不同的参考范围
参考范围的验证 参考范围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NCCLS文件C28-A2中的建议 可由制造商或其他机构制定参考区间后,由使用相同分析 系统的实验室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 ①确认实验室使用的分析系统与制造商提供参考区间的分析系统相同 ②确认检验项目针对的人群相同 ③确认检验前程序和分析检测程序一致 ④每组用20份健康人标本检测后进行验证
参考范围的验证 实验室内部有相同的检测系统(仪器型号、试剂批号以及消耗品等相同)时,可调用相同的参考范围 新仪器在检测常规标本前/当系统、方法、程序更改时,应对参考范围重新进行验证 当临床需要时,应根据年龄和/或性别分组建立参考范围
检验后程序 系统评审的措施 不同类型样本保存的要求 废弃物处置方法的最低要求
结果的报告 报告内容的要求:完整 可识别 报告格式的规范:相对统一 检验周期的确定:满足临床需要 保证检测质量 报告内容的要求:完整 可识别 报告格式的规范:相对统一 检验周期的确定:满足临床需要 保证检测质量 报告延期发出的处理:程序 记录 危急值的报告:程序 记录 对报告结果测量单位的要求 报告审核的要求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分析前的各有关环节 各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参考范围的提供 参考范围有变动时(如系统变更等) 新项目的开展 特殊项目的报告方式 标本拒收的程序 临床反馈意见的途径与处理
小结 人员 设施和环境条件 实验室设备 检验前程序 检验程序 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 检验后程序 结果的报告
Thanks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