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2

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 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品味 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 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诵读,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把握 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 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 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 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 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 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6 学习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 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 法。
3、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4、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7

8

9 “书”的解释 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例如: 书本——
书本——    书写—— 书信——          楷书—— 判决书——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①写字;记录;书写 ④书信 ②字体 ⑤文件

10 古代的“书”的简介

11 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友,登上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12 陶弘景

13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14 书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15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16 词语解释 五色交辉 交辉:辉映。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 歇:消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堕落。

17 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竞:竞争。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18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

19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0 《答谢中书书》的朗读

21 整体感知 本文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领全文。 第二层(第二句到第六句):描绘景色。 第三层(第七句):感慨、议论,总括全文。

22 总引 答谢中书书 写景 抒怀 山川之美,古今共谈 四季常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一日变景
俯视 高峰入云 俯瞰 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写景 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一日变景 抒怀 欲界之仙都

23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4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5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6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7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8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9 译 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春。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0 课文讲解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31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春。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32 绿林

33 翠竹

34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3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6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7 疑难解析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38 仙都

39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而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40 2、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41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42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 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意境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43 课堂小结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调动感官,动静结合;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44 课堂练习 1、解释词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季节)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 (季节) (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 (人间的仙境) (复,再;与,参与,指欣赏)

45 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46 苏轼

47 苏轼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猜猜他是谁? 苏轼

48

49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50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51 苏轼

52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53 写作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54 资料链接 宋神宗时,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55 承天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56 词语解释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与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相与:共同、一起。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8 读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9 《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

60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4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

65 译 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66 月夜散步

67 课文讲解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68 3、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69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70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1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72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73 8、《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74 9、找出文中能看出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细细体味。
孤独寂寞(解衣欲睡)——欣喜(见月起行)——有点遗憾(无与为乐者)——急切(遂寻)——喜悦、心有灵犀(亦未寝)——平静、闲适(步于中庭赏月)——慨叹(少闲人)。

75 10、《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6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77 品味语言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78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心有灵犀,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79 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80 品课堂练习 1、解释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睡觉 原来 只是

81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82 拓展阅读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他渐渐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83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

84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85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86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刘禹锡

8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88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89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9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91 举杯望明月,对饮成三人。——苏轼

92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3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94 苏轼小故事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95 菊花

96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97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略。 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着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98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称“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99 三、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100


Download ppt "导入新课 在上一堂课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