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性本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第十課 王冕的少年時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吳敬梓 記敘王冕失學 、孝親與自學 成功的過程 以第三人稱順敘人 物經歷,藉對話、 行為展現人物特質 ★題目含義:本文故事集中在王冕的少年時 代 ── 王冕孝敬母親、努力向學;善於把 握環境、興趣學習。 主角 + 時期.
Advertisements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第六課 五柳先生傳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東晉 陶淵明 任真自得的 人物性情 模仿史書傳記的 形式,描述人物 性情 ★文意說明:本文為陶淵明辭官後,模仿史 書傳記形式寫成,是陶淵明稟性志趣的 自我剖析,也是他的自傳。 ( 人物 ── 主角 )( 體裁 )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第五課 不要怕失敗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林良 說明失敗雖然痛苦, 卻能累積經驗、增長 智慧,邁向成功 藉生活中的 小事件說明 道理 ★補充: *失敗: 女兒:成績考壞 作者:第一天教書慘痛的經驗 *生活中的小事件:考試欠佳.
第十課 論語選 ( 一 ) 學而時習之 ( 二 ) 譬如為山 ( 三 ) 三人行. 第十課 論語選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孔子弟 子及再 傳弟子 ( 一 ) 從學習中得到喜悅與 快樂,並養成君子的風度 ( 二 ) 為學要持之以恆 ( 三 ) 人人皆可為我師 以語錄的 形式說明 學習和修 養的重要 ★補注:
第四課 負 荷. 第四課 負 荷 作者詩體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吳晟 新詩表達父親對 孩子的愛 以父親向孩子說 話的語氣,寫出 為人父者的心情 ★題目含義: ⒈本義:承擔的意思。 ⒉詩意:孩子是父親的負擔,但父親因愛而 不以為苦。
第一課 大樹之歌. 第一課 大樹之歌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劉克襄 親近自然、 尊重生命 以父親的口吻,依 時間、地點、對象 、事件的順序,敘 述拜訪雀榕的經過 ★題目含義: 1. 作者對大樹的讚頌。 2. 大樹本身的歌唱。 ★補注:*口吻:說話的語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第十一課 兒時記趣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清 沈復 回憶孩童時代 由觀察、想像 所得到的物外 之趣 先總寫「物外之 趣」,再就不同 事物,分段記敘 ,以回應首段 ★文意:主旨在記敘作者兒時所獲得的物 外之趣。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第十二課 紙船印象 作者主旨文章作法 民國 洪醒夫 回憶童年 、懷念母 愛 從一般人的記憶,談到 自己童年的「紙船印象 」,最後以期望作結 ★補注: *印象:記憶中留下的痕跡。 ★文意: *紙船:象徵偉大的母愛,代表母親對子女 的疼愛之情。
第 十 二 課. 【 GE─ 雅典奧 運的由來】 【羅家倫】
人心与人生 ——国学对我们生命的启示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杨海锋
孟子性善論.
《春曉》.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認識倍數(一) 設計者:建功國小 盧建宏.
愛讀書的人 ---如何成為會思考的大學生 講員:周憲明老師.
孟 子 不忍人之心 性善論.
勇敢作數碼父母 梁永泰.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齊桓晉文之事章 孟子 文體:語錄體的議論文.
現代心理學 (重修版) 張春興 第一章 對現代心理學的基本認識.
第七章 浪漫與殺手﹝婚前性行為,墮胎﹞   I.婚前性行為 「少年人,你要逃避淫行。」--- 聖經.
1/2/ :38 PM 耶利米書 33:1-3 約翰福音 14:12-14 © 2007 Microsof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Microsoft, Windows, Windows Vista and other product names.
【小小的夢想】.
情緒的感染力 做一個快樂的人是最好的貢獻. 文/朵朵 你知道嗎?你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貢獻,就是做一個快樂 的人。 因為你快樂了,所以才能帶給別人快樂,看出去的世界 也才會處處美好。 情緒是有感染力的,當你的心情透亮如晴天,靠近你的 人所感覺到的就是愉悅的氣場;而那種快樂的能量,就 是你在無形之中送出的禮物。
