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 第五、六单元备课.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解读《金星秀》节目. 节目宗旨和定位: 关于文化碰撞、文化交流的节目,直击文娱热点,关注 民生等问题 节目形式: 脱口秀 节目时长: 70 分钟 节目段落: 脱口秀、有话问金姐、金星时间.
Advertisements

老百姓学中医. 有病靠医生? 治病靠医保? 健康靠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 “ 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 而是死于无知。 ” 19 岁大男孩发高烧连续 11 天打吊瓶后出现肾衰竭 篮球、洗澡、冷饮、夜里发烧、打吊瓶、指标  西医:病毒、肾功能衰竭、换肾  中医:风寒、热铁锅浇凉水、驱寒补肾.
“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 品。 ” (巴金) “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 (李健吾) 《雷雨》的社会影响。 1935 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 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 又被译成日文。
1985 年,深圳国贸大 厦以三天一层楼创造 “ 深圳 速度 ” 。 深圳: 对外开放的 “ 窗口 ” “ 一夜崛起之城 ” “25 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 25 年, 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 不止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 重若生命的效率。 ” ──2004.
目錄 引指 P.1 十誡來歷 P.2-P.3 十誡 P.4 十誡的意義 P.5 日常生活上犯十誡的例子.
制作人 : 林 熹 黄语欣 方诗涵 李雅雯 林怡芳 林 萍 蔡颖琦 徐丽珊 成员 : 工作 : 林 熹 幻灯片 黄语欣 图 片 方诗涵 写计划书 李雅文 资 料 林 萍 日 志 林怡芳 资 料 徐丽珊 资 料 蔡颖琦 资 料.
温州地区特产.
今天的矿工路 六十年代的矿工路.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教育学 教育心理教研室 雷小玲 潘汉中 王 英.
生物科遺傳病報告.
受尊敬的殘疾者 ==按一下切換.
生命的勇者.
2014年度科技服务工作 总结交流汇报 河北省农科院旱作所 2014年12月.
歷史科報告 三年零八個月.
陋室铭 商丘六中课题组 施舒姗.
真的太经典了, 不得不看.
真的太经典了, 不得不看.
黄 河 ——中华母亲河 2014年贺年片 原创:刘忒正 改制:牛俊民.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3小時熟睡法》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三、四单元复习 华南师大附小五年级.
大同市民大讲堂 健康讲座 养生四要 自调有道 ——现代人的健康管理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做忠诚的爱国者.
第八单元 媒介品牌管理.
“寓言是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来。”
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明确考点 夯实基础 追踪热点 解题指引 ━━七八年级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策略
第三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第二节: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宏心报国,沐祖国阳光,应卧薪尝胆,苦心吞吴。 志向高远,浴名校雨露,当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靓 让作文语言 起来 授课教师 徐春林.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 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五部分 特色专题 专题四 文学常识备考集萃.
三川殿 powerpoint 是寺廟最正式的出入口,它平常以柵欄圍起,只有節慶祭典時才開放。.
第十章 利润分配决策 PowerPoint 财务 管理.
后现代语境中的民生新闻叙事 主讲人 方毅华.
第14章 危机型公共关系实务 引导案例 14.1 危机公共关系概述 14.2 危机公共关系处理原则 14.3 危机公共关系三阶段 讨论题.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说明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初步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
运用新媒体做好工会工作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室 邵 军 年3月19日.
关于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白山市教育局 纪砚秋.
介紹倚天屠龍記 倚天屠龍記作者:金庸 本作業作者:魏士棠、賴明勳 出版者:遠流出版社.
我的学习成果展示 舒兰市莲花中心校 李明瑞.
油田一中高语组.
苏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学习新天地 常州市勤业中学(213016) 蔡军.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语系 2009级英语专业一班优秀班级 申报材料
自然之道 双口小学 李佳.
透視全球: 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外地經驗與國際合作
文化复兴路 灿烂中国梦 12景观建筑设计
同学们,开始上课了,让我们伴随着乐曲,走进这节课吧!
2012级法学-金融实验班 王雪铭 尹晓彤 陈昕 何宣伯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魅 力 中 国 笑看历史风云 情系似水流年 品味剧里人生 享受剧外精彩 每周新看点 ——
當代思潮 期中報告 組別:第一組 報告主題:蠟筆小新 組員:林珊琪 陳盈君 黃郁孜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看見價值》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中国市县招商网 会展案例.
我国行政区划 我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文化区 谁能概括十大文化区的名称命名有何特点? 中国地域文化区 1、以地形为主要特征命名的:主要有青藏高原文化区、华北平原文化区、四川盆地文化区、云贵高原文化区、黄土高原文化区 2、以景观为主要特征命名的东北黑土文化区、内蒙古草原文化区、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区、江南水乡文化区.
屈原列传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体; 行廉志洁,与日月同光。
華語教學PowerPoint 中秋節.
精彩影视节目预告 本周收视导航 –
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
(备注:本动画地图适用于Powerpoint2003以上版本;下划线文字、箭头为按钮)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 零售業 組長:黃建豪(PowerPoint製作) 組員:劉義文(PowerPoint製作) 張誌顯(前段主講人)
2014年签约认购合同签订 注意事项.
中國樂器─箏 箏,又叫古箏,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秦箏、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分組報告 職場萬花筒~    酸甜苦辣真滋味.
先進觀念 • 輕鬆掌握 商周數位學院 《規劃力-把事情做好的第一步》 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
语文(苏教版) 教学建议与课例分析 主 讲: 蔡 伟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POWERPOINT模板 适用于简约清新及相关类别演示 注:文本框可根据需求改变颜色、移动位置;文字可编辑.
《戰國策·趙威后問齊使》.
台中縣桐林國小97學年度初級資訊種子學校申請計畫書 簡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语文七年级(下) 第五、六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概述 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学习这个单元,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那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难点: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二、整体感知: 1、  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2、  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三、体验交流: 1、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是什么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2、 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些什么。

