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月薪15美元
提到古巴,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革命领袖切格瓦拉?色彩缤纷的老爷车?
或者是属于男人们的朗姆酒还有雪茄?
再或者是几次作为殖民地后留存至今的迷人异国建筑?
还是蔚蓝的加勒比海以及海边热辣的妹子?
以上答案都正确,却也不那么确切,古巴,这个遥远的加勒比海岛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辩论之时,站在苏联一边大骂中国。从此,它便从中国的新闻媒体上销声匿迹。
即使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与邻国朝鲜相比,古巴也鲜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我们只听说古巴至今还实行计划经济,很穷,可古巴是一个什么状态 即使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与邻国朝鲜相比,古巴也鲜少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我们只听说古巴至今还实行计划经济,很穷,可古巴是一个什么状态?与其听别人说长道短,还不如跟着小编亲自去看看,相信看完整个图集,你会对普通古巴人的生活有一份还算完整的了解。
古巴货币 一种是“古巴比索”(Peso Cubano),货币代码CUP,在古巴的中国人俗称“土比索”。 另一种叫“可兑换比索”(Peso Convertible),货币代码CUC,可兑换各种流通货币,在古巴的中国人俗称“红比索”,按2013年8月7日的国际汇率: 1CUC约合6.124元RMB=1美元。 1CUC=24CUP。 下面的记述都是以CUC(可兑换比索)计。
进入古巴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这辆“黑车”的出租司机,他告诉我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业余时间还可以开出租挣钱。他那份稳定的工作月收入为15个CUC,即15美元左右。要知道我从机场打车进市区所要付给他的车费恰好也是15个CUC。也就是说如果他每天都能揽到一次去机场的活的话,其实际收入应该是工资收入的30倍,即450美元。
我住的私人公寓的房东太太,她每个月需要上缴给国家200个CUC的税金。如果满打满算的话,她那两居室的房子每个月最多可以给她带来1500个CUC的收入,老太太说她的儿子在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每个月还要在经济上接济一下他儿子,她儿子的收入只靠政府发的那点工资,一个月只有十二三个CUC。这个老太太去年还自费去了一趟巴西看望远嫁的女儿——在古巴能够凭自己的收入出国旅行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私人餐馆---充其量只是个小卖部。在窗口吃一顿饭并不贵(连饮料一起大约只要一到三块钱人民币的样子),但巨大的需求一定会衍生出可观的利润,如果你以为身为外国游客的你也能够在此进行低消费的话就过于天真了,除非你懂得西班牙语,否则只可能以2到10倍的价格在此消费。
哈瓦那最著名的咖啡馆,因为海明威曾经时常光顾而受到游客的青睐,不过一杯卡布奇诺6个CUC的价格以古巴人15个CUC的月收入来说恐怕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因此,在这家咖啡馆里的顾客注定只可能是来自海外的游客。
晚饭前路过一户人家,两个红薯是夫妇俩当天的晚餐,估计是妻子准备上街再买点什么而伸手向丈夫要钱-我偷偷观察了一下,丈夫钱包里其实没几个钱。
这个能够说流利英语的老大哥主动要求与我合影,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古巴人的生活状况,包括月工资不到20CUC的情况,不过他本人则不属于这一行列,因为开了两家小餐馆(古巴只允许每个人开一个餐馆,所以另外一个是以别人的名义开的),所以收入相对较高。我猜他一个月收入是500CUC,他笑着摇了摇头说一千以上。
哈瓦那街头的三轮摩托,如果有幸能拉上外国游客的话应该也可以小发一笔。此外,哈瓦那街头的马车以及人力车都很常见。
其实古巴最苦的反而是类似小学教师这样的拥有稳定收入的阶层。这个女孩是这所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她毫无隐瞒地告诉我自己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2个CUC,而这个收入在商店里很可能只够用来买她身上穿的那件绿背心。不过,从她从容的谈吐上来看似乎她也并不为过低的收入而感到不快或是不好意思。临别时我送了一支很好的签字笔给这个拥有灿烂笑容的小学教师。
在古巴大约有两种商业形式,一个是个体经营户,再一个就是国营商店。
哈瓦那的国营粮店,凭票购买。老式的柜台、老式的服务态度……。
国营商店货架上的商品勉强能算上丰富,难以涵盖人们日益丰富的日程所需。
说实话国营商店里的物价确实很低,不过商店里的货品却因为凭票购买而无人问津。
不过,即便是国营商店里的商品,如果是舶来品的话价格依然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就譬如说这种产自中国的酱油,一瓶要付3个CUC,也就是说古巴人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只够买四瓶产自中国的进口酱油。
520 800 385 这虽然是国产货,本地产的酒在价格上还是有点令人望而生畏。
国营商店里的面包是相当便宜的,一个CUC可以买上25个。
农副产品的价格视情况而有所不同,据观察土豆的价格是最低的,一个CUC可以买25磅,这样低的价格足以保障所有的市民阶层都能得到最起码的温饱。
作为外国游客,同样要遵循计划经济的原则,购物时必须要兑换一种专门的外汇券,比美元的汇率还略高,却只能和当地的古巴比索等额使用。换句话说,外国人的消费相当于当地物价的10倍以上。也正于此,一种专门针对外国游客开设的高级商店,也由政府统一开放。这里面所有的货品均不需要凭票购买,但结账时必须使用外汇券现金结算。
那天在卷烟厂参观,有个年轻的工人放下手中的活悄悄过来给我使眼色,将我带到一旁。跟过去,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未经过精心包装的雪茄烟,只需要五个外汇券的价格便全给我。要知道那一大包加了个木盒包装在外汇券商店的售价至少是百元外汇券以上啊。看得出,这个年轻工人一定有家人在卷烟厂当领导,否则这么明显的挖社会主义墙角的事情,也不可能不败露。
这是古巴先富起来的代表-旅行社的导游。我参加了一个两日游,而在这两天的旅行结束之后他收到了50个CUC的小费,而我们的团其实仅仅是一个只有三名游客的小团,如果接了大团的话小费的数额肯定会水涨船高。
古巴人毫不掩饰对加拿大的喜爱和对“美帝国主义”的不屑。
哈瓦那市中心最雄伟的建筑“古巴版白宫”,对于这两个多年水火不容的国家来说,实在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
然而,“白宫”对面就是有些破败的居民区。
古巴人的收入虽然不高,但古巴人却好像有种天生的乐天像,街上的每个人几乎都带着灿烂的笑脸,尤其是遇到外国游客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很容易让你忘记他们是收入不高的一群人。
还有在街头打麻将的人们,一下子竟让我想起了成都的街景。
哈瓦那一景:“商品上吊”-住在楼上的顾客只需要大声地喊出自己所要的商品和数量,然后把钱款放进袋子或篮子里吊下去,小贩就可以称好货物并捎带着零钱放进袋子或篮子里,这一习俗很像几十年乃至百多年前的苏州。
健身房里虽然没有空调散发的凉爽,但挥汗的场面与别的地方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在街头聊天的几个女人,中间的那位具有模特般的面孔。
时髦的小伙子,对着镜头展现出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自信。
这里的人们也迷恋大海。
这里的人们也同样热情。
这里的人们也同样醉心于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庭……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巴人似乎给了我们另外一个答案——也许,幸福的指数与收入的多寡并非正相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