All For The Love Of A Girl
★作者 : 彭冠偉 ★班級 : 601 ★指導老師 : 潘政宏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BCY行動研究2011之後 上課日誌 隔週上課前兩天以 時間: 年 月 日  紀錄者: 檔案名: 上課日期+學生名字
第二次電腦實習課 說明者:吳東陽 2003/10/07.
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 主你是我最親愛的伴侶 我的心在天天追想著你 渴望見到你的面
第三課 Dialogue I:Taking Someone Out to Eat on His/Her Birthday
All For The Love Of A Girl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RSS介紹及其在圖書館的應用 遲心筠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所
經文:哥林多後書 4:7-15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
六9考題(物質循環) 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會經由哪兩種作用而循環不已? (10%)
Take the Time….. 保握當下... 巧合不如巧遇,急進不如及時.
網頁資料知多少? 事 實 ? 謠言?.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新高中 通識教育科 教案設計分享會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許文忠老師 2019/4/25.
Men Women and the Loss of Faith in “young Goodman Brown”
第二-1章 生命尊嚴與品質   「太陽不會無為而照的。」 ---史懷哲 「未經檢驗的生命不值得生存。」 ---蘇格拉底.
心靈饗宴 林家儀.
實用數學 長度單位的認識與換算.
花 時 間.
聖 哲 典 範.
最知心的朋友 The Dearest Friend.
中三生物科 生物的七個特徵.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倫理學 第一講 哲學系 林火旺教授
論四端 孟子 一. 關於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他受業於孔子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給人尊稱為「亞聖」。 你想了解孟子更多的生平事蹟嗎?你聽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嗎?
好朋友相處之道 10句讓你心有所感的話 mar03280 整 理 Music: Angels Sing.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19 我怎能不為主活 ╭╮. . ╭╮ 345|1-1176|5--67|16655112|3-3
經文: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 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
歸納法(1):歸納法的類別.
音樂欣賞 Music Appreciation
天恩的呼喚 一、 羅 1:18-23 朱世平牧師.
P106.
信息 永生系列 第四講 永生的過程 (2) 約翰福音 6:50-51 牟張大明姊妹.
畫夢女孩,她的靈魂不屬於這個世界 Akiane
優質形象建立與溝通技巧 魏麗敏.
問句 黃勇仁.
超越的基督 (一)逼迫當中,信息勉勵(引言).
經文:約翰一書 5:1-12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 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
經文:歌羅西書 1:1-8 1 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和兄弟提 摩太 2 寫信給歌羅西的聖徒,在基督裡有忠心的弟
經文:提摩太前書 1:12-17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 ,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
主日信息 『基督裡的自由』 (約 8:31-36) 薛忠勇 弟兄 5 19 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論人性本善