四、合作探究:“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展示课件)(三幅画面: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五、拓展深入: 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伟大的悲剧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现在,我们就来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斯科特的故事给我们解答这个疑问的。 二、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看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把各自概括的内容说给其他人听。(小组讨论)我们能不能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更为精炼全面的总结呀? 2、同学互相复述故事。推荐一个同学给全班同学讲述故事。讲完后,用简单的话评价故事。用“这是一个——的故事”来评价(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获得感知)

三、自主体验:文章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细节,正是从这些细节,我们发现了探险家高尚伟大的地方,请同学们认真感悟这些地方,且说说他感动你的原因。 四、合作探究: 1、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老师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学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并朗读。 2、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样的悲剧称为“伟大的悲剧”呢?请你找出具体的理由,并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怎样看待成败?请以《真心英雄》为题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播放歌曲《真心英雄》营造氛围 学生写作) 当堂诵读。评价 六、布置作业 积累字词句 写一篇读书笔记

《荒岛余生》 [教学目标] 1、 提高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描写。 1、  提高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主要是心理描写。 3、  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  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1)鲁滨孙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生存问题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物质问题 (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精神问题 (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合作探究:1、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2、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3、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老师读坏处,学生读好处,要求学生把 “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 四、拓展深入:你从鲁滨孙身上学到了什么?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如果没有发言,教师则适当举例)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所思所想。 二、整体感知:1、 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2、 鲁宾孙做了哪些事,为自己生存做准备?3、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三、研读探究: 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1、“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2、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四、知识迁移: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与同学交流。

《登上地球之颠》 [教学目标] 1、 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1、  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体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1、  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 2、  学习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 1、  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1、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2、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 1、  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  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文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四、课堂练习: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五、联想体验:1、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2、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六、布置作业: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1、 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①登山队出发。 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2、 复述课文 (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 所闻  所感。) 三、体验反思:1、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举例说明2、 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3、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四、活动探究: 1、改写课文片断,用刘连满的口吻叙述他这天的登山经历;2、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真正的英雄》 [教学目标] 1、 运用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 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1、  运用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 2、  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3、  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探究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1986年1月28日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爆炸后,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大西洋中。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当晚即向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对罹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课文就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二、感知内容:1、听录音,并思考:文章的感情脉络是怎样的?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你怎样看待演讲者的姿态和角色定位?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读出重点,并画出另自己最为感动的语句。 三、合作朗读:(1)自由朗读全文,要求仔细揣摩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全班齐读第一段,把握全篇主旨和感情基调。(3)学生自荐朗读最受感动的课文片断,并说明被感动的原因,然后集体讨论,教师点拨。(4)多名学生轮读课文,要求根据特定的情境、场合、对象,摹拟作者的口吻做“演说”式的朗读。(5)以一个中国初中生的名义,对遇难的七名宇航员说几句心里话。 四、深入探究:“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 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你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这种“美国精神”的?

