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能量與溫度 大氣熱傳過程:傳導、對流、輻射 太陽輻射與大地輻射 地球與大氣和太空間之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和大氣間之能量平衡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風怎樣形成 天氣圖 高、低氣壓 天氣狀況與高低氣壓的關係. 91 年 11 月 6 日 地面天氣圖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Advertisements

中国化妆品市场报告 (海量营销管理培训资料下载).
兩性相處 主講人:孫晉芬老師.
太陽_介面設計.
太 陽 幾乎佔有全太陽系總質量的98%. 需要109個地球才能填滿整個太陽的圓盤面.
太陽Sun.
第 12 章 熱 ( Heat ).
溫室效應的迷思 環境未來學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張保興 科目代號:TGURBOTO176 0A 班別/姓名/學號/座號:
Lecture 4: 溫室氣體及懸浮微粒.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全球暖化 製作人:五年一班 王小明.
传 热 学 (Heat Transfer).
第四章 日月地系统.
讚美得勝的生活 張譽騰傳道.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第 13 章 用CSS 設定 文字顏色與背景.
Short Version : 16. Temperature & Heat 短版: 16.温度&熱量
第八章 Illumination and Shading
光、 顏色、光譜以外和折射 複習 – 我們如何看到東西 複習 – 平面反射 複習 – 顏色 複習 – 可見光譜以外(電磁波譜)**
第四章 火災理論.
熱力學 I 溫度與平衡 十八世紀前人類對熱現象的認知還帶有點神秘的色彩在其中,熱力學較科學化的發展可溯源自工業革命時代,人類對熱與機械功之間轉換關連的研究,影響熱力學源起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為溫度的觀念。 焦爾(Joule)等人的實驗結果與荷姆赫滋(Helmholtz)等的理論研究共同成就了熱現象中的能量守恆的原則,此原則奠下了熱力學第一定律(1942年由Mayer提出)的基礎。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F3 Geography Taster.
第5章 5-4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Ch2 混合與對流 (Mixing and Convection)
Global Energy Balance:
Neutron Stars and Black Holes 中子星和黑洞
Energy, temperature and hea
2.1 內能 物體儲存的能量 粒子的能量 物體的內能 進度評估 第 1 冊 單元 2.1 內能.
半導體專題實驗 實驗六 太陽能電池.
功與能量的轉換 當外力對物體作功時, 會增加物體的位能或動能 功: 重力位能: 動能:
物理實驗水火箭活動 水火箭製作.
虎克定律與簡諧運動 教師:鄒春旺 日期:2007/10/8
彩虹的秘密.
句子成分的省略(1).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熱輻射 Radiation.
全威圖書有限公司 C0062.
小學常識科簡報 導師﹕Prof. Mak Se Yuen 姓名﹕邱慧萍.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太 陽 的 秘 密 檔 案.
天氣與氣候 Mental Map 概念圖.
中二 (綜合科學) 中三 (物理 PHYSICS Yau CY 化學 CHEMISTRY Wai CP
位移與向量(Displacement and Vector)
實 驗 1 : 電 場(Electric Field) (課本實驗14)
輻射知多少 2011年3月28日.
八大 行 星 科目 : 常識 年級 : 六年級 教節 : 一節 作者 : 郭雅志 使用方法: 按滑鼠去到下一個項目.
4.3 輻射 結霜 以輻射傳遞能量 輻射的發射與吸收 進度評估 4 輻射傳熱的例子 進度評估 第 1 冊 單元 4.3 輻射.
波與粒子 波的類型 機械波 電磁波 物質波:matter
我們的太陽系 開始撥放.
全球環境的變遷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現象 臭氧層的破洞 森林的消失 物種快速滅絕 酸雨的危害 人為沙漠.
第1章 認識圍繞著我們的鄰居 : 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天氣因子 天氣因子 影響天氣的因素 例如氣溫、氣壓、風、雨量和濕度 天氣 某一段時間內 大氣層的狀況.
Why are black robes worn in extremely hot climates?
1.2 温度計 伽利略温度計 温度計 進度評估 3 第 1 冊 單元 1.2 温度計.
組長:黃天翀(4A 30) 組員:李澤城(4A 18) 鄭俊謙(4A 4) 陳嘉樂(4A 2)
Ch3 熱 3-1 溫度與熱.
是~日食 是月亮嗎? 南湖國小數位天文館蔡元福老師製.
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 輻射的特性 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變化中的溫室氣體含量 溫室氣體的影響 懸浮微粒與空氣汙染 懸浮微粒對氣候的影響
太 陽 黑 子 與 通 訊.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一 可靠度問題.
聲音的產生.
太空 Random Slide Show Menu
第一章 狹義相對論.
第三章 比與比例式 3-1 比例式 3-2 連比例 3-3 正比與反比.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地球的能量與溫度 大氣熱傳過程:傳導、對流、輻射 太陽輻射與大地輻射 地球與大氣和太空間之能量平衡; 地球表面和大氣間之能量平衡 溫室氣體與溫室效應 季節的成因