目次 一. 課前暖身 二. 章句注釋 三. 章句主旨 四. 章句解讀 五. 相關名言 六.古調重彈 七. 問題討論 八. 牛刀小試 九. 相關網站

一、課前暖身 人性本善?

黑洞

三字經開頭第一句話就說: 「人之初,性本善。」 其實,這是孟子所提出的學說。人性全然是善的嗎? 如果是,為什麼世上還有那麼多為非作歹的人? 而孟子又豈是視若無睹?

當然他是看到了。只因他認為那些行為不是人性的表現。 因為孟子是從人的主體性、人的自覺心、道德心來論人性的,他 所肯定的是人天生就具有善性,因此人人都有為善的能力。

孟子肯定人之性善,其理論依據大致有三: 一、人與禽獸是不同的: 他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雖然也是動物的一種,也有動物的本能、嗜欲,但在那「幾希」處的仁義,卻與動物有別,這個動物之性所沒有的「仁義」,才能稱做人性。

二、人心為善,由心善而言性善: 他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善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也是人的良知良能,都是天所賦予我的,是我性分中所固有的,只要思考、省察,操持存養,就能擴而充之,隨機而發。這種滿心的善,也就是性善。

三、聖人與我同類,人人皆有聖賢之具: 他認為同類者皆有其相似之點,聖人之心充滿著理義,其性為善,我與聖人同類,故性亦必善。只因聖賢沒有喪失其本心,能先得我心所同然的理義而已。

二.章句注釋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 良知良能 (四) 舍生取義 (五) 牛山之木 (六)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七) 大體與小體 (一) 人性本善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 良知良能 (四) 舍生取義 (五) 牛山之木 (六)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七) 大體與小體 (八) 求其放心 回目次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 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之學。其論性,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所謂善惡皆由於後天的習染。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 性是中性的,無所謂善惡。他從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心理情緒)方面看人性,所以主張性無所謂善惡的分別。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性中兼有善惡的成分,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周文王、周武王 周幽王、周厲王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 舜異母弟。生性凶狠傲慢,嘗與父謀害舜。 音ㄍㄨˇ ㄙㄡˇ ,舜的父親。生性頑劣,愛其後妻子象,屢次想要謀害舜。

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商朝最末的君主,名辛,殘虐無道 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名啟,紂之庶兄;封於微 紂之叔父,封於比 以紂這樣殘暴的姪兒,而且為君王,卻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仁慈的叔父。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發語詞,無義。 實,指人性之本然。 就人性的本然而言,是能夠為善的。 即、就是 這就是我所說的性善。 猶材質,指人的本質而言。

性、情、才皆指人本來具有的資質。 統言之為性, 析言之,才為其本體,情為其現象。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憐憫傷痛 音ㄨˋ,憎人之不善。 恥己之不善。 此指道德心的是非。

惻隱之心,仁也; 羞惡之心,義也; 恭敬之心,禮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並非因外來的陶鑄,而使我具有此仁、義、禮、智之性。 音ㄕㄨㄛˋ,以火銷鎔金屬。

相差一倍、五倍,乃至無數倍。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音 ㄒㄧˇ,五倍。 無數倍

詩經作「烝民」,眾民。 詩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凡有事物,必有法則。 持 詩經作「彝」,常。 美德 天生眾民,凡有事物必有法則,如有耳目,則有聰明之德;有父子,則有慈孝之心;此乃民所秉執之常性,故人無不好此美德。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大概、可能 大概懂得人性的道理吧!

三、章旨 (一) 人性本善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 良知良能 (四) 舍生取義 (五) 牛山之木 (六)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七) 大體與小體 (八) 求其放心 回目次

三、章旨(一) 孟子答公都子問人 性諸說之是非,告 以仁、義、禮、智 善性,自根於心, 乃人所固有,求則 得之。

四、解讀 (一) 人性本善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 良知良能 (四) 舍生取義 (五) 牛山之木 (六)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七) 大體與小體 (八) 求其放心 回目次

四、解讀(一) 本章為孟子性善說的總綱。 全章共分三段: 首段言時人對人性的四種看法; 次段言善性乃人所固有; 末段引詩為證,謂好善為人之本性。

從公都子之問,可知當時除孟子的性善說外,對人性另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說法,從自然生命(生物的本能、生理的欲望、心理的情緒)來看待人性,這種自然表現當然是中性,無所謂善或惡。但其問題是沒有指出人與動物的不同,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在哪裡。

第二種說法,認為人性兼有善惡的成分,為善為惡,完全是受環境的影響,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樣,本此以論人性,則人性顯然缺乏自主性。