五、拓展练习: 全体队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杖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他们从不后悔! 思考: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 评价”?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想想课文动人心魄的力量在哪。 三、自主体验:1、课堂讨论,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具体感受。2、课堂读写,分三个层次进行:A、同桌合作,给文中的精彩语句作评注;B、小组合作,简要概述七名宇航员事迹的不同和相同之处;C、以你个人名义,给“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的宇航员们写一封短信表达你的心声。3、学生按要求进行写作活动。4、全班交流。诵读课文精彩片断。 四、问题研究: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你如何理解?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五、思维延伸:我国古人(曹操)曾经对“英雄”下过一个精彩的定义,今天一位外国总统也给“英雄”作了一番定位,你是如何理解的,说说你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查资料,了解中外的航天事业。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会背诵《夸父逐日》;熟读《两小儿辩日》 3、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孔子的精神 4、 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古代人民探索、 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生僻字、古今义不同字的理 解

一、导入:《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二、整体理解:词句的识记、理解;翻译文章 三、探究品味: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二、整体理解:词句的识记、理解;翻译文章 三、探究品味: 1、 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谈谈你对夸父的认识。 1、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四、拓展迁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说说你对孔子的认识 二、整体理解:词句的识记、理解,特别是对生僻字、古今义不同字的理解;翻译文章1、注音:盂、孰、汝、知、沧、决 2、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孰为汝多知乎(认为)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 孰为汝多知乎? 三、问题探究: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2、“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3、下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⑵ 孔子不能决也。4、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四、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思考: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过程设计三]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同桌合作,读原文,将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读 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  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  孔子被笑后的神态  辩斗的气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  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竟背《夸父逐日》。

《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今中外探险家的故事,学习探险家勇于探究、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以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毅品质。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应掌握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3、进行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培养他们乐于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探险精神。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搜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探险家的典型故事及有关人类探险活动的图片、光盘、录像资料、与探险活动有关的知识。(地理、气象、人文发展等。) 推荐书目:《鲁滨孙漂流记》、《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星际有约》、《中外书摘》 推荐网站:旗云探险 http://www.emg.com.cn/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http://www.case.org/火星探险http://www.sina.com.cn/ 推荐电视频道:CCTV——5体育节目 ZJTV——4《探索》节目 2.师生共同设计活动计划。准备活动用三课时。 3.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5人组成)。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 (多媒体演示《传奇》中关于探险的画面片段。)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险过程中任何艰难险阻都挡征。 二、组织竞赛:根据课前准备,同意探险论观点的学生就作为正方,坐在左边,反对探险论观点的学生就作为反方,坐在右边。 三、组织辩论: 1、学生推荐一位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当主持人,组织正、反方展开辩论。 2、正、反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 1、  教师在活动前要指导帮助辩论双方做好充足准备。(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不应“披挂上阵”,只有当出现共性问题不能解决时,才应适当调控。) 2、  辩论小结。探险的是是非非,同学们已经说了很多,屈原曾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从参天大树的雨林地带走进摩天大楼的商业时代,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开拓创新的探险精神。我们需要的也正是这种精神,奋斗的信心。 四、拓展深入: 辩论会后,写一篇文章《探险活动之我见》,要求能就探险活动鲜明地阐述自己的看法,有条理地写出依据。

[过程设计二] 招聘会——“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 一、引入:我们通过讲故事,辩是非,对探险这项挑战自我、与自然对话的活动越来越神往,这不,正好有个生存夏令营在招聘,何不让我们去试一下? 二、模拟招聘: 学生分成若干“招聘”和“应聘”小组。 首先,招聘小组要设计好情境,可用文字或图画,要能吸引挑战者前来应聘。 其次,招聘小组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出不同的问题,以便针对不同应聘者提问。 (以上两项工作都应在课前准备好) 第三,应聘者根据兴趣爱好,参加模拟招聘面试。

