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雅慈(淡江教政所副教授兼所長) 台北市大同高中教師研習分享 Ps.本簡報主要增修自范信賢教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綱解析與實施準備 國家教育研究院 鄭章華 1. 不管教育計畫能變得多麼周密, 其中一定要留個重要位置給教師。 因為,到了最終之處, 行動都將在這裡發生。 ~ J. Bruner(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2.
Advertisements

校際 IT 精英挑戰賽 2016 Inter-School IT Elite Challenge 2016 決賽日 2016 年 4 月 23 日.
107普高課綱的高中學生圖像與校本課程部局 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李文富 助理研究員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普通型高中 總綱的研修、推動說明
102年度 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教資中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普通型高中階段 規劃理念、設計與實施準備
建構原住民知識體系 宏觀 長 中 微觀 田調、 短 資料採集 上層 理解.建構 中層 整理.分析 下層 教材 刊物 專家學者 資源中心 部大
花蓮縣國小綜合活動領域教師 36小時關鍵能力研習 分組實做作業單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課程大綱 衛星通信與導航 96年度第一學期(二技).
多元化科學教學策略工作坊 吳木嘉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的課程設計教案示例 暨產出
創意讀書會 iSTEM 科技教育試行計劃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2017/01.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Database Systems 主講人:陳建源 研究室 :法401
Feeling 教學科目:英語 教學年級:四年級 資料來源:自編 & 康軒英語教材“New Wow English”第3冊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促進學習的評估 如何運用「網上學與教支援」 促進學與教 柯志明 教育基建分部 基本能力評估/數學.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宣講(第五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新課綱之素養導向教學 新北市中平國中 賈生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 總綱宣講 (國民中小學階段公播版—完整篇)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網路安全技術 OSI七層 學生:A 郭瀝婷 指導教授:梁明章.
四年級 英語科 張瓊文Ann.
張原禎 新北市德音國小教師 教研科資教股輔導員 ~512
數位學習評鑑期末專題 國內案例分析.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智 慧 型 環 境 系 統 實 驗 室 生態工程 環境評估 決策分析 人工智慧 資訊系統 永續發展
核心素養課程設計實作工作坊 教育部國民教育與學前教育署 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 基隆市武崙國中莊惠如.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FUN 繩索 彰化縣綜合活動教學輔導團 柯慧儀.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一年五班班親會 導師:黃立芬 任教科目:數學
以通識課程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 全校課程地圖的建構 報告人:許佩玲、陳鵬文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十五日.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中醫系學會返宣部 部長 CM41 中二 黃維俊 副部長 CM41 中二 廖悅孜
楊俊鴻 助理研究員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
美感教育概念分享 報告人| 張晏慈.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UCAN 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推廣.
數位學習 孫春在、曾憲雄、陳登吉、袁賢銘.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5年精進計畫草案 建置課程體系報告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妙法寺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注音符號課程綱要 注音符號應用能力 A-1-1 能正確認念、拼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能熟習並認念注音符號。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宣講(第五版)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新事業發展專題
2019中三選科升學講座 (一) 介紹334高中學制 黃淑儀老師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 (二) 本校中四選修科目 郭良老師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觀塘官立中學 新高中 物理科 新高中資料套.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宣講(第五版)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專家學者代表共識營 十二年國教高中總綱部份
Creative Teachers Association (CTA) Limited 2016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新高中課程概覽 新高中資料套.
108新課綱 國中小階段新風貌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社會領域教學 相關網路資源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薛雅慈(淡江教政所副教授兼所長) 2017.10.12 台北市大同高中教師研習分享 Ps.本簡報主要增修自范信賢教授 新課綱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 薛雅慈(淡江教政所副教授兼所長) 2017.10.12 台北市大同高中教師研習分享 Ps.本簡報主要增修自范信賢教授

薛雅慈簡介 現職: 淡江教育政策與領導所副教授兼所長(主要授課:教育未來、課程與教學領導、教育社會學) 社會服務--國民教育年段教育服務: 國民中小學學校評鑑委員 2007年起擔任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核心團隊、審查委員、諮詢輔導委員至今10年 台北市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審查、諮輔委員 2016起擔任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綱前導學校推動事務分區(北區)召集人

簡報架構--黃金圈法則 WHAT HOW WHY

請與你周遭的, 聊聊您最近遇到的”有素養”的人事物 遇到”有素養”,給您的感覺? 暖身一下! 請與你周遭的, 聊聊您最近遇到的”有素養”的人事物 遇到”有素養”,給您的感覺?