第三種說法,傾向於以人後天的表現論人性,所舉的例子並不恰當,因為象做了壞事,見到舜,仍會忸怩不安,瞽瞍亦終於被舜的孝心所感動;可見象、瞽瞍並非天生的性惡。

孟子歸結出人的本性應該是善的,如果做了不善的事,並非本性(才)所致。何以見得?因人人都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這些都是仁、義、禮、智的根苗,乃人人心中所固有,不是由外來的陶鑄而使我具此善性。只要能思、能求,自然能使之顯發出來。

最後孟子再引詩為證,並透過孔子的肯定,認為人的本性即天賦的法則,人所秉執的常性就是愛好美德。本性既然愛好美德,所以說人性本善。由此也可知性善論之源遠流長。

【補充資料】 歷代儒者的人性說 一、性善說--孟子主之。 二、性惡說--荀子主之。 三、人有性善有性不善之說— 此說首見於孟子告子上。 四、性可善可惡說--此說亦見於孟子告子上 五、性無善惡說--告子主之。 六、性三品說--王充、荀悅、韓愈主之。

五、相關名言 (一) 人性本善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三) 良知良能 (四) 舍生取義 (五) 牛山之木 (六) 養心莫善於寡欲 (七) 大體與小體 (八) 求其放心 回目次

善是一種實在的東西,人因為善,才有真正的生命。 (美國/愛默生)

一切的惡,皆是教育與政治等各種制度下的錯誤,以至於使人性產生無知的謬誤。 (英國/歐文)

二.章句注釋 (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回目次

不忍害人,也不忍見他人受害之心;即仁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轉動於手掌之上,非常容易的意思。

忽然。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驚駭恐懼。怵,音ㄔㄨˋ 。 結交。內,「納」的本字。 求得名譽。要,音一ㄠ,求。 鄉黨之人、鄉里之人。 討厭有不仁的壞名聲。惡,音ㄨˋ,討厭、憎惡。聲,指名聲、聲譽。

由是觀之: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無辭讓之心,非人也; 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善性的發端。 通「耑」,音ㄉㄨㄢ,指草木初生的幼芽,引申為發端、開始之意。 四肢。 賊害自己的本性

懂得推廣充實四端 凡有四端於我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推廣 四端 「燃」的本字 通 天下

三、章旨(二) 孟子言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當懂得擴而充之。 回目次

四、解讀(二) ˙孟子性善說的直接論證,就在於「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語。 ˙研讀此章有下列幾點值得思考: 一、從「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可知人心是一切政治作為的基礎。從「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可知德性主體的擴充或實踐可以在政治中展現。 回目次

二、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心與仁、義、禮、智四種道德是相應的,但它只是道德的開端、萌芽,而不是道德的完成。人雖然具有善端,但必須不斷地培養、擴充。 三、四心是區別人與非人的標準。沒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就不能稱之為人。四肢是生而具有的,同樣的,四心、四端也是生而具有的。

五、相關名言(二) 回目次

善心和深情將美 化人生,可解決 所有的衝突和矛 盾。 (俄國/托爾斯泰)

一顆仁愛的心 比智慧更好, 更有力量。 (英國/狄更斯 )

二.章句注釋 (三)良 知 良 能 回目次

本然的、天賦的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 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指二、三歲之間,知咳笑、可提抱的幼兒。 親愛親人,動詞。 名詞,指父母 沒有其他原因,因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仁義的善性啊

三、章旨(三) 孟子言親親的仁,敬長的義,乃人之良知良能。 上三章說明仁、義、禮、智等善性,乃根源於心,為吾人天生所有的良知良能。 回目次

四、解讀(三) ˙良知良能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不慮不學,即未經後天的經驗學習。它是人性中本來就有的,是一種本然的善。這種本然的善落實在人的表現是什麼呢?那便是親親的仁與敬長的義。有親親而後有仁之名,有敬長而後有義之名。親親與敬長,就是我本身先天所具有的道德,這是普天下之人都具有的善性,所以說:「無他,達之天下也。」 回目次

五、相關名言(三) 回目次

只有良知才能表 現人的卓越天 性,產生人的道 德行為;除了良 知沒有其他任何 東西能讓我們超 越動物。 (法國/盧梭)