第六单元概述 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学习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珍视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积累好的词句,感知不同文体,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敢于发表见解。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线索。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1、  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叙事和感情线索。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过程设计] 一、导入: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是什么,你知道吗?(请学生自由回答;主题词:尊重、平等)那么,人与动物之间是否存有这样的基础呢?又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一学《珍珠鸟》,看看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二、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及理由 2、 本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你能用简洁语言概括吗? 三、合作探究: 文中的“我”和珍珠鸟互相尊重、平等吗? 1、请你以“我”的口吻说一说“我”对珍珠鸟的所见、所做、所思。 2、请你以小珍珠鸟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对人的所见、所做、所思。 用文中的语句来说,小组之间先交流,再课堂交流 四、拓展延伸: 1、现在,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 2、文章说的仅仅是人和鸟之间的信赖吗?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3、模仿课文,写状物片段。要求: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小动物的描写中,把人的灵性赋予无知的动物。

《斑羚飞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2、通过圈划、朗读体会文章的主题 3、了解斑羚在危机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种族精神、整体精神 4、初步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激发珍视生命、爱护动物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2、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在神奇的自然界,动物常常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整体感知: 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段):写斑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三、品读全文: 1、斑羚没有姓名,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2、飞渡时众斑羚又是如何表现的? 3、  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又有什么作用呢?(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 4、  从斑羚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朗读、圈划、讨论精彩的段落 四、思维延伸: 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 2、  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再说说今天的感触。 五、布置作业。1、摘抄词句到笔记本。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偷猎者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教师出示斑羚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这是斑羚,它是羚羊的一种,因为喉部有一块白斑,所以叫斑羚,它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非常珍贵。斑羚生性温顺,非常讨人喜欢。但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动物,有一天却遇到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石溪的《斑羚飞渡》 二、整体感知:听配乐课文诵读,圈划关键动词、感触深的句子 复述这个故事,根据课文中的图讲述 三、协作质疑: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讨论: (1)、斑羚为什么要飞渡?你认为它们该怎么办?(2)、这群充满活性的斑羚在绝境面前,它们是如何飞渡的?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最精彩?  (3)、对于镰刀头羊,你如何看?说说你的理由。 四、体验反思:1、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认识,如果你是狩猎队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2、在和平与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3、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应该怎样和野生动物相处? 五、布置作业:1、收集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 2、结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写一写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悟  

《华南虎》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通过鉴别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4、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高尚的人 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学习鉴别关键语句,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2 、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展示猛虎图)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整体感知: 1、配放背景音乐,学生听读、欣赏,自行正音,品味语气、语调,把握节奏、重音。2、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课文中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是一只具有什么样的的个性的华南虎?它的个性有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提出疑问,全班讨论 三、深层探究:1、教师简介背景,提供深层理解的材料2、朗读诗歌,找出诗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现主旨的诗节。3、 探讨诗歌的主旨 1)诗中的“观众”是个怎样的群体?代表专政工具的“铁笼”禁锢的仅仅是一只华南虎?2)联系背景,你是如何理解华南虎形象的象征的意义的?3)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一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 四、巩固扩展: 1、  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象,表现被困的华南虎的心路历程。2、  比较阅读:布莱克《老虎》谈谈它们的区别和文章的感情,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一首小诗,写出你喜爱的动物的形象气质。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二、整体把握:1、朗读诗歌,学生之间互读、互纠2、自由读诗歌并思考:(自主思考、小组讨论、集中探讨) 1)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屈辱”?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为什么“我”会“羞愧”?3)“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华南虎的斑纹和颜色吗?4)“我”终于明白了什么?5)在诗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2、 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四、拓展深入: 1、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2、试写你自己的现代版《华南虎》。

《马》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4、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1、自读、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进行指导。2、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文体、内容、艺术风格)3、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三、合作探究:1、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2、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 四、体验反思: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文。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当你看到一匹拉着车的马喘息着默默地走过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广漠的草原纵情奔腾的成群的野马,它们的生存状态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课文写了两种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那些地方各写了那一种马? 2、讨论: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各有什么特性 三、合作探究: 1、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屏幕上),供师生交流。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四、布置作业 :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狼》 [教学目标] 1、 能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3、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 教学难点:掌握名词活用和一词多用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识记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译课文,把握课文大意2、学生互相讨论疑难,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3、成果汇报,汇报的方式是齐读。 三、合作探究:说说这是什么故事?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下面我们就来模仿《艺术人生》的形式,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排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分头准备。 四、拓展深入: 1、 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2、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狼外婆的故事。那么,狼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动物?蒲松龄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呢?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二、感知内容: 1、 译读课文,互读校正,读准、读通、读懂词句 2、(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五幅图画,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些句子对应。 (出示投影)根据图画,结合文章内容,复述故事 三、品读课文: 1、 屠户奔靠柴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刀,这时狼的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2、面对狼的阴险狡诈,屠户表现出怎样的勇敢和机智? 3、“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4、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四、揣摩广思: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五、课后作业: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3、背诵全文。