一些問題 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為何年與年間的變化非常小?近年來全球增溫問題愈來愈嚴重,請問這個問題產生的緣由為何? 什麼是輻射平衡溫度?地球之輻射平衡溫度和實際觀測之地球平均溫度相差超過30°K,為什麼呢? 什麼是溫室氣體?什麼是選擇性吸收體?什麼是大氣窗區?

名詞解釋 溫度(temperature):分子或原子平均移動速度(動能)之量度.一般而言高溫對應有較快速度的分子或原子. 熱(能)(heat):有溫度差之兩物體, 從某一物體傳送至另一物體的能量稱之. 在地球大氣,這種能量傳送過程包括:傳導(conduction),對流(convection),輻射(radiation). 可感熱(sensible heat):可以用溫度計量度之熱. 潛熱(latent heat):一個物體,當改變其相態,所需要釋出或吸收之熱能稱之.

名詞解釋 傳導:在一物體內,分子和分子間熱傳送過程稱之.其熱傳導速率和物體之分子結構有關.空氣的熱傳導是非常差的.在靜風情況地表受熱增溫大氣僅有接近地表數公分之大氣受到影響. 熱泡 (thermal) 為一種大氣熱對流, 可以很有效的將地表的熱量帶入近地表的大氣中。 不同物質的熱傳導係數顯示分子運動的特性 對流:流體的移動(風)所造成的熱傳送過程稱之.前者被加熱空氣會膨脹,變的比較輕,得以上升(形成熱泡thermals);周圍未被加熱空氣,相對較冷,會下沉(或流入填補上升之空氣). 輻射:能量從一物體傳遞至另一物體,但卻不會加熱兩物體間之空間的熱傳送過程稱之.

輻射 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傳遞方式是經由電磁輻射。電磁輻射以光速 (2.99 x 108 m s-1)在大氣中傳播,其中C = f。為波長,f為頻率. 當電磁輻射通過某一物體時會被穿透、吸收、或散射。物體對電磁輻射的反應是物體本身的基本物理特性。 當物體分子吸收某一波長之電磁輻射, 此物體也將以同一波長往外發射電磁輻射. 發射量的大小與物體的溫度和波長有關 (Kirchhoff’s law) E(T, ). 若一物體吸收且發射所有波長之電磁輻射, 此物體稱之為黑體(black body).

太陽輻射Solar radiation 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大氣頂之電磁波譜各波段名稱以及各波段電磁輻射能所佔百分比。紅色曲線代表溫度為接近6000°K之黑體輻射譜, 曲線下面積為總輻射能量,黑體之總輻射量與物體溫度四次方成正比 I = T4, 此為史蒂芬包茲曼定律,其中史蒂芬包茲曼常數 =5.67 x 10-8Wm-2°K-4 ,另外黑體輻射最大輻射強度所在波長與溫度成反比, 此關係稱之韋恩位移定律, max = 2897/T ,太陽輻射最大之波長大約在0.475m 相當於藍色光,利用韋恩位移定律可知太陽的“色溫”約為6100°K.

