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理论背景 第三章 当代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理论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第二节 价值哲学及其理论 第三节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第四节 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 第五节 境遇伦理学与伦理相对主义 第六节 人道主义与义务论 第七节 中华传统道德 第八节 伦理学的理论功能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完整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道德现象进行全面和系统研究的道德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伦理学、经验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三个有机的构成部分。
第二节 价值哲学及其理论 价值哲学也称价值论,本质上是通过对价值问题进行哲学探讨而使人类能够更智慧地生存的学问。 第二节 价值哲学及其理论 价值哲学也称价值论,本质上是通过对价值问题进行哲学探讨而使人类能够更智慧地生存的学问。 价值问题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两种相互联系的不同范式,一种是哲学的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范式,这是价值论研究彻底性的保证;另一种范式是现实化的即社会哲学的和实践性的,是与价值问题研究现实性的要求相一致的。
医学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关联性 1.当代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单纯靠以义务论为根据建立起来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已经无法应对,价值哲学和价值论伦理学引进医学道德领域十分必要。 2.在面对医学进步带来的道德困惑时,必须通过道德上的利弊权衡与合理的价值判断,人类才可能会走出困境,医学伦理学向生命伦理学的延伸正是价值哲学应用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也译作功用主义、效益主义和效用主义等。从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角度来看,功利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的功利后果和对他人、对社会的普遍功利效用,并以此作为对人的行为道德价值判断和评价根据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代表和反映这种伦理思想本质的著名的功利原则。
现代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两大代表性派别 行为功利主义(act-utilitarianism),主要观点是强调根据具体情况下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证一个行为的正当性。 准则功利主义(rule-utilitarianism),强调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要根据这一行为与某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是否具有一致性来加以确证。
功利主义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 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旧有生命道德观念的冲击和对新生命道德建立的渴望,要求社会在科学进步和道德控制之间作出抉择,功利主义伦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这种选择提供理论上的有效支持。 功利主义伦理学理论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作用: 生命质量的确定、生命价值判断、死亡方式的选择、有限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医疗卫生事业的宏观决策等几乎所有的生命道德都离不开功利主义上的判断。
第四节 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存在主义哲学和伦理学 第四节 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存在主义哲学和伦理学 存在主义是从现象学观念中生长出来的、对20世纪人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西方哲学和伦理学思潮。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本质上不是一种哲学伦理学理论,而是起源于19世纪勃兴于20世纪的一股世纪性的反传统的思潮。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丹麦哲学家和思想家基尔凯戈(S.A.Kierkegaard)是存在主义的鼻祖,他在对近代唯心主义伦理思想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用一种本体化的人学方法陈述和论证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伦理思想。 海德格尔(M.Heidegger)的“原始伦理学”以“人是什么”和“人怎样活着”这种人学本体论为主题,对人的存在、意义或价值作了原始具体的而非抽象理性的、本体现实的而非规范理想的本体化层次上的伦理观照。 萨特(Jean-Paul Sartre)从哲学的高度和以文学艺术方式对现代存在主义进行了深刻而又形象化的发挥,从而占据了存在主义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实用主义哲学和伦理学 实用主义以“有用即真理”为基本原理。 是美国民族脱胎于欧洲文化母体创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鲜明美国特征的道德思想,并以现代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骨核的姿态纳入整个现代西方伦理学发展历史的整体构成之内。
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 表现为求实主义的哲学观;真理多元论和相对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行动主义的实践观和“民主主义”的政治观。 “有用即真理,有利即有价值,有效即人类之永恒的信仰”。(詹姆士实用主义) 道德工具主义的伦理学。 价值目的论的自然主义价值观 。
生命伦理学与实用主义伦理学 实用主义伦理学属于现代美国,也是现代西方伦理学说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整个伦理学由理论形态的向应用伦理学实践性方向的转向趋势的形成,与实用主义哲学由一种理论学说变成一种统辖美国现代文化系统各方面的基本精神的现实有直接的关系。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具有自身明显特征的个案研究方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实用主义哲学和伦理学的直接影响。
第五节 境遇伦理学与伦理相对主义 一、境遇主义伦理学 主要代表人物: 美国当代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医学伦理学家弗莱彻(J.Fletcher),他在20世纪50年代写就了《道德与医学》一书之后,60年代出版了他的伦理学代表作《境遇伦理学——新道德论》。
作为行为方法的境遇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弗莱彻) : 境遇伦理学主张伦理方法的性质就是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作出道德决断,以具体的境遇和实际经验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 在道德判断中把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结合起来
境遇主义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境遇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产生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是相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境遇伦理学的形成与解决医学伦理和生命伦理中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境遇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弗莱彻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家,他几乎与创建境遇主义伦理学的同时完成了几部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著作。 在一定意义上讲,境遇主义伦理学就是为诸如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这样学科来构建一般伦理理论和道德规则的。
