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的歷史 黃大仙區是全港十八個行政區的其中之一,是以本區著名的黃大仙祠命名。隨著時代不斷變遷,黃大仙區已由昔日的簡樸農村轉變成為以公營房屋為主的地區,人口約四十四萬。 地理及歷史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的東北面,佔地約926公頃。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 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本區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行政區。本區多年前主要為一鄉村地帶,人口稀疏,居民大多為番禺及客家人。至一九三七年,本區被界定為新九龍的一部分。自四零年代後期 ,隨著大量難民從內地湧入,很多寮屋便開始在區內出現。本區公共房屋發展始自一九五七年,當時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廈在老虎岩(後改建樂富)興建。這些年來,隨著寮屋區的清拆及舊型房屋的重建,本區的面貌已煥然一新。 房屋 黃大仙區的特色是以公營房屋為主。目前,區內百分之86.2%的人口(約380,000人)居住於公共租住房屋、居者有其屋、私人機構參建的居屋和夾心階層住屋;而其餘的13.8%的人口(約60,000人)則居住於各類型的私人住宅。
區內旅遊點 ── 黃大仙祠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 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據傳說,黃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相傳祠內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他的簽文十分靈驗。此外,該祠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在每年農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有大量善信前往該祠,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求神庇佑。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是黃大仙師寶誕,所有黃大仙的弟子會於正午時份聚集於祠內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
志蓮淨苑 志蓮淨苑是一處新興的旅遊重點,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 該苑在一九八九年展開了一項重建計劃,以唐朝建築藝術的模式興建寺院建築群,並已於二零零零年五月開放供公眾人士參觀。相信此莊嚴古樸的建築群在未來的日子,會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資產。 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及正月十五日,該苑均會舉行法事,分別為過去一年酬謝神恩及為未來一年祈福。此外,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該苑會舉 行法事慶祝釋迦牟尼的誕辰。
衙前圍村 衙前圍村是一處歷史名勝︰該村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該村是九龍其中一條最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唯一一條能保存其圍村風貌不變(即擁有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的傳統中國式圍村。 據傳聞,該村曾建有瞭望臺、護城河及吊橋等。護城河在日本佔領香港時被填平,以便運送建築材料作修建機場之用。吊橋則只在動盪時代才存在過。村內曾裝有兩支大炮,以保衛圍村,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衙前圍村每十年(通常是在農曆十月底)便會慶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亦稱打醮)。村民在這幾天會酬謝天后,多謝祂驅魔除妖,使圍村享有太平及福蔭。首次打醮慶典始於一七二六年,最近一次則於一九九六年舉行。慶祝活動通常持續數天,期間村民會酬謝天后,各參與者亦會欣賞到木偶表演及戲曲演出。此外,圍村在這幾天亦會有齋菜供應。
圖片
組員名單 1c08蔡木奇 1c09馮潘志鈺 1c12劉冠輝 1c18李新榮
網址 www.yahoo.com.hk~之後打(黃大仙)