Why~為什麼要重視素養 時代性~我們共處於21世紀 全球性~我們置身於國際社會一環 台灣的教育處境與教改脈絡

Why~為什麼要重視素養—時代性

PISA、TIMSS的數學及科學排名不錯,但學習興趣和自信卻低落 我們需要面對社會變遷帶來的教育挑戰 真正的教育是所有人一起學習 55%國中生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2008年,台灣生育率1.05,全球倒數第1 教育的全球化、本土化與個別化 從學習逃走的孩子 新住民學生目前佔 國中小就學人數約10.3% 失去山林的孩子 PISA、TIMSS的數學及科學排名不錯,但學習興趣和自信卻低落 Web3.0時代 學習共同體的革命 世界是平的--今天你懂的,可能明天就沒用。重要的是學習力。 免試入學或大學申請入學逐漸成為重要趨勢 未來的工作,有6成還未被發明

AI 時代是顛覆的時代,50% 工作面臨轉型 李開復認為,未來十年 AI 將取代 50% 工作,特別是重複性高、工作可量化成數字、思考時間不超過 30 秒等工作最容易遭到取代;以產業領域來看,擁有天然數字數據的金融業,將會是最快迎來 AI 變革的領域,接著還包括醫療、教育等領域,也都將面臨 AI 衝擊。 與其說 AI 會「取代」我們、搶走我們的工作,不如說 AI 是將工作「轉變成新的形式」。他認為「AI 幫我們做重複性工作、釋放我們去做更多該做的事情,」

學教翻轉,翻轉孩子的未來

內 外 課程改革是「從有到更好」, 一棒接一棒… 臺灣已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在努力創造教育新風貌,我們須營造正向支持的環境; 此外,我們也需要跟隨時代及社會變遷,持續精進。

以「素養」為核心來思考國民教育課程的發展,以求兼顧學習者的自我實現及社會的優質發展,日益受到國際組織及國內的重視。--國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3 學會求知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 學會自處 學會改變 歐盟(EU)-2005 母語溝通 外語溝通 數學與基本科技素養 數位素養 學習如何學習 人際及跨文化與社會和公民素養 創業家精神 文化表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5 自律自主的行動 互動的運用工具溝通 與異質性團體互動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 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所需的主要能力 http://www.weforum.org/agenda/2016/01/the-10-skills-you-need-to-thrive-in-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透過課程和教學,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心智習性」 資料來源: https://smartjaguar.files.wordpress.com/2014/05/habits-of-mind-across-the-curriculum.pdf

OECD:邁向2030年的教育架構 資料來源: https://www.oecd.org/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pdf

國際教改趨勢 一、教改政策關注的典範轉變(鄭燕祥,2015) 政策 傳統 未來 構想理念 單一、簡單、粗淺 多元、複雜、精緻 結構 二、PISA 2018(李榮安,2015) (一)包含「全球素養」(global competence)方面的評量。 (二)採用電腦化評量,包含了「認知」(cognitive)與「非認知」(non-cognitive)的項目。 (三)評量的範圍涵蓋關於全球議題的「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attitudes)與「性情傾向」(dispositions)。諸如:全球就業力、青少年移動…等議題。 出自楊俊鴻(2015) 一、教改政策關注的典範轉變(鄭燕祥,2015) 政策 傳統 未來 構想理念 單一、簡單、粗淺 多元、複雜、精緻 結構 直線的、單向的 階層上下的 網路的、互動的 矩陣縱橫的 觀點 機械、被動 生態、互動