二、伦理相对主义 对伦理相对主义的两种理解: 一是在现代西方相对主义哲学大气候影响下出现的道德相对主义思潮; 二是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一种理论。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一切道德原则都仅仅相对于一定的文化或个人的选择方式而有效,不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伦理相对主义对生命伦理学的意义: 由于任何特定文化都会有不一致甚或相反的观念或假定,如果我们要对生命伦理问题找到合乎理性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答案,就要求我们去考察各种概念、理论、方法和价值,批判地同时又是宽容地看待它们的优点和缺陷。 在现代的多元社会中,只有相互尊重彼此不同的道德观念,用协商对话的方式达到一致,生命伦理学才能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讨论得到发展,社会也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同技术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伦理难题。
第六节 人道主义与义务论 一、人道主义及其理论 人道主义(humanism)是一种几乎可以渗透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人类精神、观念和思想。 人道主义是历史、是哲学、是思潮、是运动、是观念、是理论,也是实践。 从哲学和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待人道主义,主要是指一种以人为本,给人以更真实的人性的本体认识,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人学哲学观念和道德观念。
医学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与医学的紧密结合,造就了医学人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人道主义原则的本质和医学的人学本质具有内在的统一特性 医学人道主义在传统的著名医学文献中有充分的体现 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源于与医学同样的人类对生命的追求和渴望,对受到病痛折磨的生命的同情和关心,对人在社会生活中平等权利的尊重 医学人道主义最早是直觉和朴素的一种恻隐之心驱使下的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观念
人道主义理论在当代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中的地位和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 人道主义的义务论本性在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对传统道德的强烈冲击面前发生变化,对什么是人道主义和怎样才能体现人道主义的问题要作出符合时代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反思和调整。 传统人道主义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已经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被破坏面前遭到质疑。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把人类与自然界截然割裂开来的狭隘观念上的,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的严重破坏对人的健康和发展带来的伤害则是根本性的和不可逆的。
二、义务论 义务论从词源学意义上说就是关于责任、应当的理论 义务论以道德规范和戒律的形式表达人们关于怎样行为和生活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观念,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义务论又称准则论 义务论始终在历史上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伦理学发展史上的义务论的类型: 宗教伦理学的神学义务论:把道德义务归结为上帝的旨意和神灵的启示的伦理学义务论。这种义务论把人的道德义务的根源与宗教信仰的对象统一起来。 目的论的义务论:认为人的道德义务建立的基础是人的感性需求。认为义务是人的感觉欲望的要求,行为正当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本身的现实的或预期的效果,即以行为所实现的利益、好处等非道德价值为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的善与恶。这种义务论又被称之为效果论的义务论。 道义学的义务论或者“本务论”:认为人的义务根源于人的内在理性的义务论。认为人的道德义务源于先验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发出的命令即所谓的“道德律令”,道德评价的标准是根据人的行为的动机、意向、行为所遵循的规则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虑行为结果对人对己的利与害。这种义务论又称之为“动机论”,代表人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义务论与医学伦理学 传统的医学伦理学(医德学)是以义务论为指导的关于行为规范和行为禁律的文本,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是以义务论为轴心的体系 生命伦理学高举义务论、公益论和价值论三面大旗带领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走出道德困境,义务论既不能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能继续独自担纲医学伦理学发展的重任
第七节 中华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涵的文化构成; 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一种实际性的支配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留给了我们异常丰富的伦理和道德遗产,儒家伦理思想是其中主流,对中国的道德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人文精神 以人神分离为前提; 注重德行设计; “惟德是辅”、“惟惠之怀”成为基本的人文主义戒条; 人文精神在中国的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儒学代表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流向: “仁者爱人”是“仁”的中轴和总纲; 本体论上表现了人对客观本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物我关系时表现的是贱视物、重视人的思想; 处理人我关系时的基本准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处理日常人伦关系时,强调“仁者”要弱己强人,对长者、对婴幼、对老弱要尊重,要理解,要做到与人为善; 在社会关系上,也就是在社会组织生活中,要寻名分做事,恪尽职守,以父子关系的“子孝父”来建立君臣关系的“臣忠君”原则。
二、“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天人合一”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万物。 “仁爱”与“厚德载物”的思想包含着对天赋予自然规律的认识论意义。儒家伦理思想以天与人互不相违为理想的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观念。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从“天——人”到“物——我”,再到“人——我”表现着一种伦理道德认识的思想进程,凸显了儒家伦理学说强调人情及人的重要性伦理思想的特点。
中庸德行观的基本内容: 其轴心是作为道德规范的“诚” 其理想的人格载体是“君子” 其最高的境界则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 三、中庸德行观 中庸德行观的基本内容: 其轴心是作为道德规范的“诚” 其理想的人格载体是“君子” 其最高的境界则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
中华传统道德对医学伦理学的影响作用: 传统中的一般伦理道德观念和思想对塑造医学主体的人格特征和规范一般的社会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对构成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义务论和道义论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想系统中包含着重要的医学伦理思想和观念。中国医学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大家和闪烁着医学道德光辉的重要医学道德文献诞生和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仁爱救人、清廉正直、精湛医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谦虚好学、献身医学的精神和道德信仰,都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八节 伦理学的理论功能 描述性伦理学:即从对社会道德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再现道德实际来建立伦理的伦理学类型; 规范伦理学:侧重于道德规范的论证和说明,总结、创新和建立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并在伦理理论和道德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理论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 元伦理学:从分析道德语言(概念、判断)的意义和逻辑功能入手对道德研究的伦理学,属于元伦理学或者称之为分析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