《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习一般课题研究的方法,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感情。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组织指导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有侧重地进行研究或开展活动。2、培养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资料,深入思考,最后写作成文。

教学准备: 教师:l、提前一周布置,提供课题研究方案,作必要的动员和说明。2、指导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选出负责人,并明确每个小组的研究专题。3、向学生提供专题活动设计建议,设计并发放活动记录表。4、准备好作文自评、互评表等。 推荐书目:《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中国文化艺术丛书·中国绘画》、《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环境自然》、《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社会人类》 推荐网站:中体网-马术http://www.sinosports.net/ 中国的马种http://www.green-web.org/ 马的世界 http://www.pep.com.cn/ 推荐电视频道:CCTV——1《人与自然》节目 ZJTV——5《狂野周末》节目 学生: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和教师的专题活动建议,设计制定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计划)。2、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资料,小组间交流,做到资料共享。活动课展示,由每个小组的组长主持本组的展示

[过程设计一] 一、导入:马——人类很早便征服的剽悍的动物,它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数千年来,风风雨雨,成为人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 二、活动展示:请各小组组长上台,主持你们收集内容的展示(注意时间) 一组:收集有关马字的书法演变历史,收集古车马知识、名马知识,各派代表讲述。 二组: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实物投影,课上读之,并每人解说其一。 三组:每人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马画,课上展示;展示名画,并每人给这幅画一句话的评价。 四组:派代表读有关马的文艺作品,每人围绕任一作品对其中的马的形象说一句话。 五组:收集有关马的故事,课上讲这些故事。 六组:课上读自己对马的感言文章。评点。 三、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马”进行了文化研究。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家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生存伙伴,我们应该善待动物,关爱动物,成为动物真诚的朋友。

[过程设计二] 一、导入:法国作家布封说过:“人类所能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又剽悍的动物——马。”。马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说马话马,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 二、活动开展:第一课时 写马 说马 1、探究汉字中的马 全班分成两个小组: A组任务:①、列出十个以上以“马”为偏旁的字。(写在纸上) ②、想一想,这些字与“马”有什么关系?写出与“马”有关的义项,了解这些字与“马”的关系。 B组任务:①、至少列举十个含“马”字的成语。②、找出其中的褒义词(用不同颜色的字写出)。③、明确这些词语的含义,思考它们表现了“马”的什么特点?(可口述)学生分组活动,把研究的结果写在纸上或制作成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2、有关“马”的成语、俗语接力赛 比赛分两组进行,各组按座位顺序依次说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不能重复,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说的成语、俗语最多。 3、 讲述许多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 学生筛选资料,讨论;学生练习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4、作业:改写一个与马有关的故事。

第二课时 品马 感马 1、欣赏徐悲鸿的《八骏图》,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2、 欣赏各种与马有关的绘画、雕刻、摄影作品,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说出它的名称、作者,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它表现了马什么特征、精神?它让你联想到什么?展示自己的作品:(1)组长介绍课题创作过程。(2)学生们拿着作品向同学展示。(3)选择两个优秀作品,请作者作重点介绍。 3、欣赏有关马的文章,找出来,配“马”曲读一读,并对它进行简单的评析。(1)组长组织诗文朗诵,主题是关爱动物、和睦共处。(2)要求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诵,要投人情感。(3)赏析(学习指导 对古代诗文的赏析:①朗读,然后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概括一下这首诗(文)写什么?表现了马的什么精神风貌(或特点)?②作者为什么要写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现代诗文的赏析:①朗读,思考首诗(文)写什么?表现了马的什么精神风貌(或特点)?作者借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4、 围绕话题,谈谈看法。话题:我想对马说——侧重于谈这次活动的感想,以议论为主。(作文可在活动前布置,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积累资料,并做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1)出示评改要求,自评作文。(2)小组互评,推荐优秀作文,全班交流赏析。 三、教师总结:马几千年来已成为了我们忠诚的朋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马的作用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不该忘记这个曾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伙伴。愿我们做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和平使者,去传递共享美好世界的心声吧。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