世界各國國定課程中的核心素養 一、紐西蘭:思考;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自我管理;建 立與他人的關係;參與和貢獻。 二、法國:法語的運用能力;外語的運用能力;數學、科學 與科技的基本素養;一般資訊通訊科技的運用能 力;人文素養;社會和公民素養;自動自發精神 。 三、西班牙:語文溝通素養;數學素養;關於物理世界的知 識以及與其互動的素養;資訊處理與數位素養; 社會和公民素養;文化與藝術素養;學習如何學 習;自動自發精神。 四、丹麥:社會素養;讀寫素養;學習素養;溝通素養;我 管理素養;民主素養;生態素養;文化素養;健 康、運動與身體素養;創造與創新素養。 出自楊俊鴻(2015) 一、素養導向 課程以核心素養為連貫統整的主軸,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透過與生活情境的結合,學生能夠理解所學,進而整合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推陳出新,成為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 (一)核心素養彰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理念,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的全人發展,需兼顧並統整認知、情意與技能的學習。 (二)各領域/科目需兼重核心素養與分殊能力,核心素養主要用以引導一般課程的發展,各階段領域/科目應依其特性,適切地統整並融入課程內涵中。 (三)核心素養要適切地統整並融入課程內涵中,係經由總綱之「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之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間的雙向轉化而來,並需兼顧學習歷程與學習內容。 (四)核心素養的提升有待教材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習評量、行政支援等各層面的配合。 二、連貫統整 課程綱要研修應將國小、國中、高級中等學校三階段作整體與系統的考量,強化階段間的縱向連貫及領域/科目/群科課程間的橫向統整。 (一)總綱以十二年連貫方式進行研修,但需顧及不同教育階段及不同學校類型的差異,原則上可分為普通教育(含國小、國中、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教育,以及特殊類型教育等三種總綱。 (二)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的規劃,宜有十二年連貫的清晰脈絡,以避免名稱、內涵上的混淆。 (三)依據各教育階段性質及現場實務,合理分配各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的學習節數或學分數。 (四)各領域/科目學習階段的劃分宜有一致性。 (五)重大議題或新興議題,應整合融入相關領域/科目/群科課程或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並加以落實。 三、多元適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發展應考量其多元智能、興趣和性向等不同特質,激發其學習動機,促進其適性揚才。 (一)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與學習需求,適時進行課程分化或必要的課程分級。 (二)課程發展應考量特殊需求學生的特質,提供充實性、補救性或功能性課程及課程調整的彈性。 (三)課程規劃以「漸進分化」為原則,強調共同、試探、分化、專精的精神,輔以生涯發展,並提供專題、實作或探索等自主學習課程,讓學生了解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性向。 (四)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應兼顧共同核心課程的強化與彈性分流的需求,以利基本知能之奠定及生涯發展之規劃。 (五)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應減少必修課程,提供多元的選修課程。 (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應朝向務實致用,適切規劃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 (七)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應提供學術導向及專業導向課程,並輔導學生適性發展。 (八)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應強化特定領域科目的課程安排,提供學生繼續發展其潛能。 四、彈性活力 課程綱要必須具備調整改變的彈性,兼顧教師、學校、家長及地方的需求和參與,且能夠連結社區力量及社會資源,發揮教學的活力。 (一)持續落實與推動學校本位課程,鼓勵學校及教師結合社會資源以充實課程、活化教學。 (二)保留國中小的彈性學習節數,並提供參考原則,以利其發揮正面效果。 (三)增加學校課程安排的彈性,並落實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學年學分制。 (四)明確劃分中央、地方及學校的課程權責,三者既分工又協作。 (五)鼓勵中小學的實驗辦學、民間參與,並強化高級中等學校與大學、產業的攜手協作。 (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考量與社區特色結合,加強師生互動及親師合作。 五、配套整合 配套措施的規劃係為落實課程綱要的施行,以促進學生學習及維護學生學習權作為目的。配套措施應基於自發、互動、共好之理念,並持續以學生學習為焦點而進行對話與協作。 (一)建構協作平台:透過課程研發、課程教學輔導、師資培育及學習評量等系統之協作平台,整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教學之推展與實施。 (二)強化支持系統: 1.中央層級:爭取社會大眾對課程改革的理解與認同、健全課程教學的輔導與支持體系、優化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含在職進修)、修訂相關法規、挹注經費支援課程試行、鼓勵教材教法研發、完善教學與學習支援平台、持續建置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國家課程永續發展的機制與配套等。 2.地方層級:強化地方層級課程教學的輔導與支持網絡、充實圖書儀器與空間設備、協助學校課務運作與教學正常化、推動地方課程特色發展與評鑑等。 3.學校層級:強化課程研究發展的組織與運作、落實課程評鑑、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健全教學輔導制度、推動有效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研發有助學習的多元媒材,強化多元學習評量,以及實施充實與補救的適性教學。 (三)完善整體配套: 1.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重新檢視與修訂課程綱要實施之相關法令規章。 2.配合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實施各階段,強化課程的溝通與傳播推展。 3.除正式課程外,應包括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等層面的改革。 4.課程綱要實施期程應整體考量課程試行、教材發展、教學轉化、學習評量及教學資源等,並以學生順利銜接不同學習階段或轉銜不同類型學校為原則。 5.配合課程綱要研修,同步調整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含在職進修),以及大學與技專校院招生方式、考試命題等。