世上有比無知的 人更加不如的畜 牲,那就是沒有 良心的人。 (印度/泰戈爾)

良心是我們心頭 的崗哨,監視著 我們別做出違法 的事情來。 (英國/毛姆)

二.章句注釋 (四)舍 生 取 義 回目次

指義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喜歡的有比生命還更重要的 苟且得生 指非義 所憎惡的有比死還嚴重的。 通「避」,音ㄅ一ˋ,指苟且免於死。

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哪有不使用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凡是能逃避禍患的事情,哪有不做的呢?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但眾人沉迷於利欲而放失之,賢者能存之而不喪失罷了。

一木碗的羹湯。豆,木器,用來盛羹。羹,音ㄍㄥ,用肉、菜做的湯。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 而與之,而與之,乞人 不屑也。 大聲呵叱的樣子。嘑,通「呼」。爾,語末助詞。 過路的人,指一般人。 踐踏的樣子。蹴,音ㄘㄨˋ,踐踏。 不以為潔,有輕視之意。屑,音ㄒ一ㄝˋ,潔。

指厚祿。鍾,古代量器,容六斛四斗。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對我身有什麼增益? 認識的人。 通「德」,當動詞用,感激他人的恩惠。 通「歟」。 為了讓我所認識的窮困者感激我的接濟嗎?

通「曏」,音ㄒ一ㄤˋ,以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 這難道也是不可罷休的嗎? 停止、罷休 天性,此指羞惡之心。

三、章旨(四) 孟子論人之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者,此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而此羞惡之心,足以使人分辨禮義,舍生取義。 回目次

四、解讀(四)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有大小,有難易。在此孟子告訴我們:面臨價值衝突的困境時,應衡量其輕重,作較高價值的選擇。而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人格尊嚴與道德情操。 回目次

˙孔子論仁時,特別強調「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加以發揮,以義為人具體行為的準則,說明人有義無反顧的道德勇氣,有「舍生取義」的高尚情操。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極端的例子,也是道德實踐中最嚴重的考驗,它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價值極則。文天祥、史可法等節義之士在國家存亡的時候,都表現了這種偉大的精神,在歷史上綻放了光芒,在社會上樹立了典範。

五、相關名言(四) 回目次

良將不怯死以苟 免,烈士不毀節 以求生。 (晉/陳壽)

獅子雖然餓死在 洞裡,也不吃野 狗剩下的唾餘。 (伊朗/薩迪)

二.章句注釋 (五)牛 山 之 木 回目次

邑外;於此句中用作動詞,作「鄰近」解。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指齊國都城臨淄。 皆砍木頭的工具;斧的刃是直的,斤的刃是橫的。

猶「夫」,發語詞,無義。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其日夜之間生長的枝芽。 新長出的嫩芽。萌,嫩芽。蘗,音ㄋ一ㄝˋ,旁出的新芽。 光潔的樣子,在此指山無草木。 此指草木。

亡失他本然的善心(即仁義之心)。放,亡失。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天天。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指未與物交接時的清明之氣。平旦,平明破曉之時。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指好善惡(音ㄨˋ)惡之心與人的本心相接近之處。好惡,指好善惡惡之心。 白天 很少。幾,音ㄐ一,細微、不多。希,通「稀」。 又被攪亂而亡失。有,通「又」。梏,音ㄍㄨˋ,攪亂。

即平旦之氣,指夜間所生清新之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去、距離。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保持。 通「向」,音ㄒ一ㄤˋ,去向。 大概是指心而說的吧!惟,其、大概。

三、章旨(五) 孟子以牛山之木為喻,言人之所以為不善,乃由於不知操持存養,而放失攪亂其良心所致。 上二章言人之所以蔽於物欲而有不善,是放失本心的緣故;可見良心、善性,貴得其養。 回目次