太陽輻射與大地輻射 solar and terrestrial radiation 由韋恩位移定律可知太陽輻射集中在可見光和近紅外光, 而大部分的行星和他們的大氣之輻射都集中在紅外光,兩者幾乎沒有重疊. 因此在處理輻射問題時, 兩者可以分開處理. 又分別稱之為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

The Sun 太陽 The nature of sunspots was put on firmer physical groun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it was determined spectroscopically that sunspots were the seat of strong, concentrated magnetic fields. The image on the right is a magnetogram. Magnetograms are synthetic images constructed by measuring the magnetic field along the line of sight at a given location on the solar surface, and assigning a color according to the field strength; the pink-red-yellow sequence corresponds to increasingly strong positive normal magnetic field component, or magnetic fieldlines pointing away from the Sun, and the purple-blue-light blue sequence to increasingly strong negative field, i.e. magnetic fieldlines pointing into the Sun. Upon comparing this magnetogram to the Calcium image on the left, one sees that regions of strongest magnetic fields (yellow and light blue on the magnetogram) always coincide with sunspots.

太陽常數與輻射平衡 太陽常數(solar constant),又稱總太陽輻射强度(total solar irradiance=TSI):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地球大氣頂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強度 S0 = 1368 W m-2 (accuracy of 0.2%). 假如沒有其他熱傳送過程,當地球和大氣所吸收之太陽輻射量等於地球和大氣所發射的長波輻射量,此時稱地球和大氣系統達到輻射平衡(radiative equilibrium)狀態.

地球之相當黑體溫度(equivalent blackbody temperature) 150M Km 假設地球之行星反照率為0.3。 假設地球處於輻射平衡狀態,因此沒有淨輻射能量收支。 So •  Re2 (1- A) = Ei • 4  Re2  TE4 = Ei TE : 輻射平衡溫度radiative equilibrium temperature

地球大氣之輻射效應 選擇性吸收體 大氣溫室氣體 大氣窗區 行星反照率

大氣溫室效應 太陽在白天加熱地表,而地面白天和晚上都不斷發射紅外線輻射。(a)接近地表若有水汽,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將吸收地表發射之紅外線輻射,並再發射回地面,此一過程使地表溫度可以維持在15°C。(b)當沒有水汽,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存在大氣中時,地表仍不斷發射紅外線長波輻射,地表溫度要較現在低很多。

太陽輻射在地球和大氣的分布 平均而言,每年入射地球的太陽輻射約30 %由地球和大氣反射和散射回太空(地球之行星反照率0.3),19 %被大氣選擇性吸收,51 %被地表吸收。

地球-大氣系統之能量收支與平衡 數字的絕對值並不重要,注意他們之間相對大小.

季節與太陽輻射 左圖, 地球繞日的橢圓軌道,地球在1月比7月靠近太陽。 地球的季節主要受太陽輻射變動的影響,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為日照角度和日照時間. 太陽光斜射時,所照射面積較直射大,但能量強度較小.

Sun-Earth relationship 日地關係與季節 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日射必須經過較厚的大氣才能到達較高緯度地區(光程)。 地球自轉軸和繞日軌道有23.5度的夾角,六月時北半球較傾向太陽,接收較多的日射,白天較長,故天氣較暖,十二月則相反。

Daylight hours 日照時間

輻射平衡與緯度 年平均地球與大氣隨緯度變化之入太陽輻射和出紅外輻射分布。淨輻射過程使得地球高緯度地區愈冷, 彽緯度地區愈熱, 大氣變的更加不穩定。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因太陽位置隨季節的改變對於局部地區生活的影響。例如冬季向南的房子有較多的日照。

氣溫的日變化 氣溫的日變化主要受地表日夜溫差的影響,而地表溫度的日變化和入太陽輻射以及出地球能量兩者差值有關。

高溫低溫之世界紀錄

局部地形對氣溫的影響 在寒冷無風的夜晚,冷空氣沉澱在山谷,造成谷底較斜坡冷的情形。在中緯度此較暖的斜坡區稱之為『溫度帶』(thermal belts), 可避免農作物遭霜害或凍傷。 果樹加熱器透過對流使上下空氣循環,加熱地表溫度。混合下冷上暖空氣的風機。

近海平面一月(左)和七月(右)全球氣溫分布 決定某地氣溫的控制因子包括緯度、海陸分布、洋流、以及離海平面高度。

日均溫與年均溫

加熱日 heating degree-day:低於65oF; 冷卻日 cooling degree-day:高於65oF; 穀物生長日 growing degree-day:不同穀物有不同基本氣溫

氣溫與舒適度 感覺溫度 Sensible temperature 風寒因子 wind chill factor 風寒相當溫度 wind chil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凍瘡 frostbite 體溫過低 hypothermia

氣溫的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