台灣的脈絡:從學科能力 黃武雄,《學校在窗外》 ◆學校教育的通病: 套裝知識、浮離於真實世界 ◆學校要做的事: 讓孩子和世界真實連結 打開經驗世界 ∞ 發展抽象能力

台灣的脈絡: 從學科能力素養 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並不是全新的概念。事實上,九年一貫課程所標舉的十大基本能力,強調能力導向的課程與教學設計,其精神與內涵和本次提出的核心素養有相當的契合與延續之處,並非斷裂關係 簡言之,核心素養豐富與落實基本能力的內涵。因此,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這十年中,對於素養導向教學並非全然沒有基礎、觀念與能力。 (教育部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 記憶、背誦、標準答案 已成昨日黃花, 創新、連結才是未來玫瑰。 --2015天下雜誌教育特刊

「素養」和「能力」的關係 課綱研修具有延續性,亦需與時俱進。 「素養」就似「能力」的升級進化版; 「素養」豐富與落實「能力」的內涵。 落實 拓展了學習主體、情意態度、情境學習、學習策略、整合活用等層面 落實 透過總綱核心素養、領綱學習重點的設計以及配套措施等規劃,落實於課程及教學中。

What: 甚麼是素養?

What: 甚麼是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社會參與 溝通互動 自主行動

What: 甚麼是素養?