四、解讀(五) 有人質疑:人性既然是善的,而人的惡行又從何而來?本章裡,孟子的說明正好給我們一個答覆。 首先,他舉牛山上的草木,因位於齊國首都臨淄城郊外,被砍盡伐光,不能說牛山不能生長草木,沒有林木之美為例,說明人之為惡,並非人的本性是惡的。 回目次

其次,他以「平旦之氣」、「夜氣」來證明良心、仁義善性的存在。所謂平旦之氣(即夜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經過一夜的養息後,在天初明時,所呈現的清明之氣。這種清明之氣,未與任何事物接觸,生理欲望和心理情緒還未開始活動,所以神智清明,能夠引發良心的顯露。可是由於白天的所作所為,一再攪亂,終使良心亡失。良心不能顯露,自然離禽獸不遠。然而這種禽獸的表現,卻不是人真實的本性,正如牛山之木被斧斤砍伐了一樣。 人性本善,並不能保證人就有善的行為。鑑於人之善性很容易像牛山之木被砍盡伐光,最後孟子提醒我們:善心善性要操持存養,才能發榮滋長。

五、相關名言(五) 回目次

真理常在,惟能闢開心靈之重障者,始能認識其真意。 (美國/愛默生)

我的良心就是我 的上司。他驅使 我工作,可是不 讓我接受誘惑性 的邀請。 (美國第二十八任總 統威爾遜)

二.章句注釋 (六) 養 心 莫 善 於 寡 欲 回目次

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減少欲望 此指失其本善之心。

三、章旨(六) 孟子教人養心存性的方法, 在於寡欲。 回目次

四、解讀(六) 寡欲就是減少不當的欲望,減少外界環境的誘因,也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欲寡則天生的仁心、善性不易被牽引而能呈現,欲多則天生的仁心、善性被牽引而不彰,故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欲」。 但是孟子並非否定合理的人欲。他曾說:「可欲之謂善。」又說:「無欲其所不欲。」可見欲「可欲」是善的,欲「不可欲」才是惡的。 回目次

五、相關名言(六) 回目次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先秦/老子)

能力有限,慾海 無邊:人是貶入 凡間的神,卻沒 有忘記天國的一 切。 (法國/拉馬丁)

二.章句注釋 (七)大體與小體 回目次

通「均」,同樣。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 指有品德的人,即君子。 指沒有品德的人。 跟隨本心所具的善性行事。從,跟隨。大體,指心。 跟隨耳、目、口、鼻的欲望發展。小體,指耳、目、口、鼻之類。

耳目等器官的官能不會思想,不能自作主宰,因而易受聲色等外在事物的蒙蔽。官,器官,引申為官能。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 耳目等器官本身也是一件器物,當它與外界的聲色事物相接觸,就會被引誘去了。 物交物,指物與物接觸。第一個「物」,指人的「耳目之官」;第二個「物」,指外物。交,接觸。引之,被外物引誘。引,牽引、引誘。

心的官能就具有道德思考能力,能自作主宰,故能得其義理。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指義理 。 耳目和心,都是上天賦與人者。 先建立大體的本心、善性。 小體的耳目之欲就不能奪取本心、善性。

三、章旨(七) 孟子言心為人之大體,耳目之官為小體,先立其大,則小者不能奪,如此則能成為大人(君子)。 回目次

四、解讀(七) 研讀此章,首先要了解大人、小人與大體、小體的意義,以及「思」的重要性。所謂大人、小人,是指以道德、人格區分的君子、小人,與社會地位的貴賤無涉。所謂大體,是指具有道德思辨能力的心;所謂小體,是指沒有道德思辨能力的耳目。所謂思,是指內心所作的道德思考判斷。懂得作道德思考判斷,就不會失去人所本有的善心、善性。 回目次

孟子以為思的能力,來自於心。所以,心是一切價值意識的根源。人之為惡,是因為人的本心不能發揮道德思考的作用與判斷的能力。 所以如何保持本心,以發揮其作用與能力,乃是我們從事道德修養最主要的課題。