總綱核心素養的三面九項內涵 核心素養的滾動圓輪意象

十二年國教課綱: 素養導向

學校實施轉化新課綱的黃金三角 多元適性 連貫統整 素養導向 校本課程 配套整合 適性揚才 終身學習 一、素養導向 課程以核心素養為連貫統整的主軸,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透過與生活情境的結合,學生能夠理解所學,進而整合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推陳出新,成為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 (一)核心素養彰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理念,包含「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的全人發展,需兼顧並統整認知、情意與技能的學習。 (二)各領域/科目需兼重核心素養與分殊能力,核心素養主要用以引導一般課程的發展,各階段領域/科目應依其特性,適切地統整並融入課程內涵中。 (三)核心素養要適切地統整並融入課程內涵中,係經由總綱之「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之核心素養」、「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間的雙向轉化而來,並需兼顧學習歷程與學習內容。 (四)核心素養的提升有待教材發展、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習評量、行政支援等各層面的配合。 二、連貫統整 課程綱要研修應將國小、國中、高級中等學校三階段作整體與系統的考量,強化階段間的縱向連貫及領域/科目/群科課程間的橫向統整。 (一)總綱以十二年連貫方式進行研修,但需顧及不同教育階段及不同學校類型的差異,原則上可分為普通教育(含國小、國中、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教育,以及特殊類型教育等三種總綱。 (二)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的規劃,宜有十二年連貫的清晰脈絡,以避免名稱、內涵上的混淆。 (三)依據各教育階段性質及現場實務,合理分配各領域/科目/群科課程的學習節數或學分數。 (四)各領域/科目學習階段的劃分宜有一致性。 (五)重大議題或新興議題,應整合融入相關領域/科目/群科課程或彈性學習節數實施,並加以落實。 三、多元適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發展應考量其多元智能、興趣和性向等不同特質,激發其學習動機,促進其適性揚才。 (一)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與學習需求,適時進行課程分化或必要的課程分級。 (二)課程發展應考量特殊需求學生的特質,提供充實性、補救性或功能性課程及課程調整的彈性。 (三)課程規劃以「漸進分化」為原則,強調共同、試探、分化、專精的精神,輔以生涯發展,並提供專題、實作或探索等自主學習課程,讓學生了解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與性向。 (四)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應兼顧共同核心課程的強化與彈性分流的需求,以利基本知能之奠定及生涯發展之規劃。 (五)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應減少必修課程,提供多元的選修課程。 (六)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發展應朝向務實致用,適切規劃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 (七)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應提供學術導向及專業導向課程,並輔導學生適性發展。 (八)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應強化特定領域科目的課程安排,提供學生繼續發展其潛能。 四、彈性活力 課程綱要必須具備調整改變的彈性,兼顧教師、學校、家長及地方的需求和參與,且能夠連結社區力量及社會資源,發揮教學的活力。 (一)持續落實與推動學校本位課程,鼓勵學校及教師結合社會資源以充實課程、活化教學。 (二)保留國中小的彈性學習節數,並提供參考原則,以利其發揮正面效果。 (三)增加學校課程安排的彈性,並落實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的學年學分制。 (四)明確劃分中央、地方及學校的課程權責,三者既分工又協作。 (五)鼓勵中小學的實驗辦學、民間參與,並強化高級中等學校與大學、產業的攜手協作。 (六)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考量與社區特色結合,加強師生互動及親師合作。 五、配套整合 配套措施的規劃係為落實課程綱要的施行,以促進學生學習及維護學生學習權作為目的。配套措施應基於自發、互動、共好之理念,並持續以學生學習為焦點而進行對話與協作。 (一)建構協作平台:透過課程研發、課程教學輔導、師資培育及學習評量等系統之協作平台,整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教學之推展與實施。 (二)強化支持系統: 1.中央層級:爭取社會大眾對課程改革的理解與認同、健全課程教學的輔導與支持體系、優化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含在職進修)、修訂相關法規、挹注經費支援課程試行、鼓勵教材教法研發、完善教學與學習支援平台、持續建置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建置國家課程永續發展的機制與配套等。 2.地方層級:強化地方層級課程教學的輔導與支持網絡、充實圖書儀器與空間設備、協助學校課務運作與教學正常化、推動地方課程特色發展與評鑑等。 3.學校層級:強化課程研究發展的組織與運作、落實課程評鑑、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健全教學輔導制度、推動有效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研發有助學習的多元媒材,強化多元學習評量,以及實施充實與補救的適性教學。 (三)完善整體配套: 1.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推動,重新檢視與修訂課程綱要實施之相關法令規章。 2.配合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實施各階段,強化課程的溝通與傳播推展。 3.除正式課程外,應包括非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等層面的改革。 4.課程綱要實施期程應整體考量課程試行、教材發展、教學轉化、學習評量及教學資源等,並以學生順利銜接不同學習階段或轉銜不同類型學校為原則。 5.配合課程綱要研修,同步調整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含在職進修),以及大學與技專校院招生方式、考試命題等。

素養與新課綱課程願景

「核心素養」對學校課程及教學的影響 課程規劃: 核心素養主要應用於部定課程,但學校可參照總綱的核心素養內涵,研訂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學習地圖、校訂課程等,做好「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的整體性規劃,裨益學習結果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此外,素養學習亦強調跨科目、跨領域的整合,可規劃跨科、跨領域的課程發展,並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 例如,「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固然與藝術領域緊密關連,但它亦可透過語文課文賞析、數學幾何運用、自然生態觀察、社會文史實察或公民參與等等而獲致;它是透過各領域、各階段的課程及教學設計而習得。 (范信賢,陳偉泓, 2016)