五、相關名言(七) 回目次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法國/帕斯卡爾) 葦草蘭

不是自己在思考 的人,行動也不 是由自己作主。 (法國/雨果)

二.章句注釋 (八)求 其 放 心 回目次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的本心。 人行事必須遵循的正道。 行 亡失 求回放失的本心。

三、章旨(八) 孟子言求回放失之本心,乃為學之本。 上三章言能寡欲而思,求其放失之本心,則可以恢復原有的善性。 回目次

四、解讀(八) 在孟子的道德理論中,經常仁義合論。仁是道德的本身,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也是心的本質;義是人行為的準則或規範,是身心活動所應遵行的道路,待人接物由義而行,便能合理合宜。因此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回目次

可是,偏偏有人不走正路,放失本心而不知省思反求,失去了為人的本質,真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在此孟子以飼養的雞犬走失,懂得把牠找回來為喻,說明放失本心不知求,是捨本逐末,比喻淺顯易懂。但「雞犬放,則知求之」是向外找,「放其心」則不可往心外求。 最後,孟子告訴我們:求學問的要領在於找回放失的心,讓本心呈現作主。此處「學問」二字,偏指做人、道德實踐而言。

五、相關名言(八) 回目次

不住眼前的誘惑,便失掉了未來的幸福。 (印度/泰戈爾)

我心體具備一切, 我只要念念不離我 之靈明,我將絕對 完滿自足,無待於 外。 (近人/唐君毅)

六、古調重彈 回目次

天真的流失 --《蒼蠅王》的象徵意義 罪惡的根源在人性的本質, 並不在於社會或環境的缺陷。

一九八三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 1911~1993),在他最負盛名的小說《蒼蠅王》(The Lord of Flies, 1954)說: 全書的主題嘗試把人類社會的缺陷,溯源到人性的缺陷。其寓意無非是說,社會的型態維繫於個人的道德性,而不是任何的政治制度,無論這個制度多麼合理或多麼受人尊崇。

探討人性處境的寓言 《蒼蠅王》表面上描寫一群英國男童,年紀從六歲至十二歲,在核子戰爭的威脅下,飛機在疏散時遭到擊毀,被棄置荒島的故事。全書充滿複雜的象徵手法,在虛構的時空場景,上演一齣人性墮落的實驗劇,高汀明說這是一則寓言(fable)。

蒼蠅王 影片教學

《蒼蠅王》問題討論 1.一般評論家一致指出:《蒼蠅王》的四個主要角色,分別代表了人類或人性存在的四種典型--靈性、理性、善性與惡性。在片子中,代表人物分別是 – 靈性:____理性_______善性_________ 惡性___ 2. 象徵與對比處處烙痕跡,譬如: ___________ 象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與 _______________對比 參考答案

七、問題與討論 回目次

一、孟子性善說的主要論證是什麼? 答: 孟子的性善說是從人與禽獸的不同點切入的。人雖然也是動物的一種,也有動物的本能、嗜欲,但終究與動物有別,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孟子就是從這個「幾希」──仁義來看待人性的。其次,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此乃仁、義、禮、智之端,此良知、良能,皆我性分中所固有,只要去思考、省察,操持存養,就能擴而充之,隨機而發。既然良知良能、四端之心都是善的,那人性當然也是善的。再來,從孟子以人之能為理想而付出生命、以「理義悅心」、「反身而誠」為至樂,並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等說法,皆可見善心善性乃人所固有的。

二、既然人性本善,那人的惡行又如 何產生?孟子如何辯證澄清? 答: 人有善心,未必就有善的行為。孟子認為人性之不善,那是由於失其本心、心失其養,由於弗思,由於自暴自棄,由於環境的影響,使其善心善性因而湮沒不彰,以致心為形役,淪為禽獸,自陷於傾危之途。

三、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舍 生取義」,對此你有何看法? 答: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是超越生命之上的價值極則,也是生活中極端的例子。 請同學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請說明耳目之官與心之官的 作用有何不同? 答: 據孟子所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 兩者之異在於能否作道德思考。

五、「欲望」是善是惡? 孟子為什麼說「養心莫善於寡欲」? 請討論之。 答: 有人說:「每一個人的天堂,就是他的欲望。」(英摩爾)「消滅了欲望也就消滅了靈魂。」(法愛爾維修)「一個事物越是被更多的人所欲望,它就越好。」(希臘亞里斯多德)但也有人說:「貪婪是許多禍事的原因。」(伊索寓言)「個人的欲望在腐蝕人的品質上有多麼不可抗拒的力量。」(印度泰戈爾)「人身只為欲字所累,便如牛如馬,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洪自誠菜根譚)踴躍發表意見。

答: 可見欲望有好有壞,難怪英國幽默大師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其一為欲望難遂,另一為欲望得遂。」孟子以為欲望是人修身養性的阻力,誠如莊子所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所以「養心莫善於寡欲」。以上說法,僅供參考,請同學踴躍發表意見。

八、牛刀小試 回目次

1.孟子:「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句中指賢者能「存而不喪」的是: (A)惻隱之心 (B)羞惡之心 (C)辭讓之心 (D)是非之心。 答: B

2.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意謂善性貴在: (A)慎選環境 (B)勤加涵養 (C)執一而終 (D)遷善改過。 答: B

3.孟子引用孔子之言:「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旨在說明: (A)把握光陰 (B)見得當思其義 (C)良心貴得其養 (D)有志者事竟成。 答: C

4.關於孟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因為「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所以不得已而辯 (B)批評楊朱為我,是無父;墨翟兼愛,是無君 (C)謂良知良能是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 (D)從「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而推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E)以為養心莫善於與人為善。 答: ACD (B)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E)養心莫善於寡欲。

5.孟子藉牛山之木,以說明: (A)牛山濯濯,非無材也,不是山之本性使然 (B)人之不善,乃梏亡本性所致 (C)平旦之氣若存,則去禽獸不遠矣 (D)旦晝所為,所以亡失本心,乃蔽於物欲而然 (E)苟知存養,梏亡之性可失而復得。 答: ABDE (C)平旦之氣若不存,則去禽獸不遠矣。

九.相關網站 1.四書五經之路 http://sswj.spaces.live.com/ 一個中國網站,站長蒐集了許多經典的原文、註解、翻譯及解讀。 2.中華天地 http://edu.ocac.gov.tw/culture/chinese/cul_chculture/vod23html/vod23_01.htm 許多孟子的故事,並有影片欣賞。

資料出處 P1圖:http://blog.udn.com/shinyheaven/3437474

資料出處 P44圖—托爾斯泰:http://big5.ce.cn/kjwh/sjmh/gw/lb/200605/18/t20060518_7011195.shtml P45圖—狄更斯:http://www.365zn.com/mrl/htm/4993.htm P51圖—盧梭:http://www.lama.com.tw/content/heartflower/acto.aspx?id=34 P52、102圖—泰戈爾:http://knightquiet.spaces.live.com/default.aspx?wa=wsignin1.0&sa=457230499 P53圖—毛姆:http://pic.people.com.cn/GB/164277/10249942.html P64圖:http://fancying.gogoph.net/blog/archives/000116.html P65圖:http://blog.sina.com.tw/htfjsw/article.php?pbgid=2348&entryid=586041&comopen=1 P78圖—威爾遜總統: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1328 P81圖—老子畫像:http://www.ltshw.com/ltsh/HuaJia/乔玉川/qiaoyuchuan3.asp P85圖:http://mypaper.pchome.com.tw/hestia1975/post/1311406194

資料出處 P94圖—葦草蘭:http://eorchids.org/orchids/arundin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