「核心素養」對學校課程及教學的影響 領域教學: 總綱中訂有核心素養及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並透過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的研修,引導教科用書編寫、領域教學、學習評量。領域教學可參考各領域課程綱要(特別是「學習重點」部分),將知識、技能、態度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並實踐力行,以臻至理解(understanding)的學習、意義感知(making sense)的學習。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學習重點」分成「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兩個層面。「學習內容」比較偏向學習素材部分,「學習表現」比較偏向認知歷程、行動能力、態度的部分,二者並不是此次課綱的新創,現行高中課綱就包含教材綱要、核心能力等,但通常大家都只看教材綱要而忽視了核心能力。新課綱以「學習重點」進行整合,需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結合編織在一起,構築完整的學習。 (范信賢,陳偉泓, 2016)

從總綱到領綱:核心素養的轉化

領綱的「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行、態度、後設認知 學習內容 知 Learning?

知 覺察省思 行 態度

領綱的「學習重點」

例:交織「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而發展國語文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引領的教與學面貌 目標-達成-評量 (教育即生產及績效) 主題-探究-表現 (教育即生成及創造)

有意義的推論 學習的可遷移 同一現象的多種表徵 意義感知的學習 Making sense 素養導向教學Competence / Literacy 意義感知的學習 Making sense 理解的學習Understanding 有意義的推論 學習的可遷移 同一現象的多種表徵 學科架構、學科本質 點、線、面的串連 關連、探索和實踐 文化脈絡的置身性

落實素養導向教學需做系統思維 課綱 教科用書 上游 課程 教學 中游 評量 考招 下游

素養課程設計思考圖—陳佩英教授暨愛思客教師團隊

素養導向教學的考量要素 目的: 四大原則: 發展: 結合: 理解的學習 意義感知的學習 1.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2.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1.學習目標 2.活動、教材等 3.評量 四大原則: 1.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2.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3.學習方法及策略 4.實踐活用的表現 結合: 1.學生背景與學習經驗 2.總綱及領綱核心素養、學習重點 3.學校願景與學生圖像

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 參照各領域/科目之核心素養、學習重點 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學習方法及策略 活用實踐的表現

How: 素養導向課程教學的原則檢核 整合知識、技能、態度﹕強調學習是完整的,不能只偏重知識層面。 注重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能將學習內容和過程與經驗、事件、情境、脈絡進行適切結合。 兼重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能結合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以陶養學生擁有自學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整合所學遷移應用到其他事例,或實際活用於生活中,更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後設思考,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

實作篇: 案例分析參考示例—台中市藝文輔導團105.11 實作篇: 案例分析參考示例—台中市藝文輔導團105.11

素養導向評量的意涵 素養不是單指成就,也不是性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及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學校所學,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及多元開放的精神,整合活用各種相關資訊,發揮思辨、統整、溝通能力與創意,以理解現象或解決問題。 素養導向的評量重視現實情境下的應用表現,著重於評量學生在多樣複雜的情境中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能力、態度發揮出來,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形,並預測學習發展的潛力。 (范信賢,陳偉泓, 2016)

素養導向的評量方法 1.進行表現本位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例如,評量學生共同合作以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量學生展示、實驗、團隊工作、訪談、角色扮演等能力。 2.實施卷宗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 「卷宗」可以對於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態度,運用在適當情境脈絡中的程度來進行評價,透過卷宗可以知道學生在某種學習項目上進步或改變的情形。 3.發展學生自我評量(self- assessment)的能力: 強調由學生自己確認自己的學習結果,對於自己學到什麼樣的程度能進行自我的判斷。透過管理與控制自己的學習歷程,發展學生自我評量的能力,並提升「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技能。 (范信賢,陳偉泓, 2016)

自發 互動 共好 有意願、有動力 有知識、有方法 有善念、能活用

實作篇~請小組設計「跨領域的校訂課程」或『多元選修課程』

期盼與展望

謝謝聆聽! 敬請指教! 『當我指出一隻華麗的蝶給他們看時,有時其實不是為了告訴他們蝶的名字,傳遞什麼知識或保育觀念,而是我自己想要看到孩子們看到異種生命時眼底突然放射出的,微微顫抖的光。沒有了那些「光」,這世界可能會一點一點地逐漸失溫而黯淡下去。 趁著還有光,請趁著還有光。』 --吳明益,《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